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刈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刈麦教案1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
-
------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观刈麦教案2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教时安排:两课时
2、教具准备:投影、插图
3、教学方法:自读、点拨、质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板题。
二、揭示目标
1、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注意句读
3、疏通文意
(一)注音
刈 荷 箪 携 饷
灼 秉 禄 石 晏 邽
(二)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代诗人。
四、释题
1、刈:割。
2、体裁:叙事诗、讽喻诗。
3、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五、朗读
1、教者范读,注意句读
结合书后练习第二题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六、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翻译大意
2、质疑互答,教者点拨
3、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七、质疑
八、小结
九、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叙事内容,掌握描写方法。
2、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背诵与翻译
二、揭示目标
三、新授
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
(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集体背诵,了解古诗押韵的一般常识
押“ang”韵
四、质疑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六、课堂作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所有练习
2、继续痛诵课文
3、预习下文
观刈麦教案3
与能力:
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表达的,品味的凝练、生动。过程与方法:
熟读诗歌,体会诗人境,品析诗词,体会诗歌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惜,学会。: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在唐诗文化的进展中,不泛卓越的人,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名领导级的诗人:他是唐诗人中留下作品最多,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备受人们欢迎的“诗王”----白居易。
二、学习流程:
1、作者知多少?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我们曾学过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2、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3、检查预习:
①fù()陇黄
②荷()箪()食
③饷()田
④南gāng()
⑤悬bì()筐
⑥吏lù()
4.5、二人结组,互相检查,生范读后齐读。整体感知:
⑴.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些人?哪些事?
⑵.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6、小组互动,赏析:
要求:
⑴口述自己读懂了哪个词语,哪个?
⑵小组派把最佳成果进行整理
⑶派代表,代表发言时,同组成员可以补充遗漏的。“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7、思考:
⑴、这首诗重点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⑵、这两个场景有什么联系?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8、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割麦者和拾麦者的艰辛,反映了繁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
9、拓展:
⑴生活:
繁重的赋税是古封建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而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目的:今昔对比,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幸福,学会感恩的生活态度。
⑵生活再现:
食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餐桌上那些零零散散躺着的各种馅饼,有的只是被人咬了一口,有的只是被人吞了夹馅,甚至有的只是沾了点灰尘,就被人扔在那里------有人说,那怕什么,家里有的是钱:有人说,,不能吃脏物;有人说,地盘我做主------众说纷纭,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想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
10、作业:背诵诗歌
宜安镇
张素芬
观刈麦教案4
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
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2、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
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
(少、倍)
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
“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3、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明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教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教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明确:蔽
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明确:遗穗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教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教师: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4、可想而知,贫妇人曾经也有田地,曾也是割麦人,但因为缴税沦落到拾麦的地步。只要繁重的赋税存在,今天的拾麦人曾经是……(昨天的割麦人);今天的割麦人也会成为……(明天的拾人,恶性循环,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想象一下,这样的季节还有麦子可拾,明天、后天、再后天,如果没有了麦子可拾,今日的拾麦人处境又将如何呢?
教师:请男生读刈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刈麦的紧张忙碌,再苦、再累再热、再痛也忍着;请女生读拾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悲凉、无奈,但还得活着。
教师:此八句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揭示了拾麦者赋税的繁重的社会现象)
教师: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看题目中的“观”字。作者白居易看到今天的割麦者和曾经的割麦者,有何感想?
明确:“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全班齐读议论部分
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时任什么官?
