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乘法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乘法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乘法教案1
第1课时 5的乘法口诀
备课解决方案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52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本课时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材呈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并提出数学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认识到几个5相加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也为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
3.基于学生有“5、10、15、20”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备已学知识
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备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 5的乘法口诀(掌握运用)
问题导入 一共有多少个福娃?(教材52页例1)
过程讲解
1.理解图意和题意
图中有5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5个可爱的福娃,求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2.求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1)5个5个地数出福娃的个数。
5、10、15、20、25。
(2)用加法计算出福娃的个数。
510152025
解决方案,应用数学,小学数学,价值观,积极性
小学乘法教案2
练习要求: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按要求正确地截取积的近似值。
3、使学生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片若干
练习过程:
一、激发:
1、口算:(天天练口算)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⑴计算。
0.65×0.140.98×1.3
⑵提问: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②算出积后要特别注意什么?
3、会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让学生将上面计算的`结果分别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写出积的近似值。
4、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算。
简算:6.3×1029.8×2.9+0.2×2.9
0.8×0.02×12.5×5
二、尝试与示范:
1、P.13页13题:一个电影院的票价有两种:3.00元一张的有600个座位,4.00元一张的有320个座位。如果满座,每场收入是多少元?
⑴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⑵“满座”是什么意思?
⑶生独立解答并集体订正。
2、P.13页14题:检验下面的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⑴让学生独立判断,
⑵让学生检验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⑶应该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⑷集体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13页15题)
⑴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奖励。
⑵对0.75×10212.5×9.61.25×8.80.4×0.7×0.25
这几题怎样算得快?
4、P.14页17题:用激光测远距离既精确又迅速。一次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激光讯号,约经过2.56秒收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讯号。已知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算一算这是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与解:2.56秒收到讯号,说明讯号已经走了一个来回。那么,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只要求出(2.56÷2)秒运行的距离即可。算式为:300000×2.56÷2=384000千米。
四、体验: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P.14页16题。
2.小数除法
小学乘法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小学乘法教案4
教学目标:
①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②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得出乘法交换律。
③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并会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④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a+b=b+a2+3=3+2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提出问题:
师:学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同学们加法具有交换律,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交换律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生:减法、除法没有,乘法有。
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1、提出假设
师:①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否成立,我们必须想办法去“验证”。
②用什么办法去验证呢?
生:用算式法验证
师: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2、探究要求
(1)验证,减法、乘法、除法是否具备交换律、请写出算式。
(2)你发现什么结论,记录下来。
(3)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3、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验证规律。
三、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小结:减法和除法不具有交换律,乘法具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这么多的例子举也举不完,能用字母公式表示一下吗?用字母表示a×b=b×a。
师:用语言怎样说?它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猜想)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其实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
四、思考引领,应用知识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72=72×□38×160=□×□54×a=□×□
8200×□=□×□409×□=□×□□×□=□×□
2、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57+8612×108
164÷8275+89
108×1282÷164
89-7586+57
3、联系实际,巩固达标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乘法交换律?
生:做乘法验算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4、计算下面两道题,并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140×251=108×123=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讲评:在这两题的验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验算时只用乘2次,使计算简便。
(3)那你们说学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师:利用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5、下面哪些题目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①444×213④555×632⑦2680×310
②302×512⑤450×208⑧723×456
③700×542⑥1800×635⑨109×606
总结交流:
(1)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未尾有零交换位置相乘一般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其中一个因数由重复的数字组成的,利用交换律计算也有简便。
5、两个数交换位置相乘,有时会有简便的地方?想一想,三个数相乘利用交换律是否有方便之处呢?
师出示:4×73×25=4×25×73=100×73=7300
生举例:2×73×50=2×50×73=100×73=7300
总结交流:三个数相乘,若其中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交换位置相乘有方便之处。
五、全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乘法教案5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小学乘法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的例3、例4,第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会用0补足;
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积中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如何用“0”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7×0.84.2×0.31.3×0.5
口算并说说怎样想的?
