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 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 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 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风》 ,欢迎大家分享。
《画风》 1
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设计教案时,邓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陈丹是怎样画风的?生答: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师问:除了弯弯的小树,还有弯弯的什么?学生的答案很多很。这一教学能达到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效果。
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不仅注重让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还给学生创设情境。邓老师在教学时适时运用简笔画这一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更好地为学生架设了形象思维至理性思维的桥梁。老师讲到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这一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宋涛是怎样画风的,请个同学上来画一画吧。老师在这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思维变为具体的'感知,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三、但老师在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中邓老师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动态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中。在此时如果老师让学生采取多形式的读,例如:分角色读、个人读、小组读、自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可是老师只让学生齐读就过去了,而且读的时间也不多。
《画风》 2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情境教学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亲自体验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我挑选了一个有风的日子教学这课,打破了传统的按一定顺序的规律,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我们周围美丽的景象,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这样做的同时又把语文和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我校位为山头上,视野比较开阔,我就叫单组同学在走廊上一字排开,画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哗哗”作响的树木;双组的同学则趴在教学楼前话坛边沿上,画隔壁中学操场上的红旗和树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在他们画画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仔细观察你所画的事物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几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画完了都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这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画与同座位的画相比较,这时候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画与同座位的画不一样,于是我对同学们说:“由于我们单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的前面的景象,双组同学画的是隔壁中学操场的景象,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画都是不完整的画,现在就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合作,把对方的画补充完整。”这时候,我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体现出了教材的'要求。
补充完整画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仔细观察你所画的画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踊跃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说:“我们现在画中的景象跟平时没有风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没有风的时候,红旗不会飘扬,树叶也不会“哗哗”作响,枝条也是下垂着的。今天我们画的是有风的时候,红旗在迎风飘扬,树叶在“哗哗”作响,枝条也在随风起舞。”这位同学回答后,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问到:“你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齐声回答:“同意。”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他们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接着,我又继续把他们引向课文的主题,用总结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画,人们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你们实际上是把那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对吗?你们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一课──画风。”
这时候,我就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但是通过自学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这堂课的教学前奏比较长,老师的讲解却很少很少,但是我觉得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抽象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语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画风》 3
《画风》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有颇多感受。
《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画风吗?”,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红领巾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画飘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猛然间发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出来。
《画风》 4
在上《画风》这篇课文之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经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老师好的建议。由于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在课前准备环节上,自己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准,课程教学环节安排过多,以至于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上完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就本节课来做如下的 :
1、课程己基本上能按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上课,导入语用了学生听风声引出课题,并通过搜集学生们积累的诗句来引出画风。
2、课前准备了一些课件和图片,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画风的图片及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老师引出了重点讲解的“艺”,这本来是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在第二课时中又拿来讲解了一遍,而且讲解的又不是很细致,这是导致这节课中时间仓促的原因。这就导致了不能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到风,并且把风吹物动的画面有感情地读出来。而且朗读的方式不够多,学生没能真正做到在朗读中感悟。课堂语言比较平淡,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xxxx吹,风藏在xxxx里”的句式说话时,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用得不较少。在这个环节和前一个环节的.衔接语不自然流畅。
4、语言组织不够精炼,对学生评价性语言过少,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理解,但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极少学生能倾入感情读出课文,但是上课时间中鼓励性语言太少,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这节课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一定会好好吸收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很多宝贵的意见。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多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本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画风》 5
一、 生字的教学不是为孩子服务
