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比的应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应用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织布机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结果: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上,标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应先求什么?
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出是哪一段,应该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步解答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8
=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3.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4.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三、巩固发展.
第一组题目: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题目:
判断:①85与1604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②84与1605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③85与1604表示的意义不同.( )
④84与1605表示的意义不同.( )
第三组题目:
连线题,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自编一道连除应用题,要求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
比的应用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
2.初步学会用方程描述等量关系。
3.能用方程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
4.在探究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格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等量关系。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小亚买了7支铅笔,小巧也买了一些,她们一共买 了21支铅笔。小巧买了多少支铅笔?
1.根据 题意说出它的等量关系。
2.交流:
①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一共买的铅笔数
②小巧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一共买的铅笔数
③一共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
④一共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
[说明:本题是较简单的一步计算应 用题,学生很容易用算数法解出。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寻找等量关系上,鼓励学生根据三个数量之间的 关系说出不同的等量关系,有利于新知的引入。]
3.选择其中一个等量关系列出算式。
4.交流:
数量关系 一共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
对应算 式 21-7=
5.如果选择其他的等量关系,你能 列出对 应的算式吗?
6.小结:如果把未知数假设为x,那么我们就能利用其余三个等量关 系列出相对应的方程。
[说明:让学生自主选择等量关系写出对应的算式,他们会借助原有的知识 结构选择等量关系④,由此也 就凸显出了“利用前三个等量关系列式必须有未知数参与”的感悟。]
二、探究新知
例题: 小亚买了7支铅笔,小巧也买了一些,她们一共买了21支铅笔。小巧买了多少支铅笔?
1.以等量关系①为例,师生共同讨论解题格式。
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一共买的铅笔数
解:设小巧买了x支铅笔。
7+x=21
X=21-7
X=14
答:小巧买了14支铅笔。
2.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3.归纳解题步骤,揭示课题。
4.从 等量关系②、③中任选一个,模仿解题。
[说明:在师生的探究、交流过程 中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格式,并在模仿练习中进行及时内化。]
5.尝试练习。
小巧买了14支铅笔,是小丁丁买的铅笔数的2倍,小丁丁买了多少支铅笔?
[说明:通过尝试练习,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列出不同形式的方程,并能阐述相对应的等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果园里有橘树326棵,比梨树多37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2.学 校有科技书48 6本,是故事书的3倍,学校有故事书多少本?
四、全课总结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2.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哪些注意点?
比的应用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一般了解书信的定义、分类和用途。
2、重点掌握书信、信封的基本
格式。
能力目标:学会用正确的格式写书信,培养综合能力。情感目标: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书信的基本格式。
2、用正确的格式写书信。
【教学难点】
1、书信的格式,特别是结尾语的格式。
2、学会写自荐信。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一般了解书信的定义、用途和分类。
2、重点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3、运用书信的基本
格式,会写自荐信。
【思路设计】
书信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一种与人沟通、交流的手段。本文中有关书信的定义、用途和分类部分可以简单介绍,学生可做一般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文中给出的一般书信的例文篇幅较长,典型性不强。对于一般书信,学生掌握的重点是基本格式,因此,教师可另外给出短小精炼的例文,并通过分析例文,总结出一般书信的基本格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实践,建议把专用书信中的自荐信作为写作练习的重点。(较之本单元的其他内容,本课的内容相对多一些,教师可适当调整课时。)
【学法设计】
1、学生课前收集李春波的《一封家书》。
2、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书信的组
成部分及格式。
【过程设计】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一封家书》同学们,在十几年前,这首歌风靡大江南北,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歌曲之一,也是第一次以书信的形式创作歌曲。在电视、电话、电脑等现代工具产生之前,书信是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即使在电子网络时代,书信仍是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魅力。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书信的相关知识。
二、书信的种类、作用明确:
1、种类:一般书信(私人交往)、专用书信(公事交往);
