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时间:2024-07-22 08:01: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 )=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

  两边都加 ,得x= .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 =2

  两边同加 ,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 + )x=7

  即 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 4x=14

  系数化为1,得 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 3x+2x=32

  合并,得 8x=32

  系数化为1,得 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 x+2)页,第二天读了( 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 x+2+ 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1)3x+3-2x=7; (2) x+ x=3;

  (3)5x-2-7x=8; (4) y-3-5y= ;

  (5) - =5; (6)0.6x- x-3=0.

  二、解答题.

  2.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 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5.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1)x=4 (2)x=4 (3)x=-5 (4)x=- (5)x=30 (6)x=11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 x-150.

  3.(1)4 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 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 = .

  5.1 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解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至第91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策略,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方程的各项应包括前面的符号

  (二).难点:对立相等关系.

  (三).关键: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解方程: + =10.

  (二)、新授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

  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多少本?(3x本)

  2.共分出3x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什么?

  答:这批书共有(3x+20)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3.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多少本?(4x本)

  4.需要分出4x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

  答:这批书共有(4x-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3x+20=4x-25

  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

  从示意图中容易得到这批书的总数与分出书、剩下书的'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3x+30

  这批书的总数与需要分出的书的数量、还缺少书的数量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4x-25

  根据两种分法,这批书的总数是相等的.

  所以,列方程3x+20=4x-25.

  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思考: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3x与4x),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

  要使方程右边不含x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x,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

  3x+20 -4x-20 =4x-25 -4x-20

  即 3x-4x=-25-20

  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x变为-4x后移到左边.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x+20=4x-25

  移项

  3x-4x=-25-20

  合并

  -x=-45

  系数化为1

  x=46

  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答:移项使方程中含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x=a形式.

  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2的条件不变,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改为这批书有多少本?你会解吗?试试看.

  解法1:从原问题的解答中,已求的这个班有45个学生,只要把x=45代入3x+20(或4x-25)就可以求得这批书的总数为:

  345+20=135+20=155(本)

  解法2:如果不先求学生数,直接设这批书共有x本,又如何布列方程?这时该用哪个相等关系列方程呢?

  这批书共有x本,余下20本,共分出(x-20)本,每人分3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批书有x本,每人分4本,还缺少25本,共需要(x+25)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个班的人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

  =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即 - = +

  移项,得 - = +

  合并,得 =

  系数化为1,得x=155.

  答:这批书共有155本.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1页练习.

  (1)解:移项,得6x-4x=-5+7

  合并,得 2x=2

  系数化为1,得x=1

  (2)解:移项,得 x- x=6

  合并,得- x=6

  系数化为1,得x=-24

  2.补充练习.

  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x+6=0得3x=6;

  (2)从2x=x-1得到2x-x=1;

  (3)从2+x-3=2x+1得到2-3-1=2x-x.

  解:(1)错,移项忘了要变号,应改为3x=-6.

  (2)错.原方程中的-1仍然在方程右边,并没有移项,所以不要变号,应改为2x-x-=-1.

  (3)正确.

  四、课堂小结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题、读懂题意和找相等关系,今天解决的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隐含在问题中,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是相等.这个相等关系可以作列方程的依据.

  2.正确理解移项法则,移项中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区别,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是根据交换律.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至第94页习题3.2第2、3(3)(4)、6、7、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移项习题课(第4课时)

  一、填空题.

  1.在方程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项,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项__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移项要注意_____.

  2.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______改变项的符号,而移项______改变符号.

  3.解方程x+21=36得x=________;由10x-3=9得x=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4.移项就是把方程中的某一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

  5.从6x=1,移项,得x=1-6,x=-5. ( )

  6.由方程-4+x=7移项得x=7-4. ( )

  三、解方程.

  7.(1)8=7-2y; (2) = - ;

  (3)5x-2=7x+8; (4)1- x=3x+ ;

  (5)2x- =- +2; (6)- x+6=4x+1;

  (7) -x=0.5x-3.

  四、解答题.

  8.设m=3x-2,n=-2x+3,当x为何值时m=n?

  9.甲粮仓存粮1000吨,乙粮仓存粮798吨,现要从两个粮仓中运走212吨粮食,使两仓库剩余的粮食数量相等,那么应从这两个粮仓各运出多少吨?