在第一课时,我先从人物的姓名中,找出了6个生字:“丹、陈、涛、艺、宋、赵”,再重点 “丹、陈、涛、艺”4个生字,在范写时,我范写了“丹”和“艺”,可课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出在“眨”“涛”上,所以说,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并没有考虑到底哪些词语需要我们教,没有想到孩子的实际。再如,在教学剩余8个生字时,我采用了让孩子组词的方法记忆,可上下来孩子并没有记住几个,这就是一种走过场,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其实就像李老师所说:“当孩子没有词的时候,可以提供孩子组,不能走过场。”如干脆把“陈、丹、显”的词语查出来,让他们读一读,认一认。
二、 教材把握不够,缺少钻劲
1、 阅读层次不清
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孩子分自然段朗读,指导了“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赵小艺说:‘我还能画!’”。其实,这两句都是要孩子读出高兴、兴奋,如果单独指导,感觉会很碎。所以我们可以自己看看有重点标点符号的段落,让孩子想象:当他们把风画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让学生整体把握朗读。
2、教学层次不清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分辨“这幅图是谁画的?”再让学生说“你觉得他把风画出来了吗?”然后通过说话:“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引出写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自认为挺清楚的,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学生思维跳跃太大,导致学生听不明白。李老师的一番指导让我顿悟,我们可以这么做:在指导写话前,先理清楚:“谁画了什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语句,再让学生感悟事物的变化,可以问:“画中的旗子、风车、小树、雨丝怎么样了?”孩子自然知道旗子飘起来了,风车呼呼地转起来了,小树弯弯的,雨丝斜斜的。最后以假设口吻问:“如果没有飘着、转、弯弯的、斜斜的,行吗?”学生自然说不行,再让学生说学生的理由。最后让指导学生写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层次清晰。
3、“转”的'读音和组词
“转”两种读法都对,还可以组相同的词语“转动”,但含义不一样,念第四声时,指物体的一点为中心或以一条直线为轴作圆周运动;念第三声时,指转身活动,身体或物体的某部分自由活动。其实,课前也查字典备到了,可没有记到脑子里,怎么传达给学生呢。
三、不能捕捉到孩子的错误信息
如孩子记忆“艺”和“舟”的时候,再如孩子说最后一幅图肯定是宋涛画的时候,我可以追问:“这种推理正确吗?”引导学生通过书中的句子,证明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
四、 指导写话不到位
说实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指导时,我的确犯疑,就是这种犯疑,孩子们没有弄明白怎么写,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前要做到自己要心里有数:要选取什么句式,选取什么材料,自己的答案要反复推敲,做到正确。然后思考:我该怎么说得让孩子明白。这个例话的指导,我们不妨先示范说:“前面半句写画的内容,后面半句写风----比如说:一个小姑娘的头发飘了起来,是风把她的长发吹起来的;几片叶子在空中飞舞,是风把它们吹起来的;一个小男孩的帽子掉了,是风把它吹跑了;一个幼鸟从树上掉了下来,是风把鸟窝吹掉了。小姑娘揉着眼睛,是风把它吹进眼睛里了;小草点着头,是风把它吹得直不起腰??”给学生一些提示,一些指导,再让学生仿写,孩子们就容易接受了。这让我明白了实实在在,我们要给孩子正确指导,很多问题课前要备清楚,不会的应该主动请教,同时注意,仿写要按课文来仿写。
五、作业批改不严格
批改作业时,我只满足于孩子做对了的层次,一改就是一个勾,可孩子们的作业中,有的孩子书写挺马虎,这让我明白,在他们作业中,我们不仅关注孩子的正确率,更应该关注孩子写的字是否漂亮、整洁,因为这是督促他们习惯的养成的好方法。因此,不能放过孩子不漂亮的字,心中要有一把尺,对他们严格些是为他们好,绝不能马虎。
我的收获:为什么非要等指导当老师说的时候,我才明白呢?其实,我们就需要一股钻劲,需要了解孩子
需要什么,搞清楚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细节,所有关于孩子的信息,我们由不得半点马虎。
《画风》 6
每个孩子都对不容易表达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画风》讲的就是三个孩子,在图画本中把无形的风,用各自不同方式表现出来。教育学生在平时爱动脑筋,爱提问题。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
我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的阅读,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并且让他们说一说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呢?有的孩子只看到“赵小艺”先画出来风,说她很聪明,却都没有注意到“宋涛”先提出的问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忽视了引导。应该在读“宋涛”的话时,就借机引导。教育学生没有问题,就不会开动脑筋思考。
在拓展环节,我让学生根据“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这样的句式来拓展。每个学生都像一个小诗人一样,像课文中的小朋友一样,开动脑筋,尽情发挥。其中一个学生写到“风把(垃圾)吹(到了天空),风藏在(漫天飞舞的垃圾)里。我顺势还进行了环保教育。
在语文的课堂中,不仅仅有朗朗的`读书声,工整的文字,滔滔不绝的表达,还要有老师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把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画风》 7
《画风》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我以简单的猜谜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觉得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画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课前首先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认识。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感受并通过听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突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儿歌唱歌曲。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朗读,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
5、在书写生字丹、乌、艺、显四个生字时先打开幻灯片让学生看动画范写。加深学生的记忆。再请学生书写。然后抽取个别的请学生评一评。观察该如何写好看,再请学生帮生字找朋友。让学生在词中理解字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从这节课不难看出看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画风》 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画风 。本单元的主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画风》这篇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会认“宋”等七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涛”等五个生字。
教学难点是: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画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比较易懂,但文中对话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借疑促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通过多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自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用疑问驱动学生的思维、探索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这个问题是解决文章的重点、体会中心的关键之处。于是我创设了 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分角色朗读,争当文中小朋友。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 《画风 》。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2、创设愉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的猜谜语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用苹果卡片让同学们为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制作名片,孩子们高兴的为文中小朋友拼出他们的名字,拼着读着,脸上洋溢着快乐。最后让学生们争当小诗人,组织学生练写诗句,孩子们的兴趣高涨,没等老师引导就轻松的说出来了,兴趣很浓,真的当了一名小诗人。整节课我又利用生动直观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可爱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爱学、乐学。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课堂生动有趣。
3、扩展画风。
