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3、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
课件
学具 :
三角形和圆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
(1)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 的个数和●同样多,◢◣要摆几个?你是怎样想的?
(2)第一行摆 5个●,第二行摆◢◣,◢◣ 比●多2个,◢◣ 摆了多少个?你是怎能样摆的?会列式吗?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我们学会了,下面我我再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板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从桌上拿了几支铅笔?(4支),你拿的铅笔比老师拿的少1支,你应该拿几支?谁出来拿给大家看?
问:你为什么拿3支?(因为比4少1的数是3)
(2)请同学们一起来摆学具 (完成例10)
第一行摆5个●,
第二行摆◢◣,
比●少2个
第二行摆几个◢◣
提问: 你摆了几个◢◣,是怎能样摆的?会列式吗?为什么?
2、教学例11
(1)示例题 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2)分析题意
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一出示条件和问题)
引导看图问:什么花跟什么花比较,什么花多,什么花可以看成两部分,哪两部分?同桌交流
求黄花有多少朵,题目中哪句话跟黄花有直接关系,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怎样才知道黄花的朵数?
整理思路:
①黄花比红花少6朵,就是红花比黄花多6朵
②把红花比黄花多的6朵去掉,两种花就同样多。
③红花还有9朵,所以黄花也有9朵。
3、教学解法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教学设计从15朵红花里去掉6朵,应该用什么方法算?
指名口答:板书 15-6=9朵 谁来说答语?
你知道算式里的被减数15、减数6、差9各表示什么?
为什么答案却说黄花有9朵?
4、看书质疑
小结:
像例10求◢◣的.个数,其实就是求比5少2的数是多少。例11求黄花的朵数其实就是求比15少6的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
齐读题目,说条件和问题
问:哪种猴多,根据哪个条件判断?这个条件还可以怎样说。那怎样求大猴的只数,为什么?怎样列式?
2、猜数游戏(抢答)
老师右手拿了6支铅笔,左手比右手少拿2支,老师的左手拿了几支铅笔?
老师左手拿了8支铅笔,右手比左手少拿5支,老师右手拿了几支铅笔?
3拍掌游戏
老师拍4下,请你比我少拍3下,你应该拍几下?
老师拍7下,请你比我少拍4下,你应该拍几下?
老师拍5下,请你比我少拍2下,你应该拍几下?
4独立完成做一做2 指名说思路,口述算式
5变式题
弟弟比哥哥矮20厘米,哥哥身高130厘米,弟弟身高多少厘米?
妈妈比爸爸轻5千克,爸爸体重65千克,妈妈体重多少千克?
6、检测
练习二十四 1 、2两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回家编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本来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放手摆学具、探索特征、实践应用、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和谐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同时,在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找特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师在全过程中都处于引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精心设计,各个活动环节有效而且得法,把课堂的气氛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抽象转化为简单、化难为易,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2
设计理念: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未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们都去了什么地方?能告诉老师和同学吗?
看来,同学们去的地方真不少,玩的也很开心。(出示课本第2、3页的情景图)假期里的儿童乐园也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请你仔细观察,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
(质疑):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的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看木偶戏)
二、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师: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发现了原来有22个同学在看木偶戏,走了6个,又来了13个小朋友。
师:根据你们看到的这些情景,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谁想试一试?
生1:有多少人在看戏?
生2: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
2、同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你们是怎样想的?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各组讨论情况)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谁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用原来看木偶戏的`22人,去掉去沙包的6人,然后再加上看戏的13人,就是现在看木偶戏的人数。
生2:我们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是用原来看木偶戏的22人,加上又来看戏的13人,然后再减去去丢沙包的6人,就是现在看木偶戏的人数。
师:看来你们都有不同的想法,那么你们用算式计算出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老师巡视)
师展示学生计算的过程并板书:
(1)22+13=35(人) 35-6=29(人)
(2)22-6=16(人) 16+13=29(人)
(3)13-6=7(人) 22+7=29(人)
(4)22+13-6=29(人)
(5)22-6+13=29(人)
3、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
师: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交流)
通过比较优化几种解法。
4、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吗?
