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乘法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的乘法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的乘法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
1.师出示例题:
月星小区有850平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
2.学生列式85015、85020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梳理知识、指导学法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回忆:计算85015,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乘法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的笔算、估算
师帮助大家回忆以前知识。
口算: 802= 980= 6070=
3020= 1330= 5040=
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组口算题?(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
2.提问:你能估算一下85015的结果是多少吗?
学生估算:把850看作800,15看作10,用80010=8000,结果应该比8000大。把850看作900,15看作20,用90020=18000,结果应该比18000小。(板书80010=8000、90020=18000)
要求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寻找不同算法。小组内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15 =
850 850 850
15 15 15
4250 4250 425
850 85 85
12750 12750 12750
3.全班交流讨论:
(1)比较: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和估算的结果比,合理吗?为什么?
(2)同一道题黑板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用85015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
(3)比较: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4250是怎么得来的?85呢?计算第一步看0,得到4250;计算第二步不看0,得到85,一会儿看0,一会儿不看0,这样做容易出错。
请第三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就是把0前面的数相乘。425是怎么得来的?85呢?0到哪里去了?这里怎么有0出现呢?这是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指黑板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说一说)
(4)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板书:简便方法)
(5)完整计算,感悟简便方法
用简便方法计算,做的时候,首先要会摆竖式,下面请同学上黑板把竖式摆一摆。
师带领学生集体计算。先怎样?(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写答语。
刚才通过应用以前所学的估算等知识,算出了草坪释放的氧气。计算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接下来我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草坪吸收的二氧化碳,好吗?算的时候,仍然通过估算、再算一遍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4.再次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 850
20 20
17000 1700
(2)讨论比较: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50 (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20
1700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提问做对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0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他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把85020看作852,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添一个0和添两个0。为什么添两个0?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3)反馈:请做错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结果。师写答语。
三、分层练习
1.练习:在练习纸上做38022、17060、50040 60035
(1)应用所学知识,先将竖式列好,不计算。
反馈:比较60035的竖式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如果写成635要乘两次,写成356只要乘一次,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数的位置交换一下)
(2)学生计算:反馈:教师巡视,要求学生规范地说。选取38022、50040说理。
(3)讨论:做这些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为什么这四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做书P5第四题。
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的范围。再列式计算。最后反馈。
3.做书P7第三题。
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4.据调查,每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呼出二氧化碳950克。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多少克?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多少克?
比较:谈一谈想法.
850平方米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
85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1700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收氧气1275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呼出二氧化碳16150克
四、全课总结
小学的乘法教案2
9.4乘法公式(2)
主备:审核:初一数学备课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感受乘法公式的直观解释;
3.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边长为a的小正方形纸片放置在边长为b的大正方形纸片上,如右图,你能用多种方法求出未被盖住的部分的'面积吗?
