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比的应用》

《比的应用》

时间:2022-06-27 15:26:45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 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 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 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 ,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应用》
合集15篇

《比的应用》 1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直接给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再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求解.给出的实际问题有很多并不是学生所能感觉到、体会到的,往往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等,解决方案的单一性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被动.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题仅是作为理论联系实际和巩固新知识的一种手段,正如谭良军在《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一文中指出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假象”,即在学生学完某一知识后,就给出一个应用题,要求学生解答。这种所谓的“应用题”,有时是机械的辨别、模仿,强调的是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效果甚微。

  要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本节得设计成一节实践探讨课,教学时先介绍测量工具,让学生清楚工具可以做哪些测量,再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自行设计解决方案.接着组织学生探讨方案的实效性.最后对可行的方案,自编数据,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只负责引领学生促使问题的探讨层层深入。

  问题一:如何测量距离。

  1.两点间不可拉线测量,但测量者可以到达两端。比如计算隧道的长度

  2.两点中有一点不可到达,比如测量小岛到岸边的距离 3.两点都不可到达。隔河可以看到两目标A、B,但不能到达.求A、B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深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开放性。 问题二:如何测量高度。

  1.底部可以到达。比如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2.底部不可以到达。 比如测酒店的高度 问题三:如何测量角度。比如船的航向。

  将生活中的各种不可测的距离由浅入深的引入解决.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可以变“不可测”为“可以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开放性地提出测算方案,提倡多元思考。

  如此设计改变了封闭的传统应用题解决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之中.通过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设想与构造,既熟练了数学知识,又使学生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另外通过对方案实效性的探讨与编题解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增强了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光靠解一些应用题是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途径应该有多方面。本文提到的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手段。

《比的应用》 2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求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这些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我努力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与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课的一开始,我以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而后提出今天这一节课的课题,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开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为学生的.“做”架起一道“思考——实践”的桥梁。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预测猜想——动手实验——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发现:用金属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头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在此,我再告诉学生,材料在水中也是材料的一个特性,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同时总结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材料有关。

  在第二组“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木头这种材料是非常熟悉的,为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他们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来得出木头的特性,并在板书是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而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教育,大部分学生能得出木头的特性,但是有一些学生对于特性一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还应和预测做些比较,应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另外还应加强拓展,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比的应用》 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以及百分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会解答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的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较为简便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解答稍复杂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迁移、推理等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3、情感与态度:

  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以及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原数”等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较为简便的解答方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激活旧知,导入新课。

  百分数的学习在教材安排上具有跳跃性,学习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以唤醒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首先创设水上公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继而出示相关信息和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类似,只是以百分数的形式给出。学生有相关的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便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第一个例题的学习时,没有直接给出百分数,而是将35%以分数7/20的形式出现,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然后将分数改成百分数,通过两题的类比,发现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是一样的,这样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自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创设退耕还林的情境学习第二个例题。情境的创设既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又使学生增强了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个例题是第一个例题的逆向思考。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原数”的问题。为降低难度,教材紧紧抓住“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这一核心知识,介绍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开了难度较大的逆向思维,仍用第一个例题的思路,顺向思考。由于此题相对于第一题的题目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发现这道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在小组中交流自己遇到的困难并尝试解决。最后探究得出:用方程方法解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前做了预设,对例题二的解法如果学生中出现算术法,可以将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达成共识,方程法理解起来更简单

  最后将两个例题进行比较,明确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选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组练习,第一组练习是对例题的复习巩固;第二组练习是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其与例题的异同。

  同时,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实践作业,创新提高

  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关于百分数的信息,自己创设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答,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知识,用知识。同时使百分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深切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价值理念。

《比的应用》 4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比的应用》 5

  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计算的基础上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

  1、激发兴趣,主动探究。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一、课堂伊始创设有效情境(组建数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且整节课都在一个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好。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第二、教师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促使学生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表示什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比的应用》 6