三、实践应用
师:木偶戏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看参加接力赛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1、第6页第1题:(课件演示:接力赛)
1)说说图画的意思,寻找信息和问题后,列出相应的算式。
2)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第7页第4题:
玩累了,还是来到休息室里休息一下吧?看好学的小朋友一起又在讨论数学问题了,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看足球赛)
1)解决这道题,有什么困难?
2)求中国队的总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3)填写统计表
4)通过这个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总结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拓展:
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3
目标:
初步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重点:
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
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各要素的关系。
准备:
找朋友的音乐、课件、图片、算式卡片
过程:一、师生合作、共同游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我会邀请我的好朋友到前面来。
师:老师请了几个小美女?
师:4个小美女(同时出示图卡)这个游戏真好玩,我们再来玩一次。
师:老师请了几个小帅哥?
师:3个小帅哥(同时出示图卡)
师:现在我来提一个问题:一共请来了几个小朋友?出示图卡(一共?)
师:我刚才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刚才说到的两个数字代表什么?
师:刚才我们说了一件找朋友的事情,出现了2个数字,提出了一个问题,是用"一共"来提问的,这就是加法应用题。现在我请**来完整的编一下(图文结合)(编应用题的模式)
二、看图编应用题
师: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来编一编
师:你看到了什么?(强调完整)出示数字1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出示数字2
谁来提一个问题?出示加号
他们三个合起来就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谁能把刚才的事情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引导幼儿理解问题中不能出现数字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副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数字3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数字3
师:谁来提一个问题
师:你们真聪明,那我要出一道难得,考考你们了
出示5+3,谁来编编?
谁来自己编一道,请另一名幼儿列算式
(引导幼儿拓开思维)
三、幼儿分组编应用题
师:你们都很棒。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图片和算式,请聪明宝贝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编一编。我这里有两个要求:
1、请两个小朋友选一张图片,相互编一编,看谁编的好。
2、编完一张可以再换一张编。
3、合作完以后可以自选一张也可以去给客人老师讲一讲你编的。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4
出示“金山打字”程序,并让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金山打字”程序中,都有生么样的事件发生,请学生阐述讨论结果。
教师做补充分析
任务一:程序运行分析
首先让学生操作完整的易语言“打字练习”程序,并分析其所发生的事件及过程,教师帮助分析讲解。
任务二:窗口界面分析
通过上面的事件和过程分析,让学生再次分析本程序的启动窗口界面中应包含哪些组件及元素,教师帮助分析讲解。
教师演示在“窗口界面中”加入本程序所需要的组件及元素。
任务三:程序数据类型及代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各个子程序进行分布步讲解。
1、“开始”按钮被单击子程序
通过分析代码,教师讲解逻辑变量“进入循环=真”、“按钮1.禁止=真”。
重点讲解事件“处理事件()”和“延时(100)”
2、“停止”按钮被单击子程序
通过分析代码,讲解逻辑变量“进入循环=假”、“按钮1.禁止=假”。
在这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对照上一部分的逻辑变量进行相似性分析。
3、按键盘字母键的'过程
这一部分教师应该重点讲解“按下某键”事件,和实现判断按下程序中A、B、C、D的某键。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5
教学内容:第92页练习二十第5-11题。
教学目标:认识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的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巩固和掌握分析应用题的综合思路,培养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
1、出示
(1)杨树45棵,柳树比杨树多20棵,?
(2)杨树45棵,柳树比杨树少20棵,?
学生补充问题,口头列式解答。
2、对比练习
练习二十第6题
(1)学生读题
(2)根据条件,线段图应怎样画?
讲解第(2)小题
根据鸡21只和鸡的'2倍,可以求出鸡2倍是多少只?
再根据求出的鸡的2倍只数和鸭比鸡的2倍多4只,可求出鸭有多少只?
(3)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4)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比较:
①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有不同?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二十第7题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③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二十第9题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②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十8、10、11题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6
教学内容:教科书P47、P48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4-7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每天修25米,修了5天。
(2)计划做1000个零件,20天完成。
(3)3天生产化肥360吨。
(4)全班50个同学共糊纸盒225个。
2.根据问题找所需要的条件。
(1)两个小队平均每人积肥多少千克?
