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雨后》

《雨后》

时间:2022-07-22 12:18:44 我要投稿

《雨后》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 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 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后》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后》

《雨后》 1

  1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我努力为学生多次营造文本同学生实际生活相构联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个导入环节,既让学生重温了玩耍时的情景,又激活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生活情感,学生入情入境,畅所欲言,交流着自己充满童趣的活动。他们个个谈得津津乐道,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2 促使学生的相关生活经历的想象,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在“营造气氛,感受情趣”的环节中,我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会文本中人物或兴奋、或骄傲、或羡慕之情。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融为一体,激起了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借此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雨后》 2

  《雨后》是一首儿童诗,描写了一场大雨过后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玩乐的热闹场面,重点描绘了一对踩水的小兄妹俩,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俏皮好玩的性格,童趣十足。在还没教之前我就预料学生一定会喜欢的,那些活生生的文字,仿佛让那些孩子看到了自己,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共鸣。而怎样让学生更深的体会,那是我用心思考的。

  首先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产生共鸣。我以挑战者和未免者的身份让学生施展自己最好的本事去朗读,课堂气氛马上调动了起来。为了更好的指导和激发学生的朗读,我也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我说:“沈老师也来挑战好吗?”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老师也挑战,太新鲜了,他们静静地听着我的朗读,读完之后,许多学生感叹不已,“读得这么好,一处错误的地方都没有。”“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他们肯定比不过的。”突然有一个不同的声音:“老师我认为您读小哥哥的话停顿得太长了,‘妹,小心,滑!’应该停顿得短一些。”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同学,并且让学生讨论,老师这样读对不对?经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老师这样读是对的,那是哥哥在嘱咐妹妹,是喊出来的,应该拖着个调子,停顿得长一些。我听了之后欣慰地笑了,课堂上不同的声音那是最宝贵的,而通过争议、讨论之后的知识,同学们也一定会掌握得更牢。之后也有很多的同学要挑战老师的,我首先对他们的勇气表示了肯定,而不管他们能不能战胜老师,都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课文也越来越深地了解了。

  其次要让学生通过想象,品读体会。在学生充分读熟的基础上,我抛砖引玉问学生你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这时教室里的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起来,有几个同学讲到第一段,有的同学说:“我读了之后,仿佛自己也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跟着他们一起嬉戏。”有的同学说:“看到他们那个高兴劲,我自己也很高兴,真想和他们一起玩。”也有的同学说:“我想到了自己,我们也曾如此地玩过。”……学生的思维都被打开了,有些回答的精彩是我所没有预料的。原来,放开上课的所谓程序,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自由驰骋,那才是广阔的空间。

  再次是在演读中体会,把课推向高潮。文中小哥哥的语言动作和小妹妹的动作都十分的传神、入味,充分体现了童趣童真,让学生表演可起到推澜助波,由悟而创新的效果。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看得下面的同学欢笑连篇,都想跃跃欲试。有几对的表演是十分出色的,连摔跤、说话都模仿得很像,还像模像样溅起水花,嘴里“啪嗒啪嗒”地喊着。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居然还不想下课,还有同学想上来再表演,我微笑着说下课了你们可以自己表演啊,如果下雨了你们可以亲身体会啊,肯定有机会的,同学们一下子欢呼了起来。课就这样结束了,给我的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仿佛我自己也回到了童年,童年多么美好的阶段,孩子们,你们尽情玩吧,那是属于你们自己的!

《雨后》 3

  这首诗歌描写了雨后孩子们赤脚玩水的景象,突出了小哥哥和小妹妹踩水行走的内心体验,反映了孩子们喜雨爱水的快乐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来学习课文,享受童年生活的兴趣。由于年龄的特点,许多孩子喜欢玩水和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在孩子的心中。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味过去玩水的快乐生活,来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只有游泳玩水的经历,我话锋一转:“雨后玩水可不一样哦!”然后点击视频展示孩子们雨后玩水的情景,学生很专注地观看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小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大胆想象自己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情景,我问小朋友:“假如现在你的脚下就有一个大水塘,你会怎么做?”

