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4-05-22 08:33:04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应用教案【精品】

比的应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使学生在读图、画图,以及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基于数据作出判断、预测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四、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例1:张小楠把自己6——12岁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

  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你从中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2.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后小结:

  表中有两组数据,一组是年龄,一组是身高,年龄按从小到大的次序连续变化,身高按从矮到高的次序连续变化的。

  在小学阶段,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为了更件清楚地表示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张小楠把表中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师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究竟是怎样表示数据的'?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后指出:折线统计图的主体部分是一条“折线”。所谓的折线,就是由几条线段守望相接连成的图形。

  3.重难点精讲

  提问:看图想一想,这条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探究完算法交流后小结:

  先要确定表示某个年龄的点,再联系纵轴上标注的刻度确定表示某个年龄身高数据的点的位置。

  提问:点的位置与身高的高矮有什么关系?

  生探究完交流后小结:

  点的位置月上,它表示的身高就越高;反之,它所表示的身高就越矮。

  讨论:纵轴最下面的一段没画成实的直线段,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探究完交流后小结:

  没有低于110厘米的身高数据,这一段刻度被省略了。

  讨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12岁,他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

  生交流后小结:

  可以根据折线的整体状态和走势作出判断,因为图中折线是由左下方往右上方延伸的,所以它就表示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提问:从图上看,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的最快?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交流后小结:

  看折线中的某一部分的倾斜程度。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两个年龄之间的身高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相应两个年龄之间的身高增长越慢。

  提问: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交流后小结:

  ①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一定超过144厘米;②至于超过的厘米数,估计位5——5厘米较为合适;③由于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非常多少,所以上面的预测带有不确定性。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5.课堂检测

  你上小学后身高是怎样变化的?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先填写统计表,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讨论下面的问题: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你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从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你的身高增长最快?

  全班同学中,谁的身高长得最快?身高增长最快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

  六、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七、作业布置

  你上小学后体重是怎样变化的?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体重数据,先填写统计表,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预习第23、24页的有关内容。

比的应用教案2

  教材:《应用数学》;周金玉、邓总纲、欧阳章东、肖前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适用于高职工科、经管类专业。

  教参

  1.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2. 《mathcadXX及概率统计应用》;郝黎人、李宝麟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授课计划编制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中修订后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

  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现状的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功相当薄弱,他们系统地学习《高等数学》理论的能力相对较弱;

  2、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畏难情绪偏大;

  3、学生在个性和智能存在较大差异;

  4、学生错误地认为高等数学用处不大。

  主要教学目标

  技术知识(职业知识)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常微分方程、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概念,并学会利用向量思想、方程思想和变换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向量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计算公式与计算方法、会用坐标表示进行向量的乘积运算、常用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常用函数的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求解;

  3、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的发展简史,关注数学科学的主要成就和数学对专业学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应用领域(尤其是自身学习的专业),能尝试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专业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

  5、掌握用数学软件mathcad解决各类计算问题的方法,掌握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处理各类数学计算与数学图象的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过程的理解,结合空间直线、平面、曲线、曲面的探究过程和常用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及常用函数的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求解过程的探究,尝试应用向量、变换、方程这些数学工具研究专业中的具体问题,验证数学规律

  2、通过空间直线、平面、曲线、曲面的探究过程和常用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及常用函数的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求解过程的探究,了解数学的探究方法,认识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相关专业中的作用

  3、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应用向量、变换、方程这些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职业素养目标:

  1、能领略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奇妙,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能体验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艰辛与喜悦 .

  2、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学习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专业学习和生产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 .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

  5、了解并体会数学对专业学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学重点: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laplace变换等模块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和在专业课中的应用;熟练掌握数学软件mathcad。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数学软件mathcad。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应用数学》教材。

  2. 打破《高等数学》传统课程模式,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实施模块化教学。

  3. 改革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概念性内容应注重发现式教学法的运用,理论性内容应侧重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应用性内容应着眼于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利用数学软件(mathcad)以数学实验辅助教学。

  4. 有目的地实施差异化教学。

  5. 改革学生评价。

比的应用教案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在手指游戏中以旧引新

  教师与一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其余学生观察两人各出了几个手指。(如5和2)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并像这样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齐说)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与学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师: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同座互相说说看。

  师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如果不是同样多,必然有大有小,我们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那要求大数比小数多几,或小数比大数少几,也就是要求两个数相差几,用什么方法?对,求相差数用减法。那求大数或小数该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类问题。(板书:大数 小数 相差数 5-2=3 2-0=2)

  二、在手指游戏中初建数学模型

  1.求较大数。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y币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朋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观察边口述:比5多( )是( ),( )+( )=( )。

  师:大胆猜想一下:比5多的数肯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不妨再用手指游戏验证一下!