(2)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3)共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共可生产钉子多少千克?
3.只列式不计算。
(1)买3支铅笔用0.18元,买同样5支铅笔,要多少钱?
(2)一辆汽车4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8可行多少千米?
(3)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数量关系,后三题都是归一应用题,它们都是先求出单一量后,才能求出几份是多少?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题。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游船,每天可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复习题相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从线段图可以看出,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与现在有多少条船。)这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所以要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有多少条船?要求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每天收入多少元和原有的船条数。)要求现有多少条船,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有船数与增加的船数。)这些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3)列算式: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条)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25=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20×(20+15)=630(元)
④验算与答案(略)
(4)仔细观察线段图,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要求增加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还可能找什么条件?(原来20条船数一天的收入与15条船一天的收入和。)原来20条船一天的收入是已知的,15条船一天的'收入是未知的,要求15条船一天的收入?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船数。)增加的船数是已知,每条船一天收入多少元是未知的?要求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一天总收入和原有船数。)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15条船收入多少元?
18×15=270(元)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60+270=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360÷20×15=630(元)
答:(略)
3.比较两种解法,找出异同点。
4.指导看书,教师。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完成P48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练习十的第4、6、7题。
课后: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14.2.2一次函数(4)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练习: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8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理解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补充(点评)
第一课时
活动(一)铺垫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出数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故事书的本数相当于连环画本数的百分之几?
(3)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4)水稻播种的公顷数是小麦的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1)140吨是60吨的百分之几?
(2)260吨是40吨的百分之几?
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根据复习题第3题的题意,除了可以求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出示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讨论:
(1)这道题与上面的复习题相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2)根据线段图,这道题应该怎样思考、解答?
列式解答:
(14-12)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3、学生阅读课本,对照例3的解答,质疑问难。
4、想一想,例3还有其他解法吗?
可能出现1412-100%116.7%-100%=16.7%
5、思考:如果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
(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后,单位1的量发生变化。改编后的应用题应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14公顷)看做单位1的量,要比较的量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
解答过程:
(14-12)14或者:1-1214
=2141-0.857
0.143=1-85.7%
=14.3%=14.3%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分析下列问题,指出所求问题是什么量与什么量比,把哪一个量看做单位1。
(1)今年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2)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商品,降价了百分之几?
(4)客车速度比货车慢百分之几?
(5)货车速度比客车快百分之几?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2米,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2米。()
(2)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应用题练习
三、
四、作业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两题在解答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用40×3/5+3,而(2)用40×3/5来解答?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4,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练习139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什么是约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求18.20.27的约数
3、把18.20.27分解质因数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约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怎样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
(一)教学例1【演示课件“最大公因数”】
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有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板书:8的全部约数:1.2.4.8
12的全部约数:1.2.3.4.6.12
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
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4(教师板书)
1、总结概念:8和12公有的约数,叫做8和12的'公因数、
1.2.4是8和12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2、阅读教材,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反馈练习:把15和18的约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互质数【演示课件“互质数”】
1.5和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各是多少?7和9呢?
5的约数:1.5 7的约数:1.7
7的约数:1.7 9的约数:1.3.9
5和7的公因数:1 7和9的公因数:1
5和7的最大公因数:1 7和9的最大公因数:1
教师提问:有什么共同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1)
教师点明: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学生讨论:8和9是不是互质数,为什么?
强调: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只要看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是不是只有1、
3、分析: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
(意义不同,质数是对一个数说的,互质数是对两个数的关系说的、)
4、反馈练习:学生举例说明互质的数、
(三)教学例2、
求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
1、用短除法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2、教师提问:根据结果能否知道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些?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一个数的约数、
3、师生归纳:18和30的约数,要能整除18,又能整除30,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中最大的,它就必须包含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2和3.2×3=6,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6、
4、教学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启发:为了简便能不能边分解质因数边找公有的质因数?