  答案:

  一、1.合并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变号 2.不 要 3.15 1.2

  二、4. 5. 6.

  三、7.(1)y=- (2)x= (3)x=-5 (4)x=-

  (5)x=1 (6)x= (7)x=3

  四、8.x=1 9.207,5,设从甲粮仓运出x吨,1000-x=798-(212-x)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2

  数学思考:

  1、学习分析问题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到式子变形的转化作用。

  解决问题:

  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会移项、合并解ax+b=cx+d型的方程,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合并”和“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用移项、合并等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地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展示问题、创设情境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学生自主分析后,教师提问:)

  1、本题怎样设未知数?

  2、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师生共同列出方程。)

  解:设有x名学生,则可列方程得:

  3x+20=4x—25

  [活动2]学习“移项”解方程

  提问:如何解方程3x+20=4x—25呢?

  (学生分组讨论:①解方程的。目标是什么?②利用什么知识可以实现这种转化?)

  引导学生分析方程的变化:

  3x+20=4x—25

  3x—4x=—25—20

  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有些什么变化?

  归纳: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活动3]总结

  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x+20=4x—25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字串7 ”“—15%X”“42500”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3: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如例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表格让学生明了清楚直观解决列方程的难点。

  4: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

  5: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四: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等式?

  (2):等式与方程之间有哪些关系?

  (3):求X的15%的代数式。

  (4):叙述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

  (理由是: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等式,方程,代数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熟练正确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有利降低本节的难度。)

  2:导入讲授新课:

  (1):教具:

  一块小黑板,抄212例1题目及相对应的空表格。

  左边右边

  (2):新课引述:

  (3):讲述课文212例1:

  (目的是: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目,寻找反映题目的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必须根据题目关系,切勿盲目性)通过理解启发学生寻找出以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A)(在指导学生分析寻找题意相等关系时,可能存在学生分析问题思路不同,会找出如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的相等关系来,这主要由于学生思路不同,得出的关系表面不同,但思路是正确的,应加以鼓励培养学生这种发散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设原来重量为X千克。这里分析等式左边:原来重量为X千克,运出重量为15%X千克,把以上填入表格左边。 字串7 分析等式右边: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填入表格右边。

  (目的是:通过分析使学生易看出,先弄懂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再按照相等关系来设未知数和列代数式,有利于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

  把以上左边和右边的代数式分别代入(A)中,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的单位要一致,就可以列出方程。

  同时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勿漏写“答”和“设”,且都不要漏写单位。

  结合解题过程向学生介绍一元一次应用题解法的一般步骤:

  课本215黑体字

  3:课堂练习:

  课文216练习1,2题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模仿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掌握。)

  4:新课巩固:

  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要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着重于分析,抓住寻找相等关系。解一元一次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目的:让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解法的认识和该注意事项的重视。)

  5:作业布置:

  课文221习题4-4(1)A组1,2,3题

  (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例题:小黑板出示例1题目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

  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出了15%X千克,依题意,得

  等式左边:等式右边:X—15%X=42500

  原来重量为X千克,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解这个方程:

  运出重量为15%X千克。85/100*X=4250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X=50000(千克)

  小黑板出示课文215黑体字内容提要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问题的转化关系;

  2、学会用图象法求解方程;

  3、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训练大家能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一元一次不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转化及本质联系。

  2、掌握用图象求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方程2x+20=0;(2)函数y=2x+20

  观察思考: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数上看:方程2x+20=0的解,是函数y=2x+20的值为0时,对应自变量x的值

  从形上看:函数y=2x+2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2x+20=0的解

  根据上述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一个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也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书中例1)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米/秒,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再过几秒它的速度为17米/秒?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5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平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2、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2、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xx)=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xx)=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xx)=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例题: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得x=5

  三、课堂练习

  1、课本97页练习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它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四、总结反思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由学生自主归纳,最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1、课本102页习题3。3第1、4题

  2、配套资料相关练习

  

  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会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潜力以及准确而迅速的运算潜力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2、方程的同解原理

  3、解方程中常见的变形有哪些?(以上问题口答)

