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时间:2024-05-22 08:51:26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峡》教案15篇[优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峡》教案15篇[优秀]

《三峡》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掌握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

  二、提出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说明中寻找

  1、觅游踪

  2、赏游景

  3、悟游情

  三、默读课文觅游踪

  1、划出自然段。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3、“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4、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5、在板书上补充完整“三峡略图“

  四、细读课文赏游景

  (一)听听我来说西陵

  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2、议一议这部分中引用谚语、诗歌的作用

  (二)七嘴八舌议巫峡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

  (三)屏气凝神看瞿塘

  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

  五、浏览课文悟游情

  1、“赞叹”“恐怖”出现在哪个段落?

  2、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六、小结:

  一路群山高低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心情也汹涌澎湃。跟随刘大杰先生的游踪,赏一路的美景,感一路的恐怖,也留下一路的赞叹,在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三峡》教案2

  课题

  三峡之秋

  课型

  自读课文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三峡做总体上的了解。

  2、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峡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江吗?领略过长江三峡的美吗?无论你们有没有去过长江,相信你们都知道,是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同学们愿不愿意跟文老师一起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呢?”(板书:三峡之秋)

  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并有诉说的欲望的话,可以请一个代表做简单的介绍,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

  2、学生展示课前利用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3、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感悟美。

  学生齐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秋”。

  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悟三峡之秋的美丽。

  4、默读课文,找出让你印象最深刻,感觉最美丽的一段。

  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三峡之秋的美感。

  说出喜欢这一段的原因。

  5、带着以下问题自由阅读课文。(课件展示阅读要求)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作?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愿意拍下三峡哪一幅风景?为什么?(过程中指导修辞手法的运用)

  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小组交流)

  6、下课前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的哪些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说。(反复朗读重点语句)

  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事先从家里带来的景物照片。

  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

  4、学生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谈谈三峡的秋天给自己的总体感觉。

  老师做总结——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世界处处充满美。

  5、以朗读课文结束课。

  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资料提供者:

《三峡》教案3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赞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图片,师引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2、听录音,点读(点评并指导),范读。

  3、学生分组读,理解文意,疏通字词句意。

  4、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感

  请以“本文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试着从结构、描写手法、语言、对偶句、感情、节奏、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本文的美,美在构思。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思路清晰。在写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相同写景致的句子。

  五、学习方法,开心练笔

  1、请以生活中见到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为例,抓住他们的主要特点写几句话。

  2、假如让你做导游向游客介绍三峡的风光,你打算怎么介绍呢?

  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各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鸟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六、板书设计(反面)

  七、小结

  《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奇险

  三峡夏急猛

  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三峡》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t/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t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5、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 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1)【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t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三峡》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语文教案-》。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彩优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决方法:反复吟诵、体味。

  2.难点: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都知道,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逦道元的《三峡》,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略,副词;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假设连词。若,羲,日光,此指太阳。襄,冲,漫。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流而上。或,副词,偶或。虽,假设连词,纵然,即使。奔,名词,指奔驰之马。湍,激流。潭,积聚的深水。绝,副词,极。()(yǎn)极高的山巅。漱,冲洗。其,代词,指“怪柏”。良,副词,极,实在。涧,此指峡谷。肃,寂静。属(zhǔ)引,连续不断。响,名词,回声。绝,动词,消失。沾,浸湿。

  2.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色。

  3.教师范读,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总特点:峰峦绵延,山势雄伟峻拨。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凄凉。

  4.学生自由读,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

  (二)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突出重点。

  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沂(sù)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解决疑点

  1.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四)总结、扩展

  总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扩展: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姻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如细致观察,到处都有可写之景;如仔细品味,随时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业

  l.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

  虽乘奔御风( ) ( )绝()(yǎn)( )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要求用词准确,仔细观察,写出特色。

  九.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三峡》教案6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

  清新而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

  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三峡》教案7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播放三峡图片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旅游啊?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2、简单介绍三峡的有关资料。

  3、欣赏三峡图片。

  4、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点评:这样的导课设计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交流有关三峡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与景观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好它。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词语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点评: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扫除障碍,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指导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理解、想象、感悟,在美读欣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感受三峡秋景美

  1、理清文脉。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就是按照从“早晨——中午——下午——夜”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同学们再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扫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的作用。

