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汇编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 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 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夜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夜思》 1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我一直很喜欢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诗——平长仄短,却总有雾里看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莫名。
知道《静夜思》的“思”读第四声,缘于暑假中和徐健顺教授的闲聊,之后又与陈国安教授聊这首诗,他再次重申“思”应读第四声,作名词用,解释为“心绪,情思”。
顺着这份心情,我从题目入手,教平仄,悟情感。
先看题目。连着三个第四声,仄仄仄,用线连接,直线下降,学生们体会到诗人此时情绪低落。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的情感。等到学生对诗题、诗情有了较深刻的体会,最后让学生朗读题目,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当好。
新授之后,该是运用了。在默写诗文之后,学生能较快地标出这首诗的平仄,进而连线,画出诗人的情感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心路历程,进而找到关键字词。最后是情感朗读。整个过程可谓顺畅,学有成效。
常说教语文要“关注表达”,即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和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诗歌教学同样如此。
按照平仄,画出诗人的情感线,这竟是“关注表达”的最佳切入点,可谓一举两得。
其一,关注诗人如何透过二十个字来抒发情感。
由情感线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诗人起初的心情是高兴的,然而一看到月光,一想起自己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心情即刻起了波澜;愈想愈冷,乃至如霜;举头低头,黯然神伤,起伏跌宕;最后还是那轮明月,温暖了孤寂而冷落的心。
有意思的是,情感线每次波折处,恰恰是本首诗的关键词:月——霜——举——低——故乡。文字与情感浑然统一。
其二,透过情感线,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堂课上,我两次运用由平仄连线而来的诗人情感线,让学生说说诗人的心路历程,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效果都很好。
“素读”推广人,广州的陈琴老师曾疾呼:“小学语文老师要懂一点诗词格律知识”,我个人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其实,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从诗词的格律中,还能窥见别样的教学方法,真好。
《静夜思》 2
教完《静夜思》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学生图中的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假如小朋友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而自己却要挨饿,你的心情会是怎样?”“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静夜思》 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
。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
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
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
安排上,我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而教!
《静夜思》 4
《静夜思》是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
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留守学生童林先说,他说每天晚上他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静夜思》 5
《静夜思》是素有“诗仙”美称的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本打算按照“初读古诗,感悟意境——朗读诗句,感悟诗韵——欣赏古诗,拓展延伸。”的思路进行教学,但我考虑再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与朗读、背诵,哪种方式更有效?非常矛盾。无意中,在阅读《教学之道——写给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书时,看到了一篇名为《素读经典》的文章,当时“素读”两个字吸引了我,什么是“素读”,对于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的我来说,带着好奇,快速浏览了一下,才明白“素读”就是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这段话给了我一启示: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确实是难点,一篇课文学完了,回头再让孩子们来读,生字词还是不认识,虽然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却很无效。对此我也很苦恼,怎样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素读”古诗,虽然不理解诗意,但随着“素读”量的增加,学生会不会在“素读”中,慢慢积累识字,这也许是解决识字这一难题的一种方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在上课时临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遍遍读诗,很快孩子们都能熟练背诵下来了,可能这首简短的小诗,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背诵下来了。既然还有时间,我又给学生增加了一首小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对于这首诗,跟学生素读的时间要长一些,但也在课内完成了。学生不仅背过了充满思乡之情的《静夜思》,而且还额外积累了一首小诗,我觉得“素读”的效果还是挺明显的。在今后,我将尝试利用晨读、午检时间,带领学生“素读”经典古诗,扩大学生识字量。
《静夜思》 6
封闭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而在开放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本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差不多每个学生都会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重点放在识字和吟诵上。
1.自主识字学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共9个,放在诗中都会认,挑出来认就有些困难了。这一次,我事先布置了学生做字卡,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互认字卡,口头组词。全班交流时,采用了摘苹果的游戏。把生字写在吹塑纸做成的苹果上,学生摘个说一说字的识记方法,再组词。学生兴致很高,摘到苹果我就把苹果送给了他们。虽然只是个被教师们用滥了的小把戏,但孩子们仍然兴致盎然,想必这些字他也已牢牢记在心间了。
2.演读唱诵,体会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而意境的引入,需要多种手段。课前,我参考了一些舞蹈动作,编入这首诗的诵读中。课堂上,我边诵边演,在优美姿势的配合下,吟诵的味道出来了,诗人月下思乡的意境也体会到了。
谷建芬的新学堂歌,有《静夜思》的曲目。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唱出来、演出来,诗的韵味更浓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我觉得这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
《静夜思》 7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来点评,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也站起来读,还通过范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一环节,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识字教学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分层次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然后通过与“生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出示打乱的生词,让学生“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当学生基本能读后,在加大难度,把拼音去掉,剩下生字及词让学生再来挑战认读,还加入“转盘认生字”的游戏,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写生对字型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还让认识字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么认识的,让他们互相交流,补充,充分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想象,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悟教学,是这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幅幅生动的插图。如:出示《静夜思》背景插图,李白的图象,以及理解“霜”这个词时出示的图片等等,还有富有动感的练习题,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教学世界的欲望。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静夜思》 8