  4、(幻灯片)某数的4倍减去9等于3,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本题,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幻灯片)观察方程:44x+64=328;13+x=(45+x);=+1请找出它们具有的特点:(①只内含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③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

  二、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我们将具备上述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回答: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强调:“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内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未知数的系数不能为0

  学生练习并反馈矫正(课堂练习一)

  三、师生共同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解方程:例43(x-2)+1=x-(2x-1)

  例5-=1

  例4:

  分析:解这个方程用到哪些变形?(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一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解:去括号,得3x-6+1=x-2x+1

  移项,得3x+2x-x=6-1+1

  合并同类项,得4x=6

  化系数为1,得x=

  (让学生自己小结本题的解题步骤师强调注意问题:①去括号时,括号前“―”要变号;②移项时,改变符号)

  (练习并反馈矫正,一生板演其余练习,课堂练习2)

  例5(让学生类比例4先请三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讲评)

  引导学生观察例4、例5的解题过程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⑴去分母⑵去括号⑶移项⑷合并同类项⑸化系数为1

  四、课堂练习(幻灯片)

  1、如果x3n+1-3=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

  2、已知(m-1)x-(m+1)x-8=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199(2m+3)(1-m)+10m+1的值为__________

  3、解方程:⑴(x+1)-2(x-1)=1-3x

  ⑵2(x-2)-(4x-1)=3(1-x)

  ⑶=-122

  4、列方程求解:当y取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存在问题加以矫正

  )

  五、学生自我小结:

  1、学生自己针对本堂课谈收获和体会

  2、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六布置作业:p121②2②③

  解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方程5x=11x的解是________

  2、当x=_____时,代数式2(x-1)-3的值等于-9

  3、当k=______时,关于x的方程1-=的解是0

  4、当m=______时,代数式与互为相反数

  5、23x-52x-325。-mn与nm是同类项,则x=__________

  6、(m+2)x|m|-1-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为_______

  7、3x∶2=4。5∶0。8则x=________

  8、x=1是方程2x-a=7的解,则a=_________

  9、如果2kx-5=7x-k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_

  10、若(a-6)2+|a-b+2|=0,则a-2b=_____________

  二、解下列方程:

  1、2(x-2)-3(4x-1)=9(1-x)

  2、(x-2)-3=(x+3)-(2x-5)

  3、[x-(x-1)]=(x-1)

  4、|x—2|—1=1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在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在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指引下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增强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以积极的态度与同伴合作,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㈠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指引下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㈡能力目标:

  数学思考:能结合实际问题背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模型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可能设的未知数不同,列出不同的方程,但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学会与人交流,通过实际问题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得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在学生自主分析题意的过程中能够使已设未知数参与其中.

  教学难点:找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将未知数参与其中的代数式用 “=”连接起来,使之构成方程.

  教学关键:明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与学生探索相结合,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出示探究题目,三四个可供标价的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做一个游戏:可以让同学自己当一回老板:进一次货(例如:1000元)→→→→→→做一标价→→→→→→根据实际做出调整(没人买怎么办?抢购一空补货又应怎么办?) →→→→→→调整后进行销售→→→→→→能算出是亏还是赢吗,进而得出利润率等数量之间的计算方法。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2)商品利润率= .

  (3)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 .

  二、新授

  第一大部分

  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①由学生借以往经验解决(极有可能使用四则运算),作出判断.

  ②要求应用方程

  再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待用数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③由“盈利25%”和“亏损25%”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作出解设

  ④学生自主修整完成该方程,进而解决问题.

  解:设……………………

  ————————=——---

  ……………………

  ……………………

  答:…………………….

  另外: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题后点拨:不要认为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25%,结果不盈不亏,因为盈亏要看这两件的进价.

  第一大部分附题

  随堂练习1: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

  分析:——————由学生自主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能阐述设此未知数的原因,以及方程形成的过程。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适当的可以提示:什么的八折?省了15元是什么意思?

  解:设……………………

  ————————=——---

  ……………………

  ……………………

  答:…………………….

  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随堂练习2:较难的一道利润问题

  某商品去年提价25%,今年要恢复原价,应下调几个百分点?

  分析:Ⅰ 由题中的“提价25%”翻译为————提高原价的25%,并由此可设原价为x.——————表示为(1+25%)x翻译为:今年的执行价格如此表示.

