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教案

时间:2024-05-19 13:50:58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广角》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广角》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广角》教案(精品15篇)

《数学广角》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课前谈话: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来玩一个摸耳朵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摸一只耳朵

  生摸

  师:你摸的哪只耳朵?你呢?

  生:我摸的左耳朵/我摸的右耳朵

  师:有的摸左耳朵,有的摸右耳朵。好像都对!再来!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生分别摸对

  师:不错,听的很认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

  师: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为你说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

  师: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为这是摸耳朵的游戏呀!

  师:对了,这是摸耳朵的游戏。人的耳朵只有几只?

  生:两只。

  师:哦!人只有两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好玩我们就不玩了,准备上课好吗?(这个游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好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猜兄弟关系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两位小朋友是谁?

  生:贝贝、乐乐。

  师: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根据这个条件请大家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生1: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

  师:有可能

  生2:贝贝是弟弟、乐乐是哥哥

  师:也有可能

  生3: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哥哥比较高,弟弟比较矮。

  师:哥哥一定就比弟弟高吗?

  生4: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

  师:有的说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有的说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现在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生:能/不能

  师:你们这样争下去,乐乐可着急了!瞧!他说了什么?

  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

  师:现在还用猜吗?

  生:不用了,我知道了!

  师:你接着说!

  生: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确定的?

  生:我是根据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个条件确定的!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是哥哥了!

  师:这一个条件就能确定啦?谁来帮他补充!

  生:我根据贝贝、乐乐是两兄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的。

  师:你真是一个会细心观察的学生!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再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就是哥哥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就肯定是哥哥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请坐!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开始大家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又都能确定呢?(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

  生: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所以不能确定,/因为刚开始只说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我们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都是乱猜的。

  师:说的很好!大家都能根据条件来判断。板书:条件

  师: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师板书不能确定)

  师:说明条件还?(师摇摇头)

  生:条件还不够!(师板书不够)

  师:对了!条件不够,我们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微笑)

  师:后来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师板书确定)

  师:说明什么?

  生:条件足够了!

  师:很好!开始条件不够不能确定,后来条件足够才能确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条件作出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游戏巩固

  师:贝贝和乐乐在玩一个藏花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课件出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

  贝贝说我藏的不是红花

  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说出图上的条件,有说错的:谁愿意帮他?

  师:小精灵问我们?

  生: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生:能!

  师:请你在练习纸上第一题填一填。

  生独立填写后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乐乐藏的就肯定是红花。

  或: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两朵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剩下的红花肯定是乐乐藏着的。

  师:真不错!每个条件都考虑到了!

  生:另外一种

  师: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我们刚才推理了哪几朵花?

  生:红花、蓝花

  师:对了,我们判断红花、蓝花两种花,不是红花就是蓝花。(要引导学生一起说)。所以当我们推理两种物体时,不是其中的一种就是?

  生:另外一种

  师:看来,推理两种物体,不是……就是要牢记!(贴)

  师:推理两种物体的小妙招是什么?预备齐!(师指板书)

  生纷纷举手

  三、三人藏花游戏

  1、看图读文提取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推理!现在他们的好朋友欢欢也想来参加,大家欢迎吗?(出示课件)

  生:欢迎!

  师:认真看!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小精灵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指名汇报

  (预)生1:我知道了,贝贝、乐乐、欢欢三人分别藏这红花、蓝花、黄花,贝贝说我藏的是红花,欢欢说我藏的不是黄花。小精灵问“乐乐藏的什么花?”

  师:你看图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下面请大家和自己组内的小伙伴说一说乐乐藏什么花。为什么呢?

《数学广角》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

  3、情感 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纸杯、合作探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唤起与生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黄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请5个同学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来,试试看。

  2、验证: 抽取,统计。是不是凑巧了,再来一次。表演成功!

  3、至少2张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最少2张,最起码2张,反过来,同一花色的可能有2张,也可能是3张、4张、5张...,一句话概括就是至少2张)。

  确定是哪个花色了吗 ?(没有)反正总有一个花色,所以,这个数据不管是在哪个花色出现都证明表演是成功的。

  4、设疑: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二、探究与解决

  (一)、小组探究:4放3的简单鸽巢问题

  1、出 示: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审 题:

  ①读题。

  ②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证明什么?

  (我知道了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证明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③你怎样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 、“至少”的意思?

  “不管怎么放”:就是随便放、任意放。

  “总有”: 就是一定有,不确定是哪个笔筒,这个笔筒没有那个笔筒会有。

  “至少”: 就是最少,最起码。至少有2支,就是最少有2支,不能少于2支。也可能是3支、4支、甚至5支。

  3、探 究:

  ①谈 话:看来大家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眼见为实,就让我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放一放,看看有哪几种放法?

  ②活 动:小组活动,四人小组。

  听要求!

  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都有笔筒和笔,请四个人中面对面的两人一人扶杯子一人放铅笔,另外两人一人口述一人记录,让我们齐心协力,摆出所有情况后,对照题目,看有什么发现。

  听明白了吗?开始!

  3、反 馈:汇报结果

  同学们办法真多,有用画图法,有用数的分解来表示,都很清晰。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可以在第一个笔筒中放4支铅笔,其他两个空着。这种放法可以说成(4,0,0),(3,1,0),(2,2,0),(2,1,1)(课件逐一出示)

  追 问:谁还有疑问或补充?

