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4-05-19 13:56:07 教案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得生字。

  2、合作学习能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生字记忆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走进大自然,联系平时的观察,感受阳光的美丽和可爱,感受阳光的顽皮,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交流生字记忆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阳光的可爱与顽皮的关系。联系实际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对阳光的有目的的观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由观察回忆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我们在曾经在大自然中观察过阳光,我们看见了阳光在什么地方?谁能告诉我?

  学生踊跃发言,当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板书孩子们说出的地方。

  二、由议论引入课题,讨论阳光的顽皮

  师:是啊阳光无处不在,我们看见他跑着、跳着像同学们走进大自然么?

  生:像啊!

  师:像谁呢?

  准许学生议论教师饶有兴趣的孩子们的发言。

  师:对。真的像我们班顽皮的男孩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顽皮的阳光》请跟老师读课题。

  学生跟读课题。

  抽学生读课题

  师:谁能告诉老师“顽皮”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然后抽人回答。

  师:看看“顽”字,谁能告诉老师怎么记住它?

  学生讨论(元+页)

  教师指导记忆与区别元的最后一画的变化。

  三、自主识字读通课文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能够自己认识生字了,你能自己读通课文么?给5分钟时间看谁能读通课文。在读的时候把不不认识的要通过拼音认识的字做好记号,多拼读几次。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教师在巡视的时候认真看听,特别辅导个别差生。

  四、小组学习,以优带差

  师:同学们能读通了么?读给同小组的小朋友听听。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走到小组里听能读通的小朋友读,并指导他怎么带同小组的小朋友共同读通。

  学生认真地帮带。

  五、集体展示,表现共同进步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渐渐的整齐了,老师能听出孩子们自信的'声音了,真好听。能齐读给老师听么?

  学生齐读,老师评价读的好。

  师:不过我也听到整齐的声音里有不和谐。哪个小组能来读给大家听?

  教师抽一小组读。鼓励并纠正朗读的时候出现的问题。

  师:谁能一个人读?

  学生一人读。

  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听读,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正确的修改意见。

  六、评价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

  师:刚才的学习时间里,孩子们表现都不错能积极发言,读得很认真很流利。

  七:小组交流记忆书写生字

  师:下面进行生字记忆交流,谁能把你记忆生字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很踊跃,教师根据学生的踊跃情况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告诉同小组的人怎么去记忆,小组中学生自己组织交流。教师巡视的时候鼓励发言积极的孩子,并收集孩子记忆生字的方法。

  在小组中把生字写一次看你能不能记住它们。

  学生写生字。

  八:集体认识生字,巩固生字记忆方法。

  孩子们,来我们认识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老师抽同学来告诉大家怎么记忆生字的好不好?

  学生认识生字卡片分析生字。

  生字记忆方法:

  拆字记忆:爬挂着脸孩谁窗

  加偏旁记忆:像进河

  换偏旁记忆:跳——桃睡——锤看——着

  ……

  逐一认识生字,说出生字记忆方法。

  同学们都能认识生字了,请工整地把“又、阳、进、河、看、脸、着、跳”写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认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书写。

  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注意强调写字的姿势和写字记忆的态度。

  九、梯度练习,让快速度的孩子能更好。

  师:有同学的速度很快啊。真不错。写好字认识一下。放在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中别的生字能认能写就更好了。

  教师对速度慢的学生和书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记忆。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能够认识《顽皮的阳光》一课的生字了,能听写么?谁来试一试?

  学生举手教师抽查抽写生字“又、阳、进、河、看、脸、着、跳”

  师:你还能写本课那些生字?

  学生写

  师:真不错。你记忆得多而且主动学习。是个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得很好。

  师:谁能很流利地读出课文?

  生:我(举手)

  师:那好,我抽一个小朋友来读,其他的小朋友认真听。看谁能听出他读的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

  一学生读。

  学生评价他读的怎么样。老师评价学生的读,和学生的评。

  二、研读全文,积极思考训练。

  (一)、咬文嚼字,提纲挈领。

  幻灯1(阳光像个顽皮的孩子)课文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后提问。

  师:什么是顽皮?

  生:淘气。

  生:不听话。

  ……

  教师允许孩子们自由说。

  师:你是不是也有顽皮的时候呀?

  生:有。

  师:能告诉老师你的顽皮么?