  (2)交流。

  (3)反馈、指导。(第1自然段是写三峡秋色的,是总体写,在文中起“总起”作用。第7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与文章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相呼应,具体说明了作者所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4)划分段落,找到重点。

  2、按时间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

  (1)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三峡之秋早晨的景色。学生边读边圈点批画优美的词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景物特点的。

  (2)同桌交流。

  (3)反馈。小结:露水闪耀峡风凉绿叶金实明丽早晨,三峡秋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明丽)。

  (4)品味感悟,问题:为了突出“明丽”这一景色特点,作者怎样描写所观察到的早晨三峡的景色的?突出写什么(露水阳光)?为什么?(露水、阳光都直接与“明丽”有关,最能表现“明丽”这一特点。)

  (5)指导朗读。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表现三峡之秋早晨美丽的景色?才能突出秋色“明丽”的特点呢?(自由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6)小结学法:①自由读,圈点优美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怎样抓景物特点的,特点是什么?②小组交流。 ③设计本自然段板书内容。 ④品味感悟作者的语言(重点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⑤感情朗读。

  3、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中午,群峰披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呼啸,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气。)【点评:课文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两个自然段与早晨的'段落相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完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就行了。】

  4、共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文5.6自然段。问题:课文描写三峡夜晚的景色主要写了什么(渔火、灯光和月色)?

  (2)课文是怎样描写渔火、灯光的?(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

  (3)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

  (4)反馈自学第6自然段的情况。问题:三峡的月色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月亮很迟很迟月光朦胧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的云母石(让学生查字典或教师帮助解释)清冽的光辉,像;又像

  5、读第7自然段。问题:这一段中“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因为第6自然段写的是三峡的月色,月色又是三峡秋色的重要方面,这一段与文章开头一句相呼应。)【点评: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2、谈学习感受。 【点评: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四、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点评: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三峡》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2、掌握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2、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2、让学生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

  2、视频观看

  3、小组讨论

  4、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三峡大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三峡大坝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二、讲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15分钟)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介绍三峡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

  三、观看视频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20分钟)

  1、观看视频介绍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

  2、观看视频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三峡工程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2、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练习(15分钟)

  1、出示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总结(5分钟)

  1、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2、强调学生应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得到了培养。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稍微有些紧张,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和练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三峡》教案9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也可借助字典或词典里借词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通过理解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使学生产生喜欢三峡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游览的顺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10个新词,也可借助字典或词典里借词义,通过熟读课文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我爱三峡》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地图:指出三峡所在的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自学情况:包括生字的音、形、义

  2、听取汇报

  jun wu

  峻岭妩媚旋涡

  3、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试给课文分段)

  2、默读课文:

  1)思考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2)作者是怎样把三峡连起来的?画出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3、听取汇报,教师指导。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江三峡指的是巫峡、西陵峡、瞿塘峡,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下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

  五、作业: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文章层次分明,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很容易的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初步了解了三峡独特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通过理解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使学生产生喜欢三峡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难点:

  学生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游览的顺序。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三峡课件片断。

  你们知道他们各自的名称吗?要想知道每个峡的名称,我们就要掌握每个峡景色的特点。让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

  2、汇报交流:

  巫峡:幽深秀丽

  瞿塘峡:高大壮观

  西陵峡:急流险滩

  3、用你的朗读把每个峡的特点读出来。

  4、指导朗读,其他同学闭眼展开想象,想像三峡的美丽景象。

  5、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了三峡的特点吗?

  齐读第九自然段。

  6、课件欣赏:判断图片描绘的是哪阁下的景象。

  三、练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1、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六、板书:

  我爱三峡

  瞿塘峡:雄伟壮观

  巫峡:幽深秀丽

  西陵峡:急流险滩

  课后反思:

  1、自己在备课时只注意了大的框架结构,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具体到怎样品词品句,更能突出三个峡的特点。说明自己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的程度还有待加强。

  2、教学环节松散,尤其是巫峡这一部分所用时间太长,以至于把后面学习西陵峡的时间全都占用了。随时调控课堂环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弱,对孩子回答问题中的要点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进行鼓励性评价。

  4、工作有计划性,做课早下手,不要临阵磨枪。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三峡》教案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二、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联系学生平时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简介。三峡具体指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是以课文,然后作汇报。)

  阙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绿潭漱属引

  补充解释:

  重岩叠嶂:即“重岩叠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绝:断。

  或:“有”,不能做“有时”。“或``````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有``````(则)有时``````”。

