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材简介:
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重点、难点:
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设计理念:
本主题以“小水滴旅行记”为开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小水滴结伴,与祥和温暖的太阳交谈,与神秘莫策的雾捉迷藏,与变化多端的云彩舞蹈,与来去无踪的风儿赛跑,赋予直观的自然现象以生命。在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思路:
关于水的问题,孩子们开始讨论就是:水从那里来?也许就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热点,可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我就给班级里的全体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并没有给予回答,于是,我们带孩子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看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综合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幼儿准备] 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师准备]
1.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2.大自然景象PPT、诗歌图谱PPT。
教学过程:
1.游戏“拍手“游戏。(听老师的指令然后完成动作,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准)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出示大自然景象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
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
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3.欣赏诗歌。出示诗歌图谱PPT
(1)幼儿听诗歌录音。
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看诗歌图谱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
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
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4.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
5.结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后认真的.思考,然后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反思:在几次的活动中,我们带孩子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当孩子知道水的变化后,我请孩子绘画出了小水滴的旅行途径,在绘画中孩子了解了水的存在状态,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缓缓上升变成云朵,当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时,云朵将变成雨滴或是雪或是冰雹落下来,小水滴再次回到了大海的怀抱。
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我们如果采用书面的形式去反馈给孩子,孩子不易于接受,但一旦改成了故事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触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因为这一切教育都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 物候(学)
含 义 观 察 成 因 意 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理念: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用爱和激情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主阵地!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3.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哪些生物会说话?
小草发芽说明……枫叶染红是大自然通知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三单元说明文学习我们都学了什么?
引出目标:知识 语言 顺序 方法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完成以下各题。A1说给B1听,A2说给B2听。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①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预设:答案不一致的时候,要协调各小组达成共同意见。)
②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3)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五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六环节:放飞想象,总结提升。
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掌握了大自然的语言,未来社会会是什么样的?
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抽象 ,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材料:
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学习目的】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自主预习案】
1.关于作者
竺可祯(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2.名词解释
物候:
物候学:
农谚:
【课内探究案】
(一)读课文
1.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
第二部分(第4~5段):
第三部分(第6~lO段):
第四部分(第11~12段):
(二)品课文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悟课文
1.读一读
文章是如何体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课内探究案】
2.悟一悟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主题归纳:
3.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的特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拓展检测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3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概括两段的主要内答。
2.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4.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5.第二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6.选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试各举一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⑴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① 纬度的差异。
② 经度的差异。
③ 高下的差异。
④ 古今的差异。
⑵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⑶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⑷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
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课外延伸
1、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⑴ 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⑵ 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⑴ 小组讨论。
⑵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⑶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高下的差异。(条理性)
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目标预设】
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流利地阅读课文。
2、把握讲解对象,了解物候学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搜索信息了解物候学。
3.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的解释顺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和论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总结要点,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然的语言》自然界有哪些物候现象,比如植被的凋零,候鸟的来来往往,其实都是起到了预测农业时间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物候现象似乎在传递信息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张图,辅以简介)
野火不能烧尽它,春风的吹拂可以使它复活。看:多么可爱的小草,鲜花盛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闷热的夏天,蝉情不自禁地大叫:好热啊!好热啊!这预示着近期天气将会炎热空,注意防暑降温。
你看,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美的一幅画啊!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一个美丽的冬天。
第三,第一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新词的积累:
安排预习,形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示范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考察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写作思路的`认知方法和逻辑顺序
第四,读课文,欣赏段落。
导读课文13.多媒体提出了以下问题:
1.朱茵:突然消失,显示了农民的谚语,雪是携带的道路。
2.选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来看,选文的第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开头的_ _ _ 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 _ _ _。
4.请问什么是物候学?
5.文选前两段的解释顺序是_ _ _ _ _,主要采用的解释方法是_ _ _ _。
6.删除在第一段的第四句中;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词怎么样?为什么?
再读一遍课文,然后回答并总结。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论述的特点。
2.说明组织的很好。
3.各种解释方法运用得当。
第六,观察生活,讲物候。
课前,已经安排学生收集几条农业谚语,并谈论它们所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关注身边的物候,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候现象)
七、摘要
俗话说,鸟有自己的话,人有自己的话。在这节课中,我们知道大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事实上,物候学似乎在传递信息自然的语言,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多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
黑板设计:
对物候现象的大量描述自己
但是,做一个科学的解释
卷因果关系的调查是顺利的
词序
说明研究意义的实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2、学习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活动目标:
1.倾听、辨别夏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学习大胆联想和讲述。
2.感受听音的乐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夏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声音王国聚会引入课题,激发幼儿欣赏各种声音的兴趣。
师:小朋友,我们耳朵有一种很大的本领,那就是听声音。今天,声音王国举行了一次大聚会,各种各样声音都来了,我们来听听看有哪些有趣的声音?(师播放各种声音)
二.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由声音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讲述。
A.狂风声 雷电雨声
师:小朋友的耳朵真棒,能分辨出这么多声音,现在夏天到了,天气变化无常,那声音王国天气怎么样?我们来听听看。(播放大风的声音)
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原来天气怎么样?刮大风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声音王国不仅刮起大风了,还怎么了?嘘,闭上眼睛认真听。
提问:这是什么声音?(打雷和下雨的声音)听到打雷声,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安全?(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小结:雷雨天,我们不要出门。在家里最好把插头电源开关都拔掉,不要看电视,不能玩电脑,更要注意不能站在大树下,小溪边,那样易触电非常危险。
B.鸟叫声
师:天晴了,雨停了,大家闭上眼睛听,谁来了?