2、作用:通讯手段、交际工具。
三、一般书信的格式:
1、一般书信组成部分:称谓、问候、正文、结尾语、具名、日期。
2、一般书信的格式要求:
(1)称谓——姓名+称呼+修饰语第一行顶格写,后面加冒号。
(2)问候——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可单独成段。
(3)正文——书信的主要部分,相对独立。
(4)结尾语——书信格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敬祝”“祝”等字样,可接正文后面写,也可以另起一行,在空两格。“安康”、“工作顺利”等要承上,另起一行顶格写。
(5)具名——修饰语或身份+姓名(完全具名)写在结尾语的右下方。
(6)日期——具名下一行。 ——可在书信后加附言
四、信封的写法
1、信封左上方——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和地址:
2、信封中间——收信人的姓名:
3、信封右下方——寄信人的地址、姓(姓名)、邮编
五、专用书信
1、分类:
(1)致意、表态的——如感谢信、祝贺信、慰问信、表扬信;
(2)用以呼告、吁请的——如倡议书、申请书、邀请书等;
(3)提供凭证的——介绍信、证明信等。
2、格式:与一般书信基本相同。不同:
(1)专用书信大多有标题。
(2)专用书信通常一事一信。
(3)专用书信可不用问候词、结尾语。
(4)由单位署名的专用书信,加盖公章。
3、学生阅读
分析例文二,思考:自荐信包括哪些内容?明确:
1、说明用人信息来源。须说明你对该单位的印象和你愿意到该单位从事某种工作的强烈愿望。
2、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和专业等,注意详略得当,最好能附有近期全身照片。
3、说明胜任某项工作的条件及介绍自己的潜能。这是自荐信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向对方说明你有知识、有经验、有专业技能、有与工作要求相符合的特长、性格和能力。特别要突出你胜任所求岗位的特长和个性。
4、自己的联系电话、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5、附上有关材料或文件。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获奖证书的影印件,发表作品的影印件,学校的推荐信或毕业生推荐表等。
六、迁移训练:
根据你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去向,向相关单位写一封自荐信。
要求:
1、注意专用书信的格式。
2、专用书信的基本内容要齐备。
明确:
1、视学生完成的情况,师生进行点评。
2、书信的'格式和自荐信的相关内容是点评的重点。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书信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一般书信的格式和自荐信的写法。对于同学们而言,书信的格式并不难掌握,学习的难度在于书信的正文写作上。在写一般书信的时候,要注意饱含深情。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当年风靡全国的原因,不但是它的曲调优美动听,更重要的是歌词真挚感人,抒发了一位在外游子思念父母的真情。俗话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实抵万金的不是家书本身,而是来自亲人间一种平安、关心、爱的表达。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经历求职的阶段,写自荐信推销自己很重要,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完成。
比的应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巩固记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公式和物理意义;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
2.通过例题分析、讨论、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3.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图分析、完善步骤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为习题课,重点内容是选好例题,讲清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图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是难点。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答一些力学问题。
我们通过以下例题来体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
例题1(投影)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水平方向受到5.0n的拉力,物体跟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是2.0n.
1)求物体在4.0秒末的速度;
2)若在4秒末撤去拉力,求物体滑行时间。
(1)审题分析
这个题目就是根据已知的受力情况来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前4秒内运动情况:物体由静止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4.0s.受力情况:f=5.0n,f=2.0n,g=n;初始条件:v0=0;研究对象:m=2.0kg。求解4秒末的速度vt.4秒后,撤去拉力,物体做匀减速运动,v′t=0。受力情况:g=n、f=2.0n;初始条件:v′0=vt,求解滑行时间。
(2)解题思路
研究对象为物体。已知受力,可得物体所受合外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依据初始条件和运动学公式就可解出前一段运动的末速度。运用同样的思路也可解答后一段运动的滑行距离。
(3)解题步骤(投影)
解:确定研究对象,分析过程(画过程图),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前4秒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水平方向
f-f=ma
竖直方向
n-g=0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确定对象、分析过程、受力分析、画图、列方程、求解、检验结果。
(4)讨论:若无第一问如何解?实际第一问的结果是第二问的初始条件,所以解题的过程不变。
(5)引申:这一类题目是运用已知的力学规律,作出明确的预见。它是物理学和技术上进行正确分析和设计的基础,如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后获得速度等都属这一类题目。
2.已知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
例题2(投影)一辆质量为1.0×103kg的小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行驶,现在让它在12.5m的距离内匀减速地停下来,求所需的阻力。
(1)审题分析
这个题目是根据运动情况求解汽车所受的阻力。研究对象:汽车m=1.0×103kg;运动情况:匀减速运动至停止vt=0,s=12.5m;初始条件:v0=10m/s,求阻力f。
(2)解题思路
由运动情况和初始条件,根据运动学公式可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汽车受的合外力,最后由受力分析可知合外力即阻力。
(3)解题步骤(投影)
画图分析
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竖直方面
n-g=0
水平方面
f=ma=1.0×103×(-4)n=-4.0×103n
f为负值表示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步骤与第一类问题相同。
(5)引申:这一类题目除了包括求出人们熟知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包括探索性运用,即根据观测到的运动去认识人们还不知道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个原子核都属于这类探索.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规律分析(直线运动)