  预设:说一说你比他多了哪一种放法?

  (2,1,1)和(1,1,2)是一种方法吗?为什么?)

  只是位置不同,方法相同

  5、验证:观察这4种摆法,凭什么说“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

  (1)逐一验证:

  第一种摆法(4,0,0),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筒至少2支,哪个?放的最多的笔筒里有4支,比2支多也可以吗?

  符合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第二种摆法(3,1,0),符合。哪个?放的最多的笔筒里有3支,符合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第三种摆法(2,2,0),放的最多的笔筒里有2支, 符合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第四种摆法(2,1,1),放的最多的笔筒里有2支, 符合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符合条件的那个笔筒在三个笔筒中都是最多的。

  (2)设疑:我有一个疑问,第一种摆法(4,0,0)放的最多的笔筒里,放有4支,可以说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4 支铅笔吗?说成3支也不行吗?

  (3)小结:哦,原来是这样,要考虑所有摆法,然后在所有摆法中,圈出每一种摆法中最多的,再从最多的里面找到至少数,就能得出这个结论。

  所以,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二)自主探究:5放4的简单鸽巢原理

  1、过 渡:依此推想下去

  2、出 示: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 )支铅笔。

  3、猜 想:同学们猜猜看,至少数是几支?(你说、你说)

  4、验 证:你们的猜测对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活动要求:

  (1)思考有几种摆法?记录下来。

  (2)观察每一种摆法,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有困难的可以同桌合作。

  好,开始。(教师参与其中)。

  5、汇 报: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共有6种摆法

  分别是:5000 、4100、 3200、 3110 、2200、2111

  (课件同步播放)

  预设:我圈出了每种摆法中,放铅笔最多的那个笔筒,然后发现,放铅笔最多的的笔筒里面至少放有2支铅笔。

  6、订 正:有补充的吗?噢,我们来看,这6种摆法,把每种方法里放的(停顿)最多的铅笔圈出来了,分别是5支、4支、3支、2支,从中找到至少数是2支。

  7、小 结:恭喜答对的同学!同学们可真是厉害!请看,我们研究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①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会讲为什么。

  ②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几支铅笔?会求至少数。

  不管是对结论的证明还是求解至少数,我们都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罗列出所有摆法,再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三)、探究鸽巢原理算式

  1、谈 话:哎,如果这里有 100支铅笔放进30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几支铅笔?

  还是让求至少数,还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研究,你觉得怎么样?

  (好麻烦,是啊, 想想都觉得麻烦!)

  2、追 问:数学是一门简洁的科学,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通过操作一一列举出来,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找到结果呢?

  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和那一种方法见过面,以4放3为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一种摆法,分别找一找,哪一种摆法最能说明: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有2支铅笔呢?

  3、平均分: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假设每个笔筒中放1支,这样还有1支,这是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了,所以我认为是对的。(课件演示)

  师:你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呢?

  生:因为总共只有4支,平均分,每个笔筒只能分到1支。

  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去平均分呢?

  生:平均分,就可以使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少一点。也就有可能找到和题目意思不一样的情况。

  师:我明白了,但这样能证明总有一个笔筒中肯定会有2 支笔,怎么就证明了至少有2支呢?

  生:平均分已经使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的少了,如果这样都符合要求,那另外的情况肯定也是符合要求的了。

  师:看来,平均分是保证“至少”数的关键。

  4、列式:

  ①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3=1……1 1+1=2

  ②讲讲算式含义。

  a、指名讲:假设把4支铅笔平均放进3个笔筒中,每个笔筒放1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1+1=2,所以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

  b、真棒!讲给你的同桌听。

  5、运 用: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几支铅笔 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5÷4=1……1 1+1=2

  说说算式的意思。

  a、同桌齐说。

  b、谁来说一说?

  师:我们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种方法更为快捷、简明。

  (四)探究稍复杂的鸽巢问题

  1、加深感悟:我们继续研究这样的问题,边计算边思考: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特点?结论中的至少数是怎样得到的?

  2、题组(开火车,口答结果并口述算式)

  (1)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面至少有支铅笔

  (2)7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面至少有支铅笔

  7÷5=1…… 2 1+2=3?

  7÷5=1…… 2 1+1=2

  出现了两种答案,究竟那种正确?同桌商量商量。不行我再救场(学生讨论)

  你认为哪种结果正确?为什么?

  质 疑:为什么第二次还要平均分?(保证“至少”)

  把铅笔平均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啊。

  (3)把笔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8支铅笔放5个笔筒里,至少数是多少?

  8÷5=1……3 1+1=2

  (4)9支铅笔放5个笔筒里,至少数是多少?

  9÷5=1……4 1+1=2

  (5)好,再增加一支铅笔?至少数是多少?

  还用加吗?为什么 10÷5=2 正好分完, 至少数是商

  (6)好再增加一支铅笔,,你来说

  11÷5=2……1 2+1=3 3个

  ①你来说说现在至少数为什么变成3个了?(因为商变了,所以至少数变成了3.)

  ②那同学们再想想,铅笔的支数到多少支时,至少数还是3?

  ③铅笔的支数到多少支的时候,至少数就变成了4了呢?

  (7)把28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面至少放进(? )支铅笔。28÷5=5……3 5+1=6

  (8)算的这么快,你一定有什么窍门?(比比至少数和商)

  (9) 把m支铅笔放进n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面至少放进(? )支铅笔。(商+1)

  3、观察算式,同桌讨论,发现规律。

  铅笔数÷笔筒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你和他们的发现相同吗?出示:商+1

  4、质疑:和余数有没有关系?

