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时间:2024-06-26 12:47:25 教案 我要投稿

钱塘湖春行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钱塘湖春行教案(实用15篇)

钱塘湖春行教案1

  [教材简析]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一路上,诗人在那湖清山绿、水涨云舒的西子湖畔,饱览了莺歌燕舞、花繁草嫩,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杨柳成荫的白沙堤,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3.通过感情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中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情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中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展示,点出春

  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课前谈话。引导学生背一背关于春天的古诗。

  二、引出新课,发现春

  1.板书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试着说说它的大意吗?

  预设:春天行走在钱塘湖。(游玩、漫游等。)

  师:钱塘湖是什么地方?

  三、初读古诗,读好春

  1.出示初读要求

  (1)将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并读出诗歌的节奏;

  (2)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诗歌大概的意思。

  2.初读交流:

  (1)读:

  ①请两生读,正音:“寺、没、堤”等字。

  ②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一生再读。

  ③全班齐读。

  (2)说:

  你从哪些诗句中发现诗人写的是春天?

  预设:相机品读“水面初平云脚低”。初步体会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3)填:

  诗人游览了西湖的哪些地方?

  白居易漫步在西湖畔。他从( )的北面到了( )的西面,继续行走,最后,漫步在西湖东边的( )。

  预设:相机品读“最爱湖东行不足”,感受诗人“行不足”中的不知疲倦、流连忘返。

  四、品读古诗,感悟春

  1.过渡:为什么诗人会百游不厌、流连忘返呢?一路上他还欣赏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品味诗歌语言。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预设一:“争”。这个“争”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描绘与“争”字进行对比,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朗读。

  预设二:“新”:刚从南方飞回来。“啄”:忙于衔取春泥。

  这真是一群﹍﹍﹍﹍的燕子。朗读。

  拓展:读着读着,还有哪些描写春天小动物的诗句浮现在你的脑海?

  交流。课件补充。从中感受诗人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莺歌燕舞的生机勃勃。

  预设三:“乱”。从“乱”字感受春花姿态万千、颜色不一、种类繁多的特点。

  预设四:“浅”。选择恰当的意思:①时间短;②程度深;③矮小、鲜嫩;④跟“深”相对。

  引:尽管是静态的乱花,却使人﹍﹍﹍﹍;尽管是静态的浅草,诗人却看到它﹍﹍﹍﹍﹍﹍﹍﹍。于这静处,我们也读到了春天的﹍﹍﹍﹍。

  小结:“莺歌燕舞”、“乱花钱草”这些初春的画面,它们就藏在诗人的诗句中。板书:诗中有画。读出这一幅幅画。

  五、升华情感,吟诵春

  1.引读最后两句,感受诗人的流连忘返、意犹未尽。板书:画中有情。

  2.带着喜悦、喜爱的感情朗读全诗。

  3.背诵,积累。

  六、拓展升华

  出示《忆江南》其一、其二,引导学生课后巩固积累。

  [板书设计]

  早莺 诗 画

  钱塘湖春行 新燕 中 中

  乱花 有 有

  浅草 画 情

  …… , !

钱塘湖春行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默写。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品位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预习检测

  (一)搜集你感兴趣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并熟练朗诵。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学习活动:

  (一)吟读

  1、用“/”试着给诗歌划分停顿。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吟读诗歌,读出抑扬感受诗人心情。

  (二)说读

  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尝试将诗歌用现代汉语顺译下来。(写到“吟读1”划分节奏后的空白处)

  (三)品读

  1、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心感受诗中的美句,把你的'感受写在下边。(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几句)

  五、课堂检测

  1、从莺燕的活动来表现初春盎然春意的句子是:

  ————————————,———————————。

  2、描写一幅初春涨潮图的句子是:

  ————————————,———————————。

  3、描写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4、表达式人沉醉之情的句子是:

  ————————————,———————————。

钱塘湖春行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教 时:

  一个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板书 :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熟悉全诗

  三、熟读理清游踪

  (板书: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四、精读寻觅春景

  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板书:水平云底,莺争燕啄,乱花浅草)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板书: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看书,讨论,自由发言。

  六、悟读景中情语

  1、自由讨论作者诗中流露的情感(板书:最爱)

  2、师生一起讨论晏殊的'词《浣溪沙》的情感

  七、展读尽显春机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平云底

  贾公亭 莺争燕啄

  白沙堤 乱花浅草

  (最爱)西 湖 早 春 图

钱塘湖春行教案4

  [文本解说] 本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景象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那含情浅笑的西施美丽的身姿。对于这首写景诗,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妙处却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好引导。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设计方案A (赏读)

  一、创设情境

  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入题。

  二、朗读与感悟

  1、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试读,注意吐字和感情。

  3、指名读,检查效果。

  4、让学生说说初读的感受。

  三、赏读与品析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吧。那么,请大家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用下列句式说话:

  ①“在……中我看到了……”

  ②“在……中我听到了……”

  ③“在……中我感受到……”

  2、学生自由活动,用句式练习说话。

  如:从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他正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地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初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四、补写创造。

  1、师述: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明确: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

  2、师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假如说,我们面前有一张大的画布,在画布上,画上高大的绿杨,树下是平坦修长的堤岸。你还会在画布上添上什么?)

