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19 13:23:01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胜利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

  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想想做做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45页《单价、数量、总价 》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并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式。

  2、初步培养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会求单价、数量及总价。

  教学难点:

  单价、数量、总价实际意义的建构。能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超市情景图。

  2、这是哪里啊?我们刚刚过完了哪 个节日啊?在国庆的时候,很多超市都有大降价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商品。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从这些商品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2、生反馈。

  3、我们观察一下这些商品的信息,它们都是1份商品的价格。

  这里的1份可以是1包、一瓶、一套……

  4、在国庆假期中小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趁这个降价的好时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想知道他们买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小胖买了什么?(3包薯片)

  他买了几份?(3份)

  谁来帮他 算算3包薯片总的价格?(5×3=15元)

  你为什么想到用乘法?(1包5元,3包就是3个5所以用乘法。)

  几个几用乘法。

  5、(出示表格)看来我们的小伙伴在国庆 节期间买了不少的东西。

  观察一下这张表格,你能不能给一份商品的价格、几份、总的价格起一个简短好记的名称,和你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一份商品的价格可以叫单价,几份可以叫数量,总的价格可以叫总价。)

  6、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价、数量、总价(揭示课题)

  7、谁再来说说什么是单价。

  (二)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1、认识了单价、数量、总价之后,请你观察一下表格中,每一行的单价、数 量、总价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小结:单价×数量=总价(板书)

  3、在国庆假 期的时候,不仅超市有促销活动,体育用品商店也有大减价的活动,热爱运动的小胖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那他在购物的时候又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羽毛球1个7元,35元能买几个?谁来帮小胖解决,说说你的算式?

  (35÷7=5(个))

  你为什么想到用除法做?

  (因为要求35里有几个7。)

  这里的35,7,5分别表示什么?

  谁来帮小胖解决第二个问题?

  观察一下这两组算式,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总价÷单价=数量

  4、小胖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小巧,小巧想知道一个篮球多少元?

  小胖为了考考小巧,他是这么回答的?谁来帮小亚解决?

  (140÷2=70(元))

  你为什么想到用除法?

  (2个篮球的单价是一 样的,也 就是把140平均分成2份。)

  平均分成几份我们用除法算。

  观察一下这两组算式,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总价÷数 量=单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单价、数量、总价,通过我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这三者之间的三个数量关系式。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三、练习巩固

  现在就让我们用新学的知识来练一练

  请你们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这两题。

  1、 说一说

  1)橙汁每瓶4元,一箱10瓶共几元?

  2)每箱橙汁40元,5箱共几元?

  在第一题中,1箱10瓶的价格是总价。

  在第二题中,1箱橙汁40元是单价,在不同的题目中,单价和数量是会变的,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购物的时候,常常要用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式,现在就让我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吧。

  2、解决问题

  1)、一块巧克力的售价为8元,买6块这样的巧克力需要多少钱?

  2)、1千克苹果的售价为9元,45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这样的苹果?

  3)、小巧用800元买了2台同样的英文电子词典,这种英文电子词典的单价是多少钱?

  3、选择合适的条件。(手势表示结果)

  (1)一箱可乐45元,(     )可乐多少元?

  A、5瓶 B、5箱

  (2)( ),买8条毛巾要多少元?

  A、每条毛巾10元 B、每箱毛巾300元

  揭示:单价与数量要相对应。

  4、学校购置了一批体育器材,了解到的信息如下:

  羽毛球:30个,每个6元 跳绳:每根8元,共160元

  乒乓球 :10个共20元

  单价、数量、总价中,只要知道了其中2个量,我们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5、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在购物的时候还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好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购物小帮手。

  4元/杯 18元/组 买6杯怎么买?

  促销:买3杯送1杯 买8杯怎么买?

  5、小亚在超市里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可是不小心把发票弄脏,你能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物品名称 单价 数量 金额

  笔记本 2本

  钢笔 12元 2支

  合计 60元

  四、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 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亲自到超市购买一种所需的物品,并且了解这种商品的价钱,以及购买了多少和一共用的钱数。课上,把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搜集到的这些细息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解答。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 铺垫。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 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让学生用40元钱,购买水果。”购买多少,购买几种,全由学生自己做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数学教案3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1.教材呈现一幅去书店买书的情境图,并引出“1套12本,每本24元”的信息,让学生解决“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并得出乘法算式:24×12,把乘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情境之中。