  (明确:与余数无关,因为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平均分,所以就用“商+1”)

  (五)归纳概括鸽巢原理

  1、解答:那现在会求100支铅笔放进30个笔筒中的至少数了吗?

  100÷30=3…… 10 3+1=4 至少数是4个

  (因为把100支铅笔平均放进30个笔筒中,每个笔筒屉放3支,剩下的10支在平均再放进其中10个笔筒中。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4支铅笔。)

  2、推广:

  刚才我们研究了铅笔放入笔筒的问题,其他还有很多问题和它有相同之处。请看:

  (1)书本放进抽屉

  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为什么?

  8÷3=2……2? 2+1=3

  (因为把8本书平均放进3个抽屉,每个抽屉放2本,剩下的2本就要放进其中的'2个抽屉。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2)鸽子飞进鸽巢

  11只鸽子飞进4个鸽笼,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只鸽笼?

  11÷4=2……3? 2+1=3

  答:至少有 3只鸽子飞进同一只鸽笼。

  (3)车辆过高速路收费口(图)

  (4)抢凳子

  书、鸽子、同学就相当于铅笔,称为要放的物体,抽屉、鸽笼、凳子就相当于笔筒,统称为抽屉。物体数量大于抽屉数量,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

  3、建立模型:鸽巢原理: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原理和一位数学家发现的一模一样,让我们追溯到150多年以前:

  知识链接:(课件)最早指出这个数学原理的,是十九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利克雷原理”。以上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其实鸽巢、抽屉就相当于笔筒,鸽子、书就相当于铅笔。人们对鸽子飞回鸽巢这个事例记忆犹新,所以像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或抽屉问题,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规律能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揭示课题: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它们里面蕴含的这种数学原理,我们就叫做鸽巢原理或抽屉原理。

  5、小结:分析这类问题时,要想清楚谁是鸽子,谁是鸽巢?

  有信心用我们发现的原理继续接受挑战吗?

  3、巩固与应用

  那我们回头看看课前小魔术,你明白它的秘密了吗?

  1、 揭秘魔术: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你们5 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

  答:因为把5张牌,平均分在4个花色里,每个花色有1张,剩下的1张无论是什么花色,总有一个花色至少是2张。

  正确应用鸽巢原理是表演成功的秘密武器!

  2、飞镖运动

  同学们玩过投飞镖吗?飞镖运动是一种集竞技、健身及娱乐于一体的绅士运动。

  课件:张叔叔参加飞镖运动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 )环。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相当于鸽巢,41相当于鸽子。把......)

  41÷5=8……1? 8+1=9

  在我们同学身上也有鸽巢问题,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六年级的情况。

  3、我们六年级共有367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

  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同桌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1、367人相当于鸽子,365、或366天相当于鸽巢......

  2、49人相当于鸽子,12个月相当于鸽巢......)

  真理是越辩越明!

  3、星座测试命运

  说起生日,我想起了现在非常流行的星座。采访几位同学,你是什么星座?

  你用星座测试过命运吗?你相信星座测试的命运吗?

  我们用鸽巢原理来说说你的想法。

  全中国13亿人,12个星座,总有至少一亿以上的人命运相同。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可能吗?这真的很荒谬。用星座测试命运,充其量是一种游戏娱乐一下而已,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4、柯南破案:

  “鸽巢问题”的原理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看,谁来了?

  (课件)有一次,小柯南走在大街上,无意间听到了一位老大爷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

  年轻人:大爷,我最近急用钱,想把我的一个手机号卖掉,价格500元,请问您要吗?

  大爷:是什么手机号呢?这么贵?

  年轻人:我的手机号很特别,它所有的数字中没有一个数字重复......所以才这么贵的!

  老大爷:哦!

  听到这里,柯南马上跑过去悄悄提醒老大爷:“大爷,这是一个骗子,您要小心!”并且马上报了警,警察赶到后调查发现这个人果真是个骗子。

  聪明的你,知道柯南是根据什么判断那个年轻人是骗子的吗?

  (手机号11位数字相当于鸽子。0-9这十个数字相当于鸽巢,11÷10=1…1? 1+1=2,总有至少一个数字重复出现。)

  4、 回顾与整理。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鸽巢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类似于“鸽巢问题”这样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只要你留心观察加上细心思考,一定会在平凡的事件中有不平凡的发现,也能创造一条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原理!

  下 课!

  板书设计:

  鸽? 巢? 问? 题

  物体? 抽屉 至少数

  4? ÷ 3 =? 1……1 1+1=2?

  5? ? ÷ 4? =? 1……1? ? ? 1+1=2?

  7? ? ÷ 5? =? 1……2? ? ? 1+1=2

  9 ÷ 5? =? 1……4? 1+1=2

  11 ? ÷? 5? =? 2……1 ? 2+1=3

  28 ÷ 5? =? 5……3? 5+1=6

  100 ? ÷ 30? =? 3……1 3+1=4?

  m ÷ n = 商……余数? 商+1

《数学广角》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解决重复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

  2、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的图形美、简洁美,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数学问题,先请两生两把椅子玩抢椅子的游戏,发现椅子数和人数一样游戏无法玩?

