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亲教案 推荐度:
-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我的母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母亲教案1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所占篇幅不少,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胡适的《我的母亲》等。在阅读教学中,这类散文理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文中写作的“那个人”,即写作对象、客体;一是“我”,即作者、写作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不少老师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写作对象身上,而忽略了“我”。
下面,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探讨这类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教学的几个要素。
一、重点是“那个人”——写作对象、客体上,忽略“我”——作者、写作主体
多数老师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放在母亲身上。这种视角的设计比比皆是,从网络上随意找两份教学案例:
案例一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案例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概内容;(2)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母亲形象;(3)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听故事,走近母亲;(2)学生读课文,了解母亲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学生看图片,体会母爱的伟大,表达自己的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联系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2)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筛选消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伟大形象的写法。
从以上两份案例看,指教老师是把教学的全部重点放在了母亲身上。母亲的形象要把握,也容易把握,正如案例所分析的,通过写事,表现母亲的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这些文中就有的原句,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领悟到。通过揣摩语言,分析母亲形象,本没有错。但第二份案例,甚至于把重点迁移到“引领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却忽略了作者“我”,在教学重点上就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读《我的母亲》,仅仅是读胡适母亲的性格特征吗?从选材的角度看,胡适写母亲绝不仅仅是感恩母亲。阅读这类情感浓郁的散文,教学到这一层次,是必须的。但是,读到这一层是不是就可以了?从引导学生读的角度,除了读母亲的性格,还可以读什么?胡适写母亲有没有其他的用意?从写作材料的特征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还有什么?这是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思考的。
二、不可忽略的“我”——作者、写作主体
引导学生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把握母亲性格形象,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上述问题,文本背后的“我”,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角色上看,胡适的母亲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的化身。但她又不仅仅等同于一般的“母亲”符号,因为她不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母亲,而且还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这个母亲是“胡适”的,而不是所有天下所有人的。所以,在解读这篇文章时,教师自己要明白,更要让学生明白,胡适写《我的母亲》除了写母亲,更有其它用意。
案例三
……
3.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提示:即文章最后一段。
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探讨: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提示: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提示: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
这份案例就关注到了写作的主体“我”——胡适,上述摘出的三句话,就是“我”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是“我”的性格品行的来源。尽管胡适说的客气而婉转,“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但是,从胡适的人生中,我们却可以找到很多他母亲的影子,或者说这些性格的“根”,在他母亲的身上。
正如文章最后一段所写的:“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细读这段文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到胡适的处世为人及个性特征,再联系胡适本身的人生经历,就容易体味胡适写作本文的用意,而这些意图是万不可忽略的.。
胡适本人的性格特征、个人修养,以及后来他在新文化运动等中的表现,如果要寻根的话,其根源也许就在母亲对他的影响上。作为胡适自传中的节选,这篇《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部分,写母亲,是写胡适,而胡适写自己,又离不开写母亲。胡适对母亲的感情是自然流淌的,但他在选材上,写母亲的个性上,又何尝不是写那个当时人称之为“我的朋友胡适之”的胡适呢?