  2.图下面,呈现给两个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借助小刚的口算法和“小红这样算”的竖式,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并由小精灵明明询问:“你喜欢哪种方法”?或许受前面口算的影响,有些学生喜欢用小刚的想法,但却会出现计算率不高的现象。所以很多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会自觉选择小红的计算法。这儿不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但却是第一次出现两个部分积的形式。所以,在右边给出了笔算的完整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部分积)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看到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同时用“虚写0”的形式提醒学生“个位0不写”,引导学生在了解了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采用这种简明的形式。

  24

  ×12

  48

  240

  288

  3.例题中只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计算的方法。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对照编排了一些类似的相关的题目,教学时,要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了解笔算的过程和算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以及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并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建议和思考:

  1.在充分准备中让学生探索新知。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教学时,要注意安排两项复习内容:第一,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通过复习,再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为学生探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顺序及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准备条件。有效的复习,将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在情景交融中学习计算方法。

  计算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把计算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是今天所提倡的“算用结合”。本节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妈妈(阿姨)买书的情景......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结合开学初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书或老师为学生购书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一共要付多少钱”,不用老师说,学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列出“24×12”,接着探讨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4×3=288;

  (4)24×2×6=288;

  (5)3×12×8=288;

  (6)4×6×12=288;

  (7)24×10+24×2=288;

  (8)20×12+4×12=288;

  (9)30×12-6×12=288;

  ......

  也有可能学生竖式计算:

  3.在优化组合中寻取最佳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得的计算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得出:第一类是连加;第二类是连乘;第三类是拆数;第四类是竖式。然后对四类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第一类太麻烦,第二类连乘法但是有时候却不能成型,第三类拆数能凑成整十数较好,但是如:41×23就很难凑成整十数,只有第四类用竖式最能解决问题,也最不受局限。然后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进而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终选择第四类的第(5)个竖式。

  4.在顺藤摸瓜中注重算理渗透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教师要在学生“理不清”与“理还乱”中适当加以引导。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才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时时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处处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计算,并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感与兴趣,就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5.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评价内涵

  《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算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特别应注重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本节笔算乘法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算”的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接着,让学生结合竖式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笔算遇到的新问题,探讨运算规则。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5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

  2.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3.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板演

  从高位到低位依次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如果那一位计算之后有余数,就把余数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以一位数,直到除到最后。

  (3)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4)笔算的结果对吗?比较估算与精算

  (5)再次笔算。组内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最后再次汇报整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算理。

  5.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找学生板演。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平均每小时运行多少千米?

  888÷6=148(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运行148千米。

  七、 :

三年级数学教案6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2—119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单元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课时安排:

  5课时

  (1)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

  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册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2)简单的排列

  教学内容:

  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书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

  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

  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2、引导参与。共同探究。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一小组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4、师生共同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5、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6、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7、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8、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9、拓展练习。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4)练习课

  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5)实践活动掷一掷

  活动内容:

  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3及“做一做2题”,练习三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即“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手工纸或小棒的操作,课件的直观演示,组织好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口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难点:

  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五、教学具准备

  微课、白板课件,手工纸、小棒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62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抢答。(口算卡)

  80÷2=    300÷6=    90÷3=

  800÷4= 500÷5= 270÷3=

  280÷7=   5600÷7=   6000÷6=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读题审题。

  学生自由读例3,再指名大声读题。

  说一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板书:66÷3=)

  (2)独立思考。

  想一想:66÷3应该怎样口算呢?先自己独立想想,可以小声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

  (3)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

  师: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66张就是6沓加6张。将6沓分成3份,每份是2沓,再将6张分成3份,每份是2张,合起来就是22张。

  生2:我是想22乘3等于66,所以66除以3等于22。

  生3:先把66分成60和6,分别除以3后,得20和2,再相加得22。(板书:60÷3=20,6÷3=2,20+2=22)

  (5)引导小结。

  老师也把这部分知识做成了微课,同学们结合刚才你们的活动过程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今天学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三)小结算法

  96÷3=46÷2=

  先算()÷()=()先算()÷()=()

  ()÷()=() ()÷()=()

  再算()+()=()再算()+()=()

  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先把两位数分解为几十和几;

  ②再用几十和几分别除以一位数;

  ③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商加起来。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1、书第14页第6题。(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

  3、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课件出示)

  4、书第14页练习三第7题。(课件出示)

  5、小明和小亮在练习打字。小明3分钟打了69个字,小亮4分钟打了84个字。谁打字的速度快?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口算除法,你有什么收获?回家后把你的收获分享给爸爸妈妈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用连乘、连除解决数学小问题

  2、熟练掌握连乘、连除的计算方法

  3、培养数学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将生活和经验世界的实际情节用数学模型表示,本课中“不同的组合”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载体。

  教学重难点:连乘连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分拆的方法计算 :5×19 (0号本)

  2用递等式计算

  (1)3×3×6

  (2)42÷7÷3

  2、直接说出得数:

  24÷4÷2= 2×2×7= 15+6= 64÷8÷8= 25-17=

  50÷10÷1= 6×6+4= 51-13= 8+7×7= 0×2×3=

  二、探究“数方块”的多种方法

  (一)学习P7主题图:“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1、观察:注意观察有几排?有几列?有几层?

