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0 14:54:13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1、2节:虽然我们很稚嫩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2、3、4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5、6、7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认难写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优美词句蕴涵的意境。

  教学准备

  黄果树瀑布的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5.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公里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河床突然中断,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人喧马啸白绢响遏行云摄人心魄

  摩肩接踵冠盖相望撩过来

  凝神谛听如痴如迷

  (2)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围绕中心句,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的中心句是: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课文按游览顺序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作者在谷底的感受。

  四、归纳总结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2.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人喧马啸白绢循环生生不息晚霞捣乱塑像

  2.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语句。

  二、学习写声音的语段

  1.谁愿意读一读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呢?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声音的句子。

  3.(投影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4.师:你们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要读出什么?(读出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5.谁愿意读。(指名读)评价:你读得不错,读出了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6.再指名读。

  7.指导赏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再来读这段话。什么叫欣赏地读呢?就是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作者哪些字词用得精彩,为什么。

  (2)交流品味飘拂漫涌盖。

  飘写出了声音的悠扬、轻柔,声音连续不断,一阵一阵地过来

  拂好像拂过游人的面颊

  漫涌表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快、越来越猛烈

  8.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作者的语言又是那么准确、生动,我们要用心来读好这段话。(齐读)

  9.再读读其他描写声音的句子。

  三、学习写形态的语段

  (一)引入:文中哪儿描写了瀑布的宽?(引出第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1)老师特别欣赏你读的挂和倾泻这两个词,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学生回答)

  (2)老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看,他又是怎样读好这句话的。

  3.齐读这句话。

  (二)引入:还有哪儿也写出了瀑布的形态?(引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

  1.指名读,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2.师:同学们,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光要学会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还要一边读一边想,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3.学生汇报想象的画面。理解银雨金街。

  4.老师发现同学们很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要一边读一边想,读出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画面。

  5.齐读这段话。

  小结:同学们,我们找到了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并进行了赏读,前面又领略了黄果树瀑布壮观的景象,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欣赏一下瀑布磅礴的气势。(放录像)

  师: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指名说)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自读思考)

  四、学习写感受的部分

  1.文中哪儿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引出第5、6、7自然段。

  2.自由读,说说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重点理解:

  (1)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乐池中这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恢弘。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我们聆听着轰然作响的瀑声荡起天地间纯净清澈的音响。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在大自然的感染之下,人的胸襟开阔了,全身充满了活力)

  五、升华感受

  1.读最后一段。

  2.跟着作者去黄果树风景区欣赏了一番,我们也真的被眼前的瀑布陶醉了,此时此刻,你想怎样赞美黄果树瀑布呢?

  3.指名说。

  4.作者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出示文章第一句)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在心底里默默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由衷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赞叹(齐读)

  5.总结

  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从天上飞泻而来的歌,它从岩壁上飞下,直入山谷,它用动听的歌喉谱写了天地间雄壮的乐章我们欣赏瀑布,我们赞美瀑布,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再次齐读课文。

  六、作业

  1.把黄果树瀑布的美景介绍给家人听,注意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

  2.学习按游览顺序写一处景物。

  板书

  黄果树听瀑声响响遏行云

  形态阔幅白绢

  感受人瀑相融大自然的杰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的传世之作《长相思》。20xx年10月,全国首届经典古诗文诵读观摩会在江苏无锡举行。王崧舟老师凭他的才情,凭他的智慧,凭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对这首词作了激情演绎。

一、起——如此冰霜如此路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把《长相思》这首词仔细读四遍,前两遍争取把生字、多音字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念通顺,注意内部停顿。(学生读)

  师:来,孩子,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后,教师读一遍,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

  师: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

  (一学生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词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而连觉都睡不好了。

  师: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这首词。(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赏评]

  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至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终于不仅读出了“味道和感觉”,也在读中感知了词的大意。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二、承——望断关山万千重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高山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稍做停顿)那么他的心在哪儿?