  生:(主动说话,和同桌交流)

  教师示范举手发言。

  师:谁能用顽皮说一句话?

  生:我是个顽皮的孩子。

  生:我家有一只顽皮的猫。

  ……

  教师鼓励后叫学生说说调皮的样子。然后引入课文中研读课文中的文字。

  (二)、逐段研读,体会顽皮

  师:小朋友,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阳光像个顽皮的小男孩。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中写了顽皮的阳光到了那些地方?它的样子顽皮么。你能学学他的样子么?

  生:树梢

  生:窗台

  生:花园

  生:小河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阳光到了哪些地方,并且打出文字让学生跟着读以熟悉课文内容。

  幻灯2(阳光在树梢,窗台)

  出现幻灯后学生朗读这一段话。并且讨论爬、跳、探、看、动作词。演示动作体会。

  师:能表演一下爬么?

  生:(表演)

  师:小朋友看,爬爪子,巴,多有意思。

  师:大家跳一跳。

  生:(跳)

  师:区别一下桃——跳谁能说出它们的不同?

  生:区别在部首。

  师:小朋友看,探是这样的。探着脑袋看看(示范探看)。

  生:(跟做)。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边表演动作以使学生对课文熟练到背诵。

  幻灯3花园

  师:谁能读这段话?

  生:(读)。

  师:请同学们表演一下阳光的动作。请和小朋友说自己看见阳光在花园里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和学生一起做。

  生:(藏)(想象阳光在花园的情景)

  师:(认真地听)(也参加小朋友的议论)

  幻灯4小河。

  师:小朋友请齐读这段话。想象我们看见阳光在小河里的情景。觉得阳光美丽么。顽皮么?

  生:(齐读)后会七嘴八舌的议论。

  师:(允许孩子说说然后)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读后的感觉?

  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生成,拓展教材

  师:小朋友,我们知道阳光还去了很多的地方,你能告诉大家么?

  生:(说出自己知道的。)

  幻灯5课后2题

  师:老师把阳光去的地方画了一些出来,我们来说说顽皮的阳光到了这些地方干了什么?

  师:老师知道顽皮的阳光来到田野里,在苹果树上打秋千,给苹果妹妹化妆,苹果妹妹的脸被画得红红的,真美丽。

  生:(踊跃说话)。

  师:(在学生说话的时候,给以鼓励,并支持学生的多种说法。)

  师:孩子们说的真不错。阳光还去了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来么。或者是画出来么?看看谁写的话多!看谁画得美丽。

  生:积极写话。画画。

  师:以欣赏的态度巡视,鼓励学生。

教学设计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想象”选编了《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文章以及一个“习作例文”和一个“习作”,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想象世界。

  《小真的长头发》讲述的是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让两个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

  《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习作例文”展示的两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对想象世界的憧憬与兴趣,为“习作”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做铺垫。

  本单元的“习作”以“奇妙的想象”为话题。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上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25生个字,读准“系”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能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读准“系”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会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2、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3、能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措施

  1、低年级的教学首先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故事恰好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可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更深入地体会想象世界的美好。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落实有针对性的读说、读写指导,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3、识字教学可侧重于随文识字,鼓励学生发现规律,找出特点,自主识记。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口头表达和书面习作之中。

  课时安排

  《小真的长头发》2课时

  《我变成了一棵树》2课时

  习作例文1课时

  习作:奇妙的想象1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课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例1主要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也为下学期100以内乃至更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通过数一数、读一读等活动,要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初步理解一“10个一是一个十”。直观感知11—20个数的大小和顺序。对学生来说,计数单位是离生活比较远的,也是最为抽象的,所以是难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认读11—20各数。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初步渗透十进制。

  教学准备:

  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熊,今天它特别高兴,因为小熊的文具店开业了。瞧,店里有好多漂亮的铅笔呢。小动物们都来了。

  2、游戏:我是小小售货员

  师:今天开业,小熊太忙了,谁来帮帮小熊,当给小小售货员。

  小松鼠说:我要买一枝铅笔。

  小兔也来了:我要买5枝铅笔。

  (设计意图:创设小熊文具店开业的情景,抓住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开张小小售货员的'游戏,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提供探索机会

  师:小松鼠刚走,大象伯伯走了过来。他想考考小熊,“小熊,我想买10枝铅笔。”小熊有点为难了,他该怎么拿呢?谁愿意来帮帮小熊?