  师与男生合作,示范比划: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师与女生合作比划: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边观察手势边思考边口述边倾听。)集体交流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2.求较小数。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再大胆猜想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游戏来验证一下。师做手势边问: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一、二大组齐说。)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三、四大组齐说。)比10少3、4、5呢?(请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势,一人口述。)

  猜一猜:师做比5少4的手势,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势你来说的游戏。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比划游戏。)

  师小结:求较小数用减法就行了。

  三、实际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大胆猜想和实际验证,我们知道了: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掌握了求大数和小数的方法,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许多有趣的问题。

  1.教学例题。(出示幻灯片)

  (1)师:图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干什么?老师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华,女生扮演小平,将他们摆花片的情况读出来。

  师:如果要求小华要摆多少个,该抓住哪句话来分析?(板书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摆3个)在这个比字句中是谁跟谁比,谁多谁少?(我与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

  学生说出(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后画批:

  我比小英多摆3个

  大 小

  师:谁能连起来说是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指名说,齐说:我与小英比,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

  师:既然小华摆的是大数,求小华的该用什么方法求?怎样列式?(11+3=14(个))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哪几步求得小华摆的?(先找与问题相关的比字句,然后画批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最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板书: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

  (2)师:如果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你会用以上3个步骤解题吗?试试看!

  指名板书:我比小英少摆3个

  小 大 11-3=8(个)

  师:这个比字句是指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为什么用减法?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怎样确定加减?(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读题,找比字句,画批,列式计算。后交流思路:我与你比,我的是大数,你的是小数,求我的就是求大数,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骤同上,指2入板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在解题时,要抓住比字句认真画批,准确判断谁和谁比,谁大谁小,然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解答。

  五、拓展创新

  师:最后,老师想给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立定跳远比赛中,洋洋眺了110厘米,周周跳了140厘米,蒙蒙比周周少跳20厘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厘米。 ?(屏幕显示)

  生提问题,屏幕同步显示出来,指名口答列式。

  [教后反思]

  1.借助手指游戏巧妙建模。

  我让学生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老师及时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后必然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什么是大数、小数和相差数,以及求相差数用减法,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接着通过比划比10多几是几和比5多几是几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多几的数是大数,用加法算;最后通过比划比10少几是几和我做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少几的数是小数,用减法算。整个建构过程流畅自然而富有变化,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2.借助画批深悟数量结构。

  其实,让学生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并不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认知直觉就能感悟到;但让学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数量结构,准确地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相差数,却并不容易。因为从来没有谁带领他们这样理性地分析过,而且由于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将牛比羊多3只机械错误地理解为羊多(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谁多?我多)。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感知层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还有学生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就是低年级教学时没有将学生的认识及时提升到理性层面而造成的恶果。所以借助画批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非常重要。北京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一直主张借助画批来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当学生能借助画批准确地分析比字句的数量关系后,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这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全部学完,不仅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用全局眼光整体建构知识,提高所学知识的通识性,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融会贯通,并为后继学习注入无穷动力。

比的应用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 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 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

  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例41、引出例4。 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

  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

  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 2500吨 还剩?吨

  4、查找资源。 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 3)用去3/5用去?吨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 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 2500吨 (用去?吨) 还剩?吨 用去3/5 (还剩几分之几) 解法一:2500-25003/5 解法二:2500(1-3/5) =2500-1500 =25002/5 =1000(吨) =1000(吨)(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对可能的错误如25003/5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对如这样的解法+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体现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1(指着两种解法)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 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比的应用教案6

  设计说明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铺墙砖”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思考与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本设计直接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充分的讨论,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若干张长3 dm、宽2 dm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

  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的给贮藏室铺地砖的例题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铺墙砖”的知识。

  2.课件出示例3:用一种长3 dm,宽2 dm的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必须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设计意图:在以前学习过的“铺地砖”的基础上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思考与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数学建模。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用长3 dm、宽2 dm的卡片代替墙砖拼正方形。

  (2)在印有格子的纸上画出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正方形的边长与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说发现。