2、指名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把下面各数缩小1000倍
12.5256103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0.056×0.15
(1)启发提问:①怎样列竖式?要不要小数点对齐?为什么?
②怎样把0.056×0.15转化成整数乘法?
③按整数乘法乘出来的积,比原题的结果扩大了多少倍?
④要得到原来的积,该怎么办?
⑤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2)强调:计算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就要在小数的前面补零。
注意:先点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3)验算:交换因数位置后让学生说说0.056×0.15、
0.15×0.056各求的是什么?然后进行检验。
(4)练一练
1.3×0.050.025×1.8
2、教学例4
(1)指名读题
(2)列出算式:这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3)说说18.5×2.4表示什么意义?
(4)指出:以前表示两个数的位数关系的都是整数,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就象这里,18.5的2.4倍就是求18.5的2倍和18.5的十分之四合起来是多少?
求18.5的2倍用乘法,求18.5的.十分之四用乘法,因而求
18.5的2.4倍也用乘法。
(5)算出得数(学生自练后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3、观察例3,例4,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小组讨论并填表:当积小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与1比较是怎样的关系)
当积大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这种规律?
(2)做一做
先判断一下,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P5第10题小组形式,小组长报题,组员抢答
汇报情况,共同纠正易错题,择题说说口算步骤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0.2812.2
×0.5×0.5
───────────
0.014061.0
3、P5第12题做在书上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每道题对错的理由
4、P5第13题自练后评讲
四、全课
今天学习的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碰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反过来呢?
五、布置作业
P5第11题
六、板书
一个数乘以小数
例3注意点
计算过程表格
例4
计算过程
小学乘法教案7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X×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小学乘法教案8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小学乘法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提出除法应用题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我们来开一列特别快列车来计算出他们得数吧﹗
93 84 86 255 306
183 59 44 62 78
2、根据乘法写出两个除法算式。47=28
68=48
79=63
3、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二七( ) 六九( )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一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
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探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a、他们做了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列式:568=
用什么方法求商?你是怎样想的'?
要是挂成7行呢?
b、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
c、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独立完成,学生汇报。
学生归纳概括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4= 82= 96=
284= 162= 546=
287= 168= 549=
2、数学书练习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
(2)开火车计算。
3、小兔子过河:把同学分三大组,看哪个组的小兔子先到达对岸?先到达的奖励一颗星。
4、小鸟回家: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5、拓展题:
( )( )=7
( )( )=8
( )( )=9
四、课堂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小学乘法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xx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小学乘法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将教科书第1页的复习中的表格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整数的乘法,同学们还记得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吗?让两个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教师: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因数、因数、积)
2.复习整数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
教师出示小黑板的复习题.让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学生打开教科书,在书上自己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2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第2栏与第1栏相比,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扩大了10倍.)
第3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第3栏与第1栏相比,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扩大了100倍.)
第4栏与第1栏比较又怎样呢?(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0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扩大了1000倍.)
我们现在再倒过来观察,第3栏与第4栏比较有什么变化?(第一个因数缩小了1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缩小了10倍.)
那么,第2栏、第3栏与第4栏比较呢?(第一个因数分别缩小了100倍、100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分别缩小了100倍、1000倍.)
根据上面的观察、比较,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可以让学生适当讨论,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师:这个规律非常重要,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一定要很好地掌握.
二、新课
1.教学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例1的前半部分).
教师出示例1.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该怎样列算式?多让几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列式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中没有列出乘法算式,教师可以借助加法算式启发学生想:加法中的各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以后,着重让列出乘法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3.55表示什么意思?(5个13.5)
还表示什么?(求13.5的5倍是多少.)
教师:过去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乘整数,今天我们列的乘法算式是小数乘整数.同学们想一想,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相同不相同?(相同)
让两名学生说一说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教师板书: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例1的后半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那么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教师:我们先复习一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两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小数乘法可以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13 . 5
5
教师:如果把这个式子变成整数乘法,就要去掉小数点,那么这个式子变成了什么?(1355)教师在小数乘法的竖式右边写出整数乘法的竖式:
13 . 5135
55
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应该怎样计算.教师在整数乘法下面写出积(675).