  引导学生说说准备怎样数一共有几块,然后配合多媒体演示,并配合简明清晰有序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

  (1)有2层,每层3×4或4×3 3×4×2 4×3×2

  (2)有4排,每排2×3或3×2 2×3×4 3×2×4

  (3)有3列,每列2×4或4×2 2×4×3 4×2×3

  2、小组交流:

  (1)要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么想的`?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2) 学生汇报,教师实物演示

  ① 1层是3×4或4×3,有2层。 (书本小胖的算法)

  ② 1排是2×3或3×2,有4排。 (书本小亚的算法)

  ③ 1列是4×2或2×4,有3列。 (书本小丁丁的算法)

  3、算一算:P7/3 把书本上的三种做法补充完成。

  4、比较与发现:比一比三个式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2×3×4

  =6×4

  =24(块)

  4×2×3

  =8×3

  =24(块)

  3×2×4

  =6×4

  =24(块)

  生1:三个因数都相同、都是连乘、积都是24

  师: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在连乘的计算中,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二)学习连乘中的交换:(拓展与提高)

  (1)想一想,你能利用连乘算一算:5×7×2?

  板书: 5×7×2 5×2×7

  (2)计算:

  ① 6×2×3 ② 3×4×3 ③ 7×3×3 ④ 8×2×3

  =2×3×6 =3×3×4 =3×3×7 =2×3×8

  =6×6 =9×4 =9×7 =6×8

  =36 =36 =63 =48

  三、生活应用

  1、学校教学楼有5层,每层6个班级,每个班级装2个电扇,一共有几个电扇?

  2、学校共买来25个录音机,平均分给五个年级组,每个年级组有5个班级,问,平均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几个?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五、检测练习:

  (1)0号本:用递等式计算

  ① 5×7×2

  ② 81÷9÷3

  ③ 9×2×5

  ④ 50÷10÷5

  ⑤ 2×4×7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德育渗透: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

  实践体会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称、常见食品、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境引入,提出问题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合作探索、建立概念

  (一)认识克

  1、克有多重?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

  [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

  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

  [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

  2、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

  (二)认识千克

  一、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

  二、师: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三、说一说: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五、自主练习:

  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六、课后实践:

  第3题,记录相关数据,相互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

  二、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自身体重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物质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然后通过体验、计算、感悟1吨的重量,并联系身边物体的质量,形成感知。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据此,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物质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2、 通过体验、观察、比较、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与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3、 通过主题画问题的解决,并联系生活,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四、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猜体重

  (1) 你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 创设情景(出示主题画)

  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学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同时过桥吗?

  3、提出问题

  老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学生有的认为行;有的认为不行,桥可能会断掉。)

  师: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

  生:因为桥边写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

  生:“限重1吨”就是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超过1吨就会断掉。

  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1吨有多重

  (1)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

  (5) 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6)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 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 一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 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

  (3) 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 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 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3、 能否同时过桥(出示主题画)

  (1) 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2) 可以怎样过桥呢?(小组讨论)

  (3)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高兴。

  (4) 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个桥吗?为什么?

  4、 单位换算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 巩固、应用

  (1) 估一估,连一连(课件展示)

  大象?????鲸???????山羊

  50吨???60千克???4吨

  (2) 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

  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新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联系生活,进一步感悟吨的大小。

  在学生了解1吨有多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让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多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五、 教学片段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体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质量单位有哪些吗?

  生1:有千克、克。

  生2:还有斤。

  师:那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我知道,1千克=1000克,1千克=2斤。

  师:你知道得真多,那有谁能估计出老师的体重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猜老师有45千克,因为我的体重是26千克,老师比我要大。

  生:我猜老师有60千克,因为我爸爸的体重是66千克,老师比爸爸要小一些。

  ……

  师:你们都猜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办法,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我们了解自身的体重是非常有用的,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2、创设情景(出示主题画)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一起过桥吗?

  3、探索新知?提出问题

  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生1:我认为他们可以同时过桥。

  生2:我认为不行,他们太重了,桥可能会断掉。

  师:你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

  生2: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能是1吨,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

  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师: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解决问题

  1、 1吨有多重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体重,然后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他有多重。

  师:如果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

  生:约100千克。

  师:如果是40个这样的同学呢?