  师:你拼出来了吗?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

  3.解决问题。

  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6 dm,12 dm,18 dm,…最小是6 dm)

  4.回顾解决“铺墙砖”问题的关键。

  把“铺墙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问题,也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墙砖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这样才能保证用的墙砖都是整块。

  ⊙学习公倍数的应用

  1.解决教材72页11题。

  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跑步,爸爸跑一圈用3分钟,妈妈跑一圈用4分钟,我跑一圈用6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此题爸爸、妈妈分别跑了多少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组汇报:求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就是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也就是至少12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此时爸爸跑了12÷3=4(圈),妈妈跑了12÷4=3(圈)]

  2.引导学生在组内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合作解答,明确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预设

  生1:我和爸爸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我们在起点再次相遇?

  (3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6,也就是至少6分钟后我们在起点再次相遇)

  生2:我和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我们在起点再次相遇?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也就是至少12分钟后我们在起点再次相遇)

  生3:三人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三人在起点再次相遇?

比的应用教案7

  (一)教学要求

  1.知道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具

  羊角铁锤、木板、铁钉。天平和砝码。杠杆实验器和支架、钩码、弹簧秤、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杠杆?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教师演示用羊角铁锤拔钉子并画出这个杠杆的示意图,在图上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要求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上题中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6∶1,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二、进行新课

  1.三种杠杆

  (1)提问并演示:要求如图3装置中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点或B点或C点施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动力?图中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回答以上问题。用弹簧秤的拉力当作动力F1,分别测量各点动力的大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教师总结:

  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0.5牛的动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杆。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杆。

  板书:“1.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在杠杆的B点施加一个1.5牛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这是费力杠杆。

  板书:“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在杠杆的C点需施加一个1牛的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这是等臂杠杆。

  板书:“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3)组织学生画出课本图135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课本上画力臂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纠正,然后由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4)分析使用费力杠杆的好处。

  以缝纫机踏板为例说明,使用费力杠杆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给我们的作用带来了方便。以课本图124中撬箱盖的撬棒为例,这类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长。省了力,费了距离。

  2.天平和秤

  (1)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教师指出,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提问: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要求学生答出: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砝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各自的物重。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砝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板书:“2.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2)看课本图136。

  指出: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杆。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秤盘离支点近,砝码离支点较远,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三、总结本节重点知识,三种杠杆及特点,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课本节后1、2、3题,其中3题要求答出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并说明理由。

  注:教材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作者刘崇灏。

比的应用教案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掌握5的加法。

  2、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掌握5的加法算式。

  活动难点: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

  苹果卡片4个、动物卡片:狮子、老虎、大象、斑马各5张。

  活动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师: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出示3个苹果)师:再出示一个苹果问:3个添上1个,一共是几个?

  师:引导幼儿说出加法的含义以及4以内的加法算式。

  二、出示教具。

  师:狮子王要给所有的狮子开会,先来了1只狮子(出示1只狮子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4只狮子(出示4只狮子图片)1只狮子再添上4只狮子是几头?

  师:谁来说出算式?(教师边写出算式1+4=5)

  师:老虎妈妈要给所有的小老虎开会,先来了2只老虎(出示2只老虎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3只老虎(出示3只老虎图片)2只老虎再添上3只老虎是几只?

  师:谁来说出算式?(教师边写出算式2+3=5)

  师:大象爸爸要给所有的小象开会,先来了3只小象(出示3只小象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2只小象(出示2只小象图片)3只小象再添上2只小象是几只?

  师:请大家一起说说这道题的算式?(教师边写出算式3+2=5)

  师:斑马老师要给所有的斑马开会,先来了4只斑马(出示4只斑马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1只斑马(出示1只斑马图片)4只斑马再添上1只斑马是几只?