人常讲“情随心动,趣从内生”低年级学生对画画非常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我也来画风”这一环节,孩子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了不同形式的风,并把自己的画说一说,看谁画得好,看谁说的好。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科学之情。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配合的非常好,在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同时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黄老师教学有方,班级的孩子训练有素,会倾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这是我要学习与借鉴的地方。虽然这节课能够较为流畅的将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下来。但我还是深深的感受到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注意和改正。第一,从整堂课来看,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少了,第二,指导朗读不到位,二年级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都是我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要更深入理解课标要求,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 ,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画风》 9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有关课件。 观察有风时景物的变化。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旗:笔画较多,可分“方、?、其”三部分记字形。 擦:平舌音,不要读成chā。 男:是上下结构,田字头,力字底。 2?写字教学。 卫:笔顺是:卫。 丹:中间一横要长些,第三笔是点。 擦:右半部分中间笔顺是:。 斜:左边“余”字上边的.捺变为点。
(三)词句教学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理解,要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洁白、斜斜的、显得”等词语。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这句话写三个小朋友由于风的吹来,对画中的景物产生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风中景物动态的美。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旗杆擦去吹斜显得男孩
(四)朗读指导 读好人物对话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指导朗读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尤其要读出他们会画风时高兴的语气。可采取自己练读、指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五)练习提示 第1题,“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的。”应在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第3题,要指导学生完成,指导时应重在开启学生的思路,同时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画出风中的不同景物。然后,把各自画的内容说一说,比一比谁画得好,谁说得好。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引起兴趣。 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起学习兴趣。
(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可采取同桌互查、老师用卡片检查的办法。 3?检查、指导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释疑,整体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读出李卫、丹丹、小艺在一起画画的高兴心情。 2?读2-8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重点理解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经过。 3?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自读第9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最后两句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三位同学的创新精神。
(五)识字、写字教学。读写词语。
(六)完成课后第三题。开展创新性画画比赛活动
《画风》 10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涌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动,先请同窗们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文章中讲了哪几位小朋友,再与宋涛、陈丹、赵小艺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可是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成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我在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了三个小朋友的人物像,在旁边标示他们的名字,好让学生对三个孩子的'样子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他们画得是什么,然后出示三幅画,与文字一一对应,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用事物来表现风的存在的。待学生搞明确人物关系后,可以练读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的方法,领导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的高兴和受到启发,接着以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次进行领导朗读,读出宋涛看到赵小艺画出风之后的惊喜,这样层层领导,学生诵读能力得到锻炼,程度得到提高。趁热打铁,我以儿童化语言提问:“你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们吗,为什么?”引出来本文的主题,学生在前边的朗读中已经感悟到了赵小艺的爱动头脑,宋涛的敢想敢问,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
特殊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画风吗?”,学生思维非常活泼:有画气球、画蒲公英、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荡、画红领巾飘荡、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画飘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慧。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纸画出了不同的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猛然间发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出来。
《画风》 1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重点词句。
(3) 朗读课文,
(4) 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 理解课文,
(6) 激发对自然的观察兴趣。
(7) 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8) 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 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 以课内外联系,(3) 校内外沟通,(4) 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5) 以自主学习,(6) 探究学习,(7) 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8) 以读为本,(9) 感悟朗读,(10) 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11) 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
(1) 多媒体课件,(2) 交互式络教室。
(3) 课前布置同(4) 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5)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不喜欢猜谜语?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生答)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风,好吗?
你找到风了吗?在哪里找到的?(生答)小朋友观察的非常仔细。
老师这里有一幅咱们班小朋友画的画,你来看看画上有风吗?(生答)许多小朋友和他一样也不会画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风,好吗?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自学)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
(3)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三、学文。
这么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现在你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 是读的更熟练了。(生读课文)
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孩子的,你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的很完整。)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 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2) 喜欢李卫。
因为李卫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 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李卫、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小结,
李卫、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老师看你们更聪明!
