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乘除法教案

乘除法教案

时间:2024-05-22 11:30:10 教案 我要投稿

乘除法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除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除法教案

乘除法教案1

  教学内容:P23~P25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观念。

  2、巩固所学过的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1吨、1千克、1克有多重?请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3、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关系怎样?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二、练习

  1、练习四的第1~4题

  (1)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2)第2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独立连一连,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同桌间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思考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中的第5~11题

  (1)第5、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时,老师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尝试解答。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3)第8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口述,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4)第9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

  (5)第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kg=( )g

  4吨=( )千克     6000 t =( )k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6)第11题

  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四、作业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乘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P10~P11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完成P11 练一练第1~3题

  1、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4、在○里填上">""<"或"="。

  48÷4 ○ 84÷4   720÷8 ○ 720÷9

  24 × 3 ○ 24 × 2 26÷2 ○ 26 × 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1题。

  练习二

乘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除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

  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

  1、第1、8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2、第2题

  组织学生看图,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3、第3题

  学生从问题中思考解题方案,然后再解答,互相交流算法。

  4、第4题

  逆向思维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做完后说说有什么规律,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先观察,再思考,完成后与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5、第6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然后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7题

  填表,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方法,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独立完成,说说怎样计算的。

  7、第9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要提倡多样化,如可以先计算60÷3=20(页),7天可看140页,140比150小,所以看不完;也可以想3天看60页,那么6天看120页,剩下30页一天看不完,所以一星期看不完这本书。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除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四、作业设计

  练习二第8题。

  二、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P14~17

  单元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活动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难点:根据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

  3、关键:利用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数学操作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探索、交流、体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搭一搭

乘除法教案4

  教学要求: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和辨认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猜一猜、搭一搭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今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点,不仅要考察谁会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丛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题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后,再做判断和选择;组织交流。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搭一搭、看一看,再连一连。

  3、第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组织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吗?

  三、千克、克、吨

  教学内容:P18~P27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有多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

  3、关键: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推算,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的思考方法。

  课时划分:

  6课时

  有多重

乘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练习一7、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他们交的钱数够吗?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完成。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三、第8题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求教师和同学们共80人去参观科技馆,怎样租车合算?

  2、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3、小组学习,共同研究设计方案,然后汇报交流。

  4、组织学生从"省钱"的角度讨论"哪一种租车方案最合算?"

  四、小结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 还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

  五、作业设计

  《学习辅导》里面的内容。

  参观科技馆

乘除法教案6

  学习内容:

  教材P 39 练习五第1题至第5题

  学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根据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形式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32×3 5×80 600×8 130×2

  24×2 0×85 7×0 210×1

  3000×3 20×5 1×320 222×4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上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练习课,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夺红星比赛,大家努力吧!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9页的第1题~第5题。

  1、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板书,发现问题,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练习情况,发现典型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教师强调:计算时要认真,要细心检查。

  3、第3题。

  出示本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让小组派代表发言,说明解题思路和过程。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改正错题。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乘法计算的过程。

  5、第5题。

  这是一个"发现规律"的问题,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探索隐藏着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时,指名口答,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如下所示:

  1×9+2=11 9×9+7=88

  12×9+3=111 98×9+6=888

  123×9+4=1111 987×9+5=8888

  1234×9+5=11111 9876×9+4=88888

  12345×9+6=111111 98765×9+3=888888

  123456×9+7=1111111 987654×9+2=8888888

  9876543×9+1=88888888

  最后组织学生欣赏这两组算式独特结构,得到美的体验。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四、作业设计

  练习五第9题。

  第 九 课 时

乘除法教案7

  教学内容:P32~33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 ② 7 2

  2×5=10 × 1 5

  350+10=360 3 6 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45×2=90(千米),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3题

  0 × 5 = ?

乘除法教案8

  教学内容:P21~P22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xx kg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 50 250 5

  3、连一连。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作业设计

  练一练1、3题。

乘除法教案9

  教学内容:P28~P29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 20×5= 23×3= 4×200=

  23×3= 4×15= 24×2= 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 2 先用4乘"12"个位上的2得8,积

  × 4 的个位上写8;

  4 8 再用4乘"12"十位上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①132×3 = 396(元) ②132×3-132 ③132×(3-1)

  396-132=264(元) =396-132 =132×2

  =264(元) =264(元)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1题。

  去游乐场

乘除法教案10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火车练口算。教师用口算卡在全班开火车做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抽查学生对此口算的方法是否掌握。

  2、教材第6页第1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3、教材第6页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或"=",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材第6页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理解题意并解答第一问,组织交流后再开始第二个环节"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材第6页第4题。寻找本题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四个问题,组织学生对前三个问题进行汇报,说一说是根据什么信息来解决问题的。第四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解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的购买方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教材第7页第6题。寻找本题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学生说一说"3倍""2倍"的含义,学生列式解答。

  2、教材第7页第7题。

  (1)引导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题意。

  (2)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检查交来的钱数对不对?

