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小正方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复习正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
棱长1厘米
(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图形?
(2)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
(1)如果这个正方体是由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红色,需要涂几个面?
(3)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上红色?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怎样分?
(4)每一类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呢?如果请你来数一数,你有什么感觉?
(5)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数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研究简单的图形,发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简单,我们容易找到答案?
(2)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3)四人一组,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相应的图形
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③把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④观察记录表中的数据,能否找到规律
记录表如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①②③
(4)汇报交流
①适时提问:怎样计算没有涂色的块数?
②初步发现规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8000
②1×12=1212×6=613=1
③2×12=2422×6=2423=8
2.验证猜想
(1)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猜想一下第④个,第⑤个大正方体的结果吗?
3.总结归纳
I)文字表示
(1)三面涂色的在正方体顶点位置,因为正方体有8顶点,所以都有8个
(2)两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棱上除去两端的位置块数,因为正方体有12棱,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12个
(3)一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每个面除去周边一圈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2×6个
(4)没有涂色的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3个
II)字母表示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4.应用规律
解决开始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迁移
课件出示
1.如果请你数一数这样的几何体,你打算怎样做?
第一层: 1个
第二层:(1+2)个
第三层:(1+2+3)个
第四层:(1+2+3+4)个
………
第1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4
第2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0
第3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2+3+4)=20
2.如果把 这几个几何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你能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吗?
3.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5个图形的结果是多少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类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板书设计: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解答应用题。
五年级一班有40人,分成两组去植树,第一组共植树43棵,第二组共植树77棵。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道求平均数的题里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平均每人植树棵数:植树总棵数÷全班人数)
2.引入新课。
上面这道题是我们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是用总数除以总的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这是简单的统计里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学好。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要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谁来说一说,按照这样想的过程,这道题分几步算,每一步求什么?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按每一步要求的问题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全班植树总棵数和全班总人数?
求平均每人植树棵数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2.教学例3。
出示例3,引导学生看统计表里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提问:这道题和例l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估计平均大约是多少?
想一想,求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要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呢?
想一想,全班植树总棵数怎样算?(板书算式并计算结果)总人数怎样求呢?(板书算式和结果)
接下来你会算了吗?请大家在课本上列出算式算出平均数,并且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为什么用约等号。
提问:看了统计表,你能根据表里数据用平均数来说明对信息的理解吗?
3.小结。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我们刚才做的几道题,解法上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刚才这几道题都是求的平均数。求平均数都要用总数除以总份数。(板书: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如果总数或者总份数题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就要先求出来,再求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为什么前两步要先求出捐书的总本数和捐书的总人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求总页数时,为什么要先求两个积再相加?
指出:求总页数要先求2天看的页数和5天看的页数各是多少,再相加;再求总天数;最后用总页数除以总天数,求出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指出:求平均数要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如果题目里的总数和相应的总份数都不知道,就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求出来,再求出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1一3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P73例1及练习十六第1、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x +5.7=10 x -3.4=7.61 4x =0.56 x ÷4=2.7
2.分析数量关系: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5吨。
(3)实际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 m。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吗?生:经常锻炼。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呢?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还真不少!同学们平时都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在学校办运动会时,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参加。好吗?生:好!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生:小明正在参加学校的跳远比赛,并且破学校的纪录了。
师:那小明的成绩是多少呢?
生:小明的成绩为4.2lm,超过了学校的原纪录0.06m。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告诉我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多少吗?
生6:用小明的跳远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比学校原跳远纪录多的成绩,得到的结果就是学校原跳远纪录。
师:怎么列式呢?生6:4.21-0.06=4.15(m),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用方程来求解。由于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m,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你能写出具体解题过程吗?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得x +0.06=4.21
x +0.06-0.06=4.21-0.06
x =4.15
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答: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忘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同学能说说该如何检验吗?