  师:请大家一起说说这道题的算式?(教师边写出算式3+2=5)

  师:小结,5的加法有四道算式题:4+1=5,1+4=5,3+2=5,2+3=5。

  师:引导幼儿观察4+1=5和1+4=5,3+2=5,2+3=5。四道算式,发现他们的秘密。

  师:你们看4+1=5和1+4=5,3+2=5,2+3=5。这些算式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它们数的位置交换,结果不变。

  师:大家把算式读两遍。

  三、玩"谁最快"游戏。

  1、每组做一道必答题(5的加法)

  2、教师出示加法算式卡片每组进行抢答,哪组最快哪组胜利。

  四、书写算式。

  1、让幼儿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幼儿给予帮助指导。

  五、教师进行小结。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如何运算5的加法,并能灵活的`掌握5的加法。在活动中,幼儿跟老师不够配合,课堂不够活跃,可能是后面的设计有点抽象,难度大点,没有针对这里的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设这课。下次我再上,我改用让小朋友动手摆物体,然后把式子写写出来,这样他们就学会了、动手、眼、脑,也达到了就这结课的目的。

比的应用教案9

  教材分析: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习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通过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应用题情节的发展顺序一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教学处理:

  情境导入时,从学生日常的生活问题坐公车出发,贴近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充分发表的自己的意见,做到反馈交流;练习时,安排了两种类型:1、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2、提高练习,通过补条件,加深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理解。练习中,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

  2、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学。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也遇到了,出示例1(改编)

  公交车上有乘客40名,开到武林广场下车16人,上车8人。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独立解答。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例1没有什么困难。

  2、板书:各种情况

  (1)40-16=2424+8=32

  (2)40-16+8=32

  (3)40+8=4848-16=32

  (4)16-8=840-8=32

  3、弄清每一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2)同一思路,只是一个分步列式、一个综合列式。(3)先求上车后,再算下车的。请学生按生活实际,一般先下后上。(4)不做特别要求,16-8即抵消了8位上下车的乘客。

  4、选择一种你认为最为合适、简单的方法再进行解答。

  5、组织讨论:

  读题后要先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计算。(学生感觉到要先求出中间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没有直接告诉你的,要自己动脑筋想。)

  6、联系实际生活: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课件出示)

  (1)我校原有学生405人,毕业了96人,又招收新生84人。现在我校有学生多少人?

  (2)我校有图书1080本,捐出574本,又买来638本,现在学校有图书多少本?

  (3)学校有本子20xx本,又买来884本,开学发掉1789本,还剩多少本?

  (4)运来点心560块,吃掉128块,又运进76块,现在有点心多少块?

  提高性练习:

  肯德基生产炸鸡腿1500个,,,现在有炸鸡腿多少个?

  作业:

  书本P2415

  练习要求:

  1、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自行计算。

  2、规范书写横式、竖式、横式、竖式、答。

  3、答对一题,小组加星;错误,要请小组分析错误原因,要读懂题意。

  开放性应用:可以先减、再加;也可以先加、再减。开拓学生的思路,不要形成定势。

  设计意图:

  整节课的设计中,着力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科学,从学生常见生活现象着手,逐步引入到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当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并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能够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碰到一些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能够比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

  2.实际比计划节约

  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

  4.乙数比甲数少

  (二)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7

  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 ,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2.教师提问

  (1)哪句话是说明数量关系的?

  (2)怎样理解这句话?

  (3)你能根据这句话画出线段图吗?

  3.分析数量关系

  把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单位1,原计划用水的吨数是未知的,可以用 表示.

  已知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 ,也就说计划用水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吨数或者说原计划用水吨数 =实际用水吨数.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式可以列方程解答.

  4.列方程,解方程.

  解:设十月份原计划用水 吨.

  答:原计划用水540吨.

  三、巩固练习.

  (一)根据方程补充一个已知条件.

  学校种了苹果树和桃树,苹果树有20棵,________________,桃树有 棵.

  1.

  2.

  3.

  (二)找出单位1,说等量关系.

  1.海豚每小时可以游70千米,比蓝鲸的.速度快 ,蓝鲸的速度是多少?

  2.有一本故事书,小明第一天看了48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 ,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3.李红家一月份用煤气20立方分米,二月份比一月份节约了 ,二月份用煤气多少立方米?

  四、质疑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和数学方法有什么主要区别?

  五、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 ,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解:设原计划用 吨,

  答:原计划用540吨.

比的应用教案11

  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比的应用教案12

  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投影:20xx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xx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xx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泰兴镇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我国1998年到20xx年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的利率如下:(投影)

  时间活期整存整取

  1年期整存整取

  2年期整存整取

  3年期整存整取

  5年期

  98.3.25 1.71 5.22 5.58 6.21 6.66

  98.7.1 1.44 4.77 4.86 4.95 5.22

  98.12.7 1.44 3.78 3.96 4.14 4.5

  99.6.10 0.99 2.25 2.43 2.7 2.88

  2.2 0.72 1.95 2.24 2.52 2.79

  8.30

  从表中你能获得哪

  信息?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较对?