【探索新知】
数学实验室
方法(1)学生马上就得出未被盖住的部分的面积为
方法(2)学生画图拼成等腰梯形,则未被盖住的部分的面积为
方法(3)学生画图后通过动手剪拼长方形,则未被盖住的部分的面积为,通过计算面积得公式:
平方差公式:
【知识运用】
例1: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
注意:①公式中的a与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代数式。
②正确判断哪个数为a,哪个数为b(与位置、自身的性质符号无关,两因式中的两对数是否有一个数完全相同,而另一个数是相反数)。
例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2)
例3: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2×98(2)
【当堂反馈】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1)
(2)=、
2、
3、如果,那么,、
4、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5、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并订正错误的题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填空:①②
③()=④()=
⑤()()=⑥()
⑦
3、利用平方差计算:
4、只要你动动脑筋,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更简便的方法:
(1)(2)
乘法公式(2)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华体会体育2串1 ,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公式(2)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小学的乘法教案3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安排。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x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x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x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x5x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x1=12类推出12x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x30,可能转化成12x10x3进行,也可能从12x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x3=36,所以12x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x3,再算32x30;先算4x21,再算40x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x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x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x7+2、6x8+5……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x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x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x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x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x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x23的积比40x20的积大,比50x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x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x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x30的积只要在25x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x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x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x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x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小学的乘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主动发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给大家过一个印象深刻并且富有意义的节日。羊村长带小羊们给他们的村落植树。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上呈现植树的情景,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需要给这些小树浇多少桶水呢?该如何列式呢?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法。请学生回答。
预设: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可以这样列式:
先计算一组同学浇多少桶水,可以这样列式:
教师鼓励同学想法的独特性、新颖性,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的关系:
2.小组交流讨论
顺势抛出问题: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将同学们的讨论结论呈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明确: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教师表扬同学们观察认真,语言表述准确,并总结: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3.引入符号,加强符号意识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引出:
此时同学们头脑中除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同时还会浮现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再次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深入剖析知识本质。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出示教材做一做,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有准。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寻找身边的生活例子,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小学的乘法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三、巩固练习
下列哪些算式用了乘法交换律。
27+34=34+27 15×13=13×15
24×48=12×96 16×20=4×4×20
四、课堂小结: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4×25=100(人) 25×4=100(人)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小学的乘法教案6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2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00 12×18=2×18 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 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 105×424
小学的乘法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单,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3.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
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板书:2+2+2=6(只)]
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玩具娃娃)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聪明娃娃,喜欢吗?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这儿的聪明娃娃。有信心得到吗?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聪明娃娃?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5,3+3+3+3+3=15 3个5相加,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小朋友,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指名口答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谈话: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习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3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校对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求9张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写加法算式麻烦,现在你们会怎样列式?
4.(出示第69页试一试的跳绳图)
谈话: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出示:
(1)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 正在跳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3) 甩绳子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小学的乘法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利用知识的关联探究总结算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放录像](出示信息窗1)
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
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xx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上。
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
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1、独立列式估算。
58.66=
交流:58.660,606=360。
2、竖式计算,小组讨论。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
(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
(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2)多媒体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学那样用竖式计算吗?
(4)多媒体出示练习:2.475= 2.4532=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多媒体出示。
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
1、独立解决其他问题,简单交流。
2、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1)独立计算交流方法。
(2)一生板演,共同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
3、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小数乘整数算理及计算方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熟练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为后续的小数乘小数做好准备。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多媒体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
2.多媒体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
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六、作业
调查了解电费的单价及各自家庭的用电数量,计算各自家庭的电费,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节约用电。
小学的乘法教案9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体育场(估算)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小学的乘法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的乘法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体会优化的策略和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出示例1图。(图中增加1盒水彩笔)提问:你能猜测一下大约有多少枝水彩笔吗?
2.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说说怎样猜测的。
3.提问:怎样才能证明你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要计算出2412=?)
4.追问:怎么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办法,你能自己想办法计算2412得多少吗?二、探索尝试,比较并优选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2412=?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组交流、整理。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再汇总不同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1)12+12++12=288(24个12相加)
(2)1246=288
(3)1238=288
(4)1220+124=288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4.方法归类。(共分三类,第一类是连加;第二类是连乘;第三类是把其申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5.发现最佳方法。
(1)出示:2313二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道题目。
(2)小组交流,然后选出最简单的`方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3)提问:为什么不用连加?为什么不用连乘?
(4)引导: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为什么?
6.研究笔算方法。
(1)提问: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表示的意义。
(3)设问: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
1.完成练一练的3道题目。(学生独立完,再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3题。(先填在书上,然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编几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尝试计算一下吗?
小学的乘法教案12
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乘法公式实际上是整式乘法的特殊情况,因此,呈现方式是直接推演、所以本节教学过程以学生做自主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补充讲解、乘法公式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部分,本节课讲解完全平方公式、
首先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然后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接着从几何背景更为形象地认识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最后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记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说出它的几何背景
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3、提高进一步地掌握、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进一步发展符号(字母)的识别运用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及理解,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在灵活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学生探索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教学过程设计
看谁算得快
(1)(x+2)(x+2)
(2)(1+3a)(1+3a)
(3)(-x+5y)(-x+5y)
(4)(-m-n)(-m-n)
相乘的两个多项式的项有什么特点?它们相乘的结果又有什么规律?
