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古诗词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古诗教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古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认识6个生字,学会“雨字头”、“穴字头”。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北方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动画演示)北方的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像仙女散花,大地瞬间变成了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看到此景,谁不想赞美一番呢!南宋诗人尤袤在看到此景时,就即兴赋诗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板题:雪)
二、自主认读: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直接点击,就会出现相应的注音和词语。
2、请你读给临近的'同学听一听,看是否全认识了。
3、指生读---齐读。
三、美读成诵: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朗诵技巧应该怎样停顿呢?(指生)你试着读一读。请同学们也象他这样练一练吧!
2、那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得更美呢?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啊?(师范读)
3、相信你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快试一试吧!
四、合作释意:
1、这么美的诗句,你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讨论,再利用点击相应句子来了解诗意,看哪组合作最有效!
2、指生逐句汇报诗意。
3、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先自己练习说一说,一会来汇报,看谁说得最完整!(指生说诗意)
过渡:是的,作者就是用如此朴实的语言,自然真实地将一幅夜雪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描写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夜中雪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瞧!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哦!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拓展练习好吗?
五、拓展练习:
1、首先为同学们准备的是生字大餐:
每个巧克力饼干上都有一个生字,请根据给出的生字快速认读,看谁能得到所有的巧克力饼干哦!这里哪个字是多音字?(点击示音和词)以“雪”为例,认识偏旁“雨字头”和字的笔顺。(课件演示)
2、接着进入快乐点击:
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它们各应归属哪一类?指生汇报--公布正确答案。
3、同学们真的很棒!敢接受幸运挑战吗?好!让我们携起手共同迎接幸运挑战!(点击进入)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礼物呢!喜欢吗?请你任意挑选一样点击,就会有相应的任务提示你去完成。(指生说一说任务是什么)这么多的任务,好难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这么自信呀,我喜欢!好,那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可是有“之最喜报”等着你哦!开始吧。
(1)运用《金山画王》画一幅《戏雪图》。
(2)上网搜集冰雪图片。
(3)上网搜集有关赞美冬雪的诗句。
(4)上网搜集冬天开的花的图片。
4、学生开始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展示:(切换已完成任务的学生作品)
评出“之最”颁发“喜报”。
六、总结延伸:
瞧!同学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最后就让我们承载着满意的收获再一次美美地朗诵一遍这首赞美雪的诗吧!(配乐齐诵)
小学古诗教案2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本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生字词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生字词以自学为主。本篇寓言浅显易懂,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教学中要突出道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人物心情、态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纸、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揭题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难免会出现小状况,比如头疼、肚子疼、感冒。当你生病了,你通常都是怎么做的?(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名医,来学习和这位名医有关的一则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自己的看病、治病经历说开去,引出本课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自主学习
1.预习情况了解
学生是否根据导学案的引领标段落、划生词,对于阅读感受或疑惑是否做批注。
2.检查自主学习(出示课件)
(1)生词朗读(主要检查成绩处于下游的7号或8号学生)。
(2)词语的理解。
(3)课文内容的了解。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引领,已在课下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所以在新受之前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及进一步的指导。个人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开展,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三、合作交流
1.合作交流:扁鹊与蔡桓公见面,每次扁鹊和蔡桓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小组内读一读对话,朗读时把人物的态度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组内交流,学生说自己的疑惑或看法,其他学生或质疑或补充,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交流成果。通过组内交流,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处于下游的7号和8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交流汇报
(1)教师以抽签的方式选出汇报组。
(2)被抽中小组长在小组长带领下整体汇报。
汇报建议:①一共有几次见面。
②每次见面分别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③每次见面中,扁鹊的态度是怎样的,蔡桓公的态度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合作交流的延续。选取一个小组整体汇报时,小组成员中有的回答问题,有的进行及时补充;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或赞同,或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促成三维目标的统整融合】
3.朗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话,在朗读中体会任务的态度变化。
四、成果展示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两个环节活动的开展,看来大家对于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态度的变化已有深刻理解。下面我们要演一演这则寓言故事,看哪个组更生动地重现扁鹊治病。(课件呈现展示建议)
2.小组排练故事
(1)小组长组织选取角色扮演者。
(2)小演员试演,其他成员指导。
3.教师抽签决定有机会上台演出的小组。
4.小组演出。
小学古诗教案3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小学古诗教案4
教学目标: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向往)
(弥漫,缭绕)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导入
1.出示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质疑,简介作者。
二、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诗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有节奏感。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指名范读,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朗读——理解——想象
小学古诗教案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桃花鸭子
画中
蒌蒿芦芽
知识点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
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
减jiǎn(减少)
二、会写字及组词
融(融化)(融合)(融通)
燕(燕子)(乳燕)(燕窝)
鸳(鸳鸯)(海鸳)(鸳凤)
鸯(鸳鸯)(鸯锦)(鸯龟)
惠(恩惠)(实惠)(优惠)
崇(崇尚)(崇高)(崇拜)
芦(芦苇)(芦柑)(芦荟)
芽(发芽)(豆芽)(麦芽)
梅(梅花)(杨梅)(腊梅)
溪(小溪)(溪水)(溪谷)
泛(广泛)(泛滥)(泛应)
减(减少)(加减)(减肥)
三、易错的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得dé(得到)děi(我得)
地dì(地球)de(高兴地)
五、形近字
牙(牙齿)
六、近义词
融—溶暖—热满—遍
欲—想尽—完添—增
七、反义词
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
短—长晴—阴减—加晚—早
八、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三首》《燕子》(第1—3自然段)《荷花》(第2—4自然段)《忆江南》
2、默写《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小学古诗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小学古诗教案7
【教学内容】
《江雪》 【教学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描写了一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4、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首诗往往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柳宗元写的——《江雪》。(板书课题)《江雪》顾名思义就是江上雪景。这首诗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中的画。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新授
1、想象诗景——寒冷凄清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纠错)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蓑、翁”的写法。(带写生字)
师:读了这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指名答)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说说看了这幅江上雪景图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
生:(指名答)凄清、凄凉。
师:我们一起来看诗中是怎样描写的?“绝”和“灭”描写的是什么?