  福和希望小学:匡俊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2、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

  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多层次练习题,巩固认识

  在课的巩固过程,安排了一个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从而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比的应用》 7

  一、序言:

  1、学校基本情况

  洪洞县登临中学始建于1991年,位于辛村乡北端,辐射半径1.5公里,辐射人口9500人。校园占地面积8991平方米,建筑面积3311平方米,学校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齐全,是一所环境优美、设计合理的农村三轨制初级中学。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8人,教职工37人,所有教师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40%以上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专任教师配备齐全,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总体呈现教师年轻化趋势。

  2、自评过程

  我校的自评工作从年10月10日起到年10月18日止,历时1周的时间,在这次自评中我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发动、组织、准备阶段。

  我校在接到教育局督导室文件后,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马上召开校委会,成立了以校长闫德胜为组长,以许鸿雁、宋红强、贺飞虹、徐林平、徐红莲、许建辉为组员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督导室文件《关于做好年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洪洞县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让各位组员从思想上认识到督导工作的重要性,把本次督导工作作为自我检查、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一个契机。然后对照自查内容,明确了每位组员的自查任务。并对组员提出:认真细致、不缺不漏、实事求是等要求。把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限时定期向组长汇报各自的自查进展。另外,为了做好本次督导自评工作,我校还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认真学习了有关评估的文件,对教职工进行宣传、动员,并在教师会上宣布了学校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位组员的分工,要求各位教师积极配合各项自评工作的开展。

  (2)、查漏补缺,认真整改阶段。

  自评工作的第二步是:查漏补缺,认真整改。我校对照《洪洞县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进行了认真落实。图书、仪器、电教器材等,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进行检查、测试;对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各处室 的实施落实和过程资料进行了整理,对不完善的进行了整改。

  (3)、资料收集整理阶段。

  借这次督导评估工作,我校把各处室过程性资料收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编排整理。资料根据《洪洞县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办学思想、制度建设、规范办学、德育与活动、课堂教学、办学成效六大块,分类进行整理,并编写了目录以供查找方便。

  (4)、初步小结阶段(学校的主要成绩,经验,存在问题等)。

  通过自查,各组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了小结。并在自评工作领导小组会上向组长一一汇报。在小结中,既找出了学校的一些成绩、经验、特色,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结,学校对各项工作都有了一个全面真实地了解,对学校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5)、评估综合结论(包括:定性、定量情况)。

  通过几天的自查,我校根据自查结果,按照指标评定标准,按给分标准及督评要点,分别仔细分析信息资料,确定被评项目的客观实际与等级标准的符合程度,确定相应的等级及分值。认真填写了《洪洞县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自评打分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登记表》。

  二、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年来,我校以清新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人,以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造就人,以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人,以课程的特色研究成果发展人。激励教师做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引导学生做有文化知识的学生,努力实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 。

  我校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洪洞教育电视台》、《槐乡教苑》先后为我校作过报导。学校先后被评为"洪洞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课程改革工作先进学校"、"县级文明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先进学校","临汾市远教应用先进单位"、"临汾市优秀资源库"、"山西省远教应用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此次督导来临之际,我校领导带领教师对照《洪洞县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寻找欠缺点;在德育活动上寻找增长点;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实效;在办学成效上彰显优势,使我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体自查结果如下:

  (一)、确立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种主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是以育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校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用高效课堂绽放生命光彩,用爱心责任塑造健康人格,用科学管理成就完美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提高学生素质,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始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仅重视抓好智育,更是把德育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制度。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各部门实行各处室、年级组两条线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学校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制定检查方案,规范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用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老师和学生。学校每学年实行优化组合,年级组聘请班主任,班主任聘请任课教师。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我校依据《山西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教育教学、总务后勤、德育常规、安全、体卫艺等方面。同时建立了跟踪督导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校还通过每周一次的中层例会,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重视制度的过程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有制度、有督导、有奖惩"的管理局面。