  Ⅱ 由题中的“恢复原价” 翻译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出现了,即————﹌﹌﹌﹌﹌﹌=x

  Ⅲ 问题随之出现,下调的百分点又是一个新的未知量,故可设下调

  m个百分点.

  Ⅳ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 (2)

  ;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 得

  ,

  即

  . 合并同类项得

  .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 (2)

  ;

  (3)

  ; (4)

  .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等式与方程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和灵活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求解方程的计算能力。

  教学分析

  重点: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灵活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计算简化而准确。

  突破:多练习,多比较,多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什么?它的。解是什么?

  2、等式的性质是什么?(要求说出应注意的两点)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以解方程-2x+=为例,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与注意点,并口头检验。

  二、新授

  1、已知方程(n+1)x|n|=1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n的.值。

  分析: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n|=1且n+1≠0,解得n=1。

  解:略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x=0的解是x=-3

  B-x+1=4的解为x=-

  C-1=的解是x=1

  D x2-x-2=0的解是x=2,x=-1(D正确)

  3、x等于什么数时,代数式x+5的值比的值小2。

  解:(解略,应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方程。)

  4、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某数x的3倍减去9,等于某数的3分之1加上6;

  (2)已知-3m3(x-2)n与25m2+xn是同类项,求x的值;

  (3)已知代数式2[(x-1)+5]+x+1与代数式3[x-8(x-4)]+7的值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5、根据下列方程的特点解方程。

  (题目见课本中P208、16的2,4)

  三、练习

  P209习题:20。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知识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理实意义。

  出示教科书80页的例2;观察下列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

  全球通神州行

  月租费50元/月0

  本地通话费0.40元/分0.60元/分

  设计以下问题:

  1、 你能从中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 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3、 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 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 本例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移动电话收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理解问题是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是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的,通过设计问题1、2、3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探索分析

  解决问题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解:1、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60元/分收通话费。

  2、 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

  3、全球通神州行

  200分130元120元

  300分170元180元

  4, 设累计通话t分,则用全球通要收费(50+0.4t)元,用神州行要收费0.6t元,如果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则

  0.6t=50+0.4t

  移项得 0.6t-0.4t=50

  合并,得0.2t=50

  系数化为1,得t=250

  答:如果一个月内通话250分,那么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相同。问题2是开放性的,答案与通话时间有关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简单明了,易于比较。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

  巩固提高一个周末,王老师等3名教师带着若干名学生外出考察旅游(旅费统一支付),联系了标价相同的两家旅游公司,经洽谈,甲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是:教师全部付费,学生按七五折付费;乙公司给的优惠条件是:全部师生按八折付费,请你参谋参谋,选择哪家公司较省钱?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讨论解是否合理

  开放题

  学生在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理性,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 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实际问题题

  列方程

  数学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实际问题的答案

  数学问题的.解

  检验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

  1、 必做题:教科书82页习题2.2第2题。

  2、 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3倍,如果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大54,求原来的两位数。

  3、 选做:某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如果租用若干辆45座的客车,则有15个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相同数量60座的客车,则多出1辆,其余车恰好坐满,已知租用45座的客车日租金为每辆车250元,60座的客车日租金为300元,问租用哪种客车更合算?租几辆车?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移动电话收费,旅游费用等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性的活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前面几节学习中,已经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进行多次渗透,逐步细化,本节要求学生用框图概括,使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3

  1.移项法则

  (1)定义

  把原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例如:

  (2)移项的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

  辨误区移项时的注意事项

  ①移项是将方程中某一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不是左边或右边某些项的交换;②移项时要变号,不能出现不变号就移项的情况.

  【例1】下列方程中,移项正确的是().

  A.方程10-x=4变形为-x=10-4

  B.方程6x-2=4x+4变形为6x-4x=4+2

  C.方程10=2x+4-x变形为10=2x-x+4

  D.方程3-4x=x+8变形为x-4x=8-3

  解析:选项A中应变形为-x=4-10;选项C中不是移项,只是交换了两项的位置,正确的移项是-2x+x=4-10;选项D中应变形为-4x-x=8-3,只有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上述步骤中,都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法,经过这些变形,方程变得简单易解,而方程的解并未改变.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做法

  变形

  名称具体做法变形依据注意事项

  去分母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去括号法则、乘法分配律不要漏乘括号内的每一项,注意符号

  移项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等式的基本性质1移项要变号,不要漏项

  合并

  同类

  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

  系数

  化为1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式的基本性质2分子、分母不要颠倒

  【例2-1】解方程:4x+5=-3+2x.

