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与浮》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沉与浮》教案模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花官营中心小学的——张艳萍。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
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铁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把瓶盖放在水面让它仰在那,瓶盖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盖放入水中或者反过来放进去,就会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问题:瓶盖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
把一件物体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运动离开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运动停在水底就是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教师演示正确实验方法,实验前用课件提出实验要求及要点:并填好实验记录单。
让它沉下去?
(2)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学生分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比一比,哪组的办法多。 2、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比如让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压下去,装满重物或灌满水等。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盖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通过交流、研讨、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
【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四、总结拓展——收课不收思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与沉浮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1、轮船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中国死海,人在水中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 3、潜水艇是怎样浮上来的。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既是对课堂中心内容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感受浮力”作了铺垫,是科学探究的延续。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会让他们用探究的思想去认识事物,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最后我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设计的板书图文并茂,简洁地概括了本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沉与浮》教案模板2
【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 与沉的条件。通过学习浮与沉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 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和热情。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 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 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 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 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 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 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 气球。
【教法分析】
本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浮沉条件,因此必须放手 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应首先 以趣味浮力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善于及时、自然地引导由观 察浮沉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 从而设计、实施有目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 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多举一些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 决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时,除了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外, 还应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说理,解决问题。另外,学 习本节内容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易的密度计和潜水艇的模型,以 加深对密度计、潜水艇原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②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 ③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 过实验,观察玻璃瓶的上浮、下沉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 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 释密度计、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 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与其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一只新鲜鸡蛋,25 个盛水容器和 25 个玻璃瓶。视频、图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的活动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 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 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 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 在水中任一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 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 内容。 举例、思考、讨论。 用贴近学生生活 的情景引入新课。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一)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 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 向水中慢慢加 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 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 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 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 供参考) ? (b)教师引导得出搅 (a)学生观察回答。 培养学生善 于交流与合作的 精神和归纳概括 的能力。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 拌的目的, 一步一步 让学生建立起加盐 水是改变液体密度 的概念。 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 增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 (c)学生观察发现, 么现象出现? 鸡蛋上浮了, 有的学 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生很吃惊。 (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 ?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d)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 学生,让他们分析 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 出这种现象出现的 态; ?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 原因。 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 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 它下沉和上浮; ?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要求:用盛水的容器和玻璃瓶完成 实验,并填写观察的结果。 学生动手实验, 发表见解,讨论交 立经验, 获取实验 教师矫正学生总结出的物体的浮 流。自己总结物体 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 的浮与沉条件。 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 小。 ① ②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 物体处于悬 数据 亲身体会, 建 浮或漂浮状态; ③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1.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看书,讨论分通过实际应 用,激发学习兴 观看放映,总 趣。 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计 析密度计的原理。 的原理。 2.让学生观察“潜水艇”模型课 件,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结潜水艇的工作原 将较复杂的问题形象、直观地表示出 理。 来,使学生容易接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弄清热气 球的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的爱 列举我国古代 国 热 情 和 民 族 自 思考与讨论:你煮过饺子吗?生 劳动人民利用浮力 豪感。 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 解决问题的实例。 熟的饺子浮起来了,如果把凉的熟饺 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 么?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 紧扣目标,回 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 顾一节课的收获知识。 从 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提出学习的困惑。