  我校还依据教育局有关文件,制定了"创建和谐校园实施方案",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先后开展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努力营造和谐共进的团队。

  在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方面,由校长牵头,政教主任分管,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护校、值班制度,加强了领导值班,杜绝了学生的安全事故,免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制定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平时定期举办安全知识、心理健康、法制教育讲座,有效地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自我防护能力。

  (三)、落实政策,规范办学行为。

  我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教育的公平公正,不办重点班、实验班,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认真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有规范的作息时间表。我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全开足音体美等课程。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实行教案学案练案统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完善了教师考核细则。

  1、为切实做好年秋季开学工作,校委会全体成员于暑期就到岗到位。及早谋划,制定了各处室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对本期工作和开学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逐周安排,责任到人,整个开学工作有条不紊。

  2、开学工作中,全体教师表现积极,详细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全体班主任负责报名工作,坚守工作岗位,做好了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做好家访工作,控流保学效果好。

  3、在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做到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4. 开全开足课时,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开发完善校本课程。

  5. 充分利用实验仪器,开展好实验教学工作。

  6、学校认真贯彻《学生体育工作条例》,按照课程标准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坚持做好课间操和上、下午的眼保健操,每周安排两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四)、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学校文明建设领域,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深化"文化"育人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力求使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育人效果,拓宽了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内涵。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布置,要求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既丰厚了校园文化,又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学校设立了校园广播站,每天广播弟子规诵读,文学作品欣赏,表彰好人好事,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作用;学校还设有公示栏,将文明班级、先进集体,三好学生、常规检查结果公布等,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2、强化"责任"教育

  强化责任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责任教育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教师将责任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常抓不懈,取得了一定实效。

  3、突出"秩序"教育

  秩序指学习、活动、生活、工作都要讲究客观规律和规程要求,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学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等,即学习、活动、生活三个方面的秩序。秩序没有要求的层次划分,只有要求实现的方式不同,实施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学校生活秩序化。

  4、加强"礼貌"教育

  礼貌首先在于观念上,主要指学生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和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礼貌意识的养成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礼貌行为训练要持之以恒,并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目前,学校的所有学生几乎都能做到见到师长止步、鞠躬、问好!

  5、凸显"励志"教育

  励志是指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要努力向上,学榜样、赶先进、创优秀、攀高峰。励志首先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意志,励志意识的培养主要靠教师的示范,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激励强化学生的励志行为,此外还要宣传引导。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中学生人格教育》专题片,《没有四肢的人生》、《一横感恩》励志片,通过励志教育的实施,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6、确立"班主任"教育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形象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为了使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为了加强队伍建设,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学生"。利用班会、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为此年5月开展了第一届"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课改明星班级评选"活动,全面推进了班级工作的开展。

  (五)、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

  1、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

  几年来,我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活动,积极开展新课程校本培训。采用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写出了一定数量的 、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教师理论水平获得大辐度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2、探索校本研修新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平台,创设条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新课改理念还没有在深层次上内化为他们的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此,我校于年6月开展了登临中学第一届"课改明星教师"的评选活动。用持续一月的时间,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学校综合考试和学科竞赛成绩。

  学校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近三年学生毕业考试,一次性合格率为97%以上;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合格率均为100%,在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通过率均达100%,中考成绩三年三大步。

  三、存在的问题:

  1、全校教职工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工作能动性有待提高,新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需进一步转变;同时,目前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尚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目前不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在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下,学校不得不迎合各方面的要求,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两全"方针上不够坚决和彻底。

  3、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德育工作的实施及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育科研还存在形式主义,尚未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在学科课题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

  四、今后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抓好校本教研和培训,不断提高全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和评价机制,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制度与组织保障。

