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五年级科学

五年级科学

时间:2022-08-26 14:50:21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 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 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 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
15篇

五年级科学 1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臵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五年级科学 2

  1、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铜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2、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欣赏、分享、互助……

  3、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内

五年级科学 3

  今天在五年级进行了期中复习。主要复习了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第三单元生物生长与繁殖。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的复习,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此过程中,有许多的同学都是在玩,没有去读书,提问,看书。效果不是很好。接着老师领着学生进行复习,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是不是很高。学生们复习效果不好。那么复习课到底怎样去上,去组织呢?我对这个问题激发去我去思考和探究。

  我想在上复习课上,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复习和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积极的去指导组织。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复习和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有事做。这个是个要解决的问题。我想首先组织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明确每个小组的复习和学习的任务和内容。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活动。而各个组长的活动需要老师细致的安排和组织。我想首先对于组长进行培训,使组长在本周内的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然后培训组长进行学习和复习任务的方法。在组长熟练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以后各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和管理之下,小组各个成员进行轮流继续复习和学习的任务。然后将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予以展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我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年级科学 4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种子发芽实验》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以生活中引领学生通过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去了解种子发芽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从而使学生清晰外界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活。这一节课核心内容为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对比实验要领,注意事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以对比实验为主,这是很多学生从来没接触过的实验,这样就要求老师先讲清什么是对比试验,为什么要用对比试验,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制定好试验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有条不紊。

  二、成功之处。

  1.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最高水平。

  比如这节课我们要改变“水”这个条件,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在适合自己的一个学习平台上开展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大家或提出问题、或提出不同的见解、或有所补充,相互启迪、相互帮助,经过反复的思考、修正,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带领全组较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有利于能力较弱的孩子逐步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在受到启发后,有机会参与讨论,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一些见解,从而得到提高。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然后老师再请小组汇报,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仔细听取,给予补充,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虽然我已经在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但是,袖手旁观者还是大有人在。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动手的能力,最后我安排了让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条件来研究,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进一步完善。因为是不受限制的,很多同学在心理上都很乐意去做,哪怕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从而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使每个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才是科学课的重要目的。

  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的不够好,由于学生组内设计方案和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这两个环节,和过多的强调对比实验中的改变条件和不变条件,多于罗嗦,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面不广,尤其是新成立的班级,总认为他们底子差点就多讲点,这样完全不能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反而事得其反。不感兴趣的学生都不愿意听了,因此教学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炼,具有针对性。不必多讲的就少讲,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年级科学 5

  为什么在两极会出现极昼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呢?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并从地球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四季形成的原因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学生们沿着教材上和我的引导,能够迅速地回答出与地球自转关系很大,因为地球自转才引起昼夜交替,还有的学生说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中,我们已经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直射点出现在北半球时,我们看到南极附近没有光线,他们好象始终处在黑夜中。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来弄清楚事实真相。

  教材上介绍的第一个模拟实验做的很顺利,在上节课内容中已经点拨过观察的'方法,先前的疑惑被实验做证实。此时学生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极昼极夜现象就是按照模拟实验上操作这样形成的,对于原因的解释却似乎仍旧说不出道道。分析这种原因我觉得学生前面已经掌握了地轴倾斜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法,已经很自然地掌握了模拟的方法,而用这些知识再去解释极夜和极昼还需要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模拟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模拟的方法,模拟实验结束后还要让大家共同讨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在这里我使用反问的方法: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怎么样?地球公转和极夜和极昼的形成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来解释,看看学生到底理解了没有。为了更好地运用模拟实验来证明事实,还有更好的模拟方法吗?(引导学生从教材上获得信息或者通过讨论来完善模拟方案),我尝试让学生想出更多模拟的方法做更完善的解释,此时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理解了极夜和极昼现象形成的原因。