  (连问数名学生,均答故乡或故园)

  师:好的,在故园。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板书“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把它连起来(用圆圈圈住这八个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是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心情读出来。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再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怆》并深沉、深情地范读)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都在思念他们的故乡。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思乡的情绪更重了。

  ……

  [赏评]

  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诵读过后,王老师的导读策略转为让学生“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由“非常思念家乡”而过渡到对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的叩问,这是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其间,教师随机点拨和深情范读则又对特定场景作了的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

  三、转——曾经沧海难为水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大大的“碎”字,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让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再读)

  [赏评]

  “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突转话锋,让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在舒缓的《琵琶语》的伴奏衬垫下,学生先是融情想象,继而激越表达。由此,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与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已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揣测到,在纳兰性德的妻子心中,定会有深情的呼唤:“寻你寻你,千呼万唤;念你念你,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都化作云潮,化作云潮汹涌!”

  四、合——一唱三叹长相思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生:你为什么不把想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词句)

  生(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分别以妻子、父亲、孩子等问纳兰性德)

  师: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

  生(拟父):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生:(拟妻):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长相思》后,屏幕出现大大的'“长相思”三字)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

  生(齐):长——相——思!(掌声)

  [赏评]

  “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教师这一发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而相机呈现的词人征途所作《菩萨蛮》中的两句话,又让学生能凭此而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知道了“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戍边卫疆、保家卫国。其实,对词人而言,“那秦时的明月、那汉时的风,是梦不是梦,望断了关山万千重!”

  【总评】

  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竟被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如此波澜起伏,如此荡气回肠!它就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一任清泉汩汩流淌。王崧舟,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以创新的课堂理念、精妙的课程设计、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静心回放教学场景后你会发觉,尽情地诵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构成了此课三大亮点。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学生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语文课程,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

  一首首诗章,其实就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王老师引领孩子们读出了意,研出了情,悟出了境,品出了韵,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学生不仅思绪如滔滔江水般喷涌而起、一泻千里,同时又无疑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毫不夸张地说,本课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堪称“只可一次”诗词教学经典。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感受丝瓜的神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词句,领悟丝瓜成长过程中蕴含的内涵,从中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3.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丝瓜的神奇。

  【教具准备】

  PPT图片:

  1.丝瓜图片

  2.文中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文章,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神奇的丝瓜

  2.齐读课题。

  3.欣赏丝瓜图片。

  4.导入:丝瓜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同学们都见过,和这幅图片上的一样,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散文感受丝瓜的神奇。

  二、字词学习,检查指导

  1.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指定小组同学认读,然后再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笆(bā)杞(qǐ)凸(tū)

  书写提示:“凸”字的笔顺是“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2.理解词语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茁壮:强壮;健壮。

  车水马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断。

  后来居上:后起的超过先前的。课文里指后长的两条丝瓜比先前的个儿要大。

  杞人忧天:传说齐国有个人怕天会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的忧虑。

  三、朗读展示,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充满好奇,惊讶,喜悦)

  2.各组派代表展示朗读。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先学生评价,再老师点评。

  教师指导,归纳:本文记叙了丝瓜的生长过程,体现了丝瓜的神奇之处: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生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四、自主探究,深入文本

  (一)品读丝瓜的“神奇”

  1.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丝瓜的神奇?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展示本组预习的成果,其他人给予补充。

  3.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神奇,这种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预设一,多媒体展示:

  ①“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

  ②“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

  (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体现了丝瓜的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

  ③“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一个台子上。”

  (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

  4.品读感悟:读出丝瓜的.神奇,读出作者的惊讶。

  (二)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教师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丝瓜成长记》:“我是一粒小小的丝瓜籽被主人随意点在了房前的空地上…….”(以充满童真童趣的讲述形式,调动起学生再创作课文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丝瓜的生长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作者的眼中丝瓜是有思想的,面对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秘神奇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变化。

  六、作业

  2.预习目标没完成的继续预习。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规范写词语。

  lí bā zhuó zhuànɡ suí yì pái huái chē shuǐ mǎ lónɡ

  ()()()()()

  kāi pì qǐ rén yōu tiān

  ()()

  2.辨字组词。

  秧()辟()坠()杞()

  殃()僻()堕()纪()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随意-()惊奇-()徘徊-()开辟-()

  3.把文中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词语:

  句子:

  1.篱笆茁壮随意徘徊车水马龙开辟杞人忧天

  2.秧苗遭殃开辟僻静坠下堕落枸杞纪念

  3.随便惊讶踌躇开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总结课文内容,领会衬托和先分后总的写作方法。

  2.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力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能让悬垂的瓜平神躺下。)

  过渡:老师读课文时发现,随着丝瓜的生长,作者的心情也在发生变化,时而担心,时而惊喜。大家有这个发现吗?

