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0 11:06:07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品读林肯对参议员们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二)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感悟林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为总统之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林肯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个伟人,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而且他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课件:头像)

  过渡:这位有着贫民血统、出身卑微的总统,在刚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板书后提问:尴尬是什么意思?那些议院们为什么感到尴尬呢?(指名说出尴尬原因:那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人,自认为高贵,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从未想过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修鞋匠的儿子。当时的美国,等级观念特别严重,参议员无法接受这个修鞋匠的儿子成为他们的总统。)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板:羞辱)

  1、这位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谁来读一读 ?

  (1)指导读参议员的话。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分明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傲慢和无礼的态度。语调拖长、声音高而慢条斯理,听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傲慢无礼,你用你的表达使我感受到这位参议员的无礼态度。)

  (2)你们觉得这句话,除有一种傲慢语气,还有怎样的语气?(嘲讽、讥笑、蔑视……)

  (3)这位参议员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羞辱林肯),他何止是在羞辱林肯一个人?(引导体会:他还在羞辱林肯的父亲。)

  (4)这时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引读: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在你听来,这笑声让人感觉如何?(刺耳)你想对林肯说什么?(回击、以牙还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驳他个哑口无言;毫不留情。)

  过渡:林肯是如何表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思考一下: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完成得最好。(师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思维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受益无穷。)

  2、品读第一段话。

  (课件出示:我非常……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1)指读。

  (2)课件。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重点交流三个“永远”所包含的情感。(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

  (4)激情: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试试!(齐读)

  (5)师述:通过刚才大家的讲述,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位宽容、谦逊的总统。(板书:宽容、谦逊)我想和大家一起品读这段文字,记住这段文字。

  (6)启发想像:当林肯说完这番话后,参议院一片静默,当然也包括那位态度傲慢无礼的参议员,此时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懊悔:自己羞辱林肯,林肯却宽容待人;不问青红皂白去羞辱人,太不尊重人了。)

  3、品读第二段话。

  过渡: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林肯这样说——(课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女生齐读。

  (1)你们从这段话中听出了什么?(悟言外之意)

  (贵为名门望族,但同样要穿出自一位鞋匠之手的鞋子,平民百姓要穿,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因为父亲已过世,如鞋不合脚,自己乐意效劳,即使贵为总统,仍愿为他人服务;勤劳,是林肯跟父亲相处时得到的最大财富。)——艺术,这是一种怎样的艺术?(更应该理解为勤劳俭朴、自食其力的做人准则。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2)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教师评价:如果说,林肯的第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宽容和谦逊的话,那么这段回击则让我们感受到态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个总统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

  4、品读第三段话。

  过渡:对所有的参议员,林肯说——

  (课件出示)

  (1)齐读。

  (2)看了这番话,你又是怎样想的?(谦逊、诠释了伟大的定义)

  (3)林肯为什么说父亲伟大呢?能联系前后文说说原因吗?

  引导:做鞋的艺术,仅仅是指做鞋子吗?作为一名鞋匠,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高贵的参议员,还是卑微的贫民,父亲都能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个人做出合脚的.鞋子,这不仅是他拥有做鞋的艺术,更指的是他还懂得——做人的艺术呀。正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艺术,所以林肯对那位傲慢的参议员说(引读第二段)正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艺术,所以林肯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引读第三段)同学们,父亲在林肯心目中是伟大的,但是林肯仅仅是在赞叹父亲的伟大吗,他还想借赞叹父亲的伟大,告诉参议员们什么呢?(课件出示:伟大与出身无关,即使是鞋匠的儿子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总统。)齐读后板书完:伟大的总统

  当那位傲慢的参议员羞辱他时,他是那么镇定;当所有的参议员大声嘲笑他时,他是那么从容,而此刻他为何流泪了?(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和真情的流露)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省略了什么?(掌声经久不息,参议员激动不已)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那些议员们,现在,听完林肯温和的演讲,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我想现场采访一下(现场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接受采访)

  ① 你们还选林肯当总统吗?

  ② 你们还在意他是鞋匠的儿子吗?

  ③ 你们认为这样的人能把美国领导好吗?