  指名读: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到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缴纳利息税。

  2、存款的利息必须按20%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3、根据你手上所填写的存单能否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应该交纳多少利息税?实际得到的又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4、指着某同学,你为什么可以不纳税?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

  五。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

比的应用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内容编8以内加、减法的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让幼儿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看图编应用题的想象力。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正确的握笔姿势,并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5.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作业纸、铅笔、橡皮擦等

  三、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图片内容编8以内加、减法的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四、活动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演示法、谈话法、操作法等等。

  五、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1-20单数,两个两个数1-20,五个五个数。

  2、碰球游戏:复习6、7、8、的组成

  1.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复习数数。

  2.师幼共同玩碰球游戏。

  运用不同的形式复习数数,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巩固对数的认识。

  二、 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PPT课件。(第一幅图:小鸟在天空飞翔)

  提问:小朋友,图片上有什么呀?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将这件事情编成一道应用题说一说?那列成算式怎么说?你还能根据这个算式编出其他的应用题吗?

  2、教师出示第二幅图。(小兔子吃胡萝卜)

  师:看看怎么了? (小兔子吃掉三个胡萝卜)

  3、看图自编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接下来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谁能又快又准地看着图片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一个算式呢?

  3、教师出示第三幅图片(小朋友玩气球)。

  4、教师出示第四幅图片(蝴蝶飞舞)

  5、教师出示第五幅图片(鱼缸里的金鱼)

  6、教师出示第六幅图片(池塘里的青蛙)

  7、师:小朋友,你们都会了吗?现在可是要你们来练练本领咯!

  8、出示图片,讲解作业要求与方法。

  注意:

  (1)写作业时记得看清楚是加法还是减法哦!

  (2)我们在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谁来说说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小结:将纸放平摆正,抬头挺胸,手臂放平,食指与拇指的前端捏住笔杆,眼睛离纸头比要一把尺还长一点的距离。

  9、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道题目:看分合式列算式

  第二道题目:看图列算式

  1. 幼儿欣赏PPT课件并

  说出图中发生的事情。

  2. 根据教师的提问做出

  相应的回答。

  3. 幼儿根据图片内容以

  及教师提示尝试编应用题。

  4. 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

  行列算式。

  5. 观察作业练习内容,

  倾听操作要求

  6. 说一说正确的坐姿和握笔的方法。

  7.幼儿进行操作练习

  1.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清晰的了解整个事件,活动中教师以提问的引导方式帮助幼儿学会看图编应用题和看图列算式两个主要技能。在这里教师只是辅助的作用,运用课件生动形象又直接的观察让幼儿能更进一步的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不仅学习了新的技能,而且提升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在本次活动中,运用课件创设了多种不同的情景氛围,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学习,在复习数数和碰球游戏的基础上清晰地知道6、7、8的组成与分合,在观察图片与对话中帮助幼儿梳理图中内容,使得幼儿能更好理解内容,让绝大多部分幼儿都能较轻松的编出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3.在操作环节中,询问并提醒幼儿正确的坐姿与握笔姿势,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注意到写字时的良好习惯,并应该每次都坚持保持正确姿势。

  三、 结束部分

  点评幼儿的作业情况

  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业纸,其他幼儿进行检查作答情况。 通过作业点评帮助幼儿了解自己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小百科: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有关事实,反映某种数量关系,并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每个应用题都包括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比的应用教案1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设计思路: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二、复习,创设情境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男生占()份,女生占()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和()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其中()量占()份,()量占()份,()量占两之和的()/(),()量占两量之和的()/()。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例2:根据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平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比的应用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1、学习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一)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二)汇报讨论结果

  ①演示课件1下载(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②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

  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

  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③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285÷3

  =95(套)

  ④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三)、规纳概括:

  1.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由学生讨论)

  2.出示课件2下载

  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解答并检验)

  (1)由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集体订正,要求学生叙述解题思路

  2.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3.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画图并检验)

  独立解答后,把题目的结果当成已知条件,把一个已知条件当成问题,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4.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①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

  3.教师提问:①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

  ②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二1、2、3、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案05-22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01-07

《圆面积应用》教案11-21

《应用题二》的教案04-10

连除应用题教案04-12

比的应用教案精品15篇05-22

【推荐】比的应用教案15篇05-22

大班教案自编应用题10-24

[热]小学教案比的应用15篇01-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