生:凄凉的程度(引导回答)
师: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凉。(出示幻灯片)
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师:诗中的“千山、万径”难道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生:不是??(指名答)
师:对,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师:诗中还有哪些词体现了“凄凉”?
师:对,在茫茫雪山,只有一只小船,一个渔翁在垂钓。更显得凄冷。而“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板书:寒冷凄清)
2、体会诗情——孤独悲愤
师:诗人柳宗元当时到底想要抒发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幻灯片:柳宗元生平介绍)
师:谁能说说,这个时候的柳宗元,应该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孤独、悲愤(指名答)师: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生:“绝”“灭”“孤”“寒”“独”
师: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字眼和诗句啊?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请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师: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谁来读一读?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悲愤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孤独悲愤)
3、感悟诗意——顽强不屈
师:面对寒冷,渔翁动摇了吗?他——(引读)独钓寒江雪。他屈服了吗?他——(引读)独钓寒江雪。师: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坚忍不拔、顽强不屈(指名答)(板书:顽强不屈)
师: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他却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不愿屈服。
三、总结
师:同学们,诗人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诗中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的感情。(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3遍。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3、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江雪
诗景——寒冷凄清诗情——孤独悲愤诗意——顽强不屈
小学古诗教案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小学古诗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感悟诗人孤傲不屈和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
3、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古诗的写法,理解江雪的意境。
课前交流:
1、之前没见到老师前,有没有想过老师是什么样子?现在看到了,有什么印象?
2、现在是什么季节?说到冬季哪些词语跳到你的面前?喜欢冬天吗?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课堂流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诗句
1、(课前聊“钓鱼”)刚才,我们聊到了钓鱼。谈到钓鱼,我想起了一本书,想到了一个人,这本书就是——《封神演义》。书中有一个特别聪明,特别令人敬重的人,他就是姜太公。有这样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根据这个故事还创作了一首诗《渭上偶钓》: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2、简介《渭上偶钓》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一个老渔翁,他又在钓什么呢?
4、板书:江雪。自读诗歌。
5、指名读诗,相机讲解“蓑、笠”。
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7、学生齐读。
二、想象画面,解读诗意想象画面:
1、板书: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精巧的画)
2、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发挥想象,将诗读成一幅画!
3、指明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齐读。体会环境寒冷凄凉:
1、说说看,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了什么感受?
2、诗里什么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寒冷和凄凉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聚焦一、二两句。
3、引导理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理解“绝”“灭”的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读读出理解。
三、知人论诗,体会情感
1、诗读到现在,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孤独的老人吗?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联系生活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2、老师还有个问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老渔翁独自一人在这样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吗?如果有,他是谁?他又在钓什么?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的生平,相信大家有新的`见解。
3、老师讲柳宗元的生平,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问题。
4、师小结,揭示“诗言志”,引导学生感受柳宗元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品析诗句,领悟表达了解藏头诗的形式
1、你觉得诗中什么地方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
2、把这首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3、读出诗人的孤独。体会入声的表达效果
1、再看看句尾,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绝”“灭”“雪”这三个字在古音中读“入声”,这首诗押的入声韵。诗中三句的结尾用入声,正是要表达诗人孤独、悲愤的感情。
2、三次引读《江雪》。欣赏吟诵
播放《江雪》吟诵调。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齐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2、了解诗的大意。
3、小结: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希望柳宗元和李白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4、齐背《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六、作业(略)
小学古诗教案10
教学目标:
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是呀,古诗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有的使我们体会到优美的意境,有的`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
(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
(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谁愿意来读一读。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
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小学古诗教案11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重点是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观察及表达。所以在同年级的老师问我怎么讲,我就想先让学生读读诗大概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看图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诗,说不定学生也能作诗了。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并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所以一节课就把两首古诗全部学习了,但课尾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已练习作诗了,只好留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诗的写法,因为自已实在也是个笨手,但我想学生学了不少诗歌可以比葫芦画瓢,说不定会有人写出更好的句子,到时可以让大家学习。下课后想想自已不禁脸红,学生也是刚学,我为什么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诗,一起来写,说不定我还能因此学会写诗。
小学古诗教案12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
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不见示儿九州同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
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
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小学古诗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春晓》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观看vcd《春晓》
二、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三、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n不读mn 。闻:前鼻音w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村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哪位同学能背给其他同学听一听呢?
2.指名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愿意跟我一起学吗?(愿意)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村居》。
板书课题。认识“村、居”两个字,师正音。
二、学习古诗《村居》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二月天:指春天。日字旁理解。
(2)纸鸢:风筝。
(3)东风:指春风。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忙:左边竖心旁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不用花很大功夫来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古诗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五、学一带一
六、指导课外阅读教学后记:
课堂上抓住一位学生质疑的契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小学古诗教案15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èng。
【小学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古诗词教案05-15
古诗《咏柳》教案05-08
古诗《清明》教案06-27
中班古诗教案09-25
古诗《蝉》教案12-25
古诗《元日》教案01-21
古诗牧童教案12-12
古诗教案中班锄禾12-26
古诗《清明》教案优秀12-13
幼儿园古诗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