题目类型流程如下
由左向右求解即第一类问题,可将vt、v0、s、t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作为未知求解。
由右向左求解即第二类问题,可将f、f、m中任一物量作为未知求解。
若阻力为滑动摩擦力,则有f-μmg=ma,还可将μ作为未知求解。
如:将例题2改为一物体正以10m/s的速度沿水平面运动,撤去拉力后匀减速滑行2.5m,求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
4.物体在斜向力作用下的运动
例题3(投影)一木箱质量为m,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斜向右下方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力f推木箱,求经过t秒时木箱的速度。
解:(投影)
画图分析:
木箱受4个力,将力f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分解:
水平分力为
fcosθ
竖直分力为
fsinθ
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竖直方向
n-fsinθ-g=0 ①
水平方向
fcosθ-f=ma ②
二者联系
f=μn ③
由①式得 n=fsinθ+mg 代入③式有
f=μ(fsinθ+mg)
代入②式有 fcosθ-μ(fsinθ+mg)=ma ,得
可见解题方法与受水平力作用时相同。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受力求解运动情况;一类是已知运动情况求解受力。
2.不论哪种类型题目的解决,都遵循基本方法和步骤,即分析过程、建立图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定律列方程,进而求解验证效果。在解题过程中,画图是十分重要的,包括运动图和受力图,这对于物体经过多个运动过程的问题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在斜向力作用下,可将该力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分解,转化为受水平力的情形。解题方法相同。
五、说明
1.例题1在原题基本上增加了一个运动过程,目的是强调过程图和受力图的重要性。因为有些学生对此不够重视而导致错误,尤其是以后遇到复杂问题的处理时更加突出,比如不注意各段运动中物体受力情况的变化和与之相关的加速度的变化,用前一段运动的加速度代入后一段运动方程进行运算,得出错误结果.但教材中节练习题和章习题中没有这类题目,所以可根据学生情况加以取舍。
2.解题过程反复强调分析方法、解题步骤,意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和书写规范,由于解题过程要力求详尽,故本课密度较大。为此,解题过程可利用投影片以节省时间。
3.例题中增加了斜向力作用的情形,目的是使学生注意竖直方向运动方程的建立,对水平方向物理量的影响。因为学生长时间只考虑水平方向受力,就会忽视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须考虑竖直方向受力.另外,了解到斜向力分解后的解题方法仍是前面所述的基本方法,从而体会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但不提及建立坐标和正交分解,这一部分亦可据学生情况取舍。
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次单位“1”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单位“1” .
1.乙是甲的
2.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4.乙的 相当于甲
5.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 倍
(二)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华储蓄了多少元?
2.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三)引新:刚才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组编的例题
例2.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思考讨论
(1)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汇报思路讲方法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 .根据“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
由此基础上试列综合算式:
(二)巩固练习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 ,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数量关系,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
2.学生板演.
(张)
(张)
答:小明有40张.
3.综合算式
三、归纳、明理
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
1.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2.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3.列式解答
板书: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
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训练、深化
(一)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苹果比梨少 等)
2.修了全长的
3.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二)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 ,鸡的孵化期是鸭的 ,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 ,小亮跳的是小强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三)提高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参加植树,___________,二班植树棵数是一班的 ,三班植树棵数是二班的 倍,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一)六年级同学收集了180个易拉罐,其中 是一班收集的, 是二班收集的.两班各收集多少个?
(二)长跑锻炼,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 等于小刚跑的,小勇跑的是小雄的 .小刚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钱?
教案点评: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乘法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堂的叫目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单位“1”的能力,但是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换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比的应用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一)请你根据算式补充不同的条件.
学校有苹果树30棵,________________,桃树有多少棵,
1. 2.
3. 4.
5. 6.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大家一定要掌握好.