13 . 5135
55
67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3.5变成135相当于小数点怎样移动,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因数扩大了10倍.)教师依照教科书例题的形式,用彩色粉笔画出从13.5到135的箭头,并在箭头上标明扩大10倍.
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没有)
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另一个因数没有变化,那么新的积与原来的积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积比原来扩大了10倍)
那么,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新的积怎么样?(缩小10倍.)教师用彩色粉笔画出从675到小数乘法竖式积的箭头,并在箭头上标明缩小10倍.
要把675缩小10倍,就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13.55的积应该是多少?(67.5)
教师在小数乘法竖式下面积的位置上板书:67.5
教师:买5米花布要用多少元?(67.5元)教师在横式上写出得数,注明单位名称,板书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先把小数看作整数,小数扩大1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也扩大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要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倍.
3.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9.7614)
同学们能根据例题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让两名学习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让学生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例题的异同.(这道题因数有两位小数,都是小数乘整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应该一样.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可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并按照下面的问题顺序回答:读算式;说出是什么数乘什么数;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做练习一的第2题.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再说一说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3.做练习一的第3题的前两道小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使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提醒全班学生注意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例题与练习中因数的小数位数的不同情况,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作业
练习一的第3题的后四道题,第4题.
小学乘法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小学乘法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有上节课的知识作铺垫,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可作如下设计。
1、关注已知,做好铺垫。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贵在“温故而知新”。本设计中,通过“连一连”的练习,唤起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的回忆,同时能够复习上节课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扶放结合,发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扶放教学就是适应了这种精神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注重扶、又敢于放,扶中有放、放中有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新知的教学中,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分别编制出2、3、4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符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5的乘法口诀连一连。
一五二十
三五一十
五五得五
四五十五
二五二十五
2、学生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自主探究
1、教学例2。(教学2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例2,交流信息。
(2)提问:每副有几个乒乓球拍?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编制口诀: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4)编制2×2的乘法口诀。
教师出示两副乒乓球拍,提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各应该怎样写?
教师根据乘法算式说明: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
(板书:二二得四)
2、教学例3。(教学3的乘法口诀)
(1)编制3×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观察例3的实物图并思考:每组有几个气球?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应该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板书:一三得三)
(2)编制3的其余乘法口诀。
求两组一共有几个气球,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组呢?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小学乘法教案14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再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例2,加深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方法的理解。
2.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题意,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预设
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
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
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种方法,想3乘几得12,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解决,更加简便准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引导探究,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并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随之板书。
①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②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③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装在6屉里,每屉装几个?
(4)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列出算式:4×6,24÷4,24÷6)
(5)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
(6)学生汇报结果及计算方法。
(用乘法口诀计算)
小学乘法教案15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第12—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法则,包括被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及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法则,学会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更加简便合理。
教学关键:
使学生的计算方法更加简便合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卡片口算。
26×3 16×50 62×4 60×50
35×11 800×7 400×2 400×60
2、竖式计算,并口述笔算法则。
36×14 127×34
二、指导练习。
1、引言。这两天同学们学习了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为了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同时提高同学们两位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2、指名板演并回答问题。
(1)408×67 (2) 204×85
提问分析:
①你是怎么算的?②0乘任何数得几?被乘数十位上的0怎么乘?
小结:遇到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数,不能跳过去不乘,乘的时候如果有进上来的数要加上。
(2)676×20 320×40 2900×30
提问分析:
①你是怎么算的?
②乘得的数的末尾要添写几个0?为什么?根据什么道理?
小结:遇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算式,可以用简便算法,但要注意:乘完后看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要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3、订正错例。
1050×60
(中间0漏乘) (末尾少添一个0)
三、作业。做练习四的第12—16题。
【小学乘法教案】相关文章:
《笔算乘法》教案12-13
(经典)《笔算乘法》教案02-10
分数乘法教案(精选)05-18
小数乘法教案04-12
乘法口诀的教案04-18
分数乘法教案10-07
小学数学关于《小数乘法》备课教案04-07
7的乘法口诀教案05-25
4的乘法口诀教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