提问:是什么样声音?小鸟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你觉得小鸟快乐吗?为什么快乐?还有什么事情会让它们那么快乐?唧唧喳喳好像在说什么?我们来模仿小鸟好听的声音。
C.海浪声
师:小鸟要带你们去一个很美的地方,听听声音,猜猜是什么地方?
提问:是什么地方的声音?(幼儿回答后出示挂图)你们见过大海吗?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海,如宽阔的大海、 无边无际的大海、 美丽的大海、波涛汹涌等)
(1) 播放海鸥叫声。
提问:海上有哪些有趣的声音?
你听到这些声音好像想到了什么?
(2)如果是你们来到海边,你们会在那边做什么呢?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讲述)
三.结合声音背景,师示范讲述故事。
1.幼儿倾听各种声音,试着用听到的声音讲述一句话或一个小故事。
2.师结合声音背景,讲述故事。
师:刚才,听了那么多的声音,老师把这些声音编成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清晨,树林里传来了小鸟清脆的鸟叫声。原来是小鸟醒来了,快乐地歌唱。小鸟飞到了美丽的海边,大海真的.好美啊,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远处一艘轮船向我们慢慢开来,海鸥叽叽喳喳的叫,自由飞翔。突然,刮来一阵大风,雷声轰隆隆的响,海面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海水象发怒的狮子一样波涛汹涌,最后钟声敲响了,夜深了,大海又平静地进入了梦乡。
四.听音游戏,感受听音的乐趣。
师:听声音编故事,好玩吗?原来自然界的声音也能编出好听的故事。这些声音你听起来感觉怎么样?师小结: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这些美妙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心情很愉悦。
现在我们一起去声音国王找朋友咯!跟声音宝宝交朋友有个小小的要求,我们听着各种声音,试着把听到的声音用动作做出来。
播放声音:脚步声、流水声、狼叫声、 鞭炮声、鼓声、掌声、轻音乐。
五.结束活动:寻找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师:小朋友任务完成的很出色,现在我们一起去寻找夏天更美妙的声音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教学教案
师寨初级中学 八年级上册 学科:语文
教学课题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的内容
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重点
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
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哦,原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同学简单介绍作者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共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另著有《竺可桢文集》
2.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3.小组比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派代表读,每组两段)
同学们点评、教师点评重点指导第一二自然段的朗读
三、再读课文,出示投影,回答问题
1.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小组抢答,看哪个小组有对又快?
四、合作探究
朗读610段思考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举例加以说明?
举例子610段中有很多例子
品味语言
1.朗读第1自然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理由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探讨问题: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这几个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róng)化 孕(yùn)育 翩(piān)然归来 农谚(yán)
B.簌(shù)簌落下 了解(jiě) 销声匿(nì)迹 纬(wěi)度
C.衰(shuāi)草连天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yì)阳
D.风雪载(zhài)途 隧(suì)道 头晕目眩(xuàn) 窥(kuī)见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 B.苏醒 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 B.连续 C.陆续 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 B.刷刷 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
教学目标: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关于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在交流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教学准备:
1、学具:大自然语言ppt、相关自然界照片,大黑板两块。
2、经验准备:有四季典型(动植物,天气变化)特征以及常见天气典型特征的经验。
教学过程:
1、交流“语言”,引出话题。
教师用动作示意幼儿起立,鞠躬问好,并用动作示意幼儿坐下。师:“刚才老师用嘴说了什么?我还用……”悬疑的语气停顿的`同时动作表现起立坐下。
(过渡:除了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信不信?
2、交流课件,唤醒经验。
(1)播放第一个视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2)播放第二个视频:蚂蚁在干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
(3)播放第三个视频:这是什么花?这是大自然在说……”。
(过渡:大自然的话很多很多,远不止这些,还会说什么呢?)
3、看图说话,运用经验。
(1)教师观察全体幼儿,再巡回观察指导个体。
(2)组织幼儿交流分享,关注倾听。
(3)选择2-3名读懂画面内容的幼儿分享交流。
(4)利用差异,引导互学交流。“有没看懂得吗?谁能帮帮他?”
(5)出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六大类背景,幼儿自主摆放。
(过渡:看,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多,怎么读才能读的更多,我们边玩游戏边学习)。
4、砸蛋游戏,巩固经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
(1)教师讲述要求:一个金蛋一个题目,三个金蛋三个题目。
(2)教师组织游戏。
1号题:这是什么季节?
2号题:是晴天还是雨天?
3号题:这是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的是奇妙的,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有用吗?)
(3)教师讲故事,帮助幼儿建立“读懂大自然语言很有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 ) 落( )叶 落( )枕 观( )测
翘起() 丢三落( )四 玄妙观( )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差( )
衰( )草连天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萌发( ) 销声匿迹( )
次第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1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3-0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06-18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5-1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08-10
【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2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03-2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15篇)08-0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5篇(热门)08-02
大班科学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