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掌握有关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难点:知道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总数。
教学准备:练习纸和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口算(课堂练习纸第一题)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 ),表示 。
……………( ),表示 。
2、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 )。
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5段,每一段的长度是1米的( ),也就是 )米。
二、基础练习: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涂色部分占总数的( )。
3、小丁丁手中有2个红气球,4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其中红气球占总数的( )。红气球占黄气球个数的( )。
4、根据下图所给分数,圈一圈:
说方法:
1、数总数
2、再看分母
3、最后看分子
5、填空:
1) 1分米是1米的.( )。 1厘米是1米的( )。 1克是1000克的( )。
2)4个是( ); 5个( )是 ; ( )个 是。
三、综合练习:
1)饲养小组养了36只小兔,其中的是灰兔,灰兔有( )只。黑兔有4只,占总数的(-)。剩下的是白兔,白兔有( )只,占总数的(-)。黑兔占灰兔的(-)。
2)一叠手工纸,红色的有27张,占,这叠手工纸共有( )张。是兰色手工纸,有( )张。
四、拓展练习:
1)45个◎的是( )个◎; 32个※的( - )是8个※。
2)在( )里填上>、<或=:
1( ) ( ) ( )
( ) ( )1 ( )
( )
五、检测目标练习:
1 填空:分数的分母表示被平均分成的(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大的比分子小的分数要大。
2 按分数圈一圈
六、板书设计:
分数
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根据具体题目情景,合理选择解题策略。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提高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他们的算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还记得小动物们在谁跑得快比赛中,谁获得了冠军?今天小牛要主持一场动物团体操比赛。
瞧!小刺猬上场了!每行12只,排了14行,共有多少只小刺猬参加团体操比赛?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算法
1、列式:14×12=
2、14×12等于多少呢?
(1)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生成性资源,对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2)将学生生成性资源展示在黑板上(包括错误的),组织学生独自看各种展示的方法,记录下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
(3)对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展开讨论与质疑,在讨论与质疑中引出课题,引出估算,引出范围。
(4)将上述方法进行整理归类(小组讨论)
(5)同桌说说自己认为那种方法比较方便,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二)、体会算法;体验不同的题,最优的方法也不同
1、师:那就请你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3×18,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怎么算的?
交流:你的同桌是怎么算的?(指他的同桌)他又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小朋友不但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而且还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一样的方法,很会学习。
2、制造矛盾冲突,引发思考:是不是对每题都能用你觉得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呢?
3、学生自己例举判断(如不行,教师出题:17×29)
(1)、学生独立计算17×29
(2)、不同的题,有不同的好方法
(3)、小结:先要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根据题目数字的特点选择计算起来比较快的好方法。
4、出示25×24
(1)思考: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对这题你会选择那种方法呢?
(2)计时赛一赛,选前10名,统计不同算法名次
(3)思考:这是巧合么?是这些同学写字速度快,还是……?
(三)、练习47×7325×3285×16
三、整理归纳,探究规律
1、出示:整理好的表格
算式相乘的积
14×12168
25×24600
47×733431
17×29493
25×32800
85×161360
13×18234
2、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从中你有没有发现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
3、制造矛盾冲突,引发理性思考
师: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一定是三位数或四位数吗?肯定吗?
4、学生展开争论
5、获得结论
6、99×99怎样计算会更方便?
四、课堂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并能灵活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
(2)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教具:校园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位置和方向》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关于东、南、西、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刚刚经历了闲适的假期生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的假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后,开展了用手势表示方位、快速转向辨认方位、游乐场里的小导游、学校方位我知道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3、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让学生用所学方位知识介绍自己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并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到操场上,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里各个方向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新学期,我们班上又迎来了一些新同学,他们还不太熟悉我们学校的位置,谁能给他们介绍一下?
(学生用二年级所学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知识不能很清楚地描述出学校的位置,从而产生疑问冲突,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出示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今天我们用东、南、西、北这些新的方位知识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开课从学生熟悉、现实的生活中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强烈地探求欲望。)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一)学会辨认东、南、西、北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师:生活中,你观察过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吗?