  书本的模拟方法很好,利用纸板作为分割线,卡住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期间南极和北极照射到光线的情况,可以看到更明显的效果。然后,我给学生演示了教学课件,让学生做更多地了解。最终总结前面的模拟实验,总结极夜和极昼现象形成的原因。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我让学生解释去南极考察选择夏季的原因,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认为白天观察可以更方便,难度更小,探察到物质更多。同时,部分学生还提出了如何解决南极白天炎热的问题?大半年白天科学家睡觉怎么办?都是白昼,温度是不是很高,南极的积雪会一下子融化吗?从而让科学方法直根于学生内心,引领学生关注更多地自然现象,科学的解决问题。

五年级科学 6

  《维护生态平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的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收集和沙尘暴有关资料,了解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等。而我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好上述内容相关的课件,提供教学之用,这既为提高课堂效率作好准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打下基础。

  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特点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为避免学生讨论内容的肤浅、深度不够,我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着重做了以下2点:

  一、利用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因为学生对草原、对沙尘暴不是很了解,这也为他们得讨论提供了更广阔得思维空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引起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去!结果我幸喜地发现: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他们的观点差异也就大了,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冲突,求异思维也就越来越丰富,课堂生成也就丰富多彩,这样的课显得精彩亮丽。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思维:我们学校由于地处江南地方,学生不了解草原,也不了解沙尘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而且明白一旦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原来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简单的啦!这样一方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的视觉和幼小的心灵上都有一个很强的撞击,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生中普遍都有的一种想法:“沙尘暴一般都发生在我国的北方,而我们是江南,跟我们关系不大”。我就利用多媒体便捷的优势,把关于我们江南遭受沙尘暴影响的资料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有的脸露惊讶、有的则表现出了一丝恐惧。最后讨论时播放的轻音乐《回家》,意在让大家知道:动植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回到以前那样美好的家园,和我们一起和谐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多媒体的作用吧!其实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想看到的,至少这样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并能在今后自己的一些行为中能注意到保护环境,这是科学课的目的,也是我们做教师想要得到的效果,当然光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在课的结束时候用幻灯打出了一行字,希望和大家共勉。我相信今天的课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是一名环境保护者!

  纵观整个一堂课,学生精神饱满、讨论热烈、情绪激昂,时而为人们的行为而愤恨、时而为环境的恶化而担忧、时而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振奋!我想这堂课的作用已经大大的超出了课堂的范围,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把他们今天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人进行宣传教育的!也一定会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

五年级科学 7

  本节课原本打算让学生首先做一个简单的相机镜头,通过模拟模拟镜头,观察镜头成像,探究相机的成像原理。但是在设计的时候,由于的制作比较的麻烦而且凸透镜缺乏,因此我在上节课的布置了在课下事先按照相关的步骤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几乎都没有带来。我问他们为啥没有做呢?学生说家里没有凸透镜,因此没有办法进行之中。不得已本节课只能用我做的镜头,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但是只有一个,学生不可能都进行观察操作。我想这节课的改进的之处还是由老师准备凸透镜,学生准备相关的卡纸,双面胶,透明胶带等。然后还是在课堂上进行制作,然后用制作的凸透镜制作的镜头,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然后通过镜头和眼睛结构的对比,得出眼睛的成像原理。本节课的关键是学生进行探究凸透镜的制作的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这是一个学生需要探究的的重点,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能够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这个做的话,一定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组织的实施过程中,我想应该首先准备好凸透镜等材料,其次是制作方法需要老师进行指导。我想凸透镜由学校的老师进行用相关的`放大镜进行准备,然后学生在探究过后,可以收取上来进行展示。制作方法的教学是个重点,为了学生能够高效制作成功,提高学生的制作效率,这个部分需要老师进行精心指导,但是也不排除学生的新颖的制作方法。然后就是镜头的原理原理的探究,这里需要学生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现象总结和结论得出。因此小组长的作用和职责需要加强。

五年级科学 8

  教材分析

  1、“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

  2、“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因为所学内容比较直观,贴近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应该感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已有三年,学生要自己学习并拓宽知识面不会很难。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息息相关,可是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2.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预测认为覆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那些影响。

  4.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那我们人类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2、出示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动植物的“诉说”

  1、学生以小组观看有关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资料,自主选择自然环境,并说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2、小组活动:选择角色,并讨论分析“他”的生存对环境的需要。

  3、课件出示反映人类活动的图片,学生观察,谈感想。

  4、角色扮演,小组内表演,并推选代表。

  说说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动空间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谈自己对人类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评价,谈收获。

  活动二:改变一个小环境

  1、小品展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主题为:日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根据小品内容学生展开质疑:

  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判定?如何验证?

