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教案模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备课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备课教案模板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备课教案模板2
【课题】实验:
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准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理应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实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准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理应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理应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理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理应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协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能够用动画来展示,也能够用图片协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备课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水平目标:
1、观察和实验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应用水平: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良好的实验习惯。
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应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理应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理应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理应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备课教案模板4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关键:
1.教学图形的平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平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六、教学难点: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教学方法与措施: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八、课时安排:
1.平移 1课时
2.旋转 1课时
3.轴对称 1课时
4.练习 1课时
备课教案模板5
一、工作目标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紧紧围绕学校华体会体育2串1 、教导处华体会体育2串1 、教科研华体会体育2串1 和数学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依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作思路
1、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华体会体育2串1 、教导处华体会体育2串1 、教科研华体会体育2串1 和数学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2、按教导处要求,本学期活动9次。原则上每两周一次。
三、工作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华体会体育2串1 、教导处华体会体育2串1 、教科研华体会体育2串1 、数学教学计划和备课组华体会体育2串1 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导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本校教学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改,防止两种情况:①把集体备课的教案“冷”在抽屉,凭“经验”上课。②“死记硬背”,全盘照搬。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
1
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7、开展必要的数学“发展辅导”研讨,每位教师出好10题“发展题”。狠抓学困生的补习工作,要求每位教师以自己班级里出现的普遍性错误习题为主要内容,出好一份单元纠错卷。具体分工按照集体备课分工执行。
备课教案模板6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矢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人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求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l: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四、回顾交流,总结收获(略)
备课教案模板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备课教案模板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所包含的对大自然的热爱。
2、感受比喻的妙用。
3、学习生字词,朗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作者对夕照景色的精彩描写。
2、学习比喻的妙用。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生字词的学习
1、出示生字词。抽查生字词的情况。
2、组词训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导并引导加深理解。
3、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4、夕照的迷人在什么地方呢?分别在课文中的什么段落?
5、教师引导大家理解。
(1)大家再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上面的景色的.?
(2)仔细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4)课文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6、可不可以用自己的话把你想象到的景象描绘一下。
(四)总结本课时
夕照的景色是美丽的,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让每个人都来爱我们的大自然,让大自然永远美丽下去。
备课教案模板9
教学内容:P23 例3,练习五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本22页第10题,做在课本上,说乘法口诀。
二、创设情景
出示养蚕的图片。学生观察。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第1题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学生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同位互相说解答的想法。
给全班同学讲想法。
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出示例3的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并解答检验。
3.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先说想法,再列式解答。
2.练习五的第2、3题
独立解答,再说想法。
五、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4、5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3=5(只) 15÷5=3(个)
备课教案模板10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备课教案模板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x个生字,会写“员、青”等x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xx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四、教学设想
本课识字量不大,可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读与评价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xx委员这件事情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小组分自然段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选我”这句话是谁说的.?我选我干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讨论交流:为什么xx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1)自由发言。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
(四)创造性的演读课文
1、师生表演。
2、小组内表演。
3、各组推选优秀“老师”、“xx”上台表演。
(五)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已经和生字成为好朋友的大声叫出朋友的名字。
2、找一找:师出示生字卡片,生从文中找出它的朋友,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备课教案模板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4.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事例;课件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最好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最好的老师吗?那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2、每个人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都不同,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认识一位他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把板书补完整,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那我们应从哪些问题入手去读懂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检查生字词。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评价怀特森先生的句子,请找出来。
出示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全班齐读这个句子
三、再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
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1至5自然段,边读边用“____”画出有关的句子。板书:举动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反馈交流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
板书:编造“猫猬兽”
(2)我们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并按照课堂笔记答卷,却得都得了零分。
板书:测试得零分
(3)我们这次测试的零分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里。
板书:记入成绩单
4﹑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编造“猫猬兽”的?从文中找出句子。
5﹑交流。
怀特森先生不仅编造了这种动物的名称,还说出它的生活习性及灭绝的原因,并且还把头盖骨给同学们看。
(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可他讲授的时候却是“侃侃而谈”。结合插图理解这个词)
6、面对老师这样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的学生们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出示句子: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试?怀特森算哪门子哪门子老师?指导朗读。
四、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1、可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可气又可恨的老师却成了我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这样做有何目的呢?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作者认为怀特森是他“最好的老师”的依据,用“﹏”画出来。
3、集体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板书:具有……具有……
吸取教训
逐渐……逐渐……
不要……不要……
4、引读
(1)虽然怀特森先生故意编造“猫猬兽”的一切来忽悠学生,欺骗学生,但是作者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出示句子:他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2)虽然作者和他的同学们在测试中都得了零分,但是作者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出示句子: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3)怀特森先生虽然把班上所有同学的成绩都记入成绩报告单。但是作者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出示句子:他让我们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4)怀特森先生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出示句子: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5)怀特森先生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终身受益。
5、怀特森先生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五、实话实说,理解课题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为他是不是你最好的老师?