五、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
比的应用教案7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6—7”题,练习三的第7—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折扣、税收等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收、折扣的应用题,将百分数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折扣的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2。做练习三的第9’题。
让学生将结果直接写在书上,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税收、折扣的应用题和百分数的其他应用
1。做“整理和复习”第6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这是一道有关税收的应用题。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百分比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所以,税收的计算也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在经济上的生命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税收而存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加强国家 建设。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由于税收的种类较多,税率各不相同,它们的计算公式也各不相同。
提问:“这个题目中涉及的是个人所得税。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意思,说一说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
请几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成活率?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等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成活率的计算公式。
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做,其余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尤其是看学生在写成活率的公式时有没有漏掉;”×100/”。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等学生讨论完以后,教师抽取几名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答思路。一种思路是先按七折算出买这三本书花多少钱,再求出可以节省多少钱,在这种思路中,可以先算出这三本书总钱数的七折,再用总钱数减去它,也可以先算出每本书钱数的七折,再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然后求出节省的总钱数: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计算这三本书节省30%的钱,在这种思路中,既可以先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再求出节省的总钱数,也可以用总钱数乘以30%求得结果。
请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8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和思考题。
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
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谁来说说在买东西、行程问题、工作问题分别是用哪一组数量关系的?
2、先补条件,再列式解答。
⑴一架飞机__________,要飞行2400千米要多少小时?
⑵一辆货车运沙石___________,运2吨要多少次?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
⑴出示“小华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每天看几页?
②6天能看多少页?
③48页要看几天?
⑵谁能计算出“48页要看几天?”?怎样计算?说说你的理由。
⑶尝试解答。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完整成例5(补上“照这样计算”),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解答。
反馈交流
讨论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⑷指名解答“6天能看多少页?”
三、比较归纳,整体感知。
比较②③两小题,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今天学的应用题与昨天学的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做课后试一试
⒈口答练一练第1题
⒉基础练习练一练2、3、4题
⒊练一练第5题。(用倍数关系解题)
⒋深化练习练一练第8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同上一节课比有什么不同?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
练习六(浙教版第七册第64页)
比的应用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2页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5是4的百分之几?
2.基础训练。
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一个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实际产量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3)某实验田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是每公顷5.6吨,采用杂交技术后,水稻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7吨,杂交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百分之几?普通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杂交水稻的百分之几?
3.引入新课。
将基础训练第(3)题的两个问题改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减少百分之几?同学们是否会做?引出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新授
1.问题: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
(1)让学生读题后
(2)指导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板书:增产的.数量÷普通水稻的产量
(7-5.6)÷5.6=1.4÷5.6=0、25=25%
或7÷5.6=1.25=125%125%-100%
2.问题
②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l”的量相比?怎样计算?
板书:少的数量÷普通水稻
3.提问:这道例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说说算理。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每小题均回答三个问题:
a.谁是单位“1”的量?
b.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c、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是多少?
(1)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2)今年每公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3)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百分之几?
(4)红花朵数比黄花朵数少百分之几?
2、(1)4比5少百分之几?
(2)5比4多百分之几?
3.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注意单位“1”)
4.列式计算课本第32页“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又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它的结构特征如何?如何求相差数的百分率?
五、作业
课本第32页“练一练”第1~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补充练习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练习课的内容和目的
进一步理解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谁是单位“1”的量。
二、基本练习
1.口答。
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①张师傅一家去年人均收入6500元,今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去年人均收入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②张师傅一家今年人均收入7000元,比去年增加了500元,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今年人均收入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学生列式后,师生进一步讨论:这两题分别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三、变式练习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①松树棵数是柳树棵数的百分之几?
②汽车速度比自行车速度快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⑤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
2.判断。(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或“×”)
①因为5比4多25%,所以4比5少25%。()
②100克水中加10克盐,盐占盐水的10%。()
③玲玲已做对了45道口算题,还有5道没做对,那么正确率是90%。()
3.列式解答。
(1)小明有故事书5本,小兰有故事书8本,小兰比小明多百分之几?()
(2)购买同一刑号的电脑,今年售价0、8万元,去年售价1、2万元,今年售价比去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四、发展练习
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式。
第一组:
(1)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第二组:
(1)某厂原计划生产200台机床,实际比计划多生产20台,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2)某厂原计划生产200台机床,实际比计划多生产20台,实际生产的台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你会了吗?
六、作业
课本第33页第4、5题。
比的应用教案10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教学说明]: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教法]: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在Rt△SOD中,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教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三、练习
二、新授 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mm)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xx=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宽为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法]: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最短距离为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最短距离为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 活动2:
1.