  只要我们振奋精神,扎实工作,认真整改,坚持内涵发展不动摇、坚持校本发展不动摇、坚持全面育人不动

  摇、坚持质量立校不动摇,振奋精神,发愤图强,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汗水,以"对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工作目标,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创造更显著的业绩,开创登临中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比的应用》 8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学,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

  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课堂抢答,以赛促趣

  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对此,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为该组记分并当堂公布每组得分结果。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需要有机联系起来。而且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掌握好难易程度。否则,讲课内容太简单会使学生感觉平淡无味,激不起兴趣;讲得太深奥,学生一知半解,注意力容易在不理解中转移,达不到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趣味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之目的。

《比的应用》 9

  本节课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

  我的设想是:首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通过2个练习题,使学生既复习旧知又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其次、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我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使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再通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我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安排,既让学生得到基本练习,而且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良好的师生约定和鼓励性评价都给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美中不足:

  1、设计了四种解题思路,没预设到学生还多想了一种解题方法,导致超时2分钟,以后备课中应设计更多方法解决问题。

  2、能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仍然少。

  3、对于鼓励性语言和评价还要再多样些。

  总之,教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虽然任教多年,但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不断进步。

《比的应用》 10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比的应用》 11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综合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讲的第一节课,课前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够充分,做教案和课件时所想到的情况远远不足以应对同学们课上所做的反应,比如一道题的解法,我准备三种,但是学生就可能想出十种、二十种,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我在课上随时注意捕捉同学们的想法并理解和解决引导。虽然上课时我并不紧张,但是在应对同学们的种种想法解题思路时还是很局促。在讲到这节课的重点:计算李叔叔骑行总路程时,需要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这里我只讲到了原式之后的第一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第二步四个加数两两结合,最后得出结果比按步骤计算要简便,却没有想到同学们早已经把四个数按原来顺序相加的原式省略掉了,直接就是交换位置之后两两结合的式子了。直接导致这样讲定律的运用时就不知如何下手,很是被动。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注意将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细致才行,方方面面要想到。尤其注意跟随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快的学生的方式用比较“方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进而注意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还要注意不能忽视部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其实讲课大部分时间是要将给他们的,只要他们能接受,能听懂,那么这堂课就差不多达到目标了。

  课堂刚开始同学们非常积极,可能因为本身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是很困难,掌握的比较好,所以会很乐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能大家对于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比较好奇,课上想表现自己,所以还比较活跃。但是毕竟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在课堂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像开始那样气氛活跃了,仅仅是一部分平时一贯活跃的同学继续对我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做答,其他同学不再积极,甚至可能开小差了。对于集中同学们注意力这个问题,以后应该及时注意同学们的反应,适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强调一下注意听讲,比一比谁坐的好,谁反应快哪一个小组领先等等方法来吸引同学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同学来激励其他同学,多鼓励少批评。

  经验还需慢慢摸索,逐步积累,每堂课都可能暴露出问题。我一定会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我觉得王春风第一次讲课还是不错的,能分析自己的不足和自己以后注意的问题,老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扑捉信息引导,甚至纠正或利用学生的错误来完成重难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实习老师开始不可能做得很好,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比的应用》 12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复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综合应用力与运动,浮力等知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对这节复习课的定位是:帮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减轻学生负担。

  复习课的常规思路都是先复习知识点,再辅助于练习进行巩固。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讲的筋疲力尽,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因此,我决定通过实验来引入复习,一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来可以更有效的复习知识点。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准备一杯盐水,将木块,鸡蛋,铁块分别浸没其中。松手后发现三者分别上浮,悬浮和下沉。由此学生可以直接得出三者浮力与重力的关系。随后根据公式推导即可得出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实际情况说明这一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马上就分析或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应用这种方法。

