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15篇(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 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内容分析:
[板书设计]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⑴、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⑵、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⑶、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 : “序,绪也。” 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B 7.①C ②C ③A 8.B 9.B 10.C 11.A
兰亭集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知识融合其间
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
【教学重点】
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联系自身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0~15分钟
一、导入
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知识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1m左右)
二、巩固基础
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注释的认知到位。
三、阅读理解
【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
整体感知
第二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
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
四、写作融入
【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
展示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似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
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可
五、人生题
可联系时政
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
益民
兰亭集序教案3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写景言情时的重点文言词语,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赏文学之美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领悟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
文本的情感脉络与渗透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痛”与“悲”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背景音乐、《生命的感动》视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情境创设:
背景音乐《平湖秋月》,课件背景,高天,兰亭课题
01
导入:播放视频《生命的感动》
刚才视频的标题叫《生命的感动》,画面中的无臂少年叫刘伟,他用双脚演绎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让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兰亭集会上,借助一篇序文,以超越历史的眼光审视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看看他眼里的生命及对生命的思考。
02
诵读,体会文本之美
1、疏通字词字音,大家预习过课文,是否还有诵读或者字词句特别理解困难的地方。
2、《兰亭集序》全文只有324个字,可是预习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变化?找出关键句,简单讲解(板书:乐痛悲)
3、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声音为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注意情感变化,学生范读。(配乐)
03
品读,“兰亭之乐”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兰亭之乐,乐在何处?
为让大家理解文本,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
活动1:女生读一二段,男生在句号后加“信可乐也”
品味乐在何处?
找到所写内容共同点:充满生命的活力(板书)
04
品读,“兰亭之痛”中审视生命的无奈
师: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王羲之远望高山,近观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是一件乐事,就如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在这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享兰亭之美,信可乐也。可是下课后呢,再以后呢?美好就只能在回忆里。王羲之从生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于是有了“痛”。下面我们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来品味“兰亭之痛”
活动设计2:填句
归纳: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于是产生了痛感。
明确: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过程的短暂,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况修短随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长短的被动,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终期于尽,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结局的悲剧,于是产生了痛感。
师:面对满眼充满生机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暂,长短的被动,结局的悲剧这些无奈的'现实,不禁“痛”从中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板书:生命的无奈)
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05
品读,“兰亭之悲”中领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声“悲夫”让我们顿时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联系前后文,认真思考讨论“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动3:研讨
王羲之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
明确:为谁而悲?昔人、时人、后人
悲什么?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困惑
缘何而悲?(社会政治背景)
悲的结果怎样?留下美文“故列叙时人———”。齐读
小结:其实在老师看来,“悲”字的构造告诉我们,非心所愿即是悲,违背心愿,故而伤心,想青春永驻,可朝如青丝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暂,可又无可奈何,大家想想,无论古人今人来人,哪个人心中不藏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伤悲呢?(板书:生命的困惑)
兰亭集序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写作背景
兰亭,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江水》)。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此序即《兰亭集序》。
三、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人,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参军,人称“王右军”,其文随意挥写,自然有致,情意深远。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以书法闻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盖,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四、题目解说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六、全文分析
1、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可兰亭集会却达到了“四者兼并”的境界,作者直呼“信可乐也”。请根据第1、2两段概述这“四者”的内容。
明确:
①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②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赏心: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游目骋怀,视听皆娱。
④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并说说原因。
明确:
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信可乐也”。
原因:
①聚会人物众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环境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活动文雅有趣。引清流为“流觞曲水”,饮酒赋诗。
④聚会时天公作美。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⑤与会者心情愉悦。“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都彰显了雅士心情的轻松与舒畅。
3、引用“古人云”,点明情感由“乐”而“痛”的变化。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由“乐”而“痛”的情感变化?