  “我想在水里游泳!”“我想在那里滑水!”“我想抓鱼!”

  课前读了课文,备课时没预设到这个问题孩子们会有这样的回答,那是我想不到的,我读了课文,囿于文本,我就是想到了踩水,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的心灵动于我,鲜活于我,在他们心中,广场上的积水,可以游泳,可以滑水,可以抓鱼,是那么的浩大。常常,感觉自己思想的僵化,那么的缺少童心童趣,该以我的学生为师了!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学生学习本诗歌时的兴奋,我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出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这样的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朗读兴趣给激起来了,学生们的朗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妹,小心,滑!”

  很爱读这四个字,“妹”是哥对妹的亲情,“小心”是哥对妹的关心,“滑”是哥对妹的提醒,“喊”喊出了血浓于水,四个字,亲情,爱意,童稚,无邪。平时的课堂中有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提示语,这一课没怎么提示,孩子们已经读出了喊的声调,声音稍大,那甜甜的“妹”,我真爱听。

  儿童文学家冰心有很多清新舒雅的作品,洋溢着生活的情趣,传递着无边的爱意。《雨后》一文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冰心,是编者在引领学生走近冰心,所以让学生了解冰心也是学习本文的另一个目标。展示冰心的照片,介绍冰心的作品《繁星 春水》,朗读另一首小诗《别踩了这朵小花》,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愿意读冰心奶奶的作品。

《雨后》 4

  《雨后》是冰心奶奶作的一首儿童诗,此诗构思不凡,以清新淡雅的语言,细腻而传神地描绘了一幅雨后群孩戏水的情景,特别是通过对兄妹俩语言、动作、神态的渲染,生动地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中儿童特有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回顾整个教学实践过程,颇有一些想法。我们必须把时间和精力化在钻研教材上,教学流程设计要不断实践,反复推敲,在其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以下就教学中如何从整体入手,品读词句谈一点感受。

  一、单刀直入,整体感知。

  我们都知道教学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拿到课文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因为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过程。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呢?起初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玩水场面。谈话导入,我由近来常下春雨引到复习吟诵古诗《春雨》,由花草树木喜欢春雨说到孩子们喜欢夏天的雷雨,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彩虹高挂蓝天,孩子们跑出家门尽情地玩耍。小朋友,你跑出家门会做什么呢?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说雨后的快乐活动,再引到今天的所学内容,揭题提出学习任务,请学生初读诗歌。这个过程我自以为步步引导很自然,让孩子打开记忆的闸门,来激发孩子相应的情感。实践下来,感觉开头很冗长,学生没有从文本中去感知内容。而一堂课,开头5分钟必须一下子吸引学生进入主题。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感知内容:“雨后是什么时候?冰心奶奶写了雨后的什么事呢?”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读后,谈了诗歌的大概内容,有的是概括性的,有的是具体的描述。然后,由此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兄妹俩踩水的情景特别引人注目,兄妹俩是怎么踩水的呢?

  二、由粗到细,品读词句。

  1、步步牵引,限制了思维空间,教学易呈平面。

  诗歌的重点部分是第二、第三节,小哥哥踩水的有趣可爱,尽情踩水的时候不忘照顾妹妹,叫妹妹小心滑,自己却滑了一跤,虽然成了泥裤子怕妈妈责怪,但却那么高兴骄傲。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兄妹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精心设计了几个教学细节。我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小哥哥是怎么踩水的?”由这个大问题引入,请学生读2、3节,然后读好第一个句子,先说词“使劲”,使多大的劲?再来读词“使劲地踩着水”,读句“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读出踩水的使劲,读出水花的高,读出踩水的有趣,进而读出男孩的调皮,这样逐层深入。然后引到下句 “妹——,小心——,滑——!”的多元化朗读,拖长音大声喊小哥哥的话,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心。再联系下文“说着自己就摔了一跤”, 他还没喊完就摔跤了,所以 “滑”字读短些,这样指导学生用两种方式来读哥哥提醒妹妹的话,读出不同的味道。想象滑跤后的狼狈样,理解读好词语:“水淋淋”“泥裤子”,再来进行个性化朗读两个“糟糕”,如果你是小哥哥,说这话时,他会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表情?让不同个性的小哥哥读出不同的语调,或急性子小哥哥着急地大声说,或慢性子的小哥哥慢慢吞吞地担心地读。再来理解朗读为什么“兴奋,骄傲”?这样精细操作,老师紧紧把握了几个主要抓手,精雕细琢,步步到位,出现了几个教学亮点。不过,由于教学预设全面,教学生成状态完全被老师一手控制,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这样步步牵引,条分缕析,.都是一个层次上的学习。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失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应有的矛盾和思想碰撞,扼杀了鲜活的学情,也造成了诸如活跃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鉴赏,逆向的批判、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综合语文素养的失落。