  三、学第三段

  (一)同学们,一位平凡而伟大的鞋匠,给予了自己的儿子真诚坦荡的胸怀,教给了儿子做人的艺术,所以一直以来林肯都是——出示林肯的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按上帝的指引坚持正义。”齐读。于是,这样一位鞋匠的儿子——(引读最后一段)

  (二)分句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逐句出示)

  (三)最终,这位鞋匠的儿子,凭借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了:伟大与出身地位无关,即使是鞋匠的儿子,同样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总统。【点击课件】也让世人永远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林肯。让我们满怀敬意地齐读课题——

  五、总结

  (一)同学们,美国总统林肯的小故事,它带给你什么启示呢?用一两句简洁的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后展示。

  (二)《鞋匠的儿子》一文是根据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改编的,看看原文的结尾。(出示):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阶梯。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齐读)

  (三)小结:通过本单元“走进名人风采”的主题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名人,有世纪老人巴金爷爷,有导弹之父钱学森,有鞋匠的儿子,让我们记住这个光辉的名字——林肯。

  六、作业

  (一)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阅读林肯的小故事。(见《补充习题》和《课外补充阅读》

  (三)回顾本单元名人风采,开展主题活动:课后采访身边的名人,然后写一篇习作。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中区分同音字的含义。

  2、诵读与积累中赏析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明确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3、写好钢笔字。

  4、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注意采访的注意点,以及采访的具体要求。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及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文与生活

  目的:同音词的辨析

  1、 读题目要求

  2、 回忆“开心辞典”节目,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思考为什么选择此答案,同桌交流。

  4、 自己独立完成第二题的内容,将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分析句子的意思。

  5、 同学互相订正答案

  6、 学生朗读完成的题目。

  7、 学生互相出题,在互动中完成思维训练。

  诵读与感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反复诵读。

  3、 讨论理解。第一节讲“我”给予后不期望回报;第二节讲“我”乐意作装点湖水的堤岸和山岭的青草;第三节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4、教师总结:

  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5、写好钢笔字。

  提醒学生:字应写在每行的中间,标点符号占一个字的位置。

  6、写好毛笔字。

  学生观察字的共同点

  7、总结书写要点:

  右边的.部首写得略小些,左边的部分可以写得大点,但右边的部首却可以写得长些。

  8、教师示范。

  9、学生模仿书写。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 读题

  2、 播放电视采访录像,学生讨论采访时的注意点

  3、 总结概括采访的注意点:

  (1) 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

  (2)确定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的内容。

  4、 作好采访的准备,在班级开展一次采访活动。

  5、 请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互相指出优缺点,评出“最佳采访者”。

  6、 课后可进行拓展,采访各行各业的人。

  7、 写出采访记录。

  总结:

  布置作业

  课后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记叙文?

  (1)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2.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教学难点:

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教具准备:

课件

  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读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文章,你是不是对现在的学校、厚厚的课本有了一点珍惜感呢?把你的感想记录在写作本上吧!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3 我喜欢的一种美味

  教学难点: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三、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四、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五、口头练习说

  小组讨论:(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六、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七、关注细节,充溢情趣

  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 ?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article/

  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把!把你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集体习作,表达经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教后小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3,我喜欢的一种美味,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明白经风雨,接受

  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3、摘录描写风浪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强强的心理活动。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真心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谁还记得课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芦笛声?(3次)分别是什么样的?(板书:悠扬、清脆、奇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文中出现的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一次芦笛声:

  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第一自然段)谁给大家读一读?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想象的)你从哪知道的?(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

  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第二次芦笛声

  过渡: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书:柔和温润)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

  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①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录像。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放笛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出示)“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

  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

  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板书:

  7、爷爷的芦笛大海心情

  悠扬美丽向往

  清脆柔和温润快乐

  奇特狂怒恐惧→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使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教学难点:

  通过信中的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使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给他写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2、他为什么写这封信?信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他的哪些希望呢?

  二、自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2、思考:巴金爷爷为什么写这封信,信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他的哪些希望?

  3、讨论交流:

  ①朗读正音,奉的韵母是“eng”,不是“en”;慕的韵母是“u”,不是“o”。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学生质疑问难。

  4、指名试读课文,并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精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家乡的孩子写了40封信,给巴金爷爷怎样的感觉?(站在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

  3、朗读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感受四十多个孩子围着巴金爷爷唧唧喳喳的热闹场面。

  4、朗读巴金老人感谢孩子们的'话。这些话体现了巴金对孩子们的什么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四、精讲课文第二段

  1、巴金爷爷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87岁了,写字困难,手不听指挥,写信比较艰难。朗读第二段第一句话,体会写信的不容易。

  2、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巴金爷爷还是拿起了笔,给家乡的孩子们写信,这是为什么呢?