  3、学生自由活动后交流。如:

  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

  五、总结全文。

  设计方案B

  一、解题。

  1、“钱塘湖春行”是什么意思?

  明确:“行”是游赏、赏玩的意思。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赏所见。

  2、让在西湖游玩过的同学说说当地的风景。然后背颂学过的吟咏西湖的诗文。

  二、朗读。

  1、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效果。

  3、示范吟读,读出感情。

  三、说读。

  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2、在诗中你听到了什么?

  3、在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有人说,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作点分析。

  明确:①水面初平云脚低(早春时节,湖水初涨,湖面与岸平齐。天上和湖上连成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气象。)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的歌唱。因为早春,空气中还透露些寒意呢。)

  ③谁家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安家落户!)④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儿钻出地面不久,那么嫩,那么绿,刚刚能掩没马蹄子。)

  四、背读

  1、师述:为了更快速地背下来,大家动动脑筋,分析一下该如何背?(旨在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明确:先交代游历的路线;再说途中所见的莺燕和花草;然后说湖东白沙堤的景色。)

  2、学生背诵。

  五、总结。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教学背景在两个月前的《诗歌教学》培训中,听完后,联系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更加确认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像,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但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人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当我再次接触熟悉的《钱塘湖春行》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为教学理念,以“在课堂上搭建支架”为教学方法,以在关键时刻向学生“抛锚”为教学手段,以“扬起学生想象的帆”为教学目标,来设计这课堂。

  从“听《钱塘湖春行》、说《西江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现摘录其教学片断如下: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师不让提“老师”,让“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在这里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样了。并且师让学生“想好了你就说”,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制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绿,绿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恰到好处地把话题延伸到写作,既给学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没打击学生此时的学习积极性)

  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我心目中的好课就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加上大量的想象,畅所欲言,符合我们爱幻想的个性,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看来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扬起学生想象的帆,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课后反思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说诗大意。

  ★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钱塘湖春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展示自己图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我想问问大家,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作家及作品

  (指一生说)

  (白板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三、朗读

  6、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白板出示)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1、出示白板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体验融入诗歌中去,画一画西湖春景图,(小组合作)

  2、展示

钱塘湖春行教案7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指导思想。本诗篇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教材分析

  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古诗文的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更突出“诵读”、“欣赏”。

  2、《钱塘湖春行》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说“山川之美”,学习本单元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诵读,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文人志士用文字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文化宝藏。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古诗诵读。

  学情分析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古诗文鉴赏永远是一个难点。大多数同学对古诗文的学习都保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八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对古诗文有所接触,在七年级的时候也做过相应的训练,但是在鉴赏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诵读。他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完全是没有感情地机械地去读,读不出诗歌的美感与意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真正地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华诗词的语言美

  3、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模式

  1.教法:

  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

  预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归纳策略、探究策略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未雨绸缪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所谓“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对话导入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古往今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祖华文化的命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朗诵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理解、学习、延伸都要扎根于诵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共同走进诵读的世界。那么,同学们以前读过白居易的诗吗?

  学生:读过,《赋得古原草送别》、《池上》、《忆江南》......

  设计意图: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迅速跟随老师进入状态。

  二、知人论世

  介绍作者与该诗创作背景(幻灯片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体会诗歌情感,做出知人论世的评价。品味语言的精妙,提高诵读的兴趣。

钱塘湖春行教案8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1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 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3、诗词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教案9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并默写。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杜甫的《春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两首。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饱览西湖早春景色。

  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杭州做过几年地方官,兴修水利,巩固堤坝,官声极好。他在闲暇时喜欢游山玩水,西湖的“白沙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任上写的。

  2.诵读全诗

  (1)听录音把握文章重点字词。同时,注意断句,七言诗的节拍有“XX/XX/XX/X,XX/XX/X/XX.”。。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学生集体朗读

  3.研习文章

  (1)学生快速浏览,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指导:

  首联:写行程。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景。早莺、新燕。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景。乱花、浅草。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行不足”,陶醉、流连忘返之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探究学习