2、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这样的老师》,而《我最好的老师》是编者改动的,那么编者为什么要改这个题目呢?谈谈你的想法。
3﹑出示收集的有关科学精神的故事。
六、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科学课是探索真理的一门课程。在科学研究上特别需要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呢?(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2、这样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培养出了这样一位学生,这就是本文的作者——美国著名的作家大卫·欧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介绍他的老师呢?
2、写一个用一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片段。
七﹑课外练习。
(1)选取一个典型的事例,来介绍一位你最喜欢的长辈,注意写清你为什么喜欢他(她)。
(2)课后继续查阅,收集关于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的故事。
备课教案模板13
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以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线,抓住“身边”两字,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发现身边生活中的设计,并进行简单评述。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对身边最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的思考、讨论,相互启发扩大经验范围,了解这些用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在欣赏、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由最初对设计的表象描述,自主进入到与设计内在表现语言的对话,在探究中懂得设计艺术需要创意,而创意的形成需要想象。
2、 本课教学设定为“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在这种内化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我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需要设计艺术,生活离不开设计艺术的内涵。这种情境的创设、情感性的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的创造目标的实现,而且更有利于《美术课程标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作品从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过去学习的美术知识(冷暖色、对比、协调等)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美妙的多彩世界来自人们精心的设计,优秀的设计会使世界变得更美丽、更精彩,只有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才会有好的设计。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的去设计身边的物品,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想象才会有好的设计。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
2、学生能够从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并以个人的观点描述。3、能将本课所学的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1世纪什么最金贵?——人才
那人才中又是什么人才最抢手?——设计人才
你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出色的设计人才吗?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培养设计师的课。——身边的设计
二、新授
1.你知道什么是设计吗?你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设计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单地说: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满足人们的生活、生理需求以及审美需要.
2.感受设计
设计蔓延在生活之中,同时给生活带来了很美的视觉享受,当你还来不及去注意它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在改变你的生活了,一个很出色的设计,将会推动生活的进步,引导着生活迈向简便、合理化、科学化与艺术化。所以说好的设计始终是在引导和改变生活。
3.了解设计的目的
我们已经知道: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满足人们的生活、生理需求以及审美需要.如果你是设计师那你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它又是怎样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写在问卷纸上)
将学生的答案贴在黑板上归纳:实用、造型新颖、外观美观……
实用是最基本的,但一个好的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多个要求。
分析:灯、垃圾桶、书包、椅子(两层图片,第二层是对比,)
基础设计能满足人们实用的需要,优秀的设计能满足人们的多个不同的需要。
4.拿出自己带来的没有设计感的物品
介绍给同学,分析说出它的设计目的。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便、合理、科学与艺术
5.再来看几张图片
发型设计、概念汽车
杰出的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灵感与创新意识的。
6.山寨设计剽窃别人的设计,没有自己的独创性。
三、布置作业
今天课上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已经扎下了一颗设计的种子,回去后可以继续培育浇灌它,让它生根发芽。
备课教案模板14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