生:把x =4.15代人方程,得
方程的左边=x +0.06
=4.15+0.06
=4.21
=方程的右边,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师:这位同学检验的过程是正确的。同学们以后在解方程时,一定不要忘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师:你从题中能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用方程解决问题,两人一小组交流方法。评讲后要特别提醒学生别忘了检验。
解答过程: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部分解:略
2.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请学生观察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所给条件的单位不统一,要化成统一的单位。
小组讨论怎样找到相等的关系。指名汇报并板书: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请学生思考应该把哪个条件设为x ,怎样列方程。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并板书:解:略
请学生讨论为什么方程30x ÷30=1800÷30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30仍然相等呢。你怎样判断x =60就是方程的解呢?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指导检验的格式。
3.教材第75页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假设未知数为x ,然后再列方程解应用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1页的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的道理;认识带分数。
2、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激发同学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体验,建立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怎样通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
2/7+1/7 1/4+1/2 8/9—4/9 7/8—1/4 1—3/5 2/5+7/15
2、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
(1)56+32+28 95+42-21 56-(21+14)
(2)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学习新知
结合情境,感悟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教学例3(课件展示)。
师: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瓶剩下的酒精是3/5瓶,第二瓶剩下的酒精是2/3瓶,第三瓶剩下的酒精是2/5瓶,求"一共剩下多少瓶酒精。"
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把剩下的酒精倒在一起。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感知结果是1瓶又2/3瓶。
生2:可以列式计算:3/5+2/3+2/5。
师:为什么用加法算?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分数连加)
师:这是一道分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计算这道题呢?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认为应该先确定它的运算顺序。
师: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应该和整数连加运算一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都应按从左到右依顺序计算。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件上的图)
生:因为在这道题中,先算第一瓶和第二瓶共剩多少酒精,再和第三瓶合起来共剩多少酒精,这个运算顺序正好和整数连加一样。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展示解题结果,如下。有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解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出
另一种算法。
算法一:3/5+2/3+2/5=9/15+10/15+6/15=25/15=5/3
算法二:3/5+2/5+2/3=1+2/3=123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也可多请几名学生说)
师:算法一是先把三个数一次性进行通分,再加。算法二是先算3/5+2/5得出1,再加2/3得
1+2/3。我们前面操作的.结果就是1瓶又2/3瓶,说明这样计算是正确的。1+2/3可以写成1 。
(2)自主学习,认识带分数。
师:像1这样的分数又叫什么分数呢?怎么读?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70页。
生:像1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
师:1在本题中表示的含义是1瓶多2/3瓶。5/3和1这两个结果相等吗?(充分让学生说
说自己的想法。可画线段图表示两个分数来比较。)
师:5/3和1相等,带分数1只是假分数5/3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师:5/3怎样改写成带分数1?
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出5/3=5÷3=1 。
归纳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母除以分子,整数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
数部分的分子,原分母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母。
(3)尝试练习,理解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弄清计算步骤。
教科书第71页试一试:
8/15+2/5+1/2 3/4-1/5-3/8 4/6-1/4+11/12
师:观察这几道题,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分别是没有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都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业,请学生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步骤。有不同算法的作业都展示出来。
师:观察这几道题的算法,比较这些算法有什么异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要通分。
生2:不同点是可以分步计算,分步通分。
生3:也可以一次通分,然后再计算。
……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必须先把相加减的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分
数。通分时可以分步计算,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然后再计算。注意计算时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方便来选择通分的方法。
三、总结新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课题)这节课还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2题第一横排。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
A面重叠(上下叠);
B面重叠(前后叠);
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
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分数乘分数算式导入新课。
二、学习倒数的概念。
1、利用投影仪出示下列算式。
×=2×=×=×10=
×=7×=×=×5=
2、先让学生计算以上算式的结果,并指名回答。
(中、下游学生回答)
3、在小组中交流算式有什么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5、指名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并评议。
三、巩固目标。
出示试一试题目,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订正,最后指名回答。
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0有倒数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五、练习巩固。
练一练题目,独立做,全班订正。
六、课堂小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倒数
a×=(a≠0)
: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第107页的内容及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一8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
动画类
游戏类
教育类
科普类
其它
时间分配
(l)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自己将所提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
(2)老师提问: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老师巡视,并请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
方法二:+====
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并作出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出示问题:其他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1--
请学生试着计算。老师提问:“1”应化为分母是几的分数?为什么?请学生将计算过程板演出来:1--=--==
提问:如果将换成,请你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1--==
提问:是多少?你能解释吗?
小结:分子是0,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用除以任何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O。
2.完成教材第10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
学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6.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8题。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
(四)思维训练
先计算,再把计算结果化成分母是2的假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注意在计算分数连加、连减时,用几个分数直接相加或相减比较简便。另外,如果被减数是“1”时,将被减数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再计算,当分子出现O时,这个分数就等于O。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P7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 7×0.08 1.87×O 4×0.25
0.24×2 1.4×0.3 0.12×6 1.6×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出示例题5的主题图。
(1)请用不同符号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说说“1.3倍”的含义(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3)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问题4:怎么判断计算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1)可以()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2)还可以用()这个工具来验算。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0.47×0.32 47×1.2
2、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2×2.5=0.8()2.6×1.8=2.708()
3、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4、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例5 56×1.3=72.8(千米/时)
5 6
× 1. 3
1 6 8
5 6
7 2. 8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
1、我们已经掌握了约数、倍数的意义,谁能根据整除的意义判断这几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8267 6972 1867 5625
2、导入 :你们通过笔算都能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数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笔算就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特征.
3、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60、75、106、130、521
思考: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 130)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副标题#e#
四、随堂练习
1、下列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52、77、 124、501、3170、4296、6003
2、按要求将下面的数分类.
47、75、96、100、135、246、369、718、900
(1)能被2整除的`数:
(2)能被5整除的数:
(3)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
3、判断.
(1)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
(3)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4、填空.
(1)能被2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
(2)能被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是.
5.选择题
(1)的数是偶数.
A.能被2除尽 B.能被2整除 C.个位上是0、2、4、6、8
(2)任何奇数加1后.
A.一定能被2整除 B.不能被2整除 C.无法判断
(3)一个奇数相邻的两个数 .
