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28 07:59:44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1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趣味的光学现象异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所以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经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我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团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趣味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趣味”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经过教师的小结,帮忙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一样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一样。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团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经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我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我的方法后,也能够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景交流自我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忙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经过同伴间的引导、自我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构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并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忙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一、提问应服务于活动目标

  在团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我原先的各种猜测,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二、提问应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一样”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一样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进取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三、提问应做到层层递进

  提问的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能够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4

  蚂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5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三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05-20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范例12-09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精选)09-24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精选]科学教案08-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