  其:这

  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

  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如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漱:冲荡

  “清,荣,峻,茂”前皆省主语。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肃:寂静。

  故:所以。

  两句诗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得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三声:几声;三步是确数。

  (三)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三、 朗读

  分段朗读,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把握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讨论: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情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山:“七百里”(长)

  “相连无缺”“略”(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对比

  春冬景色:俯视:“素湍绿毯,回清倒影”

  仰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秋: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涧、猿啸、回声。

  渔民的悲惨生活:情景:悲寂,凄凉(与前面对比)

  联想:当地渔歌

  激发学生联想:

  1、“泪沾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合理联想)

  2、从文中两句渔歌,你还可以联想到那些诗句?他们的意境相同吗?

  三、引导学生领会全文的艺术特色。(投影打出)

  (一)抓住特点写景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二)语言特点:

  1、动静结合。找出一两处动景和静景

  2、有张有驰。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那些地方平静舒缓,那些地方激烈紧张?

  四、介绍《三峡》中的其他描写,激发学习兴趣。

  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诵比赛,可是当配乐

《三峡》教案11

  研究的主题:在品读语言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比喻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描写的景物静中有动,读后宛如身在画中。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三是要学生继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来学习独立阅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个了解。

  本文写的是三峡秋景,那三峡在哪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预习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资料,教师概括性地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阳光、长江),,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夜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三峡》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用具】

  投影、三峡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话说三峡 (投影)三峡风光视频。(1分钟)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走近作者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

  (投影)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齐读)

  《三峡》选自《水经注》,哪么可以想见它应该是以描写什么为主?明确:水。

  三、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投影)要求(1)读准字音:(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1)生字词拼音预习考察:

  阙(quē) 嶂(z àng) 曦(xī) 襄(xāng) 溯(sù) 湍(tuān) 巘(yǎn) 漱(shù) 涧(jàn)属(zhǔ)引

  (2)重点词语预习考察: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 属引凄异()

  (3)一词多义考察

  自三峡三百里中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

  自 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其间

  自非亭午夜分 哀转久绝 飞漱其间

  四、听读课文,注意语气、感情

  (投影)注意:1、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停顿,听懂作者的感情变化。

  2、注意停顿,节奏。 视频录象朗读。

  3、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投影)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仿读课文

  1、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六、朗读挑战赛

  (投影)请同学们做好准备,男生、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课文范读老师,看看谁读得音最准、节奏停顿最到位、最有感情。也欢迎我们的评论家来说说,看看他们读的好在哪里。

  七、领略美景,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1、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2、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3、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4、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八、析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投影)

  问题讨论: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山、水)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1)请同学们找出三峡山的特点,男同学读关于三峡山的句子。

  提示: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一种高峻美

  (2)请同学们找出三峡水的特点女同学读关于三峡水的句子。

  提示:三峡的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的水急猛,有一种奔放美。春冬的水及景色清幽秀丽,有一种清秀美。秋天则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有一种凄婉美。

  3、写水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为什么不按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

  提示:作者是为江水做注,重点是写水。写山是为了给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水的主要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秋天—凄婉。夏天水最盛,春冬次之,秋水逐渐枯涸。

  4、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写,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教师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九、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投影)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象,对照着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出。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十、对比阅读。(投影)

  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幛,隐天蔽日

  十一、课文试背。

  (投影)要求:快速背诵课文。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开展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十二、看图说话。

  如今随着三峡工程的逐渐完工,往日的三峡的背影已经逐渐远去。请同学想象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四人一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明确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教师总结: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十三、试做小导游。

  美丽神奇的三峡,因无数文人雅士的文笔介绍而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北庭这座历史名城,如今的吉木萨尔县同样有着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今20xx年“欢乐北庭””之旅旅游推介会在我县召开,请同学们来做小导游,借鉴三峡的写作方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旅游推介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北庭的风景特点和时代特点。

  四人一小组,由组长组织思考讨论,书记员记录。小组代表宣读。

  十四、作业。

  1.熟读成诵。

  2.从文中选你最欣赏的一节,改写为一段现代的写景文字。

  3.喜欢绘画的同学可根据课文画一幅山水风光图。

  板书:

  山——奇险 雄壮美 热爱

  夏   急猛 奔放美 欣赏

  水  春冬  清幽 清悠美 赞美

  秋   凄凉 凄婉美

《三峡》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 、了解本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二)基本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美育目标