  分析:按以下步骤解方程:

  解:移项,得4x-2x=-3-5.

  合并同类项,得2x=-8.

  系数化为1,得x=-4.

  【例2-2】解方程65100(y-1)=37100(y+1)+0.1.

  分析:方程中既含有分母,又含有括号,根据方程的形式特点,还是先去分母比较简便.

  解:去分母,得65(y-1)=37(y+1)+10.

  去括号,得65y-65=37y+37+10.

  移项,得65y-37y=37+10+65.

  合并同类项,得28y=112.

  系数化为1,得y=4.

  点评: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一定非按这个“一般步骤”的顺序,适合先去分母的要先去分母,适合先去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去分母、去括号时,注意不要出现漏乘,尤其是注意不要漏乘常数项,移项时要注意变号.

  3.分子、分母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当分子、分母中含有小数时,一般是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数,将其中的小数化为整数再解方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步变形根据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不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变形时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数,而不是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整数.

  【例3】解方程0.4x+0.90.5-0.03+0.02x0.03=1.

  分析:原方程的分子、分母中都含有小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方程中0.4x+0.90.5的分子、分母都乘以10,0.03+0.02x0.03的`分子、分母都乘以100,就能将方程中的所有小数化为整数.

  解:原方程可化为4x+95-3+2x3=1.

  去分母,得3(4x+9)-5(3+2x)=15.

  去括号,得12x+27-15-10x=15.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3.

  系数化为1,得x=32.

  4.带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除个别题外,一般都有几层括号,一般方法是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去括号,即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化运算.

  有时可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去括号的顺序,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在解具体的某个方程时,要仔细观察方程的特点,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择解法.

  【例4】233212(x-1)-3-3=3.

  分析:若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然后再运算比较麻烦.注意到32×23=1,因而可先去大括号,在去大括号的同时也去掉了中括号,这样既简化了解题过程,又能避开一些常见解题错误的发生.

  解:去大括号,得12(x-1)-3-2=3.

  去小括号,得12x-12-3-2=3.

  移项,得12x=12+3+2+3.

  合并同类项,得12x=172.

  系数化为1,得x=17.

  5.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一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完全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要特别注意的是系数化为1时,当未知数的系数是字母时,要分情况讨论.

  关于x的方程ax=b的解的情况:

  ①当a≠0时,方程有唯一的解x=ba;②当a=0,且b=0时,方程有无数解;③当a=0,且b≠0时,方程无解.

  【例5】解关于x的方程3x-2=mx.

  分析:本题中未知数是x,m是已知数,先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变形为ax=b的形式,再讨论.

  解:移项,得3x-mx=2,

  即(3-m)x=2.

  当3-m≠0时,两边都除以3-m,

  得x=23-m.

  当3-m=0时,则有0x=2,此时,方程无解.

  点评: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要不要讨论,关键是看解方程的最后一步,在系数化为1的时候,当未知数的系数是数字时,不用讨论,当未知数的系数含有字母时,必须分情况讨论.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1)2x+3=x+4;(2)5x+4=5-3x.

  学生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问题展示: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师: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2x台.

  师: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4x台.

  师: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列出方程:x+2x+4x=140.

  用框图表示出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二、例题讲解

  解下列方程:

  (1)2x-x=6-8;

  (2)7x-2.5x+3x-1.5x=-15×4-6×3.

  解:(1)合并同类项,得-x=-2,

  系数化为1,得x=4.

  (2)合并同类项,得6x=-78,

  系数化为1,得x=-13.

  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x-2x=18-7.

  2.y-y+y=×6-1.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

  学生发言,教师予以补充.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07-20

一元一次方程 04-22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01-31

一元一次方程 (精选17篇)06-08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优秀 02-09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05-20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10篇02-12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音乐教案-灯-教案03-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