  生:约1000千克。

  师: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师:请体重是25千克左右的同学站起来(挑出40位)。这40位同学的体合起来大约就是1吨。

  2、 哪些物体大约有1吨

  (出示课件)师:1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生:20袋,因为20袋大米刚好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

  生:5头,因为5头猪刚好1000千克,刚好是1吨。

  师:你还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大约是1吨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看谁知道得多。)

  生1:一辆大客车的重约有1吨。

  生2:我觉得2头大水牛就有1吨。

  生3:一架飞机的重量有1吨。

  生4:飞机很大的,肯定不只1吨,大概有3吨吧。

  ……

  师:大家真棒,知道这么多东西大约有1吨重。那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生:有飞机、轮船、大石头、大象……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师: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生:货车的车门上有写起来。

  生:电梯上也不能坐太多人的。

  ……

  3、 能否同时过桥

  师:刚才大家知道1吨有多重了。那你们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生:不能同时过桥,因为他们的体重总共有1300千克,超过1吨了,他们一起过去,这桥就会断了,他们就掉到水里淹死了。

  师:说得真棒,他们如果同时过桥的话,他们的体重就有:400+300+500+100=13000(千克)了。超过1000千克了,也就是超过1吨了,桥就会断掉。

  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过桥呢?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

  生1:他们可以一个人先过去,另一个再过去。

  生2: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走。

  生3:还可以让牛大哥先过去,然后他们三个一起过去。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牛大哥他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了桥,都很高兴。

  师: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到这个地方玩。我们能同时过桥吗?

  生1:不行,因为我们班40个同学的体重就有1吨了,我们全班有57人,这桥肯定受不了,会断掉。

  生2:这桥太窄了,我们一起走不过去,会掉进水里的。

  生3:我们可以排队走过去。

  师:你们想得真周到。我们过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你们还知道什么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呢?

  生1: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生2:乘车的时候不能坐超载车。

  生3:我还知道坐电梯的时候,人太多了就会有危险。

  ……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真了不起,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

  4、 单位换算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师:你们自己会做吗?看谁的办法最好?

  生:3吨=3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生:6000千克=6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6000千克有6个1000千克,也就是6个1吨,就是6吨。

  师:这种方法很好,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

  六、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自身的体验与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作用。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后,感悟如下:

  1、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历“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学习有了参与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了解决解决问题的愿望与策略,能主动想办法解决,学生能提出不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建立“吨”的概念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通过与身边的熟悉物体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3、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到如果全班同学同时过桥的话,会很拥挤,会掉进水里,要排队过去等。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训练注意力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老师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

  请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二)活动二: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工地上有许多叔叔总是在忙忙碌碌的,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说得好,他们正在盖新的楼房。同学们,你知道在盖大楼之前要先做什么吗?对,要由设计师精心设计好大楼的图纸,比如一共有几层,每个房间有多大面积、几个窗户等等,然后才由建筑工人按照图纸去盖,那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工人,一起来搭房子,好吗?

  2.搭一搭。

  ⑴老师设计了一栋房子,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我请一个同学上来搭一搭,请你听好,其他同学当小裁判看他搭的对不对。横着放3个方块,在中间方块的上面放一个,把右面的方块拿去。

  ⑵我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搭,一个发指令,一个搭。

  ⑶全班听老师指令搭一搭。

  同学们,你们搭的和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工人。

  大家想想,老师刚才给你们发了几条指令?

  最优秀的设计师要尽可能地用少的指令指挥建筑师,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

  ⑷同桌一个发指令,一个搭。然后互换。

  (要注意每完成一步都要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立刻纠正。)

  (三)活动三: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⑴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个房子。(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下面设计,注意不让其他同学看到他的设计情况。)

  xx设计师,请你说说你搭的房子是怎样设计的,我来搭一搭。

  你用了几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看,是一样的吗?

  请大家想想,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同学们,xx用了4个立方体,为什么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的结果会不同呢?现在就请大家搭出和xx同学搭的相同的立体图形,你从上面、侧面、正面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

  ⑵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个房子,注意用书挡住不要让建筑工人看到,然后设计者用尽可能少的指令让建筑工人搭出你设计的房子。做完后同桌互换角色,练一练。

  (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要注意发现典型的设计方案。)

  哪位设计师上讲台来,把自己的设计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

  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数学教案06-07

三年级数学教案【经典】05-1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4-29

秋季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三年级数学教案《口算乘法》04-07

三年级数学教案《位置与方向》04-0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1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05-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