  (3)列式解答。

  四、作业设计

  练习一第5题。

  口算乘法练习课

乘除法教案11

  教学内容:P8~P9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4、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5、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先引导学生看图 ,然后根据要求列式解答,最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看图,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3、出示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与同伴交流。

  4、以比赛的方式完成。

  学生分组竞赛。

  四、小结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

  学生自评、互评。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1题

  植 树

乘除法教案12

  教学内容:P2~P13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教学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课时安排:7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①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②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六、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2题

  需要多少钱

乘除法教案13

  教学内容:P36~P37

  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2

  = (元)

  (3)24×2×3

  三、拓展应用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4、 15 × 6 × 8 36 ÷ 9 × 12

  32 + 17 × 3 (15 + 35)× 6

  5 × 18 × 7 105 × 2 × 5

  5、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

  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

  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作业设计

  练习五第6、7题。

  练习课

乘除法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P35 练习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指名口答)

  7×0= 0×8= 5×0= 6+0=

  0+8= 14×0= 0×18= 3+0=

  0×0= 0+8= 0-0= 0×1=

  2、竖式计算。

  705×8= 240×6= 108×4= 480×5=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导入:

  我们这节课进行一次夺红星比赛。你们想得到红星吗?每个积极发言,爱动脑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星。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35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上、下两题,通过比较发现变化规律。

  2、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第(1)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① 130+130=260(米); ② 130×2=26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②种做法,可提问学生:解答时为什么要乘2?

  第(2)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③ 130+130+130=390(米) ④ 130×3=39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④种做法,可提问学生: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第3题。

  让学生先独立填空,然后再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思路:

  (1)先计算出结果后,再比较大小,进行判断;

  (2)通过估算的方法进行判断;

  (3)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4、第4题。

  这道题含有加、减、乘的混合练习,练习时先出示本题的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

  做题前可提醒学生看清每道题的运算符号,并提出要求,看谁能又对又快地把题目做完,一般限定在6分钟内完成,反馈时强调算完后要认真检查。

  全班交流

  四、游戏。

  编算乘法式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9的数字卡,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示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式题,(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再算出来,看谁在规定时间内编的题多,算得又对又快。

  规定时间到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拓展延伸:

  回家继续做"编、算乘法式题"的游戏。

  (但三位数可以是任意的三位数,不限定中间或末尾有0。)

  买 矿 泉 水

乘除法教案15

  教学内容:P26

  教学目的:

  1、通过搭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教学关键: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画"搭配路线图"、画表格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硬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学生独立解决。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第四单元: 乘 法

  单元教学内容:P28~P43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连乘。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法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6、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11课时。

  购物

乘除法教案16

  学习内容:教材P 40-41 练习五第6题至第12题

  学习目的: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根据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4、体验数学的形式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完成练习五中的第6题~第12题。

  二、指导练习:

  第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交流时,指名板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教师鼓励某些学生较简单的做法,如:算450×2×5=450×10=4500等。

  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

  (2)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结合(用估算的方法)以缩小试乘的'范围。

  (3)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由每个同学负责一组题目的计算,再汇总起来进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几种解题策略进行对比,并做出评价。

  4、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了什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以下两种方法:

  (1)用直接计算的方法。(既算出每道题的积,再发现规律)

  (2)根据题目的特征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如:2×99=200-2=198)在学生计算出得数后,还可以让学生推想:6×99、7×99、8×99、9×99、6×999、7×999、8×999、9×999的结果。(指名口述,说明推想方法。)

  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得数的规律,欣赏这组题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

  5、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要大。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7、第12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再出示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出现典型的计算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去改正。

  三、全课总结:

  归纳本节课练习内容,小结练习情况,指出注意问题。

  四、作业设计

  《学习辅导》

乘除法教案17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除法教案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新课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练习十五第3题。

  2.口算:

  4×612×324×4

  24÷436÷1296÷24

  24÷636÷396÷4

  从上面的三组题可以看出:乘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对乘法来说,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和除法算式

  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整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出示:4×6=24这个算式,思考:4和6都叫什么?24呢?(板书:因数积)因数和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2)变化:4×□=24,如何求出□里的数?你有什么方法?如果是□×6=24,你又打算如何求出□里的数?

  (3)由此你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再出现24÷4=6的算式,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用。

  (1)想一想: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1.做练习十五第4题

  (1)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并问你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写出这两道除法算式的?

  (2)指名学生口答第(2)题。

  思考:为什么根据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出这样两道算式?

  2.练习十五第6题。

  (1)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会上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列出等式的`。

  3.练习十五第7题

  根据图中商标的标价,你能想到哪些乘法或

  除法问题?

  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再在班内进行交流。

  4.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进行交流。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再说一说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练习十五第5题、第6题

  课后感受

  学生对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的比较好。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挺活跃的。自我感觉不错。

乘除法教案19

  教学内容:

  练习二P7P8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及依据。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 除法 除数=被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乘除法教案20

  教学内容:P30~P31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 6 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 2 4 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6 4 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第2题。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1)18×2+18 (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1题。

  乘火车

乘除法教案21

  教学内容:

  教材P34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究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1 3 0 ② 13×5=65 ③ 1 3 0

  × 5 130×5=650 × 5

  6 5 0 6 5 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 0 2 ② 400×3=1200 ③ 2×3=6

  × 3 2×3=6 400×3=1200

  1 2 0 6 1200+6=1206 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 4 0 1 5 0 3 2 0 1 0 5

  × 3 × 4 × 4 × 8

  6 0 3 3 3 0 8 0 7 5 0 5

  × 2 × 5 × 9 × 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4题。

  练习课

乘除法教案22

  教学内容:P18~P20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

  我的.

  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

  土豆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作业设计

  练一练1、2题。

  1吨有多重

乘除法教案23

  教学内容:P4~P5

  教学要求: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们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1题。

  练习一

【乘除法教案】相关文章:

《乘加乘减》教案08-30

小数除法教案04-12

《除法的验算》教案07-04

乘汽车教案01-17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案04-12

表内除法教案04-12

分数除法教案优秀02-03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6的乘、除法》数学教案01-17

《小数乘整数》教案08-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