  (无论学生先出现哪一种,师:还有不同的拿法吗?)

  (2)比较中体会新知

  刚才,咱们有的小朋友是从笔筒中数出10枝,还有的小朋友是直接拿一捆。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呢?

  师:大家都喜欢直接拿一捆,那一捆是不是10枝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果然是10枝,把10枝铅笔捆成一捆,这样拿起来很方便。

  (3)抽象建立新知

  师:小朋友,你会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吗?(学生操作)

  师:(手拿一捆)谁来说说这一捆里有几个一根?(板书:10个一)

  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这1捆就是几个十?(板书:1个十)

  (任意拿学生的1捆)师:他的这一捆是几个十?(另外一捆)这一捆呢?

  每个人说说你的一捆是几个十?

  (出示一捆教具)看,老师的这个也表示1捆小棒,这一捆也是几个十呀?里面有多少个一呢?对,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完善板书齐读。)

  追问:那反过来,1个十里面就有几个一呀?

  小结:以后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捆小棒,不用一根根地数,就知道一捆有10根,就是1个十。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捆一捆、拿一拿等活动,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并在比较中,让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初步渗透十进制。)

  2、认识“十几”

  (1)实践操作,初步体会

  小鹿走来了:“小熊,我要买12枝铅笔。”

  师:这次谁来当小售货员?这么多,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孩子。那我们用铅笔,在你的桌上摆出来。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比比谁摆的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

  比较:这几个小朋友的不同摆法,你看得懂吗?你觉得哪一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为什么?

  小结:哦,象这样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

  (2)摆摆说说,深化认知

  ①学生摆十几,并说说怎样摆的。

  师:你想不想也用这样的方法摆出一个十几呢?老师说一个数,比比谁摆得快。11、13、16(指名摆、说)

  ②同桌活动

  左边的小朋友先说一个十几让右边的小朋友摆,然后右边的小朋友再说一个十几让左边的小朋友摆,同桌两人都摆好了就坐直,比比哪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

  汇报:指名一桌汇报。

  现在咱们反过来,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其他的小朋友来猜你摆的是多少?

  (3)提炼升华

  师:你发现了吗,刚才咱们摆的十几,都是怎么摆的呀?

  小结:对了,一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

  3、认识“2个十是20”

  请小朋友们摆19根小棒。

  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再拿出一根添上去,多少根了?(20根)

  怎样摆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把10根再捆成一捆)

  师(2捆):为什么就是20了?(一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

  师:对,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齐读。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19到20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跳跃。通过摆、添、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建构更加透彻。)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抓一抓,猜一猜

  2、看一看,读一读

  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在直尺上能找到吗?在直尺上找到这些数,从0数到20;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12后面的一个数是几;18前面的一个数是几;和16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你会2个2个地数吗?5个5个的呢?

  3、估一估,数一数

  出示草莓图:猜一猜有多少个?一起数,数到10个时可以怎么样呢?(圈起来)你会用这样的方法数草莓吗?83页数一数。还有呢,有一些雨伞,猜猜多少,同样的方法数一数。

  4。看一看,说一说

  ①公交站牌。

  小华放学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看看这是她要坐的公交车站牌,你知道她要坐多少路?(18路);

  ②红灯读秒。

  他上了18路公交车。走到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还有多少秒?(12秒。)

  师:等红灯的时候数是怎么数的呀?我们一起帮着数一数。

  ③电梯间楼层标志。

  师:终于到楼下了,他进了电梯间,他所住楼房共几层高?猜猜他住在几层?(用高了或低了进行提示、13)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丰富多样,通过猜一猜、数一数、圈一圈等活动巩固新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活动拓展,全课小结

  1、从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捏一捏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捏一捏有多厚。跟10张纸的厚度比一比。讨论: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2、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11—20这些数,在我们的尺子上有,在我们的书上有,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这些数。请小朋友们课后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教学设计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 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教学设计教案5

  《习作2》教学设计

  习作指要:

  1.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同学、老师、家长画张像,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物。

  2.介绍画中的人物,用文字为别人画张像,写一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教学要求:

  1.观察例图,学习例文,揣摩例图和例文是怎样抓住任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协作的。

  2.彷例,为同学、老师、家长和想象中的人的画像,并学习例文的写法来写一篇作文。

  3.学习抓住人物外貌,性格,与爱好等写出任务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自己画中的人物,写出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难点: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一位同学走出教室,师问:刚才走出教室的是谁?