《沉与浮》教案模板3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一、引入新课:
1.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 F浮= __________。(2)阿基米德原理: F浮=__________。
2.影响浮力的因素:(1)__________;(2)__________。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探究1】物体的浮沉条件:
1、从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浮沉
观察: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运动情况,了解物体的浮与沉究竟取决于什么?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漂浮或悬浮。即:
(1) 漂浮 → F浮________G (2) 上浮 → F浮________G
(3) 悬浮 → F浮________G (4) 下沉 → F浮________G
问题: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从密度的角度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思考:你能用公式推导的方法总结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吗? (1) 漂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2) 上浮→ ρ液__________ρ物
(3) 悬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4) 下沉→ ρ液__________ρ物
观察下面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铁钉、蜡块、小石头、木头。)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探究2】浮沉条件的应用(阅读课本P179-180)
⑴ 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把密度计放入液体中,密度计始终是
__________状态,密度计工作原理: F浮__________G
⑵ 盐水选种: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饱满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
⑶ 潜水艇:工作原理:靠改变_________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
⑷ 热气球、孔明灯、许愿灯:改变球内气体__________来控制浮沉。
四、习题演练
1、把乒乓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会__________;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会__________,氢气球放手后会__________;充满空气的气球放手后会__________。由此可见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大小。当__________时,物体上浮;当__________时,物体下沉;当__________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密度计的重心在密度计的__________,所以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密度计能直立在液体中,这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它所受的重力。
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露出液面的体积就__________,因此密度计的刻度约往上越__________。密度计的刻度分布__________,而且上面的刻度线偏__________,下面的刻度线偏__________; 密度计__________部的玻璃泡内装有小铅丸,其作用是__________。
3、用盐水选种是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是因为_____ ___________,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到容器的底部是因为_______ __________
4、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__________,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___,要实现上浮和下沉,只能改变潜水艇自身的__________。因此当压力舱充满空气,阀门关闭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当打开阀门,海水进入压力舱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当压缩空气打入压力舱,将海水排出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
5、一个均匀圆柱体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圆柱体截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在放入该液体中,则 ( )
A、两部分都上浮 B、两部分都悬浮
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 D、体积小的.上浮,体积大的下沉
6、鱼鳔是鱼体内可以胀缩的气囊,是鱼类的浮沉器官。鱼鳔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个因素来实现浮沉的 ( )
A、鱼的重力 B、鱼的质量 C、鱼排开水的体积 D、鱼受到的压力
7、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 )
A、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4.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放入锅中,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如果把凉的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沉与浮》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1、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1、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沉与浮》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
培养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激发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A、教师用:马铃薯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2只,食用油、水银等。
B、学生小组实验观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马铃薯各1个、搅拌棒、食盐、盐勺等。
教学重点:改变盐水的浓度,使马铃薯悬浮在水面上。
难点:马铃薯沉浮还跟液体有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今天我们桌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是沉还是浮。你打算怎么把它放进水里去?
课件引导(学生淹马铃薯)
观察到了什么?
是沉还是浮?(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也试一下――――怎么浮了?
谁愿意到老师这儿试试,给大家看一看?(结果都浮了。)
这是为什么?是老师的水缸大?水多?马铃薯有轻重?还是有另外原因?
讨论:两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马铃薯的沉浮
1、是跟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系
2、是跟水的多少有关系
3、是跟放进去的动作有关系
4、是跟水有关系
老师的这缸水跟你们的水不一样,能观察出来吗?
三、选择研究方法,组织探究
这水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吗?
怎样才能知道老师的水里有什么?(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不能用嘴尝!)
设计实验,证明老师的水槽里是盐水。
实验一验证水中有盐(演示)
v操作步骤:
v1、取铁皮木夹;
v2、取水1-2滴;
v3、点燃蜡烛;
v4、加热把水烤干,观察留下什么。
第一阶段小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清水中马铃薯是沉的。
新问题:盐水中马铃薯为什么会浮?
实验二:自己制作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
1、分发刻度杯;
2、指导实验方法:
取水200毫升,再一勺一勺地加盐,边加边搅拌,同时观察实验中的变化。记录下用了多少盐,刚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加太多会融化不了。(进行计时)。
汇报加盐多少。
加盐
(勺)
1
2
3
4
5
6
7
8
沉浮
情况
第二阶段小结:现在你知道了,盐水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马铃薯就浮起来了。
四、在实验中探究新发现,解决新问题
1.新问题:为什么清水中马铃薯沉,盐水中马铃薯就浮?
讨论: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启发观察加盐后杯中满了多少)
用天平称清水和盐水哪个重。(条件:一样重的空杯子,再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
测定结果: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所以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其实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你加了许多盐,水的体积却增加不大,所以这水变重了。)
除了盐水,其他物质能使水的重量增加吗?
2.认识不同的液体,同体积的重量不一样的,液体越重,浮力就越大。
3.取食用油、酒精、蜂蜜各一杯;用马铃薯实验,(或食用油、酒精、水,用蛋实验)
猜测:哪一杯的浮力大,哪一杯的浮力小?
五、总结与扩展:
1.总结:我们通过做实验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这是因为同样多的盐水比清水重。重的水就比轻的水浮力大。如果我们这里有很重很重的“水”,它就能浮起清水中下沉的物体(出示水银)。你们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要想想它会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课件展示:
死海――世界上盐度最浓的盐水湖;
我国也有许多盐水湖;
为了旅游的需要,人们制成人工盐水湖……
六、练习与应用:
1、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体积大小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2、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还可以有那些?(继续实验)
3、食用油-清水-盐水-水银,哪种液体浮力最大?
【《沉与浮》教案】相关文章:
《沉与浮》教案06-18
大班沉与浮教案10-31
沉与浮大班教案01-17
水的沉与浮中班教案05-15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11-11
幼儿园教案《沉与浮》01-26
大班科学沉与浮的教案08-23
《沉与浮》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28
沉与浮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6-30
《浮与沉》的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