  二、深入文本,感悟“担心”。

  1.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2.小组派代表展示并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二,多媒体展示:

  ①第一次“担心”(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指导学生读句子,重读“真”和“担心”。

  问学生结果怎样?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板书:经不住重量停止生长

  ②第二次“担心”(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

  指几名同学有感情地读这个句子,重读“又”。

  问学生结果怎样?

  (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板书:找到有利地形承担重量

  ③第三次“担心”(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掉到地上)。

  学生读句子,指导重读“担心病”。

  问学生结果怎样?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台子?

  板书:悬垂的平身躺下

  3.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自己的“担心”?

  (用自己的担心来衬托丝瓜的神奇。自己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这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4.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托“神奇”。作者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女生感情细腻,读作者“担心”的句子,男生感情奔放,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师生共同朗读,师引读,分男女生读。)

  5、丝瓜在它生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作者表现的担心以及丝瓜打破作者的担心展现其神奇之处,都让作者仿佛感觉到丝瓜似乎是有思想的。所以,作者觉得这丝瓜“太神奇了!仿佛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板书:太神奇能思考有行动

  6、体会“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这句话的含义。

  (“沉默”是指丝瓜静默无语,“奇迹”是指丝瓜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作者用自己的无能为力来衬托丝瓜的神奇,流露出作者对丝瓜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7、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八自然段?

  (惊叹和赞美)齐声朗读。

  8、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按先分后总的顺序来写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读懂丝瓜,感悟人生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1.多媒体展示作者和丝瓜的对话,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想象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

  2.小组合作,练习对话。

  3.点评:

  丝瓜生长的智慧首先是它有顽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的调节能力;还有它的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的能力。而我们人的生存却有很多地方与丝瓜生长的智慧相距甚远。所以,正如作者说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四、拓展练习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_______________;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_______________;滴水可以穿石,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_______________;轻松不惧风雪,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_______________。(谦虚做人团结协作持之以恒刚直不阿)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2)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极多,往来不断。()

  (3)形容十分吃惊。()

  (4)难以让人相信,出乎意料之外。()

  2.选词填空。

  悠然怡然泰然坦然

  (1)张扬以()的心情面对自己失败的考试成绩。

  (2)淡淡的白云()地漂浮在蔚蓝的天空中。

  (3)陶渊明在南山下()自得的过着自耕自给的生活。

  3.回忆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

  (1)杞人忧天

  (2)车水马龙

  (3)大吃一惊

  (4)难以置信

  2.

  (1)坦然

  (2)悠然

  (3)怡然

  3.

  (1)在作者心中,丝瓜像是一位智者,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问题,以适应环境。

  (2)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板书设计】

  (1~4)随意种瓜,意外长大,天天去看。

  (5~7)发疯生长,瓜悬空中,为其担心。

  (8~9)神奇举动,令人吃惊,百思不解。

  (12)难以置信,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课后反思】

  季羡林先生笔下的丝瓜有着神奇的力量,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它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似乎丝瓜是有“思想”的。正如文题所说,不愧为“神奇的丝瓜”。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本文关键词是“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生长过程。一是展现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行进,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两条线索,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中的道理。我通过让学生朗读5--8自然段,让学生划出描写丝瓜神奇的句子,并且抓住关键字,让学生读出神奇的感受,进而领会作者说的“神奇的丝瓜”。在朗读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如第9自然段让学生抓住“思想”一词体会丝瓜的神奇。还有第5至8自然段中我紧抓丝瓜和处境和作者三次担心的句子,让学生感悟出丝瓜的神奇。从作者每次担心的结果中体会出丝瓜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生活姿态。特别是整合语段的引读,把学生自己融入丝瓜之中,自己就是那一条丝瓜,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体会出丝瓜的神奇。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读者仿佛亲见丝瓜生长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设定为:感受丝瓜的神奇,感悟生命的创造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设定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主学习,朗读感悟的学习模式。完全改变了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重要。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太少,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需要我今后不断的钻研与探索。