  再通过加四人选一人的猜拳游戏留下一个人的游戏。学生猜拳,抢椅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质疑

  3位同学抢椅子,4位同学参加了猜拳游戏,请这7位同学站起来。怎么是6个人呢?少了一个人,那位同学哪去啦?

  学生解释,师故作糊涂状,引导多人解释,辩析。

  1、站圈

  师出示呼拉圈。请参加抢椅子的同学站到这里来,参加猜拳游戏的站到另一个圈中。发现一个圈中少了一个人,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等两个呼拉圈交叉后,再请学生解释,明确认识。

  2、画图

  让学生将呼拉圈抬起来,给大家看。这两个圈怎么样了?左边这个圈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

  将它画在黑板上。

  生活中的呼拉圈变成了数学圈。认识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贴名,理解图

  请刚才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将他们的名字贴到相应的位置,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也贴。预计会出现两种情况:

  A贴对了。指名解释。

  B贴了两张。怎么样表示才对呢?引导学生理解“重叠”。

  4、理算法

  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用算式表示呢?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列式,并理解其含义。

  由此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教师课前调查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理解图的含义,区别重叠与不重叠两种情况。(喜欢吃肉与喜欢吃菜的同学名单,分别放在两个集合圈中)

  2、解决动动物园里的数学问题:你选择哪幅图?为什么?进一步理解重叠现象。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看书做)

  4、运动会上的.数学问题:我们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8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6人,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师展示动态集合图,渗透动与不动的观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评价小结。

  评价学生表现情况,简单小结。

《数学广角》教案4

  一、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 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

  2.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1)“重叠”或“重复”一词;(2)列式中“减1”的意义;(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4)师生小结,得出: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2组简单实例,既有生活中的问题又有数学中的重叠问题,不同角度的对比,共同的理解方法,都从简单数据入手,让学生在计算总数时都不能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总数,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

  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

  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叠问题,就要清楚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从而引发学生操作意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整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

  (1)选出几种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预设:方法一

  方法二:

  跳绳

  杨明

  刘红

  李芳

  陈东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子

  于丽

  周晓

  朱晓东

  陶伟

  卢强

  方法三: 跳绳 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 踢毽子

  陈东 丁旭 杨明 于丽 陶伟

  王爱华 赵军 刘红 周晓 卢强

  马超 徐强 李芳 朱晓东

  (2)交流不同思想,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

  课件出示:

  (4)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这种图称为维恩图(也叫文氏图),是由英国数学家叫维恩发明创造的, 维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展示的优点,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3.辩论感悟

  谈话: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

  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

  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5.变式练习,内化集合思想

  课件出示:三(2)参加运动会学生名单(学号表示),根据信息填写集合图中。

  跳绳

  9

  13

  17

  18

  25

  29

  33

  38

  42

  踢毽子

  17

  25

  28

  30

  31

  39

  40

  44

  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先填写哪部分,再填写哪部分会更好些。

  请学生板演,汇报填写的策略,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计算三(2)班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从集合图中会看信息,到会填写集合图的一个数学思想的延伸,也是解决重复问题的关键,是为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打好基础。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1)完成教材上10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趣味性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估计三(3)班可能有多少同学参加比赛。

  讨论: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三(3)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判断:参赛的同学最多有17人。( )参赛的同学最少有 8人。( )

  小组讨论,全班分析,得出:参赛同学最多是17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9人,其中8人重复。

  【设计意图】设计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集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呼应课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板书:集合)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数学广角》教案5

  一、教材内容和目标:

  “猜一猜”既“简单的逻辑推理”,这一教学内容编排在二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既“数学广角”。“猜一猜”这教学内容又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逻辑推理思维性比较强,学生对纯“文字”的推理存在难度。我确定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而推理过程的叙述是难点。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和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钱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一对双胞胎兄弟,(出示课件)你能猜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也可能出现两种可能,但不确定。)。那现在钱老师给大家一条线索,你能确定了吗?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说明理由:能用上“因为、、、所以、、、”连着说一说就更好了。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根据老师给你的一条线索从刚开始乱猜到一步步推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出示课题并生齐读)。说到推理可不得不提到一位高手,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名侦探柯南)柯南可了不得了,六岁就开始破案,还和他的小伙伴成立了“小小侦探团”,根据线索步步推理,告破案件。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柯南一样聪明机智呢?那就赶紧进入“柯南侦探营”吧!

  1、探究“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

  师:首先进入柯南的基础训练。

  出示:钱老师的两只手心里分别写着数字——8、9。我左手写的不是8。

  师:从这条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左手写着9;

  生2:右手写着8。

  师:能用上“因为…所以…”来陈述你的观点吗?

  生1: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

  师:有不一样的表述吗?

  生2: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

  师:说的真棒。那谁能用上“因为…所以…那么…”来完整地陈述自己你判断?(教师边根据学生的表述边写相应的关联词)。

  生1: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那么右手写的是8。

  生2: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那么左手写的是9。师:你真了不起。老师奖你个智慧果。还有谁再来试一试?说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小结: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能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结论,看来,我们离柯南越来越近了。

  2、探究“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

  师:通过了柯南的基础训练,老师要提高难度了,进入柯南的提高训练营吧!

  出示:妈妈说她们三个小朋友分别喜欢玩具小熊、小兔、小猫。小小说:我不喜欢小猫,南南说:我喜欢小兔。你能判断他们分别喜欢什么动物吗?