明确:周至县尉。
教师:县尉就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的小官。所以他深切地了解人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教师: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再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伸张在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观刈麦教案5
《观刈麦》教案
主备人孙秀春审核人:杨玉娜
教学: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赏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其社会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
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盛夏季节,麦子熟了,我们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可是过去,却是用镰刀来割。今天,我们就走进《观刈麦》,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教师强调:叙事诗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师明确重难点。
三、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指名读,正音。4.再自由读。5.齐读。
四、整体感知:
(一)提问:(多媒体展示)
1.全诗写了哪些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全诗押什么韵?标出韵脚。
(二)学生回答,讨论补充。教师归纳。
五、精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
1.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
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二)第二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三)第三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赏析:
1.出示问题:请用“写出了”的句式,哪句诗或哪个词写得好。
2.教师示范:“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3.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说到的句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七、:
学生齐读全诗后,教师总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八、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交代本诗背景的句子:——,——,——,——。
2.表现“人倍忙”的句子:——,——,——,——。
3.表现劳动人民劳动艰辛的句子:——,——。
4.表明劳动人民矛盾心理的句子:——,——。
5.描写贫妇人拾穗的动作的句子:——,——。
6.揭示贫妇人贫穷的原因句:——,——。
7.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句子:——,——。
8.作者在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的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
九、拓展练习:(多媒体展示)
1.写出词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完整句子。
2.写出古诗词中表现劳动艰辛的完整句子。
3.写出古诗词中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
整理归纳:拓展练习内容
反思:赏析,赏析点要全,内容分析结合主旨
观刈麦教案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考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重点生字词,。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了解当时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4.通过研读诗歌,学习本文叙事与心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5.对当时农民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表示深深的谴责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生字词,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
2.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3.组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1.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法。
3.组织学生思考:①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②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4.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读。
小结归纳: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①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②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组织学生读背课文。
课后学习: 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观刈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以播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演示的动画情节中感知诗韵,理解课文。
2、朗读点拨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点击课件“诗欣赏”按钮,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课文《观刈麦》。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刈 荷 箪 童稚 携 饷 灼 秉穗 禄 石 晏 邽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明诗意。
1、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或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上台操作课件,点击“明诗意”按钮共同学习。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当指导纠正。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①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② 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③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④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 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不:从未。 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写法鉴赏
①、叙述与抒情的文美结合。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3、思考问题,领悟诗情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②、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
③、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④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⑤、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一个字:苦;原因:输税尽。
⑥、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练习一下。
1、小黑板提示: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①、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②、《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是:
③、《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④、《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⑤、《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课件上的练习:
点击“练习”按钮进入练习页面。
七、扩展延伸。
1、点击课件的“扩展延伸”按钮,进入《大林寺桃花》的欣赏。
2、体味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观刈麦教案8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教案9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
2.熟读诗歌,使学生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
3.了解诗人反躬自省,关注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和可贵品质。
重难点:
熟读诗歌,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作者的《卖炭翁》的内容导入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三、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完成:
(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荷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陇字音_____注释_______
饷田字音______注释_______但惜字音_______注释________穗字音________敝筐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_输税字音________注释__________岁晏字音___注释____
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重要的词语,试着把握课文内容。
四、质疑探究
课文整体感知探究:认真阅读诗歌,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1)诗歌围绕两个字展开了全诗的内容,你能找出来吗?并以此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2)诗歌第一层围绕( )字描写了( )、( )的图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吗?
(3)诗歌第二层围绕( )字,运用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训练
1、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本诗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但两首诗歌各有侧重,你能概括出来吗?
