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7 10:02:22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3单元 角的度量

  第1课时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难点: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线、电视天线、跳绳的绳子等)。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紧,线就是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为了表述方便,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2.认识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

  直线除了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3.认识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可以用射线AB表示)

  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

  5.认识角。

  (1)我们认识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2)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点,两条射线。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3)怎样表示一个角呢?

  角通常用符号“∠”表示。(注意与小于号“<”区别)

  记作:∠1 记作:∠2

  读作:角1 读作:角2

  (4)运用上面的知识,画一个角,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字母,用角的`符号表示出角,读一读。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39页上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独立辨一辨,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教材第39页下面的“做一做”。

  数一数有几个角。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本节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各种线会经常出现;通过画图、对比很快找到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真正理解角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2)平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抓两个要点:①因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解释,把40人分成10组则每组有4人,他们一共需要交纳840元,则每组为840÷10=84元,每人为84÷4=21元,练一练。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来解释,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数来进行计算。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本环节的教学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巩固、熟练口算

  1.教科书第100页课堂活动,完成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102页练习十九1~4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xx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6×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在笔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铺小正方形这种测量方法的回忆,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感受到密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产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渴求。

  二、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一)活动一:测量大纸板的面积。

  1、估计大纸板的面积。

  2、请学生用摆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方法测量大纸板的面积。

  3、活动,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密铺的方法。

  (2)间隔摆的方法。

  (3)展示沿着长摆一行,沿着宽摆一列的方法。

  点拨:用乘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小正方形的个数怎样求呢?

  5、请学生想一想,如果要测量操场、游泳池的面积,用这样的方法测量好吗?为什么?

  揭题:这样会非常麻烦而且有时无法操作,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一种更简便的计算面积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的1平方分米正方形是不够铺满纸板的,这就迫使学生采用只摆一行、一列,然后用乘法计算出总面积。明确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每行个数、行数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为下面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二)活动二: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任意取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在桌面上任摆长方形,并在小组中记录数据。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

  追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发现所摆成的长方形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3、总结公式:长方形面积=长X宽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通过求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明确通过每行能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行,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便是多少。

  (三)活动三:估计长方形面积

  1、请学生估计手中长方形面积。

  2、测量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请学生说说面积是多少。

  追问:看到长9厘米能想到什么?看到宽6厘米想到什么?

  引导想象每行摆9个,摆6行。(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发展学生的二维空间观念,也再次得出了用每行个数乘行数得到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个数,继而计算出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深化理解小正方形每行个数、行数与长、宽的关系。

  三、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1、出示两个长方形,已知长7cm、宽4cm和长为8cm、宽为5cm计算它的`面积。

  2、出示边长为5cm的正方形,请学生计算面积。

  引导:其实它是一个什么图形呢?(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相等,都叫做边长)

  指名回答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而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所以不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

  四、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运动会的宣传板长2米,宽8分米,求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点拨: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审题时要看清单位,在计算前要将单位先统一)

  设计意图: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由于单位的不同会有部分学生出错,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引导学生关注单位、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2、课件出示:正方形宣传板四周彩带长28分米,求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3.设计宣传板,有一块面积为36平方分米的宣传板,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三道题的计算,夯实对于公式的应用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用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比如求体育场地面积、给长方形桌子选配桌布,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也可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及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

  教学准备:

  作业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练习导入:

  听说我们正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青蛙博士要来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请看屏幕:

  120÷40= 320÷80= 540÷90= 140÷70= 540÷60= 100÷20=

  (前面2道题找学生回答,看来很多同学都想接受挑战,那么我们下面开启抢答模式!最后一道一题抢答完毕,提问:以最后一道题为例你们是怎么这么快算出来的?生:因为10÷2=5,所以100÷20=5。为什么呢,哦,解释不清是吧!不着急,今天这节课的过后,你就会明白了。)今天的学习之旅我们就从这道除法算式正式开始吧!

  探索规律:

  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多媒体出示例7空表格。我们先把刚才的除法算式填写到这个表格中来。请同学们观察表格。

  序号

  被除数

  除数

  除法算式

  商

  100÷20

  100×2

  20×2

  100×4

  20×4

  100÷2

  20÷2

  100÷4

  20÷4

  (1、先出示第一行,填入表格的同时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出示第2行前两空,从表格中你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和商吗?指名回答完成;3、第3、4、5行,先让学生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写出除法算式和商。)

  比较每次算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商一直都是5)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先仔细观察表格1分钟,再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组织反馈,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如下:

  通过第2、3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通过第4、5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谈话: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意思不变,怎样表达?自己先试着在小组厘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谈话:数学要求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从100÷20=5的变化中发现的,那么在别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另外一个相同的数是否都成立呢?我们一起动手验证一下吧!请大家参考例7自己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小组李分别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结果。反馈展示(实物投影):你们所举的列子能说明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学生提出并板书:0除外,为什么说清楚)(先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边展示边评价:他们的举例有效地验证了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然后展示一名同学的。反例,咦,这里出现了问题,他的举例发现了另外一种我们一直忽略的现象0不成立。记录下这可以载入史册的名字和算式。正因为有他的缜密思考,才完善了我们的规律。掌声向他表示感谢!)