(学生齐声回答从东方升起)
师:现在坐在教室里观察,你能在黑板上的哪个方向画出太阳?(指名一个学生画,同时老师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面)
师:从黑板上太阳的位置,你能知道我们教室里哪一面是东面吗?请大家面向东面。
(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原有的方位知识帮助认识东、南、西、北)
(在生活中学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2、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师:我们借助太阳知道了东面,还有几个方向怎样确定呢?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发现:东与西相对,南与北向对)
(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挖掘学生内在探索新知的能力。让学生不拘一格,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求证新知。)
3、游戏激趣,巩固运用
(1)用手势表示方位
老师说一个方向,学生迅速用手指出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培养快速应变能力)
(2)快速转向辨认方位
师:面向北(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面向南(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面向东(生:前东,后西,左北,右南)
面向西(生:前西,后东,左南,右北)
(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1、用东、南、西、北描述教室各个方向有什么物体?
2、模拟情景:说出物体所在的方位。
师: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公园里的游乐馆,它们分别是海洋动物馆、马戏表演馆、
海豚游泳馆、儿童影视馆。
(请四名学生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
游客:请问我要去海洋动物馆该怎么走?
导游:向东走。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介绍自己的房间
师:谁能用我们学习的方位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如何布置的?
(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自己房间各个方向分别摆有什么物品)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简单画出某某同学的房间布置图。
(展示几幅画得比较准确的图)
(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学生先在操场上仔细观察,然后两人一组,互相介绍
1、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物体。
2、学生介绍校园的物体分别在什么方向。
3、学生之间开展一人提问,一人解答,并尝试根据所给方向寻找目的地的活动。
(从课堂学习认知回归实际生活运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我们在辨认方向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的原则来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将数学经验归纳整理成数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养成探寻规律、整理的知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日历”出示某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师:人一生下来,就与时间相伴,伴我们终老一生,在我们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许许多多非常有意义事件,并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些日子。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依次出示开国大典、申奥成功、植树节、庆六一情景图学生观察并回答。呈现出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如:教师节是几月几日?,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间?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
3、认识年历
(1)课件出示20xx年年历。及问题。
引导学生学着看年历,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1年:12个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7个)大月
30天:四、六、九、十一(4个)小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
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自己读题思考: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拥有解决本题的能力,老师让他们暂时保留己见,为后面的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时就遇到了本课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商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除法)
师: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会有小部分学生积极举手。这时老师要峰回路转把话题抛给那些只会做到一半却不会最后计算的学生)
师:我可不想把这一问题只留给你们这几位学生,老师偏偏找那些不敢举手的同学,让我看一看你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其余学生会如释重负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
生:老师我会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哪里不会计算好不好?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遇到困难的`学生边列式边计算,直到遇到难点为止,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师:他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谁能帮一帮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征服难题的勇气。通过学生的语言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一小部分学生有知识基础,借助他们得到方法二。如果学生们都不会,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针对“方法二”思考:在计算时,你注意到了竖式的第几步有变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商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总结比较上面两种竖式写法,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师:同学们,商中间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0很重要,起占位作用)
师:计算除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写零?计算除法时,不要忘记什么?(计算除法时,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写0﹚
想一想、议一议: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所得的结果对不对?
﹙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计算:520÷4。
生:自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页下面的习题,先列出算式,再尝试计算。提出问题:
﹙1﹚商的数字“13”后面为什么填0?
﹙2﹚余数和被除数大小是什么关系?
点拨: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数位。余数要小于被除数。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验算
出示502÷2的三种算法。
提出问题:
1.以上三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2.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老师点拨:
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如果商正确的话,应该有:除数×商=被除数。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和笔算来验证计算的结果。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在做练习题时,要先判断一下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竖式一定要写整齐,可以简写的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出示“除法法则”小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硬币、小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某某进步很大,老师现在向他表示祝贺。(与某某击掌)
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某某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书: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地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师:我认为你们说得都不太准确,我有一个好办法(投影展示手印)。这就是老师手表面的大小。谁还想看看自己的手的表面有多大?