明确:
人生的快乐有限。快乐得到满足,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成为历史。人的生命归宿是死亡(终期于尽)。“死亡”如此强大又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如此渺小、脆弱,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的叹息。
4、联系时代背景和上文,说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
魏晋时期,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之学,逃避现实,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陶醉于一时的快乐满足。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这表明作者希望当时的文人们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应只是空谈玄理,无所作为。
5、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
明确:
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会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揭示了这种局限性。
6、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为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的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无限伤感,“悲”感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溯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作者在深深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
八、写作特点
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兰亭集序》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十六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周围山水之清幽。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与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③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叠起,意趣无穷。
a.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明丽。
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为普通词汇,极少用形容词语,却将宴会中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
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d.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之学,喜好虚无的清谈的作风。作者能与时风相悖,对这种思想进行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
九、补充资料
序
序,即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十、总结全文
作者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死生的感慨。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布置作业
现今社会虽然医学发达,但终究只是治病救人,无法让人长生不死。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古人“一死生”的人生观和王羲之对这种人生观的否定?请查找有关背景资料并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阐述你的观点。
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kuài)修禊(qì)清流急湍(tuān)
B.逞辩(chěng)契合(qì)流觞曲水(shāng)
C.虚诞(dàn)趣舍(qù)放浪形骸(hái)
D.癸丑(kuí)嗟悼(jiē)感慨系之(xì)
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察品类之盛品类:品种、类别,指万物
B.向之所欲,俯仰之间俯仰:一低头一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形骸:身体
D.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温文尔雅
3.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B.齐彭殇为妄作
C.少长咸集D.死生亦大矣
4.王羲之批评“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在现实中是否有借鉴意义?生命,怎样才能更精彩?请以“让生命更精彩”为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50字。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禊”应读xì;C项,“趣”应读qū;D项,“癸”应读guǐ。
2.答案:D
解析: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3.答案:B
解析:“齐”在这里用作动词。其他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4.答案:
让生命更精彩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一文中批评了“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因此,他要著文章流传后世,以启后来者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让有限的生命更精彩呢?鲁迅弃医从文,文坛一生领呐喊,是因为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是他白天做工、晚间用松火照明学画的结果。居里夫人说:“在成功者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为理想而奋斗,生命才能更精彩!
兰亭集序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
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情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
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第二节。
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如何展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评: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巧妙交代了编集之由。
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分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小结。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选准切入口很重要。作为一篇序文,不妨从序文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边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
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必须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弄懂。
兰亭集序教案7
【三维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部分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强调课前充分预习,预习要求:①反复朗读,运用工具书,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②提出疑难问题。
2.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
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只做适当组织、引导。
5.确定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
2、解题
《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楔( ) 激湍( ) 觞( )
4、解释下列加线词。
山阴( ) 崇( )山峻岭 映带( ) 列坐其次( )
极( )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人之相与( )
或( )取诸( )怀抱 晤言( ) 放浪( ) 形骸( )
向( )之所论 修短随化( ) 终期( )于尽 若合一契( )
临( )文嗟悼( ) 不能喻( )之于怀 固( )知
5.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虽无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课间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作者介绍
(根据课前案内容)
三、课文朗读
1、听读前提醒学生注意:1、读音正确 2、停顿与流畅 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乐的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句(投影显示)
癸(guǐ)丑 会稽((kuàjī) 禊(xì) 急湍(tuān)、
流觞(shāng)、骋(chěng)怀、趣(qǔ)舍、嗟悼(jiē)、彭殇(shāng)。
词语助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都,全。已学例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士。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长、高。已学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极尽,穷尽。信,确实)。
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请一个学生看投影读这些字。
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整理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七、板书设计
兰 亭 集 序
作诗缘曲 兰亭修禊 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本书意义 后之览者 有感于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兰亭帖》无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说,《兰亭集序》只适合作为字帖,文学性、思想性不强。是这样的吗?那我们就再度走进《兰亭集序》。
二、三个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作业)
三、词句梳理疑难之处处理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线索)
分三组讨论:
2.是什么使作者乐呢?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除了写乐,作者还交代了什么?(第一组讨论)
人众、景美、事趣、时美、骋怀。(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兰亭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
再次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
3.“痛”,是缘何而痛?(第二组讨论)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组讨论)
“一死生”、“齐彭殇”。
5.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6.第三段作者还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五、设计讨论环节。
(一)讨论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问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单一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蕴于文中的复杂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
(二)讨论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为什么?
可能的两种观点:(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抒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六、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投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七、学生思考
关于王羲之的人生观,大家谈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下面再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而科学的人生观)
九、课堂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十、作业布置
1.比较庄子的《逍遥游》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从文学性与思想性两方面比较)
十一、板书设计:
享盛会 乐
议死生 痛
感斯文 悲
【课后案】
一、课文研读: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第1段本段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同学看注解,弄懂下列词义,疏通文意:
人之相与( ) 茂林修( )竹
或( )取诸( )怀抱,晤( )言一室之内
或因( )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 ) 向之所欣( )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试译本段文字。
4.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在这人生感慨中包含着那些含义?
(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3段,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不能喻( )之于怀
虽世殊( )事异 所以( )兴怀
其致( )一也 亦将有感于斯( )文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与词语活用特点: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试译本段文字。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
(四)分析全文的情感变化
1.思考:从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怎样的看法?
2.作者的这种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说明理由。
二、课外延伸
翻译短文《王羲之爱鹅》中的语句:
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随着 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C.终期于尽 期:注定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盛大
15.对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