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秋水》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水》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水》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喜
叹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附:板书设计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雄壮开阔)
妄自尊大
叹自愧不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浩淼无边)
悟:个小渺小,无地无穷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业设计:知识归类
分组归纳几类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之①泾流之大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结构助词的
③野语有之曰代词,一种说法
④我之谓也提宾标志
若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为莫已若者比得上
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学识
而①顺流而东行表修饰
②东面而视表修饰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表承接关系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表并列关系
6、词类活用
秋天时至时,按时令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有多种理解:一说东是名词作动词,向着东方;一说东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看,轻视。
7、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在;是,这个时候。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至于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
8、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往
不辩牛马辩,通“辨”
9、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已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非……则……不是……就……
《秋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培养学生阅读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德育目标: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庄子思想的特点。
2、知人论世,正确解读作品。
教学重点:
1、掌握并巩固“泾、涘、望洋、少、轻、殆、大方”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2、理解并掌握庄子文章的主观创作意图和文中蕴含的广泛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秋水》。
初中时我们学过庄子故事两则,还有人记得这两则故事的大概内容么?
……
惠子相梁、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我们已经对庄子有了初步的感知,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庄子。
1、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2、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3、《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
二、听朗诵,欣赏画面
三、文言知识积累
1、注意下面字的读音:涘(sì)渚(zhǔ)殆(dài)
2、你能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泾流”,指直流的水波。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3、参考教科书给文言文加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为《秋水》标号的内容加上注释。
时至:按时令来到。时,时令,这里作状语
百川灌海:众多河流灌注入黄河。百,众多。
泾流:畅通无阻的河流。泾,通“径”,直,通。
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尽在己:全在自己这里。
4、翻译这几句话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这时候,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以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5、加注后面的几个词语或句子
北海:北方的大海。
东面:脸朝东。
旋其面目:转过他的脸来。旋,转。
望洋向若:对着海神若一片茫然。若,传说中的海神。望洋,仰视的样子。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到很多道理。百,众多。
莫己若: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句子属于后置宾语,莫若己。
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小看的意思。仲尼,孔子的字。
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轻,以……为轻,轻视的意思。伯夷,商朝末年人,他认为周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他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最后饿死。所以古人称他是义士。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见……于,固定句式,被……
6、翻译这几句话的'意思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见水的尽头。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惘的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四、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含义。
1、思考:《庄子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你从中感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
明确:“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以为是,骄傲自大。
2、河伯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
明确:骄傲自满,但有自知之明。
3、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
明确: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味为尽在己。
面对黄河的雄壮、开阔,河伯夜郎自大了!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面对北海的波澜壮阔,通过比较,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夜郎自大了!
4、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
明确:闻到百,以为莫己若责己狂妄。
曾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己浅薄。
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结合上面的分析,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突出了河伯的形象并揭示寓意的。
……
a、对比:黄河与北海的对比;河伯前后认识的对比
b、比喻。
6、本文出现了几个成语?你能找出来吗?