  2、抛出大问题,铺设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要呈立体。

  整体感知全文时,抛出大问题来思考。而在具体的一个段落块面的操作时,也要以一个总领性的问题来展开。如学习重点部分时,“小哥哥是怎么踩水的?”这个问题既然问了,就要让学生在读完2、3节后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初步感知。在学生回答后再相机扣词抓句,感情朗读。而不是以此作为引子,只要求学生直接读句,说词说句,做理解分析,再读书。读书要整体地读,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都是具体的,零碎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围绕一个大问题去读,读后说理解,然后再读,即悟读。

  总之,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这个原则,从整体入手,来品读词句,不仅应体现在篇章教学上,而且在段落教学中更应体现这个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 “串珠子”的大问题,为学生铺设广阔的思维空间,然后把一个个闪光的珠子------细节展现出来,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站立起来。

《雨后》 5

  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的有趣图景。读来不由让人发出会心的一笑。诗歌源于生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的情趣。。

  一、设置情境激起体验

  雨后你们痛快地玩过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雨给你带来过什么呢?待学生畅所欲言后。引入课题: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中国现代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呢?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首诗,给孩子们播放适当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里所描绘的情景。这样,通过朗读,学生被带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交流: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也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出示课件,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角轻轻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这时再引导学生质疑: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也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然后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理解摔跤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在妹妹眼里,小哥哥就是她心中的偶像,他勇敢、坚强,摔了跤也不哭。此时再引导朗读,学生就定会声情并茂,全身心投入。

  三、引导背诵拓展延伸。

  在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背诵。最后抛出拓展问题: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吗?(可以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比童年,也可以和其它地区的孩子比童年)作为课下作业留给了学生,让孩子们做成ppt的形式呈现学习结果。

  课后,我想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时刻为孩子们服务,我们要真心走进童心世界,让孩子们享受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我们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维和归纳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之间的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形成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我们只是听众,一个适时的点拨者,一个助教者。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呼唤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拨动心灵的琴弦,让孩子们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的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成长进步的殿堂。

《雨后》 6

  课文描述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向上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孩子们在自读中感悟,反复接触文本语言,在字里行间去感受春笋的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

  我首先让孩子们自读文章,说说读懂了什么?

  第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到:“我明白了,春笋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我追问道:“你知道冒是什么意思吗?”他回答说:“就是长的意思。”我又问:“那你知道长和冒有什么区别吗?”孩子低下头想了想说:“对不起老师,我还没想好!”于是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结果,1分钟过后,小手就高高举起。我请一位小女生起来汇报,她说:“长就是一点一点长出来,冒就是一下子长出来。”我见机赶紧追问:“一点点长和一下子长,从速度上看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说:“速度不同,冒的速度快!”显而易见孩子们对“冒”这个字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接着又有孩子长起来交流到:“我读懂了,春笋起初是在土地里被春雷唤醒后,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才长出来。”我引导他:“如果你是小春笋,你会用什么部位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呢?”孩子答到:“当然是用头了。”“那你在冲破、掀翻时,头部会有什么感受吗?”只见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头皱着眉头说:“肯定会特别疼的。”我故意说到:“那我们还是不出去了就待在泥土里吧!”可爱的孩子急忙说:“不行不行!那样我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再疼我也要冲出去,我不怕!”我赶忙夸奖他身上有一种“春笋的精神”,我问大家什么是春笋的精神?孩子们你争我抢地回答到:“是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坚强、努力的精神”,“是努力向上的精神”等等,一个比一个说得好。