引例:计算,学生活动:计算,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看谁算得快部分,一是复习乘法公式,二是找规律,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特征、
证明:(a-b)2=[a+(-b)]2=a2+2a(-b)+(-b)2=a2-2ab+b2
公式特征:
(1)积为二次三项式;
(2)积中两项为两数的平方和;
(3)另一项是两数积的2倍,且与乘式中间的符号相同.
(4)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和多项式
1、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放中央.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Ⅲ的面积为,Ⅰ、Ⅱ、Ⅳ的面积和为,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例题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中,把x看成a,把3y看成b,则就可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2);(3)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2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2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3)(补充)例3你觉得怎样做简单:
①102
②99
思考
(a+b)与(-a-b)相等吗?
(a-b)与(b-a)相等吗?
(a-b)与a-b相等吗?
为什么?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P9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二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l)(2)(3)(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与相等吗?为什么?
与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7、总结、扩展
⑴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
⑵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8、布置作业
P91A组1,4,5
9、板书设计
乘法公式(2)
做一做几何背景引例1例2
(图)
平方差公式:探究结果学生板演
注意事项
用拼图理解乘法公式
用拼图理解乘法公式
初中生对符号的抽象性把握不够,乘法公式只能凭法则加以推算,学生对法则的将信将疑无以验证,拼图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雾顿散,而充分体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请看下面几例:
一、用拼图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
理解1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的剪出一个边是为b(b<a=的正方形,再将阴影部分剪一刀,拼成一个矩形或梯形。(1)你能完成拼图吗?(2)根据前后两个图形阴影面积关系,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或
理解2将边长分别a、b的两个正方形和长宽为a、b的两个全等矩形拼成一个正方形。(1)怎样拼?(2)用不同形式表示拼成正方形面积,你觉得以此可验证什么公式?
分而算之:总而算之:
∴
理解3将大小相同的4块长、宽分别为a、b(a>b)长方形纸片拼成如图形状,从中你能发现(a+b)2与(a-b)2关系吗?
事实上,大正方形边长为a+b,小正方形边长为a-b,∴大正方形面积=(a+b)2,小正方形面积=(a-b)2
∴(a+b)2=(a-b)2+4ab,或者(a+b)2-4ab=(a-b)2或者(a+b)2-(a-b)2=4ab
二、典例剖析
例1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再沿虚线剪开,如
图1(1),然后拼成一个梯形,如图1(2),根据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关系,表明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a+b)(a-b)=a2-b2B.(a+b)2=a2+2ab+b2
C.(a-b)2=a2-2ab+b2D.a2-b2=(a-b)2
分析:从这个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把图1(1)图形经过剪切成为第图1(2)图形,得到一个等腰梯形,它的面积为(上底+下底)×高÷2,上底为2b,下底为2a,高为a-b,所以面积为:(2b+2a)(a-b)÷2=a2-b2,所以答案为:A.
解:A.
点评:利用割补图形和乘法公式来验证图形的面积,要求同学们有较强思维意识和对一些特殊图形面积公式的充分掌握.本题的关键是计算梯形面积.
例2如图2(1),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看成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即_____.
若把小长方形Ⅲ旋转到小长方形Ⅳ的位置,则此时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又可以看成SⅠ+SⅢ=SⅠ+SⅣ=(a+b)(a-b).从而验证了平方差公式:_____.
如图2(2),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也可以表示为S=SⅠ+SⅡ+SⅢ+SⅣ,同时S=____,.从而验证了完全平方公式: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图形解释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体现数形几何思想。
如图2(1),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看成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即a2-b2;
若把小长方形Ⅲ旋转到小长方形Ⅳ的位置,则此时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又可以看成SⅠ+SⅢ=SⅠ+SⅣ=(a+b)(a-b).从而验证了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如图2(2),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也可以表示为S=SⅠ+SⅡ+SⅢ+SⅣ,同时S=a2+ab+ab+b2=a2+2ab+b2.从而验证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点评:本题通过简单的几何拼图验证了平方差公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及运算能力、
小学的乘法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1004 20xx 3006 320 640 940
二、新授
1、1004表示什么?用图可以怎样表示?