  2.讨论:说一说他的外貌以及穿着打扮。

  3.请这位同学走进教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师问:你能把他画下来吗?

  4.教师指导:我们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物。

  二.画像指导

  1.(出示武建设同学的画像),你们看,这就是赵建设为他的朋友武建设画的画像,谁来说说武建设的外貌?(这是他的外貌特征)

  2.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武建设有什么爱好吗?(这是他的`特点)

  3.我们在画的时候,要把人物的特点画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谁。

  4.学生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别人画像。

  三.例文引路

  1.小作者是怎么介绍武建设同学的这些特点的呢?我们来看看赵建设同学写的作文。

  2.指名一生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想,想一想:小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武建设同学的特点?

  3.学生讨论,指名交流。

  4.教师小结:介绍画像中的这个人,可以写他的外貌,也可以写他的性格和爱好者,但都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

  5.学生分别练说自己画像中的人物。

  6.集体交流。

  7.教师评点指导:为抓住人物的特点,在介绍他的性格、爱好时,可举一两个例子。

  四.学生习作

  1.明确要求:向大家介绍画中的人物,要抓住他的特点,写清楚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也可以举一两个例子,语句要通顺,要把话说清楚。

  2.习作顺序:先介绍他的外貌,再写他的性格、爱好。每写一部分用一个自然段,要有条理。

  3.练习成稿,修改评议。

教学设计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小

  二、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规范书写8个生字。

  2、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借尾巴原因。

  1导语: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2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以上问题。

  3动作演示理解“一挣”,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的特点。

  4指导朗读句子:没有尾巴多难看哪!

  (二)先扶后放,学习借尾巴的经过。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怎么借的,借到了吗?朗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小壁虎来到哪?

  2) 比较句子哪句好,为什么?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3)学习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学生分组读对话。

  4)出示句式: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拨水”是什么意思?演示鱼模型,理解“拨水”意思。

  5)总结学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6)填空练习,回顾本段的构段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3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找出与第二段不同的地方。

  2)反馈,指导读角色对话,理解老牛尾巴的作用。

  3)填空练习,指导背诵。

  4放手自学第五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像小老师一样向别人提出问题。

  2) 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随机指导。

  3) 练习背诵本段课文。

  三学习第六、七段,了解小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1 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

  2 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

  3 它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再生)练读句子。

  4 小结:壁虎尾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

  四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 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

  (2) 学习本课,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出示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鸟、狗等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

  (3) 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

  六、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断尾图片

  (易断)

  小鱼图片 摇 拨水

  黄牛图片 甩 赶蝇子

  燕子图片 摆 掌握方向

  小壁虎长出尾巴图片

  (再生)

教学设计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把握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应该平等,关爱,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一主旨。

  2、理解并学会应用以时间和逻辑为序,以事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3、体会品味;朴实无华又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

  4、进一步掌握筛选信息,培养概括能力。

  5、通过人称的变换,体会如何选材取材,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体会把握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应该平等,关爱,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一主旨。

  2、理解并学会应用以时间和逻辑为序,以事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数】

  二学时。

  【教学设想】

  第一学时: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进一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理清结构思想,探究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第二学时:分析人物性格、探究语言风格、进行人称转换。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学时

  一、导入

  通过《围城》导入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学生自主搜索、筛选材料)

  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

  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柯德》。

  三、1、用略读的方法速读课文,自主探究找出文章线索。

  2、自主合作探究作家一家是如何与老王交往的。具体写了交往中的那些事。

  明确:

  1、作者与老王的交往

  2、⑴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伏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老王生活,询问他的情况。作者的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

  ⑵ 老王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方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人家的好处,总也不愿意,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第二学时

  一、进步探究 通过这些交往表现了作者和老王有怎样的性格

  作者:平等观念,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讲仁义,讲感情,知恩必报

  总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以善良体察善良

  引伸探究你应该如何探究社会上的弱小群体?