  对于本课的指导朗读我采用情景再现法,孩子们兴趣颇浓,读出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感受。

  我让孩子们高举双手,重重地击打桌面模仿春雷的声音,让孩子们感受春雷唤醒春笋的'时刻,只听“咚”的一声,孩子们齐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极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接着,我点名几个孩子饰演小春笋,在被唤醒后一个个冒出来,提醒他们表演出努力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时所受的痛苦与不怕痛苦、顽强生长地精神,其他孩子们先看表演再入情入境地朗读,效果太棒了。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我的循循引导下,不仅积极踊跃发言,而且妙语连珠,更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中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朗读水平也有所提升。其实课堂就是这样,只有教师真正地走进学生,走进孩子们的思想,能从孩子们的出发点出发,能从孩子们的落脚点设置问题并循循诱导,我想这才是真正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雨后》 7

  《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以及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的有趣图景。读来不由让人发出会心的一笑。诗歌源于生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象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

  一、设置情境,激起体验

  课始,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校园内刚刚下过雨后积满水的一大片空地的画面。引导学生回忆,雨后你们在这里痛快地玩过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朗读课文: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我们来读一读。然后通过学生展示朗读,学生们被带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组织交流,表达情感

  小兄妹踩水的'有趣情景被作者刻画得出神入化。教学中可以通过范读和引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在引导学生观看书中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引导学生观看书中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松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中走进自己的生活,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对于诗中小哥哥和小妹妹矛盾心理的刻画,则更要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才能充分体验。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小组通过讨论之后进行汇报点拨。事实上,小妹妹不正是羡慕他的吗?越是能领会哥哥的心理,就越能感受诗中的情趣,此时在引导朗读,学生就定会声情并茂,全身心投入。

  三、引导背诵,拓展体验

  诗歌描写仅仅是孩子们童年趣事中千朵万朵浪花中的一簇,生活中的趣事实在是太多了,自己的,他人的,甚至父母的……生活中的每一件趣事不就是一首美美的小诗吗?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也以小诗歌的形式写一写。从而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

《雨后》 8

  《雨后》是一首描写孩子们雨后水中嬉戏情景的优美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时,师生“乐”在其中,共同感受朗读美,享受阅读自主、自由的快乐。本课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把朗读训练和自主质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课文朗读,受作品情趣、意境的、人文的、语言形式的美,而且还能够感受富有创意的朗读美。这无疑是美好生活的体验,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文化的建构必然产生积极的作用。再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我又收到了一份惊喜。

  一、自主质疑,感情朗读

  我鼓励孩子们质疑,黄心仪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树梢会闪着金光?张仕翰立即抢着说:“因为刚下过雨,雨水把树梢洗干净了,特别绿,太阳一照,就像闪着金光。王昕也不甘示弱:“广场上的景色太美了,树梢不会闪金光,那是作者的想象。”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试一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紧接着蒋钰钊又提出了问题:

  “‘泥裤子’是谁?小妹妹为什么要紧跟‘泥裤子’?”杨树泓信心十足地说:“泥裤子当然指的`是小哥哥了。”小妹妹紧紧跟在泥裤子后面轻轻地小心地跑。我又插了一句你能不能把小妹妹的动作演一演,其他同学以感情朗读来表现?孩子们立即兴趣盎然,刘根源在前面表演,其他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读得那么陶醉,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等刘根源表演完了,孩子们又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我被孩子们的笑声感染,也和孩子们一起笑了起来,是呀,童心多美呀!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和体验,把理解与感悟作为学生个性化感情朗读的基础,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实践中,“亲历”生活,欣赏生活,发展个性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联系生活,安全教育润无声

  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之乐让孩子们羡慕,小哥哥那“糟糕”的一跤,更让孩子们神往。在交流雨给你带来过什么时?有的孩子讲起了在家里,在宿舍里故意摔跤的情景,孩子们的童心童趣让我欣赏,可万一摔坏可怎么办呀?于是我有旁敲侧击地说:“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呀,如果磕破,就由一时快乐变成痛苦了。”我把安全教育和对孩子们的关心溶入到学习中。体现了“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雨后》 9