……
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因力所不及或条件不够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指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人笑话,大方:即大方之家,泛指有某种专长的人。也作“见笑大方”。
五、小结: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语言和比喻,我们学到《惠子相梁》《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秋水》都采用了这样的写法,他的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秋水》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秋水》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秋水》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第二课时(执教展示)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 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闻: 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 14、 大方之家: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四、理清思路: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明确寓意: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
2、这篇文章好在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执教《秋水》(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 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 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 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 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 “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秋水》教案6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
《秋水》复习练习题
一、书下注释
(1)节选自《 》。作者( ),( )时( )家、( )家,名( ),( )家代表人物。与( )被世人并称为“( )”。著作有《 》,亦称《 》,本文体裁是( ),寓言故事还有《 》、《 》、《 》、《 》。
(2)秋水:( )。水,这里指( )。(3)时:( )。(4)灌:( )。(5)河:这里指( )。(6)涘( ):( )。(7)泾( ):通“( )”,( )。 (8)渚( ):( )。(9)不辩牛马:( )。辩,( ),现在写作“( )”。
(10)于是焉:( )。(11)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己,( )。
(12)欣然:( )。(13)东面:( )。面,( ),( )。 (14)端:( )。
(15)旋:( ),( )。(16)面目:( )。 (17)望洋:( )。
(18)野语:( ),( )。(19)闻:( ),( )。(20)莫己若:即( ),( )。
(21)我之谓也:( )。(22)且夫:( )。(23)少仲尼之闻:( )少:( )作( ),意思是( )。 (24)子:( )。
(25)轻伯夷之义者:( )。 轻:( )作( ),意思是( )。
(26)长:( ),( )。 (27)大方之家:( )。方,( )。
二、通假字
不辩牛马 “( )”通“( )”,( )。 径流之大 “( )”通“( )”,( )。
三、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 ( )。 (2)面:东面而视( )(3)闻:闻道百( )。
以为莫己若者( )。 河伯始旋其面目 少仲尼之闻( )。
天涯若比邻 (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
(4)始:始旋其面目( )。 (5)之:野语有之曰( )词,代指( )。
始吾弗信( )。 我之谓也( )词,无实义,( )。
(6)于:至于北海(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表( )。
四、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义:( ); 今义:( ),泛指( )。
(2)于是焉 古义:( ); 今义:( )。
(3)至于北海 古义:( ); 今义:( )。
(4)东面而视 古义:( ); 今义:( )。
(5)大方之家 古义:( ); 今义:( )。
五、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时:( )词作( ),( )。
2、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 )词用作( )词,( )。
3、顺流而东行 东:( )词作( ),( )。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 )词的( )用法,( )。
5、轻伯夷之义 轻:( )词的( )用法,( )。
六、成语
①( ):原指( ),今多比喻( )。
②( ):( )。
七、主旨
( )
八、思考题
(1)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 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3) 河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 你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秋水》课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填空:
(1)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
2.解释加点的词语: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不辨牛马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始旋其面目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伯夷之义者 子之难穷
则殆矣 大方之家
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日 ( ) 我之谓也 ( ) 少仲尼之闻 ( )
泾流之大 ( )
4. 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 今:
(2)至于北海 古: 今:
(3)于是焉 古: 今:
5..一词多义
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 见 不见水端
始吾弗信 见笑于大方之家
闻 闻道百 面 东面而视
少仲尼之闻 伯始旋其面目
《秋水》教案8
一、教学内容
《秋水》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学习方法
1、积累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2、熟读课文以致成诵
四、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
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全文解析
七、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忌不自信/毋吾以也/未之有也/莫已若/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北面而事之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吾谁与归
②一般词作宾语倒装是以谓之文也一言以蔽之
4、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秋水》课文说明
课文节选自《庄子》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写“壮阔”(一、二两句)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学案练习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2、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说(说的就是我)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意思是( )
A、现在我要看到你是那样的困难。
B、现在我想看到你,那是不困难的事。
C、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的无边无际。
D、现在我看到你,真是一言难尽。
4、文学常识填空。
《秋水》选自,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与并称“老庄”。《庄子》又叫,是由所著。全书现存篇。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以天下之美 ( )
②野语有之曰 ( )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
④我之谓也 ( )
二、综合园地
6、请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7、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秋水时至
B、何陋之有
C、顺流而东行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教案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秋水》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秋水》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秋水》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教案12
教学目的:
1、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
教师:同学们了解庄子哪些信息?
学生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起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学生2、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
学生3、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教师补充:有一个故事能帮助我们了解庄子:“据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一位朋友去吊唁,却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在唱歌。朋友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又敲打瓦盆并且唱歌,这不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观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后变成气,气又变成形,形又变成生命,现在又变成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认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教师补充: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五、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句
任务:
1、找出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
2、判断词类活用。
3、判别文言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其含义。
(1)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4)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5)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解释含义。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板书)
请学生解释含义。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七、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5、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学生6、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7、本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8、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9、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八、师生共同概括写作特色;
1、巧设比喻: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九、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十、布置课后作业:请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寓言故事,注意不要写成译文。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秋水》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秋水》教案14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秋水》教案15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若: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n难以 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①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3、(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 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教案】相关文章:
《秋水》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8-26
秋水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8-27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音乐教案-灯-教案03-25
画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4-28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板凳游戏教案及教案反思03-06
小班科学教案:搬玩具教案及教案反思03-16
舞蹈教案 舞蹈教案模板范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