  1 、反复阅读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2 、领略长江三峡秋天中的成熟、热烈的气息。

  学法指导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弄懂文章的结构层次。

  采用讨论法,找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段并分析其作用。

  点拨法,学生对课文中的质疑部分教师可适当点拨。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应用到写作中去。

  复习旧课

  说说《天山景物记》 一文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描绘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作者以时间变化为写景顺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动静特点,并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把三峡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

  (二)作者简介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县人,现代作家。 1919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延安,曾在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文联,《冀中导报》等处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三)背景介绍

  《三峡之秋》写于1956年10月,全文约一万字,主要写人事;而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这里节录的仅是开头几个自然段。

  (四)课文分析

  一、节录部分一开头,就点出“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作者接着抓住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写秋,橘柚树的叶子虽然还绿得发黑,然而枝头已经挂满了累累的果实,并且正由青变黄,散发出清香。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用疏笔概写三峡之秋,使人领略三峡成熟的气息。

  课文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代了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划出了时间的阶段,明确地显示了文章的层次段落。

  1 、早晨。作者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抓住了三件景物的特点去描写:露水——透明闪耀;峡风——徐徐清凉;太阳照耀下的橘柚树——绿叶金实,闪烁着阳光。三峡之晨的景色特点是明丽。此段中也有动态描写,如“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等。

  2 、中午。主要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滚、呼啸、奔腾)和反光(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峭壁)。重点是动态描写,它所显示出来的三峡中午的特点是热烈。

  3 、下午。主要写长江在黄昏中的色彩(青色)和江面上的倒影(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上江心)以及长江的流势(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三峡黄昏的景色特点是平静而轻缓。这一部分中,“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两岸峭壁的倒影”、“一条明亮的小溪”都是静态描写。不过这里的静态描写却能给人动态的感觉,而作者写的动态景物又能给人以静态的感受。例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作者却写作“一齐拥上江心”,化静为动;“江面”本处于动态,作者却把它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又给人以静感。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动静结合,作者描写的景色有立体感。

  4 、夜。这一部分作者写了两个自然段,前一自然段扣着“夜”写了三种景物:渔火灯标接连亮起;长江眨着眼睛沉沉入睡;驳船的汽笛惊醒长江。后一自然段也紧扣住“夜”写景,一写这里山高、谷深、天小、月升得迟;二写两种对比得异常明显的景物;月光、山影给人的特殊感觉,令人激动,感人至深。三峡夜间的景色特点是宁静。

  文尾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一天“正是中秋”,呼应了开头。

  二、《三峡之秋》节选部分重点在写中秋之日一天四时景色的变化,描写景色的特点,除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外,作者把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交互结合使用,时而呈现静态又时而表现为动态,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自然段,三峡晨景作者主要是采用静态描写,如橘柚树的露水像“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写出了静态中景物的色彩、形态,显示出“明丽”的特点。但这静态中又有动态,如从“露水闪耀着”到“露水消逝了”,从“太阳出来”到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都显示出露水和太阳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动态描写,如“阳光在水面上的跳跃”,长江“像一条锦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写出了长江流水的动荡、激烈,从而显示出“热烈”的特点。

  本文中更为巧妙的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紧密结合,表现在写静态的景物给人以动的感觉,写动态的景物又给人以静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景物的某种特点。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却写成“一齐拥上江心”,具有动态;“江面”本来处于动态,却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呈现静态。这样就写出江面变得窄小是由于倒影拥挤的结果,从而突出了黄昏中峭壁的高大和长江流水的平静。再如,山是静止的,却“仿佛就要扑跌下来”,月光也是静止的,却像瀑布飞降,像素锦挂起,都是把静态写成动态,这样反倒衬出了长江流水的动态。

  相关知识

  1 、对方纪的评价

  方的才气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洋洋洒洒。

  文如其人,对方来说,尤其明显。他的散文,视野很广阔,充满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他的文字流畅而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音响。(孙梨《方纪散文序》)

  2 、关于《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写与1956年10月。同年,还写过《长江行》、《枇杷山公园即景》等跟长江有关的文章。《三峡之秋》约万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

  3 、补充注释:

  (1)累累,音l ě il ě i,这里是指果实叠加在一起的样子。

  (2)云母石:矿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耐高温,不导电,能分裂成透明的可以弯曲的薄片,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三峡》教案14

  总体设计:

  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要让学生用心体会,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教读第一课时,宜采用文言文教学的四步诵读法,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品析,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收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分四个环节:1、导入;2、确定目标;3、分步诵读;4、反馈检测。

  第一环节:导语设计

  由《三峡》风光片导入课文的学习。

  设计依据: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本课在导入时采用生声情并茂的视频课件,创设了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三峡优美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阅读的方法,由学生个体设计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删繁就简,总结归纳三维目标,板书。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山川的壮美,培养爱国的深厚感情。

  设计依据: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与教师平等对话,体现了《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三环节:实施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教学模式

  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投影)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这是我们初二语文组共同探索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对这一模式的处理: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实施步骤:1、学生自读;2、教师范读;3、提问朗读;4、全班齐读。

  设计依据: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读是掌握其内容的第一法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本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习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实施步骤:1、复习《文言文的翻译六法》

  ①对:即对译。②换:即替换。③留:即保留。

  ④删:即删略。⑤补:即补充。⑥调:即调换。

  2、学生按照翻译六法,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翻译课文。

  3、小组交流,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投影点拨)

  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5、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数字拔高即用书字梳理文言知识,归纳出几个通假字,几个异议词等。

  设计依据: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是为了体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更学到了语文知识,达到语文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实施步骤:让学生精读课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进而提炼主题。

  教师可准备几个问题:

  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处需要教师点拨(并板书归纳):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连绵、高峻的特点,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按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冬季节,重彩于风平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时的林寒涧肃,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最后引用渔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渔人的悲凉心境,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所写的是风景的话,这声渔歌则表达了风情,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令人伤感的气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设计依据: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主题;同时体现《课标》要求,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学会质疑,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实施步骤:跳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学法:

  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文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读、说、品、议。本文靓点很多,不仅语言精美,还有独特的写景方法,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得,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

  第四环节:小结与检测:

  设计意图:

  当堂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标程度,为课后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四.授课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正确的翻译课文,积累了重点地文言词语,学习了写景文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从而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与秀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峡》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

  《三峡》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第六单元的文言诗文的继续。

  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是一篇古代状物写景的优秀散文。

  从文章结构看,如果按景物分,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如果按季节分,作者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写秋。作者将四季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

  2、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三峡的美丽景色,积累文言词语。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长江三峡的美丽景色,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简练。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二、教法、学法设想

  1、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宗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诗词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讨论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采用“点拔导学”的教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种教法的交错使用,灵活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了教学最优化和课堂最高效率。

  2、新课标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集中自学时间:第一次是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整个教学程序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循序渐进,阶梯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法指导上,重在读的训练。全课以读串起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用朗读拉开学习的帷幕,用朗读来理解内容,用朗读来品味词句、感情、特色。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提高 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新建的三峡工程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面对三峡,你想说些什么吗?

  2、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导语: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亲自考察全国的水系后,写下了《水经注》,《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感受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为我描述的1400多年前的三峡景观。(板书:27、 三峡 郦道元)

  ①通过展现三峡美景和雄伟的三峡工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调动学生情感。

  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结构美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课件: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屏幕上显示与课文各段内容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情况?各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①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看风景和听录音,创设与课文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这篇较难懂的文言文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②学生已有了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③领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推敲字词,体会语言美

  1、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①再读课文,想想:《三峡》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上涨,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还用对比烘托出水流湍急;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怪柏悬泉,还以“素”“绿”“清”“影”等表现色彩的美;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等表现悲凉情感的文字。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组织点拔、引导。

  ①以上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其艺术特色,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这些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个解难释疑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个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美读,感受情感美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四个自然段的语调、语速情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速度要快,突出水流湍急;第四自然段则是悲凉的情调;其余是欣赏性的读。)

  2、配乐朗诵。

  3、把自己当作郦道元,感受他面对三峡时的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①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想读、乐读,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的共鸣。

  三、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1、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春、夏、秋、冬中风格迥异的三峡四季风光。

  2、各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四季的景观,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相对照,体会记叙文与游记的区别。

  ①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②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课外延伸。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11-28

【通用】《三峡》教案05-18

三峡优秀教案02-02

(优)《三峡》教案01-22

《三峡》教案优秀12-09

《三峡》教案【精选15篇】05-18

巴东三峡教案优秀08-14

《三峡》教案合集[15篇]05-18

《船过三峡》的教案范文02-19

《巴东三峡》优秀教案优秀11-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