  3、引导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4、预测实验结果,小草会有什么“反应”。

  5、动手实验。

  6、小结:注意做记录,随时观察。

  三、总结。

  1、列举人类哪些活动影响了周围环境。

  2、谈实验活动的感受。

  四、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回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板书设计

  动植物的“诉说

  第一组是森林 金丝猴 树被人们砍光了,

  抓我们送到动物园去,

  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第二组是草原 跳鼠 人们在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

  第三组是湖泊小鱼 人们把乱丢垃圾,大规模捕捞,

  恐怕那一天人类在也吃不到鱼了。

  那么对于那些小动物,花草树木的控诉,我们该怎么做呢?

五年级科学 9

  《光的反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对于本课,我把它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科学概念: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画光的传播路线。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教学难点:掌握光的传播路线。

  经过几堂课的试教和最后的正式上课,我和我的学生共同经历了从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汽车后视镜、额镜)→光的反射在教室中的运用→光的反射在科学上的应用、军事上的应用(潜望镜)→认识简易潜望镜→光的反射不利的一面→人眼对光线的调节这一过程。

  对于照亮三个目标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都乐于参于其中,第一个活动用手电筒照亮书本,让学生自己举手,然后选几位同学上来进行活动,对于我用非自己班的同学进行上课起了一个很好的调动作用,学生参与这堂课,学生对于教师的陌生感也会渐渐减少。这个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对于认识光的传播路线,对于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性的再次认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个活动是把书本往外再移一点,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的照亮书本,由四人小组讨论,再请同学上来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培养。第三个活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用手电筒照亮书本后面的橡皮,我并没有多说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想办法解决难题,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通过学生的探究,会发现,用两面镜子,经过两次光的反射,可以照亮小球。

  通过照亮小球的三个活动,学生已然知道这是运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这一点,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但对于光的反射的概念他们了解的还不够深,对于光的传播的路线也不一定知道,故对于概念的讲解,对于画光的传播路线的认真指导是必须的。必须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是直线的,反射光和入射光是不能分离的,大致了解反射角和入射角是一样的。

  三个活动结束了,对于光的反射以及光的反射过程中的传播路线掌握巩固了之后,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出示,让学生更加掌握光的反射原理。通过额镜和汽车后视镜的出示,通过看教室墙壁的比较,通过日光灯灯罩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对于生产生活的运用。紧接着对于潜望镜的观察及制作,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路线。

  最后通过对于光的'反射的危害的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光的反射,了解它的好处及坏处。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路线,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本堂课中,我们的学生对于光的反射的掌握还是比较多的,举的例子也比较多,有许多例子是学生自己掌握并告诉我们的,这一点我非常感动,感动于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生。

  当然,本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光的传播路线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等地方多画一些,然后反馈。而不是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下,然后讲解,最后画在课本上。对于由游戏导入的前两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不一定只让个别学生上来做一做。这就体现了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更提醒我要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个别同学说出来的错误答案没有及时反馈,也提醒我的经验积累还不够。

  通过这学期的第一次上公开课,我也给自己定了以后上课的几个目标:1、重、难点要吃透。2、多给学业生激励性的语言。3、设计好板书。希望这学期中,自己也能从这几方面入手。

五年级科学 10

  本月,五年级科学教学主要是进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教学,本单元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做一个反思。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的过程中,整理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物体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但在实验中却发现:胡萝卜放入水中是下沉的,并不像课本中所写的上浮,这一点要跟学生交代清楚。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实验需要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需要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仪器室内没有,需要购买。橡皮泥的质量要好,并且要事先做好实验用的各种形状,课堂上匆忙的捏造失败的几率高。