每行有100个方格,需要多少行?
观察这副方格图,你还可以怎样列式?(410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100个4是多少?)
2、比较1004与4100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数的位置不同;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图;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归纳:1004与4100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试算: 10012= 19100=
12100= 1001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发现?
(100乘几,就可以算成几乘100,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试算:720= 7200= 7300= 7400=
说出你的想法.(7和2个十相乘,得14个十,是140)
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12300= 8500= 24600= 21500=
5.讨论交流: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1)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可以用这个因数与乘数百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上2个0.(2)用这个因数与几个百相乘,得多少个百.
6.同桌之间能互相出几道这样的题目,练一练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06 4002 30012 8700 15400
6100 2400 12300 20600 33700
2.列式计算:
(1)30个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4)
3.四年级3班有学生50人,开学初每人交书本费及各种杂费共200元,四年级3班的老师共收多少钱?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质疑小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口算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如果是一个因数与整千、整万的数相乘又该怎样计算呢(补充板书)?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10017 20xx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14200
2.口算下面各题.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
6300 13100 34200
3.(1)20个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
小学的乘法教案14
15、3乘法公式
课时安排
3课时
从容说课
学习乘法公式,是在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体现,所以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计算(a+b)(a-b)、(x-y)(x+y)、(a+b)2、(a-b)2、(x+y)2等,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导出公式,并进一步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公式的特点,为正确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打好基础、为了揭示公式特征,教学中要紧紧地采取对比的方式、紧扣例题与公式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发现公式的特征、尽管问题千变万化,以千姿百态出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特征不变,仍符合公式特征,从而根据公式解决问题、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有时需要添括号,在已学过去括号法则的基础上,本节还安排了添括号法则、它是乘法公式的进一步深化应用的工具和基础、学习它可以和去括号法则对比进行、
在对比中学,在对比中用,在对比中再进行比较,从基本类型的题目到变化多端的题目,从单一题型到复杂题型,从式中的系数、指数、符号、项数、数字等逐一对比,抓住公式、法则的实质,达到娴熟驾驭,左右逢源,才能做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15、3、1平方差公式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与讲练相结合、
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进一步探索公式的结构特征,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让学生体会公式实质,学会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生甲]直接乘比较复杂,我考虑把它化成整百,整千的运算,从而使运算简单,20xx可以写成20xx+1,1999可以写成20xx-1,那么20xx×1999可以看成是多项式的积,根据多项式乘法法则可以很快算出、
[生乙]那么998×1002=(1000-2)(1000+2)了、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算一下、
[生](1)20xx×1999=(20xx+1)(20xx-1)
=20002-1×20xx+1×20xx+1×(-1)
=20002-1
=4000000-1
=3999999、
(2)998×1002=(1000-2)(1000+2)
=10002+1000×2+(-2)×1000+(-2)×2
=10002-22
=1000000-4
=1999996、
[师]20xx×1999=20002-12
998×1002=10002-22
它们积的结果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这个规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索、
Ⅱ、导入新课
[师]出示投影片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观察上述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后,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生甲]上面四个算式中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乙]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m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2x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x与5y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请同学们动笔算一下,相信你还会有更大的发现、
[生]解:(1)(x+1)(x-1)
=x2+x-x-1=x2-12
(2)(m+2)(m-2)
=m2+2m-2m-2×2=m2-22
(3)(2x+1)(2x-1)
=(2x)2+2x-2x-1=(2x)2-12
(4)(x+5y)(x-5y)
=x2+5y#8226;x-x#8226;5y-(5y)2
=x2-(5y)2
[生]从刚才的运算我发现:
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和我们前面的简便运算得出的是同一结果、
[师]能不能再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能、例如:
51×49=(50+1)(50-1)=502+50-50-1=502-12、
即(50+1)(50-1)=502-12、
(-a+b)(-a-b)=(-a)#8226;(-a)+(-a)#8226;(-b)+b#8226;(-a)+b#8226;(-b)
=(-a)2-b2=a2-b2
这同样可以验证: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生]因为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展开后,中间两项是同类项,且系数互为相反数,所以和为零,只剩下这两个数的平方差了、
[师]很好、请用一般形式表示上述规律,并对此规律进行证明、
[生]这个规律用符号表示为:
(a+b)(a-b)=a2-b2、其中a、b表示任意数,也可以表示任意的单项式、多项式、
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可以做如下证明:
(a+b)(a-b)=a2-ab+ab-b2=a2-b2、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能不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a+b)(a-b)=a2-b2起一个名字呢?