二、练习
2. 三、小结:
比的应用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72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
2.填空。
0.28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2000平方米=()公顷
0.5平方千米=()公顷。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口答)
(1)底18厘米,高10厘米
(2)底25分米,高4分米
(3)底12.5米,高8米
(4)底16米,比高多6米
(5)底和高都是30厘米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一公式来解决一些题目。(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2.出示例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口述解题思路:求钢板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
4.8×3.5?17(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约是17平方米
补充问题:如果这块钢板每平方米重3.9千克,钢板重多少千克?
总重量=每平方米重量×平方米数
学生试做。
集体评讲。
钢板重量:3.9×17=66.3(千克)
三、巩固练习。
1.P72页做一做。
通过书面练习第1题达到巩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
指导书本第2题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把不规则的近似四边形的四条边,用直线取直成为一个假设中的平行四边形。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的数值即可求出它的近似面积。
2.练习十七第6题。
先让学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求它们的面积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求?(底是2.5厘米,高是1.6厘米,根据S=ah来求)
学生独立计算后,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它们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得出:底和高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相等。
判断:下面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3.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练习十七第8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一道题与刚讲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点。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先求这块菜地的面积。
四、作业。
练习十七第9题。
五、补充练习。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因为:a·h=S
所以:h=S÷a
比的应用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5、例6,第7页“做一做”第1、2题,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习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加减混合计算。
做练习二中的第2题。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前两题,另一部分做后两题。做完以后全班订正。
2.应用题。
(1)小华有2张红纸和3张黄纸,她一共有多少张彩色纸?
(2)小华一共有5张彩色纸,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教师出示题目后,指名一叫学生口述这两道题应该怎样解答。然后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关系?”使学生看到第(1)题求出的结果恰好可以作为第(2)题的第一个条件。
(3)填条件练习。
①,...........,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②,...........,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两道题现在能不能做?少什么?怎么办?”引导学生给每道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学生明白:要求还剩多少张,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张?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只兔。然后让学生口头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解答。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先出示例5的前半部分题目: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
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能够解答题里要求的`问题。
指名让学生口述如何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16+7=22(只)
答:一共有22只兔。
教师接着出示例5的后半部分题目: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现在能解答吗?”(不能,因为缺少条件。还必项知道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
教师:“如果我们把这道题的两问连起来看,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在第一问中已经求出来了。如果把两间连起来看,后一问就可以解答了。
指名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2+8=30(只)
答:学校现在有30只兔。
小结:教师指着例5说明,这样的应用题有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板书)。解答第二问对,要把第一问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才能求出第二问所要求的结果。
2.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
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比的应用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
2.通过乘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分析、比较区别等能力。并使学生们学会简单地分析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3.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们养成认真审题、正确解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2×5=4×2=5×1=
5×3=4×3=5×5=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巩固练习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布置作业(略)
比的应用教案14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会根据行程问题、百分比问题情境及条件,列出方程组,解行程问题及百分比问题;2.使学生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数学思考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问题解决
通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情感态度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行程问题和百分比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续表)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问题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_,解法有________.问题2: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那么你还记得它的一般步骤吗?通过复习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扫除知识障碍.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图1-3-3《孙子算经》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现在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其中卷下第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问题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什么?“下有九十四足”呢?问题2:你能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吗?以数学历史故事为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1】鸡免同笼问题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实物投影).解:设有鸡x只,则有兔(35-x)只.根据题意,得2x+4(35-x)=94.2x+140-4x=94.-2x=-46.x=23.35-x=12.答:有鸡23只,兔12只.②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实物投影).解:设有鸡x只,兔y只.根据题意,得①×2,得2x+2y=70,③②-③,得2y=24,y=12.把y=12代入①,得x=23.答:有鸡23只,兔12只.你能比较两种解法的优劣吗?