  ①诗中两联各写了那些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②哪些诗句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③文中为什么说是“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

  ①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争暖树 啄春泥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③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景:明媚春光

  行至|远眺:天容水态

  |近观:早,新,争,啄 莺燕新来

  ↓乱,浅,渐欲,才能 花草向荣

  白沙堤 行不足———————————情:游兴未尽

  案例分析:《钱塘湖春行》长教版-八年级(上)中的一篇诗歌。

  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质疑”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钱塘湖春行》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先用古代美女——西施,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进行导入,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在朗读中积累。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在旁边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大胆的提出,然后我再让同学们帮助解决,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氛围。通过让学生寻找春天特有的景物,来理解诗的“春意”,通过寻找关键词,来体现诗歌的灵魂。

  一、课前准备体现“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交给学生学习的任务,让他们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要求他们利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互相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白居易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质疑讨论见民主。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三、想象诵读悟深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热大自然的情感。在视听情景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迁移运用积累诗文。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有了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把自己脑海中所想象的美丽的西湖早春图描画出来,下节课我们看看那些同学画得最有创造性。

  2、背诵这首诗。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钱塘湖春行教案10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1、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2、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朗读诗歌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4)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1)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翻译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明确: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明确: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3、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明确: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明确: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请学生回答: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钱塘湖春行教案11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钱塘湖春行教案12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4、学生齐读诗歌。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考:(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四、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齐读诗歌。

  讨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朗诵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1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大声朗读的技巧,感情用事地重复,直到背诵为止。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其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大声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意境之美,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感知诗歌的内容。

  课程表:

  1课时

  预备准备:

  1、制定辅导计划,安排学生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热情的介绍:

  同学们,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水是晴天,天是雨天。”如果你想把西湖比作西子,淡妆和浓妆总是合适的。这首诗在哪里描述了美丽的风景?是的,西湖。人们常说:“天下有天堂,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动人而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本白居易写的关于西湖美景的书,《钱塘江的春节》。

  2、第一次读诗:

  (1)准确的发音和节奏:

  老师:请拿出你之前准备好的辅导课计划。在我们学习一首诗之前,我们必须先读它。让一个同学读整首诗。

  学生阅读。

  老师:让一个同学大声评价他或她的`阅读,认为他或她需要提高和做一个示范。

  预设:学生可以评估发音、朗读节奏或情绪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或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诗歌的节奏划分在书本上。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223首诗的节奏来划分诗歌的节奏。只有当大声朗读时,我们必须确保“呼吸连续不断,声音有意中断”,注意呼吸的使用,而不是故意停止。

  一起读。

  (2)朗读节奏:

  老师:找出这首诗的韵律。

  生:西、低、泥、蹄、堤

  教师:介绍2468句押韵诗中最后一个单词的押韵。第一句话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使整首诗听起来更有说服力,和谐易记。当我们读押韵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花一点时间把押韵的单词读在一起。

  师:过渡:不仅要准确地读节奏和节奏,还要读感情。如何解读情感?我们必须理解意境之美,在诗歌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然后让我们详细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3、阅读诗歌:

  (1)解决问题

  老师:请大家一起读这首诗的题目。

  学生阅读。

  老师:你从题目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季;事件:旅行。

  在一句话中,作者在春天参观了钱塘湖(西湖)。

  (2)读第一联

  老师:写文章的时候,要坚持标题。让我们看看这首诗是不是像这样。让我们先看看第一个对联是怎么写在标题下面的。第一副对联中哪些词与题名中的词对应?

  预设:结合书中的注释,孤山寺、嘉公亭为西湖所独有,与“钱塘湖”紧密相连。

  结合书中的注释,水位和云脚都接近春天。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结合朱自清的《春》中的“山涨水升”和云落云落,帮助同学们理解单词。

  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如何坚持标题中的“行”。从“北”和“西”,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边走边看,从古山寺北到嘉公亭西,了解作者的游历。

  一起读第一联

  (3)读下巴和脖子的对联

  老师:从题名和第一副对联可以看出,作者春天来到西湖,从古山寺出发,经过贾工亭。在我所能看到的范围内,泉水开始上涨,与河岸平齐,云层低垂,与湖水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风景呢?继续读下去。

  盛:从下巴和脖子上找出对联:早期的莺,新的燕子和浅草

钱塘湖春行教案15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八、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教案】相关文章:

《钱塘湖春行》教案10-10

钱塘湖春行教案12-21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12-27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02-29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通用02-26

水乡行教案07-10

山行的教案06-07

《春》教案03-12

《琵琶行》教案03-08

琵琶行教案05-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