  二、合作探究

  文中生活中的琐碎材料,作者作者如何把它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明确:

  1、线索;

  2、逻辑顺序:开头四段:一是职业,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时间顺序的兼用。

  三、品读、揣摩语言的朴实、含蓄深沉而又谴词造句的匠心

  习题二。

  四、课后练笔,习题三

  提示:第一人称便于描写心理活动和充分的想象。

教学设计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录音,了解录音中那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的。

  2.能根据要点、清楚、明确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教学时间 1教时

  教学重点 能根据要点、清楚明确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按本次训练的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向家长询问有关情况(如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等),然后抓住“你的家可爱在哪里”这个重点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家,而且对家里的情况都十分了解,我们怎样才能把家里的情况介绍给人家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听说训练——我的家。板书:我的家

  二、明确训练内容和要求。

  1.介绍自己的家,要求做到什么?

  ① 在介绍内容上,要体现“听说内容”中所提出的3个要点;

  ② 尽言在表达上,要把事情说清楚,语句要完整前后意思连贯,家庭地址要说明确;

  ③ 对别人的'介绍(包括录音中哪位同学的介绍)要认真听,吸取别人介绍的优点,改进自己介绍的不足。)

  三、学习介绍方法。

  1.你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听说提示”,提问你的家可爱在哪里?

  (如环境优美、整洁、住房宽敞、父母慈爱、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等.)

  四、听录音或听老师讲述,然后评议。

  1.要求同学认真听,听清这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听后评议,这位同学哪些地方介绍得好?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评议:①条理清楚。先介绍家住哪里,家里有哪些人,在哪里工作,再介绍我的家可爱在哪里。

  ②有重点地介绍了我的家是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幸福家庭。这位同学从奶奶怎样疼爱我们,爸爸奶奶怎样严格要求我,我们又怎样关心奶奶等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使人听了印象深刻。)

  五、列介绍提纲。

  六、练习说话。

  自由说.指生说

  七、评议。

  1.条理是否清楚?

  2.是否抓住要点说?

  3.家的可爱有否说清楚,说明确?

  4.说话是否清楚、完整、意思是否连贯?

  八、再次练习说话。

  同桌互说、互评,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设计教案9

  导引:

  选择要快,要适合,要勇于挑战;学习要快,要准,方法灵活;充分准备,大胆展示。可思,可议,可辩,可读,可写,可画,可歌,可演。可独立,可合作。二三人也可,四五人也可。问者,捷径也。

  一、积累。

  1、词的音、意、形。如:言简意赅(1节)、错综复杂(2节)、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6节)、家喻户晓(7节)、憔悴、阑珊(10节)。

  2、句的意思、背诵和书写。如:作者的成功公式、七节韩愈的句子、九节韩愈的名言、十节王静安成功三境界。

  二、探究。

  1、本文的论题。(作者所论述的话题,即针对什么发表看法。注意,并非具体看法)

  2、作者的论点。(中心观点,明白、肯定、准确、辐射全文)

  3、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析论点前的内容)

  4、本文是怎样论述的?(即内容概述)

  5、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比较成功三要素质,重点一定与作者观点、思想有关)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出具体例子并分析作用。(举例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述观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可是一般道理论证,即作者具体阐述道理,也可是引用名言、谚语道理论证,一般要求分析的是后者;引用名言、谚语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述观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观点;比喻认证:生动形象地论述观点;注意:各论证方法经常交叉使用)

  7、析本文语言特色。(议论文语言都必须准确严谨,在此基础上又分两种:一是平易朴实,通俗易懂,二是生动形象)

  8、析八节一句“往往”一词的作用。(用“释词、换词”的方法具体分析作用,再强调其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

  9、析本文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10、析本文标题作用(一般点明论题或论点,也有的是为了引人深思,激发阅读兴趣)

  11、本文用第一人称论述,又提到自己“七八十年的经验”,有何作用?(一般用第一人称论述,谈亲身经历,就使论述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12、第七节举的四个例子有何特点?又有何作用?(一般举例,应典型、充分、有代表性,有说服力,并按一定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等,作用要具体分析)

  13、为第七节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为第九节补充一个道理论据(论据可分两类,一是事实论据,即事例,二是道理论据,即名言或谚语,所补充论据要能论证作者观点)

  14、末节所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含义)

  15、谈谈最后一句在文章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联系句子位置,分析具体意思)

  16、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悟,或受到什么启发?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要与文章有关)

  17、我的.质疑。(我感觉或发现的疑难问题)