  第4课是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完成,只有少数学生完成,带回来展示,建议另找时间在课堂上再做。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析物体沉浮的原因。第五课要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粘住一个滑轮,用来挂线把水面的泡沫塑料拉入水中测量浮力,比较困难,我对这地方进行了改变,把滑轮装在杠杆尺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手扶住,感觉会比课本中的好操作。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实验中用的马铃薯个头尽量如乒乓球大小为宜,大约100毫升水配一勺盐即可把马铃薯浮起来,用400毫升的水来做实验,装水的杯子用500毫升的烧杯,沉浮的现象会比较明显。

五年级科学 11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沛。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发生裂谷时,有同学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同学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同学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同学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五年级科学 12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科学规律的好课。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科学探究的理念,使探究式教学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误区,解决了探究式教学方式操作层面的困惑。

  全课紧紧围绕“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亲历“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我在科学教学中所追求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我感觉到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一、为开展一个充分而深入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深知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和目标。但是怎样才能使探究活动开展的有价值?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本课教学中我做了这个尝试。我力求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对比实验,开展一个个充分而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使探究式教学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误区,发挥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中的最大价值。本课我侧重对发现问题和设计实验验证方案两个环节的训练。

  首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我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如:“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然后通过做摆,观察摆,研究摆的摆动来发现问题,确定探究的目标。

  其次,制定实验验证方案。探究实验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内容,而设计实验计划能力又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实验设计是指人们为了进行某种观测,探究实验前的方案、策划等。它包括人们在实验前对要达到的目的,而提出采取的方法途径、以及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工具、仪器,实验过程需要记录的数据、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过程需要的处理方法等。这些工作进行得是否合理、周密,往往决定一个实验的成败。我将本课探究目标“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分解成三个要研究的小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奇心选择一个分目标进行设计。我认为设计实验方案比实验验证过程更重要,因为它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教师“扶、引、放”的作用,扮演了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科学探究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课标指出:科学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时,我以一个小组为例,从探究过程、对比实验的运用、小组分工、操作顺序等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为学生预设一个充分而深入、有序、可行的探究过程。实验效果非常好,成功率较高。

  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配在一个个小组里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要听取同伴的意见,要有分工,集中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好小组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逐渐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

  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已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大家围绕着这个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分工合作、整合意见、发挥集体智慧、得出结论。现在我以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例,谈谈我是怎样指导操作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做实验必须要严谨、周密,小组成员要配合默契,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如:有的小组选择研究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这组对比实验要求改变的条件是摆锤的重量,控制不变的条件是摆动幅度和摆绳长短。这个小组在改变摆锤重量的操作时,他将第二个钩码挂在了第一个钩码的下面,这样在增加摆锤重量的同时,两个钩码的重心下移,等于又增加了摆绳的长度,这样操作得出的测量数据就不准确了。所以指导小组同学要将两个钩码并排挂在一起,控制了摆绳长短不变的这个条件,实验才能获得成功。探究后,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分析处理数据,最后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

  本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走出了形式化的误区,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科学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三、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虑。

  《测量摆的快慢》是一节能够承载科学素养各个因素的典型探究课。好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受益非浅。

  摆是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物体,不管是旧的自然教材还是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研究摆的内容。在测量时间还不够准确的年代,科学家伽利略就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单摆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摆钟的钟摆可以看做是一个单摆。严格讲单摆的摆动角度要小于或等于5°,但实际上不超过10°,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记。而我们研究的摆,摆动角度在15°左右,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但摆动角度太大,就会产生影响,所以课上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我强调了摆摆动角度不要太大。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什么角度不能太大,角度太大会对摆摆动快慢产生什么影响等。我想在留下悬念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后继续深入的研究。虽然这不是我们小学阶段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小学科学课程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

  在探究活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我指导得特别细致,实验成功率也提高了。但有个别小组仍控制不好不变的条件,操作缺乏规范性,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的结果出现不同,。看来教学设计一定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渐进内化的过程。