  师:认真读题,仔细分析,你能从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师:你先确定谁喜欢什么?为什么?

  生:因为南南说:我喜欢小兔,所以南南肯定喜欢小兔。

  师:然后呢?

  生1:因为小小说:我不喜欢小猫,所以小小就是喜欢小熊,那么柯柯喜欢小猫。

  生2:因为小小说:我不喜欢小猫,所以就是柯柯喜欢小猫,那么小小就是喜欢小熊。

  师:真棒!谁能连起来把他们刚才的推理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1:因为南南说:我喜欢小兔,所以南南喜欢小兔。又因为小小说:我不喜欢小猫,所以小小喜欢小熊,那么柯柯喜欢小猫。

  师:你真了不起,能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那么”说话,太聪明了!

  生2:因为南南说:我喜欢小兔,所以南南喜欢小兔。又因为小小说:我不喜欢小猫,所以柯柯喜欢小猫,那么小小喜欢小熊。

  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你现在能再说给你前后的小伙伴听听吗?

  3、总结推理过程

  师:当我们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推理时,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线索排除一些情况,从而使我们的问题更加简单。

  师:看到大家学得都不错,柯南还送给咱们一首儿歌呢!一起读一读:“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练习巩固

  师:根据柯南送咱们的“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我们一起来接受柯南给我们设的难关吧!有信心吗?

  1、第一关:

  下面黄色纸片的后面分别藏着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第一个后面不是三角形,第二个后面是长方形。

  师:你先确定哪位?再确定哪位?有不同的想法吗?完整地说一说。轻松闯过第一关。

  2、第二关:

  他们三人分别戴着黄色、蓝色和红色三种帽子。左边的说:他们两个戴的都不是黄帽子。女孩说:我戴的不是红帽子。他们分别戴什么颜色的帽子?

  师:先确定谁?接着呢?谁能说完整整个推理过程?祝贺你!离柯南又近了一步。

  3、柯南指令:完成书本102页的第三,第四题。

  4、智力大冲浪,考验你的时候来了,加油!

  四个小朋友比高矮。

  小强:我不是最矮的。

  小刚:我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强高。

  小冬:我不比其他三人高。

  小勇

  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这四个人排好队。

  师:你找到了哪句关键的线索?在老师发你的纸上画一画,连一连。为什么?你有不同连法吗?

  5、智力大冲浪:

  请根据甲、乙、丙三人说的话判断他们年龄的大小。

  (1)甲:我比乙大3岁;

  (2)乙:我比丙小2岁;

  (3)丙:我比甲小1岁。

  判断()>()>()顺利闯过了所有关卡,现在,你已经是柯南训练营的一员了,恭喜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在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时,也能简单推理下,找到关键的线索,排除一些情况,使我们的问题简单化,这样,你就是为未来的柯南了!

  1、南南,柯柯,小小分别喜欢玩具小熊、小兔、小猫,小小说:我不喜欢小猫,南南说:我喜欢小兔。你能判断他们分别喜欢什么动物吗?

  南南

  柯柯

  小小

  2、小强:我不是最矮的。

  小刚:我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强高。

  小冬:我不比其他三人高。

  小勇

  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这四个人排好队。

  3、请根据甲、乙、丙三人说的话判断他们年龄的大小。

  (1)甲:我比乙大3岁;

  (2)乙:我比丙小2岁;

  (3)丙:我比甲小1岁。

  判断()>()>()

《数学广角》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的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在猜测中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橡皮、智慧星、桂圆、荔枝、橘子等水果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师出示两块不同颜色的橡皮,分别藏在左右手中,让大家猜一猜,左右手中是什么颜色的橡皮)

  生乱猜,师说你们能确定吗?(生答)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的右手拿的不是白色的橡皮,现在猜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能确定吗?说说你的想法。(生答)

  师:你们真棒!原来猜也有大学问,要想一次猜准就要有依据去猜才行,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玩一玩猜一猜的游戏,大家高兴吗?(板书:推理)

  谁能猜得准,说得好,谁就能得到老师送的智慧星,得智慧星多的同学就是本节课的数学明星,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猜名字”游戏

  师:在“数学广角”里有两位小朋友已经在等我们了,看,你们能猜出哪位是兰兰,哪位是红红吗?(生猜)大家能不能确定谁是兰兰,谁是红红呢?(不能),那何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出示:左边的小朋友说:“我不是红红”)可以猜出来了吗?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左边的小朋友说她不是红红,那她就是兰兰,右边的小朋友就是红红了。)还有别的想法吗?(左边的不是红红,那右边的肯定就是红红,左边的就是兰兰了)。

  师:你们俩不但猜得准,而且说得也清楚,真不错!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老师也送你们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师预先准备两种颜色的智慧星)指一生:奖给你的不是红色的,那是什么颜色的?师追问思维过程。

  (师:你看!多聪明的孩子啊!两件物品,一种情况,只用两个词儿,两句话就把意思给表达出来了,谁再来说说?)

  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为什么刚开始不能马上猜出来,而现在却很快就猜对了呢?

  师:是啊!当事情有两种情况时,要想一次猜准,需要根据提示先排除其中一种情况,再去猜。

  2、师生猜水果

  (1)老师这里有桂圆和荔枝两种水果,我想请一个同学一起藏水果,猜我们各拿的是什么水果?(先请学生拿一种水果,老师根据学生拿的告诉提示。)

  师:请听提示:我拿的不是XX,你们知道我们分别拿的是什么吗?说说理由

  (2)师再出示一些水果(小番茄、葡萄等),请一名同学任选两个水果放在背后,(师:来,先给小朋友们一个提示。)

  提示:我的左手不是桔子,那我的右手是什么?为什么?