  三、运用。

  1、演讲。参考题目:成功,需要的不仅是勤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2、辩论。参考辩题: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非成功之母。

  3、讲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

  4、朗读或背诵一段话。如:王静安的成功三境界。

  5、画一幅关于成功、勤奋等的画,漫画也可。

  6、唱一首关于成功的歌曲。

  7、写作。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关于成功的看法。

  8、表演。如:表演悬梁刺股的故事,或望断天涯路的“镜头”。

  9、书法。工笔写几句关于成功的名言。

  10、欣赏教师的学习运用展示。

  11、介绍几句关于勤奋的名言。

教学设计教案10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

  立”“隐隐约约”造句。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

  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网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

  一、 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 、掩映、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详)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 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 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 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 网络浏览查寻,收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难点)

  七、 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 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 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 组员补充。

  4. 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5.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

  长?(学生读)教师指正:哪些音要重读?(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电脑演示帮助理解)“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

  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

  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写作方法: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

  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三)第三自然段。(万寿山)

  ⒈导游解说。(山上景物)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4学生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5过渡:那琉璃瓦光滑 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

  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结合图片演示)

  (四)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

  景呢?

  1学生按照: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⒉质疑品读。(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品读: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

  ②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

  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静、绿、比

  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 的美吧!(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结合视频理解)

  3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

  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4导游解说。

  5 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四)学习第五段

  ⒈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⒉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结合视频理解)

  (五)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物多景美)

  八、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

  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九、 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第三课时(略)

  教学过程 :

  一、 完成课后练习。二、朗读训练。三、指导背诵。四、听写。

  附录:教学构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

  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 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 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 就 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 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6、西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 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教学设计教案12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能把自己做过的游戏说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二、教材说明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有趣的游戏”。图上画了三种游戏:老鹰捉小鸡、贴鼻子、丢手帕。教材用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提示学生游戏指的是两人以上的集体娱乐活动;从图上小朋友的神情让学生觉得这些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学,同时向别人学做自己不熟悉的`游戏。

  教学重点是交流一些游戏怎样有趣,是怎样做的。

  三、教学过程

  1看图激趣。

  (1)谈话: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些什么游戏?这些游戏你玩过吗,你还做过哪些游戏?(板书学生说到的游戏名称)

  (2)揭示话题,思考: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

  2以图为例,指导说“怎么有趣”。

  (1)《老鹰捉小鸡》有趣吗,怎样有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游戏的趣味。)

  (2)《贴鼻子》游戏怎么做的?你做过吗?把自己做的情形说一说。

  (3)小结:告诉别人游戏怎么有趣,可以讲做法,可以讲在做的过程当中自己的感觉,也可以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游戏怎么有趣,对自己不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问问同学是怎么做的。

  再推选代表把一个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

  4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继续询问,再评选出最有趣的几个游戏在课下做一做。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五、学生发言举例

  “贴鼻子”就是蒙上眼睛从远处走到画板前,给画上的人贴上一个鼻子。这个游戏很有趣,常常会闹出笑话。有一次轮到我贴了。蒙眼之前,我瞄准了鼻子的位置,心里觉得肯定能贴好。结果,鼻子刚贴上,大家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睁开眼睛一看,原来鼻子被我贴到了额头上,成了一个怪人。

教学设计教案13

  知识与能力:.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课前准备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尽量承认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发言人。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板: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课外阅读《百万英镑》。

  2.背诵第6自然段。

  课后小结

教学设计教案14

  1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重点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3教学过程:

  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主备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旧知回顾】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

  3、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5、根据以往的学习,你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哪些了解呢?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实验一:教材113页实验【6-4】,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与结论:

  实验注意:

  事项:

  交流讨论:通过上述实验的分析可知:

  1、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井、深洞,怎样判断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否对人造成威胁?你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吗?

  3、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来比较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密度大小呢?

  实验二:教材114页实验【6-5】,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与结论:

  交流讨论: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实验三:教材114页实验【6-6】,填写下表。

  (小资料)紫色石蕊试剂是一种色素,与不同的物质反应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如变红、变蓝等。

  Ⅰ喷稀醋酸

  Ⅱ喷水

  Ⅲ直接放入

  Ⅳ喷水放入

  现象:

  分析与结论:

  将经过第四次实验后的小花放在酒精灯上烘烤,能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讨论:1、在小花上喷稀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2、干燥纸花接触水与干燥纸花接触水后又放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的现象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四:设计实验检验二氧化碳,填写下表。

  实验方案: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交流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根据实际生产生活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性质:

  用途: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115-117,小组交流合作并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原因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

  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3.物质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能不能通过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断判物质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

  5.你还能说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归纳与小结:列表对比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拓展与延伸: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现象来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呢?