  接下来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质量为500克,体积为600cm3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最终静止时,处于什么位置?浮力多大?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错误比较多。这一现象在我的预设之中,体现了学生解题时的思路、习惯,从而把学生自己的错误暴露了出来,使他们感觉到疑惑,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遇到综合性的浮力问题时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以及什么时候用浮沉条件来解决。因此,我将这些讨论浮力大小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用浮沉条件来解决的,这些题目的特征是物体前后的质量相同,即重力相同。根据浮沉条件,以物重为中介,来判断前后浮力的变化。另一类题目是只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浮力变化的。它们的特征是物体前后质量不同,所以无法以物重为中介。但是往往可以知道物体前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大小及排开液体的'密度大小。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这一安排使得好多中等的学生找到了做这类题目的信心,效果也不错。但是课后练习做下来,错误率还是比较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发现课堂上把例题分门别类安排好,学生感觉简单,但是到了家作中,没有分类,学生就又迷糊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例题的分析上。课堂上主要是直接讲正确的解法,而错误的解法错在哪里并没有强调。虽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什么样的已知条件,用哪一种方法,但这种思路毕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要内化还需要时间。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及时改进:让学生发言,将理由写在黑板上,再由全班同学讨论,对或错?理由是什么?在学生的争论中,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逐渐统一了思路:先写下基本公式,逐一确定已知条件(主要错误之处),已知条件确实不够,就用浮沉条件来判断。确定并统一思路后,再次进行练习,正确率明显增加。课后的练习做下来,效果也是不错的。

  两个班级进行对比,我发现主要原因有个:1、解题的思路不能强加给学生,应该要由学生自己争论后得出,这才是学生自己内化后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能力。

  2、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思路过程投影出来,进行解剖,使学生知道自己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并进行改正。


《比的应用》 13

  我们知道复习课难上,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习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复习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比的应用》 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后教学的。学生认识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在此基础上学习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设计了“看地图”与“画地图”两个数学活动。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势:

  1、尊重生活现实,利用生活资源

  地图是学生生活常见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测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2、改变呈现方式,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所需的条件,而是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把生活问题合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的应用》 15

  这学期的教学研讨课,我们高数组研究的内容要求是解决问题方面的。看看我的教学进度,解决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例尺的应用和正反比例的应用了。后面一个内容我去年参加区赛课时上过,不想再上了。这次想挑战一下自己,选择了《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之后进行教学的。最初我研读完教材和教学用书后,觉得这个内容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最开始我定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把例2、例3都上完。后来再一次重读教学用书以及找中上等学生进行个别摸底调查时,发现学生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若告诉比例尺和其中任一个量,求另一个量,这些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映,在老师提醒他们把比例尺写成分数时,他们才很快觉悟。看来数量关系之间的变换是有难度的。本来初次备课是上完例2接着上例3,再练习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经摸底之后,我把练习调整到例2之后,将例3略去,(例3更复杂,综合性更强)再增加书后的.做一做第一题。

  课基本上是按预先想的流程的上完了,但我自己的感觉不太好。反思有以下几个做得不足:

  1.对学生知识层次的了解不够。学生虽能够答出比例尺的意义,但学生对这个意义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从应用不熟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不足可以体现出来。

  2.教学重点突出不够。在用算术方法解答问题,特别是在推导公式时要放慢速度,引导学生观察,必要时还要加以读来增进理解。而我在让一个学生说出求实际距离怎么想之后,没有回头再引导学生看公式或是再请听懂的学生可以复核一遍,或者是让同桌说一说。我出示公式之后,也没有让学生读一读。效果就不太明显。

  3.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做得不够。学生课堂上气氛活不活跃,除了引导要得法之外,赏识、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当人在被肯定的时候,做事情就格外有激情。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多鼓励学生。

【《比的应用》 】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 03-14

《比的应用》 05-27

《比例的应用》 03-16

《比的应用》数学 05-29

《比的应用》 15篇05-28

《比的应用》 15篇05-28

《比的应用》 (15篇)05-28

《比的应用》 (15篇)10-17

《比的应用》 (精选15篇)01-18

分数的简单应用 02-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