五、扩展画画。
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瓜,你来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就拿起笔来把风画在纸上。(真像一群小画家。)
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告诉大家你画的风在哪里?不但画的好,表达的(用词)也很棒!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风,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希望你能留心观察。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有趣的作业,(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学的建议,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画风》 12
《画风》讲了一个关于三个小朋友怎样画风的故事,旨在让孩子们知道风与事物的关系,让孩子们知道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这是我作为实习教师讲的第一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较为流畅的.将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下来。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注意和改正。
第一,从整堂课来看,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第一课时给学生写字的时间少了,第二课时一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好。
第二,指导朗读不到位,二年级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案中设计的一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把握好,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主要还是由于对教案把握不够透彻所致。
第四,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入,导致课文最后一段讲解不清楚,不透彻,学生理解出现问题。
第五,板书写得不规整,还要多练习写板书。
第六,口齿不清楚,吐字发音有些不标准。
第七,教学仪态不端正,不能抱着书过于频繁的走动。
第八,应该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这样能更好的进行师生互动。
这些问题都是我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要深入理解课标要求,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画风》 13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作为实验教材的实施者我在不断思考:如何使用好教材,利用好课堂,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回到生活呢?教材是文本,是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画风》这节课是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通过实践,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一、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上,我能做到议论纷纷、主动学习、书声朗朗三线并进。《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为什么要画风、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我在这堂课中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合作解疑→接着,全班汇报交流,最后说说你还有画风的方法吗?你想怎么画风”的方式学习课文,发现很多我本来想讲的东西学生早已领会,就交给学生来说,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讲得比我还要透彻,贴切。比如:他们为什么要画风?生说:“因为画了风之后,这幅画就像活了一样,活的画当然看上去好啦!”哦,如果是我讲,可能要先请小朋友读读最后一个小节,然后再说你知道了什么?好像有些硬要赛给他们的美,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法体会到。
二、拓展性。
文本是静态的,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进文本之后当然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以新理念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我首先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调整。打破了以往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体现新时代的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把教材教活。因此在本堂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来说说画画如果你来画风,你准备怎么画的环节。把学生当成了真正的主人,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起来,从文本里走出来。
三、趣味性
一直记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趣味是使孩子达到学习目的最近的路。这节课,一开始让学生给诗歌来加个题目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给生字编首儿歌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在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读,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默契。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这种游戏极其简便,可操作性强。何乐而不为呢?
四、合作性的特点
这个合作性有生生的也有师生的。我执教的这节课由始至终都是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说:“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古诗,你样想读吗?”“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看看你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在小小组里面说一说。”我语重心长的说:“是啊,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吗?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
《画风》 14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出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动,先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文章中讲了哪几位小朋友,再与宋涛、陈丹、赵小艺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并请同学在课本相应段落的地方,按照三个小朋友的'想法,把风的样子画出来,还邀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学着三个小朋友的样子来画一画风,师生共同完成本课的教学板书,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画风吗?”,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长发飘扬、画红领巾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炊烟、画窗帘、画飘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明。
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上得非常成功。但静下来细细想想,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抓住了重点,但挖的还不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是怎么画出来的?”,我抓住重点词语,采用圈一圈、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但是由于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教材该挖掘到的没有把握好,让人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就缺乏了一些内涵。二、重视了朗读,忽视了个性;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画风》 15
《水墨画风景》 本课学习从山水画树木山石技法开,内容,包括基本的,以欣赏,临摹创作的方式展开。教材中选用了著名画家的作品,为欣赏的材料。我引导学生去感受树木山石的不同的表现方法。
探究景物的'空间处理以及表现风格等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笔墨形态的表现意识。首先,请同学们水墨表现的画面,整体的效果是怎样的,让大家去分析,树木山石造型的生动姿态,以及大小前后轻重,组合关系和效果。进而去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黄宾虹的山水,比较陈子庄的作品《秋收》。
前者以折线表现,后者多圆转用笔,前者是全景构图,雄浑厚重。接下来演示讲解笔墨的基本方法讲解,枝干的造型规律,树木的造型千变万化。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过于专业的词语并不理解,所以即使调整了语言表达,换成了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避免晦涩难懂的表述,所以我这样总结:李可染画的山,造型方正,陈子庄画的山凹形圆浑;黄秋园用笔繁复,陈子庄用笔简练。
画水墨画还有个问题就是卫生问题,很多同学会把桌面和自己衣服上搞得全是墨,这是由于调色不够熟练,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每一次的美术课中都应当强调。总之,要想练习好水墨画,还需要平时多练习,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掌握的。
【《画风》 】相关文章:
《画风》 11-15
画风 12-16
画风的 02-28
《画风》 07-26
《画风》 范文03-17
《画风》 (15篇)03-26
《画风》语文 11-10
《画风》 15篇12-05
《画风》 (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