  课堂检测

  :一、完成教材中习题。

  二、选择题

  1.生活中经常看到下列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大米酿酒B.家庭自制冰块.

  C.水变热沸腾产生水汽.D.用苹果榨苹果汁

  2.下列各组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固体物质加热后全部变成气体(2)粮食酿成酒(3)爆炸(4)碘的升华(5)植物的光合作用

  A.(1)(2)(3)(5)B.(2)(5)C.(2)(3)(4)(5)D.(5)

  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B.有新物质生成

  C.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D.有气体放出或颜色变化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三、填空题

  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

  (1)滴水成冰(2)钢铁生锈(3)汽油挥发(4)酒精燃烧(5)食物腐烂(6)动植物呼吸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判断依据是。

  6.以下是有关物质发生变化的问题的研究:

  (1)将水放入试管中加热,在管口用干净的玻璃片收集到水珠,是变化。

  (2)将胆矾放在研钵中研碎,是变化。

  (3)向胆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发生变化的现象是,这是变化。

  (4)将石灰石投入到稀盐酸中会看到现象,发生了变化。

  四、简答题

  7.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堂检测:一、完成教材中习题。

教学设计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含义。

  4.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中心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意识诚信。

  1.《狼来了》的故事,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

  (这个孩子为什么最后会落到那个下场?是因为他不诚实,所以人们都不信任他。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与信任”的文章。”

  2.引出本课题。

  板书课题“诚实与信任”。

  3.就题质疑,引读课文。

  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猜一猜这一篇文章会写了什么内容?

  那么就请带着这些猜测来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初识诚信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认读。

  (2)检查读书情况

  (3)交流读后感悟。

  你认为这篇文章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

  课件出示这句话。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理重要,我再次谢谢你!”

  3.交流谈话。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作者有什么反应?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要留下字条?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3)车子为什么会将反光镜撞碎?找出相关内容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悟诚信。

  1.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1~4自然段。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作者所采取的`措施。

  (板书:无人碰撞 留下字条)

  (2)无人撞车留下纸条,说明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诚实)

  (3)齐读课文中心句“人与人之间……更重要”。

  2.学习4~10自然段。

  (1)指句读。

  (2)主人为什么打电话给作者?(板书:电话致意 不让赔偿 信任)

  (3)分角色读。

  (4)齐读中心句(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

  (5)板书:比金钱更重要。

  3.延伸、总结。

  看来诚实与信任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四、自学本课生字。

  1.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描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外听写,并扩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生字词识记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字词。

  3.读文。

  二、学习第11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作者有何感想?为什么深印在大脑里?

  3.再读中心句(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

  三、延伸拓展,争做诚信

  1.总结

  思考。这篇课语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能换个题目吗?

  2.补充材料P117—118

  从前,有兄弟俩开了一家酒店,由于他们志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哥哥外出,弟弟偷偷地在酒里掺了些水,多卖了二两银子。晚上哥哥回来,弟弟得意地将自己的“秘诀”告诉哥哥,以为会得到哥哥的我。谁知哥哥一听,急得双脚直跳,说:“唉,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叫你二两银子就卖掉了!”弟弟不以为然雯:“哪里会有这么严重!”还是我行我素。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最终彻底破产。弟弟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

  (1)想想看,“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指的是什么?结尾弟弟会说些什么?

  (2)读一读,抄一抄

  人无信不立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3.回复返唱

  再回到文中那段话(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让我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四、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

  板书设计:

  19诚实与信任

  无人碰撞 留下字条 诚实

  电话致意 不要赔偿 信任

  后悔感动 印象深刻 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音乐设计教学教案05-16

Jqx教案教学设计02-25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05-16

海滨小城教案教学设计02-20

孔乙己教学教案设计02-11

分数教学设计活动教案01-12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11-18

山市教学教案设计04-11

钢琴教学教案设计模板10-18

枣核教案优秀教学设计02-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