  全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生活与情感体验,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与想像中享受童心与童趣。

  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重视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诗歌的朗读更要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本课充满童趣, 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特别是文中的二、三节中,哥哥虽然在玩水的过程中摔了一跤,仍然“欢喜、兴奋、骄傲”。为什么滑了一跤却反而“兴奋和骄傲”,这是儿童一种特有的心理,贴近儿童的生活。因此,学生们读了更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雨后》 10

  教学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感受生活处处充满了乐趣,感悟生活是多么美好。

  首先,我以一段饱含情感的范读将学生带入雨后的广场上,让学生想像自己身临其境感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你想怎么玩?”这样的设计,把学生带入那特定的'玩水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诉说起自己和小伙伴玩水的种种趣事,感受体验那快活似神仙的童年生活。

  其次,要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就要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读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这两句时,让学生踩踩水,看看是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痛快和高兴并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同样,小妹妹玩水的样子让学生从她的动作上去体会,再来和小哥哥的玩水进行比较,感受到小妹妹的不声不响和小心谨慎。然而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小妹妹的矛盾心里。

  最后,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第一节时,让学生说说眼前雨后的景色,广场上孩子们玩水的情景,使朗读更赋予感情。学生读“妹,小心,滑!”这句话时,肯定其高声地喊、亲切地喊和急促地喊,表达的是同一种心情——对妹妹的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

《雨后》 11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想像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朗读指导、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5.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大树爷爷”:小明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送一件礼物给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大树爷爷拍了一些照片,想请小朋友们欣赏呢!哦,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森林图片),引出课题。读题。

  大树爷爷告诉我们,它已经把图片印在我们的课本上了,大家快来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认生字词。

  1.提出要求,轻声自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学生读课文。

  2.有没有不识的字宝宝呢?(课件出示字宝宝,: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朋友吗?)它可要下去看看,它给谁带采了惊喜。(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播放《找朋友》歌曲)

  3.(课件出示字宝宝:谁是我的好朋友,把我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习“伞、红、果、叶、图、画、祖、国、木、开、水、耳、雨”等字。

  (请手执生字卡的小朋友到台前来介绍:我的朋友是……)

  教师将生字逐一贴到黑板上。

  引:调皮的生字宝宝一个一个地跳到黑板上来了。它们站在一块,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认出它们。

  随机指读生字。

  男女同学轮流读。

  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两个字宝宝。(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学习“小伞、红果、绿叶、图画、祖国、木耳、下雨、撑开、水珠”等词读词(带拼音)

  去掉拼音读词。

  齐读。

  开火车读。

  (你们的火车开得可真快,把字宝宝全给拽跑了,它们躲到哪去了。原来它们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课件出示带课丈的图片。

  三、细读课丈,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都行、喜欢的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

  2.个别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雨后的森林里有什么漂亮的景色?

  四、导读课文,读中感悟。

  “雨停了,雨停了”(从天上的彩虹和太阳引入,读出兴奋的浯气。第二句语调应比第一句高。)指导读“雨停了”这两句。

  3.指导朗读中间四句话。

  (根据学生的描述川页序,课件出示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特写图,相机板书与贴图)

  让学生根据“撑开、挂满、枕着、滴着”这四个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表演。

  大森林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的画面,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能把森林读得更美。愿不愿意把这四句美美地读一遍。(课件重新出现带有四句话的画面。)

  全班齐读。

  4.理解课丈的最后两句。

  朗读最后两句话。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是祖国的宝库?

  相机板书

  宝库里还会有哪些珍贵的东西呢?

  森林那么美,那么可爱,我们应该怎样读?谁能把森林的美和可爱读出来?(强调读出“彩色及宝库”二词)

  5.朗读全文。(课件回到首页)你们愿意把整首诗朗读表演给大树爷爷欣赏欣赏吗?