  精彩片段《神奇的丝瓜》

  创设情境,品读。

  师:一次次担心过后总有一次次惊喜,让我们随同作者再一次经历这份担心和惊喜吧。

  一、教师点击,课件呈现,响起背景音乐:

  1.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2.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

  3.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师:最初长出的一只小瓜直挺挺地悬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你来(女生甲读第一次担心语句)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指一名男学生读相关语句)后来,三楼的窗台上长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发疯似的猛长着,不久就长到了五六斤重。(指女生乙读第二次担心语句)没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指男生乙读相关语句)也不知哪一天,两个大瓜下面,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女生来(女生读第三次担心语句)可我又看到了奇迹,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男生读(男生读相关语句)

  二、读着,读着,我们也好像走进了丝瓜的内心世界。

  ①这位同学,你就是那个垂悬在空中,随风摇摆的小瓜,你为什么停止生长呢?(为了保证不把瓜秧连同我一起坠下来,所以我只好停止生长。)原来你牺牲自己,是为了保全整棵丝瓜啊。

  ②你就是那在三楼窗外疯狂猛长的瓜,你弯起腰把身体放在窗台上,你是想?

  (为了保证不把小瓜和瓜秧连同我一起坠下来,所以我弯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你真是一个聪明的瓜啊,遇到困难会想出办法解决掉。

  ③你就是那两个大瓜的下面、二三楼间悬垂着、一根细秧顶端长着的小瓜,你上够不到窗台,下面又是空空的,这时你怎么办?

  (拉直身子跳上去,探着身子爬过去……)你把握住了机遇,你成功了。

  三、(教师指板书,师生一起总结)最初长出的小瓜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面对这样境地,为防瓜秧坠落,它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三楼窗外的两个大瓜弯起身子,把身体放在窗台上,发生似的猛长着;两个大瓜下面,二三楼间,一根细秧顶端长出的小瓜竟不可思议地平着身子躺在连人都无法上去的紧靠楼墙凸出的台子上。丝瓜多有思想啊!所以作者说(课件呈现倒数第二自然段,齐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若时间充足可展示部分学生已完成的练笔作业)

  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的作业

  2、读《理想的风筝》中第51到65页文章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人类朋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理解地球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提高全体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本上的范画介绍与赏析,了解并掌握动物的画法,并能对身边的动物进行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对人类的朋友的认识,创造出优秀的“人类朋友”的形象

  【教学重点】:

  对人类朋友认识和理解,学会画“人类的朋友”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线条进行写生。

  【教学难点】:

  保护环境,保护共同家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范画一张、动物写生图片数张,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准备有关动物图片。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课件导入本课,说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人类不善待动物不合理利用资源,那人类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节课,就来讨论人与动物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人类的朋友

  (一)播放课件后讨论:

  1、为何这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课题为叫“人类的朋友”?

  3、我们应怎样做?

  (二)赏析课本范画:

  1、看了课本上的范画你想到了什么?

  2、你认为他们所表现的形式一样吗?

  3、你最喜欢哪一张画,为什么?

  4、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朋友?请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三)学画“人类的朋友”

  1、看课本范画《绵羊》讲解临摹步骤

  ①前用淡线条画出形象的轮廓,从长线条开始,画出主要结构的大体位置及从轮廓开始。

  ②根据轮廓进一步画出形象的头、腿的结构及逐渐深入。

  ③细细地描绘及是形象的质感。

  2、出示范画,介绍其它动物的画法``

  三、学生临摹,教师辅导。

  四、学生作业展示与评价

  五、根据展示情况,进一步完善作业。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情绪饱满,教学效果相对以前的传统教学要好很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争取更有效的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多观察和研究身边的动物,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动物、关心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富于探索的精神。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一、目标:

  1、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2、体会句子,说明事物时,明白要注意用语准确,选择恰当的句式。

  3、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受到启迪。

  4、了解学习毛笔书法的意义,了解习字姿势要领和选帖、临帖的注意事项。

  二、重难点:

  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三、课时数:

  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学生反复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知词语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词语。

  (二)第二题。

  1、学生反复读。

  2、比较两句话的区别。

  3、教师归纳小结。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让学生把两句话读通读顺。

  2、让学生对照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熟读成诵。

  (四)第四题

  1、让学生熟读短文,了解短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读了短文后了解到哪些知识。

  3、建议学生在课余练练毛笔书法,培养兴趣特长。

  口语交际“与校长对话”

  目标要求:1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的主人翁精神。

  2锻炼学生直面校长,直陈感受,直述问题和建议的自信和勇气,提高与人对话的'能力。

  课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以班级名义给校长写一封言辞恳切的 。学生整理归类对学校的建议。

  1、小主持人隆重介绍校长,致欢迎辞。

  2、校长讲话。

  3、学生就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感受、学校在教育教学安全卫生,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4、校长回复学生提问。

  5、评价小结

  6、主持人总结,欢送校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

  (5)生试说后总结。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7)总结诗意。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8)指导朗读。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骏马。)

  (“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

  (9)总结结构。

  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

  (10)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鲁珊的笑声()、方平的笑声()、陈立的笑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做敢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有重点地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3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3、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4

  序号

  课 题

  作文指导:环境描写在作文结尾段的运用

  

  知识与技能

  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情景式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旧知回顾,以及课堂练笔,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方法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感受环境描写的魅力,从而自觉提升写作能力

  教 学 重 点

  通过旧知回顾,以及课堂练笔,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方法

  教 学 难 点

  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情景式的运用

  教 学 手 段

  多媒体课件

  学 习 方 式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有人说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结尾是好结尾?

  二、温故知新

  1.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位置

  (1)首尾式

  (2)串联式

  2.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内经典以及例文《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明确写作中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结尾:揭示文章中心,升华情感。

  三、初试牛刀

  阅读《雪一化就有路了》

  1.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变化词语。

  2.在文末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作为文章的结尾。

  三、明确方法

  情景式:

  方法一:直抒胸臆

  方法二:象征暗示

  方法三:人景相融

  四、再试牛刀

  《为妈妈洗头的滋味》

  在文末添加一段环境描写。

  先独立完成习作,然后小组讨论,并推选组内优秀结尾做展示。

  五、小结

  无论景物如何变化,始终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学生分析总结景物选取的方法

  提问

  翻阅材料并整理

  明确环境描写在结尾的作用

  练笔落实

  学生相互点评。

  总结方法

  小组讨论并展读

  自评他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旧知回顾,

  温故而知新

  明确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主要作用

  通过对学生习作点评,引出情景式

  在合作探究中落实方法

  提高情景式方法的实效性

  明确中心对景物描写的重要作用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5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

  《养花》的作者是老舍,老舍先生通过技术自己养花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选取了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中两手描写农村景象的古诗,一首着重描写陈天农民老宋的`场面,另一首责描绘了农村初夏的自然风光。

  《山中杂记》冰心用一种博爱的精神表达动物的关爱,尊重和欣赏,启发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小动物,和它们平等的交流。《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爸爸带我去爬树》内容富有童趣,通过爸爸教我爬树的过程,引出如何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回归自然之乐的乐趣。爸爸带我去爬树》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

  《美猴王》节选自名著《西游记》。课文首先交代了美猴王的特殊来历,之后写石猴发现水莲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最后被拥戴为王。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

  二、教学目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5.文章的情节结构。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6.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5.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四、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课时安排:

  《养花》2课时《古诗二首》2课时

  《山中杂记》2课时

  《爸爸带我去爬树》1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下册11-06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学弈》04-04

六年级下册同步语文备课教案01-04

六年级下册《养花》语文教案04-0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竹石04-04

语文A版六年级下册《指尖的世界》语文教案04-09

语文下册《水乡歌》教案11-23

六年级语文下册《顶碗少年》教案01-1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学弈》教案09-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