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
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ⅰ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视频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ⅱ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ⅲ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ⅳ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8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ⅴ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 活动ⅵ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8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ⅱ 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
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新课
2。机械功
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知识应用
3。应用
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第二课时
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活动卡p18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新课
2。功率
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8表格二中。
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
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 = 1焦/秒。
体会1瓦的大小。
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知识应用
3。应用
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
例题:
教科书p15例题3、教科书p16例题4。
阅读教科书p16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
布置作业:
教科书p17,4、5、6题。
备课教案模板1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学会按照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能够排除干扰按萝卜大小、颜色不同的特征分类。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两种)、颜色不同(红、绿、白三种)的萝卜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两套)。
画有篮子的展板两块,贴有萝卜的展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兴趣导语:今天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是谁吧。
二、展开:
1、出示,引导幼儿了解熟悉萝卜的不同颜色和大小特征师:小兔非常喜欢我们的小朋友,它在森林举办了一个大派对,不仅邀请了我们小朋友还请了很多的小动物
2、引导幼儿按大小不同给萝卜分类师:兔姐姐给我们准备了很多的萝卜,我们快来看小兔都准备了什么样的萝卜?诶呀,一不小心把它们都弄乱啦,她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它。
三、按兔子的要求分萝卜师:她想让小朋友按萝卜的大小来分一分,然后装到她的篮子里,好吗?
1、引导幼儿按兔姐姐的要求,把大萝卜放在大篮子里,把小萝卜放在小篮子里,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分类的结果,请幼儿讲一讲大篮子里都有什么颜色的萝卜。
2、教师也拿一袋(三个或六个不同颜色的大小萝卜),一个一个的提问幼儿可不可以放进大篮子或小篮子里?为什么?引导幼儿排除颜色的干扰区分大小。
教师小结:不管萝卜是什么颜色的,只要是大的,都能放在大篮子里;不管萝卜是什么颜色,只要是小的,都能放在小篮子里。
四、幼儿按颜色不同给萝卜分类师:兔姐姐又拿来了很多的萝卜,她想请小朋友按萝卜的颜色来分一分,好吗?
引导幼儿按兔妹妹的要求,把同色的萝卜放在同色的篮子里。
1、教师和幼儿一起依次检验分类的结果,请幼儿分别讲一讲红、绿、白色的篮子里为什么会有大小不同的萝卜呢?引导幼儿排除大小的干扰区分颜色。
教师小结:不管萝卜的大小,只要是一种颜色就可以放到一个篮子里。
五、萝卜真神奇师:萝卜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印出非常漂亮的图案哦,瞧,这是什么?今天我们的.小朋友表现的非常的棒,兔姐姐给我们每个人都会印一个漂亮的图案!
六、活动结束师:兔姐姐还夸小朋友真能干,送给每个小朋友一个萝卜,你们喜欢吗?拿到萝卜后我们要按萝卜的颜色或大小找一个好朋友手拉手,颜色一样的可以做朋友,一样大的萝卜也可以做朋友。老师检验幼儿找朋友的结果后,带幼儿离开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之前,对教学具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活动的开始用变魔术的方法引出小兔和萝卜,孩子比较感兴趣,比直接出示小兔和萝卜生动点,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在第一环节中,比较小兔和萝卜的多少,教师应该直接把小兔逐个放在黑板上,让幼儿能清晰地看到,而不是拿在手上让幼儿来比较它们的多少,相对来说幼儿会难比较区分,也不够清楚明了。环节二中,请幼儿操作阶段前,分大圆片和小圆片的时间有点浪费。绝大多数幼儿能依次摆放大小圆片,也能将多出来的拿出来,重难点达成。在整个活动中,还是有些环节没能很好地落实。
在游戏环节,也是为了服务于活动的目标,在时间和方法上,没有做到位,特别是孩子在选择角色时,应该由他们自主选择。
【备课教案】相关文章:
从备课到教案01-20
集体备课教案03-19
英语备课教案05-29
幼儿园备课教案05-17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01-20
【荐】从备课到教案3篇02-12
《摇篮曲》教学备课教案09-21
小学教案检查备课总结范文通用09-26
小学数学关于《小数乘法》备课教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