  五、拓展延伸,想像积累。

  引:大树爷爷看得可开心了,他还邀请了森林宝库中的一些宝贝们来呢?瞧;

  (课件出示小鸟,小鹿、小野花、小猴)大树爷爷想请小朋友们都来当当小诗人,为这首诗歌补写上几句,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现空行诗句)

  生看图编诗句。(师引导学生从拟人化方面编)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出图外的诗句。

  弹性预设

  把握生成

  ——《雨后的森林》教后反思

  张琼秀

  1.引言

  “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每一堂课上,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都应是“教大于学”,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以出现了“教等于学”、“教大于学”的情况。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受限,师生的共同发展受到阻碍。

  2.问题的提出

  上完一堂课后,心中存了不少尴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课,暴露了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学况掌握情况等多方面缺乏及时应对预案的问题。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情境及导语的设置,课件、教具的准备,教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却由于疏忽没有给任教班级的老师学生一个较好的心理准备,加之多媒体设置问题。致使学生在懵懵懂懂而又松懈等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课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后,在生成的实际中,教者又发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阅读课文,这是他们从汉语拼音到阅读课转换的第一篇,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字词方面掌握不大熟练。阅读、朗读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达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点拨朗读方面中颇费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讲”之嫌。在课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够,想放开让学生在同桌中、小组中去读,或让他们自读自悟,但上课初始时他们同桌互读的状态就不容乐观,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读书方法,教者在担心阅读效果的前提下,于是便出现了“收得太紧”的现象。只受限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够。换言之,“预设”的弹性不够,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与讨论。

  教学前的设计是生成的.一般指导,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结果要靠教师进行调控。它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它需要教师冷静地分析、灵活地运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点。它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备课,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整体发展情况。如果在课前就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对教学的实际生成就有了一个充分的估计。针对学生读的状况就会有一个应对的措施。如自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阅读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触阅读课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这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实现。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如果不让他们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读书,或者没有充分地读书,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度应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过多的讲,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说也不能使学生进入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不应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强加于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

  在预设缺乏弹性的课堂中,生成的动力不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面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它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学生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同时向他人发出信息量较少。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现无法进八状态的情况。也就是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在预设中对这些生成性情况都应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及时进行调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雨后》 12

  《雨后的森林》是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图文并茂,意境极美。学生们学得很积极、快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得学习,收效较好!表现在如下方面 :

  首先体现在复习生字,导入新课中: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乐园一样的学校中游览了一番,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中去参观!只有读准这些汉字宝宝,我们才能走进森林,相机出示苹果形状的的字卡,采取了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男女生赛读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我们就一起走大森林吧!

  其次,体现在理解课文时,我出示了挂图,带学生走进一副美丽的图画中,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乐学。

  接着,体现在指导朗读时,如“雨停了,雨停了!”我让孩子先听范读,再练习,通过朗读体会雨过天晴,看到美景的欣喜的心情。朗读诗中描写的四种事物的四句话时,让孩子观察,想象,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很自然地读出对大森林的赞美。

  最后,体现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演课文,学生们兴致高涨,个个兴奋不已,完全沉浸在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

  不过这堂课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我没能大胆放开,如果我能再放开些,让学生学,就会更完美!

《雨后》 13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由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儿童诗歌,作者选取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运用生动的笔调,朴素的语言,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赤脚踩水嬉戏的欢乐情景,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活可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少年儿童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美好回忆,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象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

  二、优点:

  1、从生活入手,揭示课题

  由于年龄的特点,许多孩子喜欢玩水和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在孩子的心中。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味过去玩水的快乐生活,来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只有游泳玩水的经历,我话锋一转:“雨后玩水可不一样哦!”然后点击视频展示孩子们雨后玩水的情景,学生很专注地观看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从想象入手,体会“有趣”

  在学习小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大胆想象自己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情景,特别想象小哥哥在摔跤之后,嘴里说“糟糕”,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那时的心情与想法。这样,通过角色的转换,大胆的想象,细微地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与情感。