  3、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①理解“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但是我没有体力和精力支持这样一次长途的旅行”一句的意思,体会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②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用“多么……多么……”练习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精讲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巴金是个普通人吗?巴金是“五·四”以来著名作家,创作了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十二本散文、游记,大量的短篇小说,还有很多译著,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他为什么只是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呢?

  3、巴金为什么而写作?

  ①理解“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句话的意思,体会为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而写作的思想感情。

  ②用“不是……而是”练习说话。

  4、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的,同时又表达了什么希望?

  ①默读课文,思考:巴金为什么说自己的一生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的一生?巴金思索、追求,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②理解“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

  ③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读巴金说的第二句话,讨论: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是什么?

  ④让生命开花结果和实现生命的意义是不是一回事?(“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句话就是讲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

  5、小结

  6、指导感情朗读。

  二、讲读课文第四段

  1、巴金爷爷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又不可能再活一次,只能怎么办?

  2、感情朗读,体会巴金爷爷珍惜时间,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三、讲读课文第五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用亲切的语气朗读课文,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情感读出来。

  四、讲解信的格式

  1、以上我们讲的是信的正文。书信的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默读课文,对照格式,说说这封信中的称呼、结尾、署名和日期分别是什么?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它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教学难点: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学例文,掌握方法。

  习作要点:

  赏美食(色香俱全)

  做美味(动作准确)

  尝美味(写出情趣)

  补充:美食传说、趣文

  三、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2、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三、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四、集体习作。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汤姆他的性格特点。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品读作者语言的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学习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他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中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读书推荐卡

  书名《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结束:

  作业布业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正月初-正月十五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朗读“遇险”部分导入。

  1、师: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驾驶着“诺曼底”号轮船行驶在笼罩在沉沉夜雾中的海面上。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那时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号的侧舷撞过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2、学生齐读: “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二、重点研读“自救”部分。

  1、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挺身而出,指挥自救。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共下达了几道命令?浏览全文,用笔画出来。

  梳理4次命令。

  2、“第一道命令”——出示pp2。

  (1) 师:哈尔威船长是怎样下达第一道命令的? 为什么要“大声吼道”?

  (2) 读一读这一段话,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回答。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文描写的甲板的混乱情况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命令中的“救生艇-妇女-其他-船员”(有条不紊,镇静自若)、“60人”(忘记了自己,舍己为人)。

  (3)朗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声吼道”、“镇定”的语气。

  3、“第二道命令”——出示pp3。

  (1)第二道命令中,哪一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作为船长,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而此时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联系上文找出答案,划下来。

  生回答。 师指导学生联系第五小节思考——出示pp4。

  ① 读一读第五小节,甲板上的情况可以用哪一个字形容?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乱”?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会怎样?

  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一窝蜂”、“拼命”“疯了似的”、“不可开交”等等。 船毁人亡。

  ②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下达了第二道命令,谁来读这句话。

  (3)命令下达以后结果怎样?(“井然有序”)就因为船长的这句话所以大家就井然有序了?有没有其它的原因?读一读第5到第24小节,想一想。

  ①从第22小节看出,人们被哈尔威的人格所震撼,所折服,所感召。

  ②理清对话的层次: A向洛克机械师了解情况; B和大副的对话: “20分钟。够了。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从心理上安慰,让大家心安。) ③指导读这句话:你要是哈尔威船长,你会重读哪个词哪个字?为什么?指名读。

  ④现在你又能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机智、镇定、果断

  (4)朗读表现——出示pp5,师生对读,先指名对读,评价后再练习,再指名读,齐读。

  4、第3次、第4次命令是“快救克莱芒”和“动作在快点”,没有一个字提到他自己。

  三、回顾全文,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

  1、在自救过程中,船长身处何处?用笔划下来。梳理。分别在第3、25、29小节。

  2、引读,出示pp6、pp7、pp8。

  这是在险情刚刚发生时……

  当救援工作已经井然有序的时候……

  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3、在整个自救过程中,哈尔威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四、读写迁移。

  1、反复吟诵:

  读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可回头望去……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在船长的关爱在,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

  2、写——出示pp9。

  如果有可能,乘客、船员,包括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的船长哈尔威说。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心声。

  写作,巡视,交流。

  五、感情升华——出示pp10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凝视哈尔威留给人们的最后形象!