(把两个短除式合并)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5、反馈练习:求12和20的最大公因数、
6、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①学生讨论、
②师生归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③教师说明:做短除法时,除数通常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并从最小的开始除起;也可以用一个合数去除,只要能够整除这两个数就行、
④反馈练习:求36和54的最大公因数、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相应概念,(板书:最大公因数)它是为以后学习约分做准备的,希望同学们知道知识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练习”】
1、填空、
(1)()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叫做互质数、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为止,然后把()连乘起来、
2、先把下面的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2=()×()×()
30=()×()×()
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3、判断、
(1)3和5是互质数、()
(2)6和8是互质数、()
(3)1和6是互质数、()
(4)1和44不是互质数、()
(5)14和15不是互质数、()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9 16和12 42和54 30和45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11
教学课题: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 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 程
一. 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底端也滑动 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 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 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
二. 新课讲授
问题一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 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 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②因为梯子顶端 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 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 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 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 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12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连除应用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单位1的练习。
(1)黑羊的只数是白羊只数的2/3。
(2)一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4。
(3)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20%。
2.解答教科书第51页的复习题。
光明小学美术组有30人,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航模组的人数是生物组的。航模组有多少人?
二、新课
1.教学例4。
(1)指名读题,并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教师:这道题里有几个数量?需要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引导学生出题里有三个数量,需要有三条线段表示。)
教师:先根据哪个条件来画线段,表示哪个组的人数?(根据生物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可以画出表示美术组和生物组人数的线段。)
教师:根据这个条件确定谁为单位1?先画哪个组的人数?(美术组人数为单位1,先画美术组人数。)
教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的人数后提问:再画哪个组的人数?怎样画?(把表示美术组人数的这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再画一条与其中1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生物组的人数。)
教师:现在该画表示哪个组人数的线段?根据哪个条件来画?怎样画?(启发学生说出把表示生物组人数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画出与这样的4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航模组的人数。)
教师:还有什么已知条件没画出来?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谁能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通过以上一系列提问完成下面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教师:想一想,美术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美术组人数的是生物组的人数,也就是:美术组的人数=生物组的人数。)
教师:生物组的人数还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生物组人数的是航模组的人数,也就是: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的人数。)航模组的人数知道吗?(8人。)
教师: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找出这道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美术组人数的是生物组的人数,而生物组人数的是航模组的人数,航模组的人数等于8。)教师边说边在上面等式上注明。如:
教师: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该设哪个量为x?(设美术组有x人。)
教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做完后教师再问,我们知道了航模组有8人和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能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因为生物组人数=8,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生物组人数=(8)人。)
教师:我们知道了生物组的人数和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能不能求出美术组的人数?
教师:8=?是例4的算术解法,也是为什么我们把例4这样的题目作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理由。大家求出美术组的人数跟刚才用方程解法求出的得数是否一样。
2.做教科书第51页做一做的题目。
指名说出线段图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完成下面的线段图:
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分析。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教师先让学生审题,教师问:这道题前面学习的和做过的题目有什么区别?(前面题目中。两个数量之间都是几分之几的关系,这题中有停车场里有36辆小汽车,是大汽数量的4倍。)教师:大家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后画线段图。教师指名说出线段图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教师让学生列式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是由以前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复合成的。)
教师:遇到这样的应用题,分析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说出要弄清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找出题目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确定设哪个量为c,并列出方程或直接用连除算式解答。)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3题。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13
教学目标
(一)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二)会用排列约数的方法和集合圈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意义。
(二)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出24的全部约数;请将24分解质因数。说一说24的约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找一个数的约数和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它们都是研究的一个数的约数,今天要研究两个数的约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板书例1,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8的约数有(1,2,4,8)。
12的约数有(1,2,3,4,6,12)。
8和12公有的约数有(1,2,4)。
8和12的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有(4)。
教师:下面用集合图表示。(出示活动抽拉投影片)
(2)教师:第二幅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8和12公有的约数,4是最大的。)
教师:1,2和4是8和12公有的约数,我们称它们是8和12的公因数,(板书:公因数)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最大公因数。)
教师:说一说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针对上述概括中“两个数”提问;有时我们要找的不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可能是三个数,四个数等,那怎么说更准确?(把“两个数”换为“几个数”。)
请学生再次口述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我们研究两个数的约数,主要研究它们的公因数,尤其是最大公因数。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它。(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2、练习。
(1)口答填空:(投影片)
12的约数是();
18的约数是();
12和18的公因数是();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2)把15和18的约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同学们填在书上66页,请一两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
3、认识互质数。
(1)教师板书:请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1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7的加法应用题,培养幼儿的细心观察能力。
2、通过操作,游戏帮助幼儿巩固7的加法应用题。
3、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乐意参加数学活动。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难点】:
1、初步学会7的加法运算
2、创编、计算7的加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
课件、若干种动物卡片,水果,图形卡片,内容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问答游戏导入:(复习6以内的加法题)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2+3=?