生:(李晓明)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李晓明手的表面小。
师:(自言自语)看来手的表面有大有小啊!同学们再看,老师手的表面与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物体,请你摸摸它们的表面,比比谁大谁小,摸完后互相说一说可以吗?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得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画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地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书: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指名说一说。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投影展示)哪个面积大呢?
生1:长方形纸片大。
生2:正方形纸片大。
生3:……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的方法时,所用图形和格子的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课题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2.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 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学习使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间;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小时计时法
1. 展示场景图,提问:同学们,现在是几点了?你们了解时间吗?
2. 提问:这个数表示的时间是几点?
3. 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 展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信息讨论21:00是几点,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时间的方法。
5. 教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一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小时计时法,钟表上的.时针在一天中走两圈,共24小时。这种计时法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方式。
6. 讲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小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 展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数字,让他们解释内圈数字代表什么,外圈数字代表什么。
2.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数字和内圈数字之间的关系。
3. 教师拨动时针,让学生说出时间是如何表示的(例如凌晨1时,中午12时)。
4. 教师再次拨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的24小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并让他们解释这些时间是如何表示的。
5. 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
24小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
练习后思考: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6. 学生互动,一个同学给出一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加强
1. 独自完成练习:连接以下内容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2. 解答问题:
(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打出手势)
① 晚上18:00等同于下午8:00。
② 工人通常在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 深夜12:00等同于24:00,也等同于次日的0:00。
(2)教师展示一个钟面并指向一个数字(8或10)。
探究一下:这个时钟显示的时间是几点钟?(可能是早上8:00,也可能是晚上8:00。)
四、总课结论
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解答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初步学会两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试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并掌握用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方法: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的上面。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竖式计算:
132÷31=
(1)学生计算
(2)核对计算结果
132÷31=4……8
(2)132÷11怎样计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尝试解决,你们可以选择桌上的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算一算,写出横式表示分的过程,也可以选择自己尝试列竖式计算。)
教师给出思考提示:
思考提示:(横式)
① 132根小棒,你准备拿几捆几根?
②准备怎么分?
思考提示:(竖式)
①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②商的第一位是几,应写在哪一位上面?为什么?
③商是多少?
(学生试做时,老师巡视,个别指导,了解情况。)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合作的能力]
(3)学生汇报:
(横式)(让学生实物投影演示)
132根,我们拿13捆2根小棒,把132支铅笔平均分成11份,第一步,先拿出11捆,每人一捆,也就是10支,算式是110÷11=10
第二步,分掉了110支,还剩22支,再继续分,将剩下的22支平均分成11份,每人分到2支,算式是22÷11=2
10+2=12,也就是(所以)132÷11=12。
答:每个队员能分到12支。
(竖式)132÷11=12
核对计算过程并叙述计算过程:
先用11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13,13里面有1个11,商的十位上写1,1×11=11,13-11=2,再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22除以11,商的个位上写2,2×11=22,正好分完。答:每个队员能分到12支。
注意提问:①在竖式中,②横式与竖式的比较,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通过学生的汇报和交流,加深对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同时也培养学生倾听伙伴见解的好习惯。]
2、比较“132÷11”与“132÷31”的区别?
(商是两位数,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所以商的最高位写在十位上。)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同样是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算式,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掌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除多位数。(出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
300÷20 300÷25 300÷12 300÷37
(1)不计算,先说说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2)计算
(3)核对答案
(4)比较这4题的区别:
小结:我们可以比较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的大小来确定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通过前3小题新知识的模仿练习与第4小题的练习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2、改错:
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也可用在计算前先确定一下商的最高位与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验。
3、竖式计算,并验算
528÷22 514÷24 600÷25
(1)竖式计算,并验算
(2)核对计算结果
(复习验算方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4、学生尝试:3648÷27=
1)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商是几位数?
2)列竖式计算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运算法则后,尝试解决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计算。]
检测练习:528÷22 528÷62列竖式计算并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小圆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__,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出示分得的结果:
8888
17263544
888
53627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2-2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数学教案01-1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1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7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商是几位数》数学教案11-19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