胡适成名极早。学术研究方面,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只要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了解新文化新思想运动,读过胡适的《尝试集》及其他散文作品,就不难认定他为新文学的拓荒者。待人处世方面,“我的朋友胡适之”,是他谦逊,和气的代名词。读季羡林的《站在胡适先生的墓前》,我们可以知道,“胡适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待人亲切和蔼,从没有见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适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绝不老气横秋,而是活泼有趣。”“其中最令我钦佩,最使我感动的是他毕生奖掖后生。”显然,这些恰恰是胡适母亲“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婚姻方面,在胡适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难怪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也许,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母亲的克己。
读《我的母亲》,不可忽略最后一段,也应该关注到前四段,这些文字写母亲,更是写“我”,而这个“我”是万不可忽略的。
三、重视“那个人”,不要忽略“我”
教学这类情感色彩深厚的散文,看似简单,似乎不用怎么教,学生就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写作的客体——那个人,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必然是没有挖掘到文本的核心价值。
要理解写作主体,必须要先理解“那个人”——写作对象、客体。写作对象是作者情感倾诉的对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只有理解了写作客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写作主体。哪怕要跳出文本来讲解,也必须要理解写作客体,但是,忽略“我”——作者、写作主体,对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阅读教学而言,绝对是不够完整的。因为“我”是观人之眼,有“我”,才有观人之心。
《我的母亲》是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的第五部分。在这篇完整的文章中,胡适写自己在家乡九年所接受的教育,写母亲,是写自己从母亲那里接受的教育。要真正读懂《我的母亲》,当然要读懂母亲——“那个人”,更不能忽略胡适——“我”。
简而言之,教学《我的母亲》,就应该抓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母亲、“我”,从客体——母亲、主体——“我”两个方面解读文本。解读母亲,抓住母亲的言行,分析母亲的人格,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解读“我”,品味“我”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我”的品行以及人生,体悟“我”对母亲的感情。只要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出现偏差,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总会达成目标的,关键是目标的设定不可偏费一方。
类似《我的母亲》这样的文本,在中学教材里,还有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等。
朱自清的《背影》更侧重于“我”的主观情感,所以,阅读文本时,对“那个人”——写作对象——父亲的把握是比较容易的。父亲境遇凄惨,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所以感人至深。正如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而对另一方面的形象把握,文中的写作主体——“我”,比起胡适《我的母亲》,更为容易把握一些,因为文章对主体的表现更为明显。正如朱自清本人所说:“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这性格不仅仅是父亲的性格,更多表现的是“我”的性格。正因为这种背景下的父子之爱,从此,或者说“背影”成为了父爱的标志,《背影》也成为了一个儿子成长后作文反省的代表作。
教学杨绛的《老王》,对“那个人”老王的形象把握,理解起来也不困难。老王是不幸的,又是善良的。其不幸,有来自于自身的不幸:残疾、穷苦的处境,还有来自于精神上的不幸:孤独,无人给予温暖,社会的边缘人。其善良,更多的体现在自己不幸的情形下对杨绛一家的交往上。这种理解,绝对离不开“我”——杨绛,“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是作者杨绛在文末所写的。杨绛是幸运的吗?从文中看,从那段历史看,杨绛实在是称不上幸运的。但这句话,这篇文章,正是她多年后回忆老王和那段岁月时,对自我的深刻反省,更是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对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批判意识的思考。离开了对杨绛的解读,《老王》的解读绝对是不完整的。
我的母亲教案2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学生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情境回顾
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再现亲情齐背《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三、疏通字词:(读出下列字音)
糜()嬉()文绉绉():
佃()户轻薄:质问:
面红耳赤:侮辱:
四、默读课文,感悟真情
自由朗读,感悟文章内容。选用下列其中一个句式发言:
1、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一个的母亲。
2、紧扣文章内容以“我从母亲一件事上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严厉刚强宽容)”说一句话。
总结:
①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明确: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四件:
第五件:
②文章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情?
3、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我性格的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4(4)过度段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小结:母亲的为人和作者感情
对“我”:严格————待人:宽容
怀念、感激、敬爱{
对亲人:和善、忍让————对人格:认真、不马虎
五、存疑求援合作探究(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品味语言分寸感(研讨课后练习)
六、心灵共鸣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2、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配乐朗读
仿佛
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七、课后作业:
1、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愿。
2、搜集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文作品。
八、名言妙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母亲的性格特点:慈爱严厉刚强宽容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性格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早训、催上早学严厉
重罚、舔病眼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明确: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
【我的母亲教案】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案01-29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08-15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06-25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10-09
《感恩母亲》教案07-05
怀念母亲教案08-15
幼儿园母亲节教案我爱妈妈04-22
《纸船寄母亲》教案05-21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10-11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