(拍手,拍手,右手伸出2指,左手伸出3指)
幼儿:X老师,我告诉你,2+3=5!
(拍手,拍手,左手伸出2指,右手伸出3指,说出得数)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4+2=?
幼儿:X老师,我告诉你,4+2=6!
(整体回答后可以询问个别幼儿)
二、学习7的加法应用题(展示课件)
1、池塘里原来有6条鱼,又来了1条鱼,一共有几条鱼?(6+1=7)
老师:小朋友,请看谁来了?。
播放小鱼音乐,并且同时播放课件。
故事引入。讲解小鱼原来有6条,又来了1条,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条?
幼儿:7条。
老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幼儿:6+1=7
2、蝴蝶飞入花丛中,先飞来4只蝴蝶,又飞来3只蝴蝶,一共飞来了几只蝴蝶?(4+3=7)
老师:小朋友,你们看,那儿有几只蝴蝶呀?
幼儿:4只蝴蝶。
老师:是呀,有4只蝴蝶。那小朋友们看看远处又飞来了几只蝴蝶呀?
幼儿:3只蝴蝶。
老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花丛中先飞来4只蝴蝶,又飞来3只蝴蝶,一共飞来了几只蝴蝶?
幼儿:7只。
老师:怎么算出来的呀?
幼儿:4+3=7
3、小鸡在啄虫子,第一次有5只小鸡,第二次又来了2只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
(老师启发幼儿创编应用题)5+2=7
4、一棵苹果树上结出了很多很多的苹果,先长出来了3个苹果,又长出来了4个苹果,一共长出来了几个苹果?
(老师问,小朋友答)3+4=7
老师板书所有是7的加法算式1+6(6+1)2+5(5+2)3+4(3+4)
三、幼儿操作练习,老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1、幼儿分组创编得数是7的`加法应用题。
第一组动物卡片(一边学习口述创编应用题,一边取出相应数量的卡片)
第二组水果卡片(同上方法)
第三组图形卡片(同上方法)
2、请个别幼儿口述创编的7的加法应用题
四、结束部分
1、小结本课内容
2、对操作积极,认真的幼儿表扬鼓励,
3、听音乐收拾学具,有序放到指定地方。
【活动反思】:
对7的应用教学,主要是针对“看图列式”教学。我重点是带学生理解图意。首先教学加法列式,主要强调含有大括号的题,“?”号在 大括号外的表示求总数,用加法计算,可以列一图两式 。然后教学减法列式,主要强调大括号内有“?”的情况,不管“?”在左还是在右,都是求其中一部分,用减法,但只能列一图一式。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接受,要举一反三,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时结束,我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418和3624和36
二、新授。
1、教学例4。
例6:求18.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
(1)教师指出: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相同。
(2)引导学生仿照例3的做法去做。(用短除法)
(3)归纳出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用这几个数的公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
2、试一试。
求最大公因数。
6.12和244.7和9
(1)学生用短除法计算。
(2)观察讨论得出:第1题由于其中小数6是另外两个数(12和24)的约数,所以6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第2题中三个数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三、巩固练习。
P、53练一练。
四、课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么来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五、作业:《作业本》
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相同,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最后出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比的应用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案05-22
比的应用教案【精品】05-22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01-07
《圆面积应用》教案11-21
比的应用教案精品15篇05-22
【推荐】比的应用教案15篇05-22
《应用题二》的教案04-10
连除应用题教案04-12
[热]小学教案比的应用15篇01-09
大班教案自编应用题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