  3、同桌合作,学生利用学具互相猜题

  (1)接下来,我们同桌来玩一玩这个游戏,这样,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桌上不是放着一个学具袋吗?袋里装着我们的学具,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个学具,和同桌玩一玩推理的游戏,注意:猜之前要先给同桌一个什么?(提示)

  (2)刚才我们玩的这些游戏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板书:2种物体,1个提示)

  我们接着往下学。

  4、游戏:生活中的推理游戏

  师:其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推理”游戏,大家想猜猜何老师的一些事情吗?

  ①我喜欢打乒乓球,我握拍子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②我教的二年级班长不是女孩子,是——?

  ③我走路时,先迈的不是右脚,那是哪只脚?

  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猜的.事情有两种可能,我们就根据提示语去猜,不是这种情形,就是另一种情形。

  三、情境体验,完整表述推理过程(三种情况的猜测)

  1、“猜年龄”游戏

  师:兰兰和红红的好朋友亮亮听说我们在“数学广角”玩游戏,也赶来参加,欢迎吗?亮亮想考考大家,猜猜他们3人的年龄,他们分别是7岁、8岁、9岁,谁能一次猜出他们各自的年龄?(不能)那该怎么办?(提示)师出示:亮亮说:“我今年8岁了”现在可以确定了吗?(不可以)一个提示语够吗?(还得一个),师出示:红红说:“我不是7岁”。能确定吗?你是怎么想的?请同桌互相说说,(从亮亮的话中知道他8岁了,再根据红红说的“我不是7岁”,可判断红红9岁,兰兰7岁。)多指几名同学说推理的过程。

  师:要想保证一次猜准3种情况,需要几个提示语?(生:两个)

  2、“猜兴趣小组”游戏

  师:三种情况的猜测,知道两个提示语,就一定能猜准确吗?

  兰兰他们3个小朋友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学习,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分别参加了美术、舞蹈、书法兴趣小组,(贴出提示兰兰说:我参加了美术小组;

  红红说:我不参加美术小组,)“你们根据这两个提示能猜出3人各参加了什么小组吗?为什么不能?(这两个提示语是重复的)

  师再出示:也没有参加书法小组,现在能猜出来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要猜的事情是三种情况时,需要2个提示语,但不能重复,猜一猜时可以把直接告诉我们的放一旁,再根据猜两种情况的猜法去猜其余两种。

  四、课间放松游戏

  (师生一起做律动)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那是()肩。

  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那是()耳。

  踏踏你的脚,不是右脚,那是哪只脚?那是()脚。

  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那是()手。

  五、应用拓展

  1、活动一(猜跳棋)

  师:出示三个纸杯,分别装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跳棋,你们分别猜出纸杯里装的是什么颜色的跳棋吗?(生答不能)

  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提示(1号杯子里是红色的)现在你能才到吗?(生答不能)老师再给你一个提示,(2号杯子里不是蓝色的)

  这时你能不能判断了吗?(生说能,多指几名同学说推理过程)

  师小结:要想保证一次猜3种情况,需要知道几个提示?(两种)

  2、猜名次

  小刚、小明和小红跑步比赛,它们会是第几呢?

  小刚: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小明:我在小刚的前面,

  小红:我是第三名。

  (师,根据提示,先确定小红,剩下第一名和第二名,根据小刚的提示有可能是第一,也有可能是第二,根据小刚的提示能确定一定是第一名,所以小刚是)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数学广角玩的愉快吗?有很多的收获吧!

  今天我们学的“猜一猜”,这其实是数学里的简单推理知识,希望同学们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判断、推理。

《数学广角》教案7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学生自由汇报

  观察情境图,找出题中的信息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算出每种方案等候的时间

  如果先卸船1的货,那么3艘船都要等候8小时;而如果先卸船3的货,那么每艘船只等候1小时。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学生完成设计,小组交流,在班上交流。

  使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数学广角》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而且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示表示。上面的三幅图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长方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都用类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姓名卡片圈起。)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放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这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并的过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数出获得“语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去数学广角参观一次比赛。板书:数学广角》在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呢!碰到困难时,我们共同解决,好不好?我们去车站坐车吧。每张车票是2.50元。现在我们有这些面值的钱,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方法?(课件: 1元、5角、2角、1角)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多种答案,如一张2元一张5角,两张1元两张2角一张1角等)

  这些与顺序无关的,叫组合。板书:组合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们要上车呀,还要猜出密码才能把门打开,这扇门的密码,是由一个两位数组成的,猜对了就可以打开车门。提醒你们这个两位数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生再猜,12和21,)这个两位数与10很接近,你们说是多少?(12)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比较快的把数排列出来)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1、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2、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4、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5、小组汇报。

  6、师生总结:按照一定顺序找的数多而不重复。

  7、小结:这些与顺序有关,我们叫排列。板书:排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能一次把这些两位数排列出来,通过动手并记录找出排列的最佳方法,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用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握手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衣服搭配

  运动员们马上要参加比赛了,但是小红不乐意了,他看小清、小明都穿得这么漂亮自己不美,心里不舒服,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为小红重新选一套衣服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2件衣服,2件裤子,一共有几种穿法呢?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打开书本101页,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也可以用序号的方法)

  3、比赛场次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3位运动员,每两人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生看书上101页第2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如果我也参加比赛,四个人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呢?