  师配乐朗诵,学生练读,指名读。

  六、小结。

  师配乐朗读,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的赞叹道……

  是的,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看到了人们的惊慌;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忠于职守和他的做人之道,看到了他的英雄本色。

  专家评课:

  凤凰母语研究所副主任、苏教版编委、特级教师孙敬华:

  这节课有十大亮点。

  1、教材的把握深入到了教育的价值。

  2、切入口——四道命令,是文章精彩和情感的结合点。

  3、思路清晰。 薄(找出四道命令)——厚(“乱”-抓关键词句;“对话”抓关键字词怎么读;)——薄(突出船长的形象)。

  4、重点词句的训练。

  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即读书。

  抓语言文字也就是抓关键的词语,品、思、练习上下文理解、既要明白内在联系又要欣赏艺术形式。

  5、注重指导朗读感悟。 教师是在抓词句,形象感知整体后再读。

  6、点拨到位。 情、法两方面。

  7、读写结合。 在读的基础上写。

  8、活化教材。 把重点段变成了诗,教师配乐朗读后,学生再朗读,以情感引导,感动学生。

  9、三维整合。

  在抓工具性的同时,尽量开掘人文性。

  以诵读为线,实践为主,教师省力而学生卖力。

  10、师生素质好。

  建议:

  1、问题再整合一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探究能力。“四次命令”无须一一牵出,可设问:船长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四次命令?

  2、让学生和文本再贴近一点,融入情境中。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要求: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教学难点: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2、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

  3、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4、口头练习说

  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2)集体评议

  三、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四、关注细节,充溢情趣

  1、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

  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

  2、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把!把你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

  家听好吗?

  五、集体习作,表达经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5个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解释文中诗句的意思。

  2.比较文章头尾两端观点的异同,理解作者说理的意图。

  3.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

  学习方法:

  探究讨论

  温馨提示:

  说理性文章: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

  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如以前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

  资料链接:

  1.哥白尼: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从小热爱科学,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2.沈括:我国北宋的科学家。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他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预习导学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获不懂的词通过查字典,在文中注音,把意思写在书上;

  2.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在文中划出课后第二题的句子,并把它背下来。

  预习自测: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兴许(xīng xìng )好奇(hǎo hào)钥匙(yào yuē)大声朗

  2.看拼音写词语。

  qiáng jiàn yí tuán diàn táng wú cǎi bīn fēn rì xīn yuè yì

  ()()()()()

  hào qí āo xiáng tàn qiú shùn xī wàn biàn xiāng fǔ xiāng ché

  ()()()()()

  3.把词语补充完整,在查字典解释所填的字:

  相()相成:不()追求:

  4.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解释词语:芳菲:人间:

  (2)诗句的意思:

  (3)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好语言回答:为什么会形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

  作业评价

  课堂助学

  一、预习反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理性文章——《学与问》。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得不错,老师来检查一下:

  1.“人间”是相对于哪个词说的?,实际上它的意思就是——

  2.“不懈探求”的意思是——文中是指谁?表现他不懈探求的一段话是——

  “相辅相成”的“辅”意思是——,在文中指谁和谁“相辅相成”?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二、出示学习任务:

  作为说理性文章,作者往往提出鲜明的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来证明!课题是“学与问”,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

  (一)领会观点:

  1.大声诵读课文头尾两端,比一比,这两段说明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联系课文2、3、4自然段的内容,思考,这两个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二)理解论证: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分清每段的事例及观点,并用“﹏﹏”划出作者的观点;()

  2.大声读一读这两段说明的道理,思考,作者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

  3.比较这两段叙事、说理部分的顺序,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四、学习成果交流:

  (二)领会观点

  1.呈示头尾两段:

  ①谁来说说这两段说明的侧重分别是什么?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老师想到了这样一句: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所以作者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比较:矛盾吗?