[生]最终结果是两个数的平方差,叫它“平方差公式”怎样样?
[师]有道理、这就是我们探究得到的“平方差公式”,请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叙述这个公式、
(出示投影)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一个重要的公式,用它直接运算会很简便,但必须注意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应用、
在应用中体会公式特征,感受平方差公式给运算带来的方便,从而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出示投影片)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师生共析]运用平方差公式时要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学会对号入座、
在例1的(1)中可以把3x看作a,2看作b、
即:(3x+2)(3x-2)=(3x)2-22
(a+b)(a-b)=a2-b2
同样的方法可以完成(2)、(3)、如果形式上不符合公式特征,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转化工作,使它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征、比如(2)应先作如下转化:
(b+2a)(2a-b)=(2a+b)(2a-b)、
如果转化后还不能符合公式特征,则应考虑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作如上分析后,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两个例题、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板演进行评析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
[例1]解:(1)(3x+2)(3x-2)=(3x)2-22=9x2-4、
(2)(b+2a)(2a-b)=(2a+b)(2a-b)=(2a)2-b2=4a2-b2、
(3)(-x+2y)(-x-2y)=(-x)2-(2y)2=x2-4y2、
[例2]解:(1)102×98=(100+2)(100-2)
=1002-22=10000-4=9996、
(2)(y+2)(y-2)-(y-1)(y+5)
=y2-22-(y2+5y-y-5)
=y2-4-y2-4y+5
=-4y+1、
[师]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利用平方差公式应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也可以是表示数的单项式、多项式即整式、
(2)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3)有些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表面上不能应用公式,但通过加法或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适当变形实质上能应用公式、
[生]运算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才行、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组闯关练习、优胜组选派一名代表做总结发言、
Ⅲ、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解:(1)(a+b)(-b+a)=(a+b)(a-b)=a2-b2、
(2)(-a-b)(a-b)=(-b-a)(-b+a)=(-b)2-a2=b2-a2、
(3)(3a+2b)(3a-2b)=(3a)2-(2b)2=9a2-4b2、
(4)(a5-b2)(a5+b2)=(a5)2-(b2)2=a10-b4、
(5)(a+2b+2c)(a+2b-2c)=(a+2b)2-(2c)2
=(a+2b)(a+2b)-4c2
=a2+a#8226;2b+2b#8226;a+(2b)2-4c2
=a2+4ab+4b2-4c2
(6)(a-b)(a+b)(a2+b2)
=(a2-b2)(a2+b2)
=(a2)2-(b2)2=a4-b4、
优胜组总结发言:
这些运算都可以通过变形后利用平方差公式、其中变形的形式有:位置变形;符号变形;系数变形;指数变形;项数变形;连用公式、关键还是在于理解公式特征,学会对号入座,有整体思想、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下知识、
(1)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即(a+b)(a-b)=a2-b2、
(2)公式的结构特征
①公式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多项式;
②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③有些式子表面上不能应用公式,但通过适当变形实质上能应用公式、如:(x+y-z)(x-y-z)=[(x-z)+y][(x-z)-y]=(x-z)2-y2、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179练习1、2、
2、课本P182~P183习题15、3─1题、
Ⅵ、活动与探究
1、计算:1234567892-123456788×123456790
2、解方程:5x+6(3x+2)(-2+3x)-54(x-)(x+)=2、
过程:
1、看似数字很大,但观察到:123456788=123456789-1,123456790=123456789+1,所以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去化简计算、
2、方程中含有多项式的乘法,而且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去化简、
结果:
1、1234567892-123456788×123456790
=1234567892-(123456789-1)(123456789+1)