  五、课堂小结

  比赛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离开之前,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数学广角》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说明

  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也是新增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例如,我们出门旅行就要考虑选择怎样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所需费用最少或者所花的时间最短;又如著名的邮递员送信最短路线问题。在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等各行各业都会面临优化的问题,比如企业要考虑怎样安排生产能使利润最大,农民会考虑怎样安排播种能使年产量最多等等。当年华罗庚先生提出的“优选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了,现在这些思想已经形成了数学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运筹学。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例如,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例2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在“做一做”中安排了餐厅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能让客人都尽快吃上菜等等;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接下来的“做一做”是医务室的就诊顺序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了丰富的运筹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对策论的应用。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对策论的方法也是运筹思想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体育比赛中经常会用到。比如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就要根据不同的对手来排兵布阵,这里就用到了对策论的方法。例4就呈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去思考在这个报数游戏中先报数的人采用怎样的对策就能保证一定获胜。

  教学建议

  1.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运筹思想和对策方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优的方案。另外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要使用运筹、优化和对策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

  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教材首先给出一幅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妈妈正在烙饼,并且说出了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也就是说总共要烙3张饼。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接下来教材呈现出3个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的场景。第一个学生说的方法是一张一张地烙:“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旁边的小女孩说:“一张一张地烙太费时间了。”提示学生还可以有更快捷的方法。接下来另一个小女孩给出了她的方法:“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省时间。”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只需要12分钟,比第一种方法节省了6分钟。当然,这还不是最优的方法。所以,教材接下来提出: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让学生继续探索。这里最好的方法是: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这种方法只需9分钟。最后,教材提出: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独立思考,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情境图里的内容。可以提问:烙1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饼呢?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理解了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教师可以把各小组汇报的不同方案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大家来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如果学生已经想出了最好的'方法,老师对此可以再加以详细的分析;如果学生只出现课本上的两种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更优的方案。

  在探索更优的方案时,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2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接着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2张饼呢?

  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试一试,并要求把实践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用硬币、课本或者写着“正”“反”两字的橡皮来代表饼,分别用他们的正反面代表烙饼的正反面。学生记录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可以用图示的方法,还可以用下面的表格记录(供参考)。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用这种方法烙饼总共只需要9分钟。

  1

  2

  3

  第一次

  正

  正

  第二次

  反

  正

  第三次

  反

  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上面讨论过的各种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其正确的结果是: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

  2.例2。

  例2以家里来客人要沏茶的实际素材为背景,提出“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问题,继续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在情境图下给出了沏茶所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做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然后呈现学生们讨论怎样安排的场面。在这些内容中包含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方法: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比如“要烧水,必须先洗水壶,接水。”小男孩想:“等待水开的时间可以做点什么呢?”等,提示学生有些事情(烧水和找茶叶、洗茶杯等)可以同时进行。教材还提示可以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最后,教材让学生比一比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更合理;再一次揭示了讨论这一问题的目的:探讨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

  教学例2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情境图,可以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出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接下来可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方案,要让学生首先思考并讨论清楚: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沏茶的过程图表示出来,再让各小组把自己的方案用这种流程图表示出来,然后在全班展示。

  最后,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下面是参考的答案(当然还可以显示出时间):

  “做一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看看谁的方案最合理。

  第1题是与例1配合的,意思是:餐厅现在同时来了3位顾客,每人点了两个菜,而只有两个厨师,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比较合理呢?与例1的解决方法相同,应先给前两个人各炒一个菜,接下来给第一个人和第三个人各炒一个菜,最后给后两个人各炒一个菜。汇报交流时,可以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第2题是与例2对应的,是关于生病吃药中各项事情的安排问题。这里通过表格的方式给出吃药时要做的各项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来合理安排。与例2的解决方法相同,一方面要考虑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比如要先倒水,然后才能等水变温;另一方面要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进行,比如在等开水变温的时候可以找感冒药,还可以量体温,这样就能节省时间了。

  第3题是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去考虑,但主要还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身边的事例中寻找。比如在学校里,打扫卫生时怎样合理安排各项事情能节省时间,在家里用洗衣机洗衣服时,还可以同时整理房间等等。在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例3。

  例3是关于排队论的问题,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教材出示了一个码头卸货的情景: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三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等候时间包括卸船时间)最少呢?教材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里卸货顺序的种数是一个排列问题,一共有6种不同的方案,主要是要让学生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学生可以计算出每种方案中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各是多少,从而找出最优的卸货顺序。

  接下来的“做一做”安排了3名同学同时到学校医务室看病,每人就诊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可以使他们的等候时间之和最少。要解决的问题和例3基本相同。

  教学例3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接着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①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②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在这里卸货顺序的方案是一个排列问题,学生一共可以找出6种不同的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来。可以用船1.船2和船3分别代表三艘货船(教材图中从上到下的顺序),并让学生算出每种方案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

  方案

  卸货顺序

  船1的等候时间(时)

  船2的等候时间(时)

  船3的等候时间(时)

  等候时间的总和(时)