  总之,本课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而深入的探究平台。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对比实验,让学生经历“摆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正是科学教学所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

五年级科学 13

  大脑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神秘的。虽然我们都有一个大脑,可我们没有见过更没有研究过大脑。因此,教师要引领着学生热情探究,揭秘大脑,并实现多元化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动脑筋急转弯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我在ppt课件图片的基础上准备了与大脑某些特征相似的具体实物来让学生比较认识。比如:脑的重量,我让同学们用自己最熟悉的课本进行类比,亲自体验;学习脑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拳头模拟自己的大脑;认识大脑的形状以及脑的表面结构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核桃仁的样子;了解大脑的软硬时,让学生碰一碰豆腐……这样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就更具体了,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然后借助学生对大脑形态结构的了解,讲解大脑表面的沟回,并通过人脑与猫脑的沟回的对比,引出记忆力、创造力与大脑的密切的关系。并及时组织记忆力测试和拼七巧板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使知识巩固与智力运用有机结合,使科学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一个“趣”,强调了学生的获得体验,强调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而不是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美中不足之处,教学设计时有设计到,但在实际讲课时,没有准备猪脑,使学生少了最为直观的观察与体验。对于准备的其他材料有些学生不是很热情,这样有些学生对大脑的一些结构及功能认识就不会很到位。

五年级科学 14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前者观察的对象是“液体”,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空气”,只要将实验瓶里的“水”换成“空气”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五年级科学 15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分类、收集资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和拟态来保护自己的具体实例,增强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保护色”和“拟态”概念,基于这一教学重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第一,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法。导入方面,我直接导入,由自然界的动物30多万种,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动物为了生存下来,各自有自己的护身法宝,那自然界中的动物又是如何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9奇妙的护身术。我利用捉迷藏游戏的方法给学生展示了5种动物,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兴趣盎然地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期望,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说说你找它们的感受,学生说很难找,我问为什么难找?从而引出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再出示两组图片,寻找它们的相同点,巩固学生的认知,再次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概念,在这个环节,我忽略了书本,应该让学生在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自学书上的知识,从而能正确的归纳出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我设计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也许实际操作时体现的不太明显。第二,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料的能力。在汇报动物防御敌害的方式时学生给了我很多惊喜,没想到学生能搜集到那么多的资料,有些动物的名称我还没听过,如:椿象放臭气保护自己,海参吐出内脏自切保护自己,等等。第三,我注重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记录在表格中。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观察图到归纳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待于提高的是,第一,只顾及课件的制作和精美了,学生和课本的交流很少,虽然我把课本上的知识都转化成了课件,但是学习的过程,缺少了自学文本的过程,课件应该适当的'取舍,和文本互相融合。第二,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充足。给学生巩固知识做练习的时间少,没能很好的反映出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三,没很好的利用课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实际教学情况和我的预设存在差异,科学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课上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在结课环节,我说世界上每6小时,就有一种动物灭绝了,听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我的设计意图是旨在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和动物和睦相处的意识。也许是有的学生没理解其中的含义,一位爱思考的男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苍蝇为什么没灭绝?”这很出乎我的意料,是他的理解出现的差错,还是我表达的不够明确,答非所问,我有一点气愤更多的是慌乱,怎么处理呢?有点躲避他的话题,如果我这样说,那是因为有适合苍蝇生存的环境,苍蝇才能生存下来,如果我们的生活很干净,一尘不染,苍蝇就无处藏身了,例如,恐龙的灭绝就是因为它不适应环境,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灭绝了,这也是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有些动物是因为它的数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才被定为国家保护动物,特别加以保护。这样的回答,既向学生讲解了苍蝇为什么没灭绝,生物生存的法则,也渗透了爱护动物,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的意识,一举两得,看来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课堂才会更加高效、充实、精彩!

【五年级科学 】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 08-26

小学五年级科学 05-03

杠杆的科学 10-13

杠杆的科学 02-17

科学记数的 11-25

《杠杆的科学》 10-10

《轮轴的秘密》科学 11-13

初中科学 01-28

小学科学 11-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