  3、从朗读入手,体验情趣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学生学习本诗歌时的兴奋,我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出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这样的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朗读兴趣给激起来了,学生们的朗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例如:“糟糕――糟糕!”,引导学生细看两个标点:破折号和感叹号,想想这两个标点传递给你的是什么信息。学生的`交流令人欣喜,他们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心情变化,从担心裤子湿透影响了外表整洁到想起妈妈的责怪或是故意拖长声音,引起身边人的注意,为自己摔了这一跤感到自豪、光荣的心情,特意向别人炫耀。体会了这样的情绪,再让学生朗读,孩子们用不同的语调表现小哥哥的心情变化。

  4、从文本入手,走近作者

  儿童文学家冰心有很多清新舒雅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传递着无边的爱意。《雨后》一文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冰心,是编者在引领学生走近冰心,所以让学生了解冰心也是学习本文的另一个目标。展示冰心的照片,介绍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朗读另一首小诗《别踩了这朵小花》,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愿意读冰心奶奶的作品。

  三、缺点:

  课件不够灵活,若能用灵活的课件,配上生动地图片,让学生们再配乐朗读,效果会更好。

《雨后》 14

  《春笋》中春笋破土而出的场景学生没有见过,借助多媒体,学生能将生动的画面与“雨后春笋”一词联系起来,他们能将第一自然段的句子读懂,抓住“冲破”“掀翻”“冒”等关键词语用自己的朗读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表演加深理解。学生扮作春笋,演一演出土时的动作,借此也能理解动词的含义,想象出土后的情境,进行说一说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他们能围绕“这儿真美呀……”展开说话。在学生进行说的`练习时,教师适当地引导,在语言的通顺连贯方面,用词语的准确性进行点拨指正。

  结合课后的习题“一节一节又一节”进行拓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词,如秋天的落叶一片一片又一片。河里的鱼儿真多呀,一条一条又一条。学生投入学习,自然学得扎实。在解决背诵环节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思考句子与句子间的联系。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春笋破土而出,它的一系列动作不能颠倒,先“冲破”再“掀翻”最后“冒”出来。第二自然段中“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我帮助学生理解“雨后春笋”一词,学生就知道在春雨里长,而不是“笑”。在这些字词的理解方面,学生能深入,能把握用词要准确,在背诵时能熟练,准确并能有感情地背诵了。

《雨后》 15

  今天,上了《雨后》的的第二课时,当孩子们学到描写小妹妹的句子的时候,对句子中“泥裤子”的理解有了争议。在第一课时中,孩子提问题中也有说到这个问题,在两天之后我来上第二课时,没想到孩子们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我试先没有预设到的,

  这样的写法应该是借物代人,借代的写作手法!如果在课堂上给孩子提出“借代”这样一个名词,他们又能接受多少呢?其实借助文中上下文的句子,理解这个“泥裤子”应该不是问题,于是我马上叫孩子们读前面的段落,读了之后,让孩子们再来说,没想到还是有孩子认为后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和前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一样,都是写泥裤子,有孩子甚至说到,如果是这个“泥裤子”是指的哥哥的话,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小哥哥”呢?

  这个孩子,说得好象很有道理,我真想马上告诉他,这样的写法叫做借代。但是我当时就让孩子们安静地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再默读课文,再静静地思考,这个时候教室特别安静,每个孩子都在为自己理由。在后来的`交流讨论中终于全体意见一致:这个“泥裤子”是指代人:小哥哥。然后我就告诉他们,这样用物体来代替人的写作方法叫做借代。

  这样的课上了下来,我很是有点沮丧,为什么“泥裤子”这样的问题会出现呢?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不得不好好想想:在带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上,至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这个方法训练不扎实;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孩子们选择描写哥哥或者妹妹的段落中,自己喜欢的来读,结果一个孩子读到了描写妹妹的段落,我们就抓着它开始学了。我这样的处理,显然很草率,要上好每一节随堂课,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来说,也不是这么简单哈!

【《雨后》 】相关文章:

雨后 07-18

《雨后》 09-17

《雨后的森林》 07-19

《雨后》 15篇07-23

《雨后》 (15篇)07-31

雨后 15篇03-09

雨后 (15篇)03-09

《雨后》 精选15篇03-09

《雨后》课堂 02-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