2、作为中学生,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奉献集体。结合杜甫和白居易的.思想谈一谈。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观刈麦>>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也注重了“五步三查”。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设计了主要以两个字“忙”和“愧”来引领全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学生无论是在预习上还是课堂的把握上思路都非常清晰。
不足,时间有些紧张,因为设计的环节稍微多了一点。在预习的处理上,停留的时间多了点,可以上课时直接检测就行,不用再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课前是给了时间预习了的。在探究环节,学生发挥的较好,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基本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只是在拓展上,学生发言时,喜欢说套话,不能切实的指出身边的一些现象或阐发自己的观点。
总之,课文理解和情感把握都还算理想,但在价值观的导向上还有待深入。
观刈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xx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xx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
,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教案11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
ppt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s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观刈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观刈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了解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器材: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背一首你们在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悯农》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自读诗歌,读准生字词
先自读3分钟,再请一位同学读,读完后,其他同学指出读音方面的问题,教师正音。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三、默读诗歌,了解大意
(一)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词,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二)将诗歌分两部分,请两个学生串讲诗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四、诗歌分析,理解诗歌情感
(一)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诗歌中画面内容。
提问:刚才两个同学讲的诗歌意思中,分别包含了2幅画,这首诗中就应有四幅画,如果让你给这首诗歌配上四幅画,应该是怎样的四幅画?请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诗中画面内容:环境、人物、活动,深入诗歌的意境。)
(二)在刚才的描绘中大家应该都有相同的感受——刈麦人很辛苦。请找出诗中表现刈麦人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刈麦人的矛盾心理)
请学生读,读出刈麦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处》或《卖炭翁》为例引导,这两句中哪两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选一),点读,分析后再齐读。
(三)刈小麦人是这样苦,那诗中的.贫妇人呢?她说了些什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句话是“听其相顾言”时听到的,相顾言的意思是相互诉说,肯定不只贫妇人一个人在说,还有谁——刈麦的劳动者。也肯定不只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贫妇人和劳动者都说了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贫妇人、一位扮演劳动者,两人展开一段对话。
点出刈麦人、拾麦人今昔命运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赋税的沉重、劳动人民的辛酸。
(四)在刚才描绘的四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其中有一个人和别人不同,是哪一个?有什么不同呢?——别人都在劳动,他却只是在一旁看、听,他是什么人?
介绍写作背景,复习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说出白居易诗歌内容大多关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这些劳动人民这么辛苦,又听到他们这么辛酸的对话,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读: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愧
(六)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我们看到,连当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惭愧,这个社会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统治者减免赋税。
劝统治者减免赋税,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委婉地劝告统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样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税了。这类诗,我们称其为讽喻诗,讽喻,就是委婉地劝说使别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做到委婉的呢?
通过叙事,叙述自己看到的劳动者劳动场景。
五、拓展探究
(一)今昔对比
其实不只是白居易写过这样的讽喻诗,古往今来,很多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先贤哲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决定实行“三农”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来不变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
(二)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大家带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齐读这首诗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读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读出诗歌的情感,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多下功夫,还要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学生。
观刈麦教案14
一、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朗读,检查字词。
刈麦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遗穗 吏禄 岁晏 三百石 秉
2. 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______,____(朝代)作家,字 _____号__________。你读过他的诗有《 》《 》《 》
【目标展示】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新知研习】
一、检查复习
检查学生背诵《木兰诗》。
二、情境导入
我们学过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夏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其中运用了一句诗来赞美劳动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这首诗出自何处吗?是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880)进士,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杭州及苏州为官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得百姓爱戴。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讽喻诗的目的:“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四、初读疏通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全班齐读。
五、再读知意
1.学生自由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六、细读感悟
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本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心理的诗句。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诗中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用一个字概括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明确:税
5. 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归纳总结】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巩固拓展】
遥寄乐天:
材料1:20xx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xx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白居易《观刈麦》诗歌鉴赏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检测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答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答案: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答案: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答案: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答案: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现了将帅要用牛肉来犒劳部下,塞外边境响起了军乐和战歌声的悲壮场面的句子是:
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抒发词人一生的事业与抱负,并发无尽的感慨的句子是:
答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完成文后问题。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案:出战前将士们壮行的悲壮场面。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观刈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童稚(zhì)饷(xiǎng)田
穗(suì)秉(bǐng)曾(zēng)三百石(shí)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做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丁壮刈麦
贫妇人拾麦穗
诗人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拾麦者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观刈麦教案】相关文章:
观刈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06
[优]观刈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2
《麦哨》 04-03
麦哨 04-03
《麦哨》教学设计06-16
《麦琪的礼物》 02-19
《麦哨》 (15篇)06-15
《麦哨》 (集锦15篇)06-16
乡村稻麦科技入户工作总结范文02-11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