【探究2】行程问题情境: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第一天下午她从家走到外祖母家,第二天上午,她从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和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的距离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问题1: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问题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设小琴的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的路程是__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的路程是__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
【探究3】百分比问题情境:两块合金,一块含金95%,另一块含金80%,将它们与2克纯金熔合得到含金90.6%的新合金25克,计算原来两块合金的重量.问题1:设原来含金95%的合金为x克,含金80%的合金为y克.熔合后新合金中的含金量为25×90.6%,熔合前的总含金量为95%x+80%y+2,因此可以列出方程95%x+80%y+2=25×90.6%.问题2:两块合金的重量,加上2克纯金的重量等于新合金的重量,据此你能列出什么样的方程呢?引导学生体会两种解法的优点和不足,为学生建立方程组模型做铺垫.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果学生学习存在困难,可以借助微视频讲解,或者教师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应用举例】例1甲、乙两人都从A地到B地,甲步行,乙骑自行车,如果甲先走6千米乙再动身,则乙走0.75小时后恰好与甲同时到达B地;如果甲先走1小时,那么乙用0.5小时可追上甲,求两人的速度及AB两地的距离.变式训练1.两码头相距280千米,一船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的'速度.2.从小华家到姥姥家有一段上坡路和一段下坡路.星期天,小华骑自行车去姥姥家,如果保持上坡每小时行3 km,下坡每小时行5 km,她到姥姥家需要行66分钟,从姥姥家回来时需要行78分钟才能到家.那么,从小华家到姥姥家上坡路和下坡路各有多少千米,姥姥家离小华家有多远?例2革命老区百色某芒果种植基地,去年结余500万元,估计今年可结余960万元,并且今年的收入比去年高15%,支出比去年低10%,求去年的收入与支出各是多少万元.巩固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思想,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拓展提升】例3某铁路桥长1000 m,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 min,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40 s.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例4从甲地到乙地的路有一段上坡与一段平路,如果保持上坡每小时走3千米,平路每小时走4千米,下坡每小时走5千米.那么从甲地到乙地需54分,从乙地到甲地需42分,从甲地到乙地全程是多少千米?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
【当堂训练】1.甲、乙二人练习跑步,如果甲让乙先跑10米,甲跑5秒钟就可追上乙,如果甲让乙先跑2秒钟,那么甲跑4秒钟就追上乙.若设甲、乙每秒钟分别跑x米,y米,则列出方程组应为( )A. B.C. D.2.一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a千米/时,逆流航行的速度为b千米/时,那么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A.a+b B.(a-b) C.(a+b) D.a-b3.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如果甲比乙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乙出发后2.5小时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甲出发后3小时相遇.设甲每小时走x千米,乙每小时走y千米,可列出方程组________________.通过设置当堂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框架图式总结,更容易形成知识网络.
【 】①[授课流程反思]通过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这样,一方面在列方程组的建模过程中,强化了方程思想,培养了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将解方程组的技能训练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融为一体,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方程组的技能.
②[讲授效果反思]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及解题步骤.
③[师生互动反思]在建立方程思想的过程中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思路,由算术方法到一元一次方程再到二元一次方程组,遵循了学生的思维梯度,逐步建立起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思想,充分感受它的优点和思维的简化.
④[习题反思]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
比的应用教案15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范例和自己的已有经验,知道加减法应用题讲一件事,说两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能看实物、图片或情景,初步学会仿编9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
3、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9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
1、图卡:红花,黄花,加法算式卡片。
2、教学挂图一张。
3、各种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拍手游戏老师说:"小朋友,告诉我,8可以分成2和几。"生答:"8可以分成2和6。"接着问:2加6等于几,生答。
二、激趣引入:
出道题来考考你。
1、谈话交流,让小朋友帮助中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出示例题。
"小明做了5朵红花,4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
2、理解应用题的结构。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几个数?还问了什么问题?请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感知应用题的结构:要说一件事,2个数,还要问一个问题。
三、接龙游戏:
大家来编题。
1、出示图片,老师讲事情,请幼儿提一个问题。
2、老师出示实物2支短铅笔,3支长铅笔,幼儿看着说一件事,并说出两个数,可由老师提问。
3、幼儿两人一组,一人编实物,一人提问。
三、操作活动:
看题卡编应用题(题卡上有算式,还画有实物)
1、教师引导,看题卡如:23=?编一道关于铅笔的.应用题。
2、同桌的小朋友合作,看手中的题卡,一人说条件,一人问问题,然后交换提问。
3、幼儿反馈信息。
四、我编你算看图上不同的东西编出不同的加法应用题。幼儿两两结伴,一人编应用题,一人在横线上列算式。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案05-22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01-07
比的应用教案【精品】05-22
《圆面积应用》教案11-21
《应用题二》的教案04-10
连除应用题教案04-12
比的应用教案精品15篇05-22
大班教案自编应用题10-24
[热]小学教案比的应用15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