=1234567892-(1234567892-1)
=1234567892-1234567892+1
=1、
2、原方程可化为:
5x+6(3x+2)(3x-2)-54[x2-()2]=2
∴5x+6(9x2-4)-54x2+6=2
即5x+54x2-24-54x2+6=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5x=20
∴x=4、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3)(a-3)(a2+9);
(2)(2x-1)(4x2+1)(2x+1)、
分析:(1)(a+3)(a-3)适合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应先计算(a+3)(a-3);(2)中(2x-1)(2x+1)适合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应先计算(2x-1)×(2x+1)
解答:(1)原式=(a2-9)(a2+9)
=(a2)2-92=a4-81;
(2)原式=[(2x-1)(2x+1)](4x2+1)
=[(2x)2-12](4x2+1)
=(4x2-1)(4x2+1)
=(4x2)2-1=16x4-1、
方法总结:观察、发现哪两个多项式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符合公式结构特征的先算、这是这类试题的计算原则、
[例2]计算:
(1)1002-992+982-972+962-952+…+22-12;
(2)(1-)(1-)(1-)…(1-)(1-)、
分析:直接计算显然太复杂,不难发现每两个项正好是平方相减的形式、于是便考虑能否逆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去计算、事实上,这是可行的、
解答:(1)(1002-992)+(982-972)+(962-952)+…+(22-12)
=(100+99)(100-99)+(98+97)(98-97)+…+(2+1)(2-1)
=100+99+98+97+…+2+1
=(100+1)+(99+2)+…+(51+50)
=50×101=5050;
(2)(1-)(1-)(1-)…(1-)(1-)、
=(1+)(1-)(1+)(1-)(1+)(1-)…(1+)(1-)(1+)(1-)
=××××××…××××
=×=、
方法总结:逆用平方差公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相信你也会运用、
小学的乘法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例1图片,乘法口诀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8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格表示1个8,第二格表示2个8,第八格表示8个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1)学习第一句口诀:一八得八.
出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讨论,它表示几个8,求1个8怎样列式,怎样编一句8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明确:表示1个8,列式口诀:一八得八
学生读口诀,说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2)启发学生学习第二句口诀
出示2个正方体,使学生明确所乘的数比第一个算式多1,表示2个8,列式,口诀二八十六,并填书.
(3)分组讨论,学习第3~8句乘法口诀,并填书.
①分组讨论,探究8的乘法口诀.
②填书.
2.反馈练习.
(1)读背诵8的乘法口诀.
(2)做一做1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3)做一做2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三、全课小结.
略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3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2.练习二十二2题
(1)6个8相加是多少?(2)8乘4是多少?
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4题
83488678
58823888
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
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1个82个83个84个85个86个87个88个8
探究活动
数台阶
假如你家住的是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阶,每阶楼梯都是8级.你家住八楼,那么你从一楼到八楼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
活动一、说一说,算一算.
1.分组讨论: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吗?如果可以,又有几种方法?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及计算结果.
3.全班评选出最佳计算方法.
活动二、走一走,数一数.
学生在课后找一座高层楼房(要求与题中一致),从一楼走到八楼.数一数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看是否与活动一中的计算结果相符.
8的乘法口诀
【小学的乘法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乘法教案07-09
分数乘法教案10-07
分数乘法教案10-20
乘法口诀的教案04-18
分数乘法教案(精选)05-18
(经典)《笔算乘法》教案02-10
《笔算乘法》教案12-13
小数乘法教案04-12
小学数学关于《小数乘法》备课教案04-07
2的乘法口诀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