  在作者眼里,学与问同等重要,所以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②齐读:

  A、“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B、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三)理解论证

  课文观点搞清楚了,下面的学习就更有意思了?你对论证部分的哪个问题感兴趣?

  1.两位名人的事例说明的观点分别是——

  2。举这两个事例的原因:

  一中一外,两个名人,分别说明了不同的侧重点,说理更加严密!

  3.叙事和说理的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引经据典,真是论证严密啊!谁来背一背: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看完

  5。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五、课内巩固与拓展

  平时,我们有了问题,不仅可以向父母请教,还可以拜“能者为师”,你觉得还可以向谁请教?请写出自己的观点!(按说理顺序,应该插在课文的哪里?)

  六、课后练习

  1.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名言?

  (1)成语:

  (2)名言

  2.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在括号中:海洋源泉方向盘翅膀

  书是知识的(),力量的(),智慧的(),生活的()。

  3.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请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作业评价

  板书

  观点:明确

  23、学与问相辅相成

  论证:严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习作六第一课时本节课目标: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习作6。2、通过对家乡名人的采访,了解他(她)的特长以及奋斗的历程,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如何把通过调查访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在叙述时应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自己家乡的名人。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1、导入:同学们,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那些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鸡大王”……也可以称得上地方上的`名人,

  你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名人”呢?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吗?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布置自学1、出示自学题:根据课前的采访记录,用一句话说说你所认识的名人的事迹。通过,我认识了名人,他。2、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指名汇报。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1、过渡:我们的家乡的名人还真不少。你了解他们具体的事迹吗?2、当我们面对“名人”是,心情会是怎么样呢?(激动、胆怯、紧张……)3、请同学们把上一周的采访记录拿出来,大家来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的采访经过,也可以把你采访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1)分小组交流。 (2)大组交流、汇报采访实录。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采访他,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你有没有哪些优势?能不能谈谈你的采访过程?你是怎样想到要采访他的?他具有哪些精神品质?有哪些事迹令你感动?

  除了在文中你对他所写的这些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想向大家补充的?经过这次采访,你得到了哪些经验?有哪些话要告诉大家?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习作就是写写你所采访的那位家乡名人,先把我们的采访实录交流一下,然后再进行调整、修改,

  特别要注意:(1)采访前的想法 (2)采访中了解到的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3)采访后的感受 2、学生完成3、当堂反馈。六、总结提升写人物类的作文,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预习习作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

  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

  4、检读、助读

  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 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半亩、方、清、源头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诗句活用:(将“渠”改为你、我、他。): 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渠——君,你,汝。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或者是将擦去的字写上,并写上题目)。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

  2、问:为何是《观书有感》?借塘来说观书感。理解:观,看,看见,有见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3、诗人看书有何感想呢?同桌讨论。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小塘呀小塘,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

  2、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3、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4、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板书设计:

  (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 半亩方塘 开, 共徘徊。

  问渠那得 如许,为 来。

  再变: 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 方寸之心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我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习作7》本次的习作训练与阅读紧密结合,是对阅读的补充,是对阅读的检测,同时也是一次自由表达的训练,内容是自由选择的,习作的形式也是自由的。所以本课的教学,教师应着重做好两点:一是帮助学生进行多层面的.反复阅读,做好阅读指导。阅读是本次习作的基础,也是习作成功的保障。第二,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自由表达。

  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可按照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谈话导入,激情激趣,创设游戏,寻找故事,阅读链接,充实内容,学生练笔,故事沙龙,展示习作。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7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7》这个练习共安排了五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写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

  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写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

  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翻开语文书,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课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有的藏在课文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2、让我们打开语文书,从中你有没有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呢?

  二、交流感悟

  1、交流从课文中的发现的隐藏的故事。老师将学生交流的话题随机写在黑板上。

  2、怎样才能把这隐藏着的故事写好呢?

  (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筛选和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 ,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3、小组内进行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三、完成初稿,交流完善。

  1、在练说的基础上,自拟文题写作。

  2、指导学生修改写作。

  (1)、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2)、认真修改习作 ,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3、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7 语文书中的故事

  藏在成语中、课文中的故事

  读守故事的所思所想所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7,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7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8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10-25

六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案11-04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03-24

六年级语文上册《繁星》教案01-2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24

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12-2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语文教案01-17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金色花》11-19

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11-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