  1

  船1→船2→船3

  8

  8+4

  8+4+1

  33

  2

  船1→船3→船2

  8

  8+1+4

  8+1

  30

  3

  船2→船1→船3

  4+8

  4

  4+8+1

  29

  4

  船2→船3→船1

  4+1+8

  4

  4+1

  22

  5

  船3→船1→船2

  1+8

  1+8+4

  1

  23

  6

  船3→船2→船1

  1+4+8

  1+4

  1

  19

  然后,让各小组汇报所找出的最优方案。老师可以提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先卸船1的货,那么三艘船都要等候8小时;而如果先卸船3的货,每艘船只需等候1个小时,所以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这一点只要求学生有所体会,不作为教学的要求。

  接下来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问题,同样的也可以让学生用列表的形式给出不同的就诊顺序,并算出等候时间,从中找出最优的方案。当然如果学生能运用例3里分析的优化思想直接找到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同学开始就诊也可以。学生完成设计后,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班上汇报。

  4.例4。

  例4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对策论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取什么对策才能够战胜对手。“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但是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这个故事,并让学生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看到:虽然在同等级的马中,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如果拿同等级的马进行比赛田忌一定会输,但是田忌所采用的策略却让他赢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对策论的方法在这场比赛中的重要性。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并让学生把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列出来,通过对照来找到答案。田忌可以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也就是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唯一可以获胜的。最后,教材让学生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4后面有一个“数学游戏”,让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每人报的数连续相加起来,最后一个报数使和为10的人就是获胜者。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思考:如果先报数,采用怎样的策略能够确保获胜?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的应用。

  教学例4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可以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教材给出的表格上补充完整(见下表)。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并让学生把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入表中(见下表,田忌1代表他的第一种策略),并指出每种策略获胜的一方。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获胜方

  齐王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田忌1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田忌2

  上等马

  下等马

  中等马

  齐王

  田忌3

  中等马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田忌4

  中等马

  下等马

  上等马

  齐王

  田忌5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田忌

  田忌6

  下等马

  中等马

  上等马

  齐王

  老师把各小组汇报的结果展示出来,通过对照学生很容易看到答案。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比如前面提到的乒乓球团体比赛,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

  做“数学游戏”时,教师可以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学生明确方法后,让同桌的两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每次游戏先报数的人可以交换)。学生对这个游戏方法比较熟悉后,老师再让学生来做一遍,这时第一个报数的人要思考:要想确保获胜,第一次应报几?接下来该怎样报?另一个人考虑怎样应对有获胜的可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进行实验,并在小组中讨论。

  如果有困难的话,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因为每次可报1或2,那么如果一方报1,另一方就可以报2;一方报2,另一方就可以报1,这样总能保证每个回合连续两次报数之和是3。因为谁最后报数使和是10谁获胜,所以你一定要设法报数使和是7,这样对方无论怎样接着报数,你都可以保证最后报数使和是10。同理,要想保证报数使和是7,倒推一步就是一定要先报数使和是4,再倒推一步就是一定要先报数1。如果两个人都清楚这个策略,那么,谁先报谁获胜。如果对方不知道这个策略,那么在报数的过程中要设法能够报数使和是7,就可以获胜。

  利用减法原理就是:从最后报数和是10中每次减去3,减去3个3还剩1,即

  10-3-3-3=1,用除法表示是:10÷3=3......1

  所以第一个报数的人先报1,就可以保证控制局势。

  同理,如果把最后报的数扩大到50,就是50÷3=16......2

  所以第一个报数的人先报2,就可以保证获胜。

  依此类推,如果每个人每次可以报2或3,就要把5做除数。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后,教师可以把最后的和10改为30或更大,或者每次可以报2或3,再让学生试一试。

《数学广角》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数学广角》教案12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师:可是刚才的密码锁太简单啦,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呢!看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全班同学交流,注意突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揭晓答案:32。

  如果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

  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指名学生(有代表性的)到前面展示。

  (3)先独自思考,再全班交流。

  (4)交流评价,理解方法。

  2、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

  3、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学的怎么样?用“读、好、书”三个字一共有几种读法?(要求:不遗漏,不重复)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121221

  211331

  132112

  312332

  323113

  233223

  交换位置确定十位确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但以前学生不会全面、有序地考虑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方法以及搭配时有序与无序的特点。用数字的排列来理解不重复、不遗漏,具体、简单,效果很好。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很浓厚,合作交流积极。但要一个人说出全部的组合数仍然有困难,所以还要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和练习。

《数学广角》教案13

  教学内容: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头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蓝宝宝、蓝妹妹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蓝宝宝、蓝妹妹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63个同学分别跟蓝宝宝、蓝妹妹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同样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件【去数学广角啦】(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9.3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③比一比哪组最快。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教师巡视。(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让4个不同的学生上黑板写出不同的排列方式】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把它摆在你们的桌子上吧。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是:397,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咯!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请四个同学,分别扮演师徒四人,戴上面具进行表演。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师:“西游记”好看吗?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排法都照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蓝宝宝、蓝妹妹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1.5.8】请大家在练习本上排一排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课后拓展

  师:这个密码箱漂亮吗?这是我的,可惜打不开了。因为我把它的密码给忘记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我吗?【出示课件】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379 739 937

  397 793 973

《数学广角》教案14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数学广角》教案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数学广角》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4-19

数学广角 01-07

《数学广角》 04-06

数学广角推理的 12-05

《数学广角——推理》 04-07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广角04-0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03-11

五年级数学广角 06-22

三年级数学广角 01-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