A.都是奇数 B. 都是偶数 C.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4)任何一个自然数都能被5.
A.整除 B.除尽 C.除不尽
(5)三个偶数的和.
A.一定是偶数 B.可能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
五、课后作业
用5、6、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
各有几种排法?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
教师巡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例2、例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里有几个1/4?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补0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在练习本上计算(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题)
90.72÷24262.8÷18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课
1.揭示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出示例2:永丰乡原来有拖拉机36台,现在有117台。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1)请同学仔细读题并列出算式。
117÷36=
(2)尝试着列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发现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并鼓励同学自己说出遇到的困难。
(3)针对学生存在的困难“除到被除数的末位还有余数”等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4)演示课件(1)
(5)练习,列竖式计算
25.5÷686÷16
(6)今天学习的小数除法与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
(7)师生共同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可先组织学生讨论)
3.出示例3:
(1)由学生尝试到竖式完成,如遇到困难可以两人协商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问题。
(2)鼓励学生勇敢地摆出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4)演示课件(2)
(5)请同学用乘法验算我们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6)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
三、质疑调节
1.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
提问:
(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
(2)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相互帮助解疑,不能解决的集体讨论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先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组织讨论,最后全班订正。
24÷15=161.26÷28=0.7
2.列竖式计算。(分三组完成)
32÷56.6÷4610÷1637.5÷6
17.92÷321.26÷2816.8÷281.35÷27
快的同学完成另外几组,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自觉验算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大?
4.张村去年只有24家有电视机,今年又有30家买了电视机。张村今年有电视机的家庭是去年多少倍?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例2、永丰乡原来有拖拉机36台,现在有117台。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答: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3.25倍。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6+36÷3-2×4-1=47
这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有乘除,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看下面的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苹果图)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解决问题: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1)根据信息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个)
22×3=66(个)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2)综合算式:60—38×3
这样可以吗?说说理由。
观察算式发现: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减,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要先算减呢?
学生想办法。
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加上小括号。(60—38)×3,这样在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86-56)×89×(260+4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解决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解答,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算法
(43+21)÷8
说说怎么想的,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再订正结果。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4)÷6(72—24)÷8
独立完成,订正
4。试一试: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84÷(8—4)56÷(5+3)
学生试做,交流订正。
5。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总结:混合运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40-180+20xx+11×7
240-(180+20)(59+11)×7
学生计算,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改变,得数就一定改变呢?再出示下面的题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3、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两道题目,订正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题:你会计算(55—50)×(6+3)吗?
学生说说想法。像这样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
年月日、简单的统计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2~143页第6~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经过时间。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年、月、日的进率。
我们本学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这节课先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复习年、月、日)
请同学们在下面表中括号里填上进率。(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
2、年、月、日的练习。 ·
请同学们把期末复习第6题填在书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中填的数,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二、复习简单的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分哪几个步骤?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如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1)找出数据范围。
(2)把数据合理分段整理。
(3)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呢?
2、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用投影出示第142页第7题,男同学的体重记录单。
(1)让学生看着记录单说一说数据整理的.三个步骤。
指名学生说数据的分段,教师板书。
体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让学生统计各段的人数。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数并集体校对。
(3)绘制统计表。
(4)看表分析第143页的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什么。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l,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该怎么样呢?学生口答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老师归纳、板书。
2、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做第8题第一行两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指出:第1题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第2题可以把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8题余下4题。要求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则运算》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吗?
生:比尔.盖茨。
师:对,他就是美国的电脑大王比尔.盖茨。据有关资料统计,他的资产达两千多亿美元。有一次他参加一个世界经济会议,当他的车到宾馆门口,宾馆的门卫把它的车引向贵宾停车场,可是比尔.盖茨却让自己的司机把车停在普通停车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普通停车场只需3美元,而贵宾停车场却需要5美元。你们说比尔盖茨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生:他会精打细算
师:对了,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既因为他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还因为他善于精打细算。我们班的同学也都聪明能干,如果能学会精打细算,一定会获得成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同学既聪明又能精打细算!
生:好!(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
(二)、活动一:“购买门票”
师:同学们,在“十一”长假时,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老师一家也去了。可是在旅行社门口我却遇到了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老师解决一下!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出示情景课件: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师: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师: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4个大人,2个孩子
2个大人,4个孩子
方案A(票价)
方案B(票价)
哪种方案省钱
(学生小组讨论)
师:那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640(元)40×2=80(元)640+80=720(元);B方案是:6+2=6(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40×4=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孩子少,按B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1个大人,7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自己想一想?
生: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60×6=960(元)40×3=120(元960+120=1080(元)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40×3=120(元)600+120=720(元)A、
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二)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太明白可以提问?
生:什么是每车限乘40人?
师;就是最多座40人。还有疑问吗?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可使用计算器)。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五、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1-2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7
五年级数学教案通分04-08
通分五年级数学教案04-0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13
五年级审定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五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04-08
五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王国04-04
找因数五年级数学教案04-08
五年级数学教案:圆的面积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