  阶段总结、提炼学法

  规律得到了,齐读。谁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完善这一规律的?(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数学家的故事(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巩固提升:

  (一)、规律的运用

  完成第23页“练一练”。

  出示表格并提问:表中后面所列的这些算式和第一道算式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谈话:请你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应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很快地填出后面的题。请同学回答,并说一说得出商的思考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商不变……)

  “练一练”

  先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商。

  被除数

  30×3

  30×10

  30÷2

  30÷3

  除数

  6×3

  6×10

  6÷2

  6÷3

  商

  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改正)

  (1)、(36×2)÷(12÷2)=3()

  (2)、(36×0)÷(12×5)=3()

  (3)、(36÷4)÷(12÷4)=3()

  通过本组题的判断,你觉得我们在运用刚才总结的规律时,必须紧紧抓住哪些关键词!(同乘、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

  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400÷100

  (2)、120÷24=(120÷□)÷(24÷6)=20÷4

  (3)、120÷30=(120÷10)÷(30÷□)=12÷3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21

  (2)、888÷24=37 444÷()= 37 555÷15=

  (规律的逆运用,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先除以同一个数再乘同一个数其实可以看成同乘一个相同的分数!六年级我们会学到的。)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请口答并说明理由!

  三种可能:(1)、计算;(2)、观察比较发现;(3)、算式沟通联系。

  全课总结

  经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只有不变吗?(还有变化)什么不变?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的?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 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数学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引得无数人为他痴迷!

  3、今天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除法中,还有可能出现余数。那么在使用这一规律时,余数变不变呢?怎么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课后大家积极探索,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2、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修改)

  (1)、(36×2)÷(12÷2)=3()

  (2)、(36×0)÷(12×5)=3()

  (3)、(36÷4)÷(12÷4)=3()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

  (2)、120÷24=(120÷□)÷(24÷6)

  (3)、120÷30=120÷□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21

  (2)、888÷24=37 444÷()= 37 555÷15=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口答并说明理由!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5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学生经历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引导总结:连乘的算式,即使用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不会改变计算的结果;连除的算式中,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加以分析。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学生读题,解答。

  反馈交流。

  交流不同的解法,比较,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2、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读题。

  比较两条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解答。

  反馈,比较在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有什么联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说说要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要先求出什么,怎样求出美术组的认识。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用到中括号。

  4、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比较两种解题思路的联系与区别。

  三、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便会很容易想到“拼”和“量”和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另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本节将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定义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类比归纳、转化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情景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及依据内角和确定多边形边数。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四、方法和手段:

  方法: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研究式学习等方法。

  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和,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

  2、观察图片找学过的几何图形?

  (二)多边形的概念

  1、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呢?

  2、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多边形的对角线、边、顶点、内角、内角和等

  教师边画图边说明

  4、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5、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n边形这些图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分别是几条?

  (三)探究活动:公式的推导

  1、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2)、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3)、那么五边形、常见的六边形

  的螺帽的内角和有没有计算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实践,自己探索

  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2、过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方法3、在四边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与不相邻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4、在四边形外任取一点,把这点与各顶点连结。

  3、观察、寻找规律

  五、六、七边形内角和之间有何规律?

  3、猜想

  那么对于n边形猜想一下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4、验证

  就我们已求出的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公式再求一次是否相符?

  5、 小结归纳

  通过动手操作,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知道利用多边形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划分成三角形转化为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又通过寻找规律,猜想发现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并加以验证,接着就可以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计算公式

  (四)课堂练习

  1、求12边形的内角和度数

  2、如果n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7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边形,它的内角和是

  (五)正多边形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概念: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相等吗?

  (2)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它的内角一定相等吗?

  (3)正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巩固练习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正多边形在自然界中也常见,如蜜蜂的蜂房就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六)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2、3。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学生口述得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方法

  1、正方形、矩形的内角和为4×90°

  一般的四边形呢?

  学生思考、讨论得到解法

  完成表格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归纳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n—2)·180°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方法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利用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知识的迁移,获得多边形的概念。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有助于帮助理解概念。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悬念,引入课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寻找多种方法求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利用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的方法,可以灵活的演示学生的分割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通过类比、归纳,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体现数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让学生理解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但角并不一定相等;

  角相等,但边也并不一定相等;

  巩固学生对n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推导公式的方法和多边形公式的掌握。

  七、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在引课时出示了多幅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的图片,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探索讨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读出下面各数。

  2308560070091567

  2.说说你是怎样读的。(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组织学生先试读例2中一个数的.两种读法,想一想:哪种读法比较简便?然后小组讨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试读例2剩下的两个数。

  (3)练一练: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学例3,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出示例3。

  像这样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该怎样读呢?小组中互相试读,并讨论、总结两级数的读法。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的填空。

  (3)说一说:读亿以内的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2.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只出现数字你会读吗?(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

  (1)尝试完成。

  小组中互相试读,注意倾听同伴读的是否正确。

  (2)反馈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读数又对又快?(先分级画出比较容易读,或者利用数位顺序表)

  3.正确地读出教材第2页上各省的人口数。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小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让学生懂得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l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加减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减几分之几

  有前一节课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1)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巩固练习1-4/5   1-2/6   1-7/9(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3、计算(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1)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

  (2)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

  5、练习第二十三的第四题(一杯果汁,喝了5/6,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

  (1)生读题,弄清题意;

  (2)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

  6、妈妈买了一些蔬菜回家

  卷心菜5/7千克 辣椒2/7千克 萝卜3/7千克 白菜4/7千克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4

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8-1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口算加、减法》数学教案01-17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01-0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亿以上数的读法》数学教案01-1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综合与实践》数学教案06-0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2》数学教案01-16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毫升与升的认识》数学教案01-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