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在学习之前我就料想到每个学生差不多都会背,摸底后发现语气和诗的韵味没有读出来。更别说理解诗的意思了。如何让孩子在诵读中去体会李白望月思乡的感情就成了本课人文主义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只身在外,望月思乡的情感之前,我便用了很多的语言去铺垫。如月亮常被人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八月十五团圆夜,全家一起团圆赏月。在这些基础上,我再让孩子去体会如果一个人身在异地,不能和家人团聚,吃不到父母亲手做的菜,听不到父母的声音讲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读。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学生的话题打开了,这样他们也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此时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三、写字教学
我时常让学生说说写该生字的笔画顺序,希望孩子能自己用眼睛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让孩子描红,而后在田字格中写,而我就在孩子写时再巡视指导,最后将错误较多的地方指出来,提醒孩子。改进办法。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静夜思》 9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待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总是希望在讲课前做好一切准备,绝不允许自己在学生面前出错。一直都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今天教《静夜思》这首古诗,指导朗读,理解诗意,一切都按我预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接下来就是指导写字了,我让学生观察三个字中哪个最难写。学生们有的说“是”难写,下半部分容易丢笔画;有的说“乡”字写,不容易写好看。唯独没有说“头”字的,其实我心里也认为“头”字最好写了。可谁知,当我示范书写完一个“头”字时,突然听到一个学生说:“老师,您写错了!”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说愣住了,仔细看看自己写的字,没错啊!可是既然学生那么说了,我还得问个究竟。“老师错在哪儿啦?”说话的常宇驰见我没生气,胆子也大了些,声音也更响亮了。“书上的‘头’字最后一笔是点,老师写的是捺!”听他这么一说,其他同学也都好奇地翻开书来看,很快,就有几名同学应和着“真的,书上的.是点!”见此情景,我的心里不仅没有被学生否定的不快,反而由衷地感到一阵惊喜。这说明孩子们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呀,而且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向权威挑战!(至少老师在他们眼里是权威)这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于是我认真地擦掉了写错的“头”,重新一笔一画地写好了,都低下头,认认真真地观察自己的字,还做了修改。后面的写字练习进行得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好。
真没想到,一个“错误”竟然变成了促成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谁说老师犯错就会失去威信?教学活动中教师出错在所难免,而每个错误中都蕴藏着一个很好的教学时机。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误横加指责,对自己的错含糊其辞,那么不光会错失教学时机,还会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反而会使教师失去威信。
《静夜思》 10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进取性高。教师经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表现自我、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突破《静夜思》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做到了:
一、朗诵作铺垫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并且有表情的朗诵学过的诗歌;为了进一步理解《静夜思》的情境,还让二年级的孩子解释“静”和“思”的含义;接下来,教师经过自我朗诵,学生个别朗诵,团体朗诵等形式,在朗诵时,抓住自我和孩子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境;最终还让孩子们说说自我是用什么情绪来表达《静夜思》思想感情的。这些都为后面有表情的演唱作好了铺垫。
二、演唱来表达
我经过有表情的朗诵《静夜思》,让孩子们进入了其中的情境。演唱歌曲,就是对情境进行实施的时候了。为了更好的表达情境,先放录音两遍,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之后自我有感情的范唱,带唱,师生接唱歌词。小组接龙唱,全班完整的演唱。在各种演唱的同时,我随时注意自我和孩子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孩子们对歌曲比较熟悉了以后,就对孩子们进行情感导入,经过想象身边的和远方的亲人来找思念的感觉。最终,在演唱时就要把思念之情寄托在歌声之中。经过我的循循善诱,孩子们的歌声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绘画作补充
读和唱已经让孩子们进入了《静夜思》的情境,可我觉得还不够突出难点。教学刚开始,孩子们朗诵完《静夜思》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意境图,让孩子们找找与《静夜思》相贴合的画面。在教学快结束时,教师还让孩子们在另外版本《静夜思》的旋律中根据音乐,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本事和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来给音乐配画。
为了这个难点,竟花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真不简单啊。
反思整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和谐的课堂
上课时,教师不是抓紧时间直奔教学主题,而是随着《拍手歌》的律动自我和学生舞动起来。刚开始,由于羞涩(因为教师第一次给这些孩子上课,可能有点儿紧张吧)孩子们十分拘束,动作一点儿也不自然。在教师优美的舞姿,鼓励的语言下,孩子们渐渐的放开了很多,动作也大方了,每个同学都随着音乐自然地动起来了。刚才与教师的生疏感一下子无影无踪,变得与教师亲近起来了。律动不但让课堂变和谐了,并且还刺激和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美的课堂
整节音乐课上,不管是教师的语言、语音、还是肢体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优美。教师话不多,可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让人受益终身。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她的音乐情绪已经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伤感、或昂头、或低头,无一不诠释着《静夜思》里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感染着,吸引着小歌手们。整个教学过程都透着美:美的歌声,美的动作,美的气氛,美的画,美的课堂……
三、孩子的.课堂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已经做到了。从值周生喊起立那一刻起,孩子们或站着边唱边跳,或坐着静静的欣赏动听的音乐,或在纸上根据音乐完成教师未完成的图画……孩子们忙开了,而教师只是穿梭在教室中间,这儿指指,那儿看看。整节音乐课都是孩子们在听音乐,赏音乐,唱音乐,表现音乐……
四、主角的转换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体现出了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她的执教表现告诉我们,她已经转变了那种教师是圣人,教材是圣经的旧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统领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种主角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恰当地转换主角。有时组织学生学习,有时指导学生活动,还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到学生中共同活动。她这样恰当地适时转换主角,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五、整合的课堂
1、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必须的意境。这就注定了音乐与语文的联系。这一节课就是要表现《静夜思》思念亲人的情境。而这正是语文课上要表达的资料。所以教师先让孩子们朗诵诗歌,领会“静”和“思”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静夜思》的情境,教师还给孩子们讲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环境。为孩子们吟唱歌曲要表达思念之情作好了铺垫。教师巧妙地把语文融合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
2、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紧密相连。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此刻的教学重要的是象教师那样去"做"。怎样做,做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乐意与自我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的尽头—教学结果上,而应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我的教学过程,走近新课堂,探索新课堂的奥妙,让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静夜思》 11
《静夜思》这首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十分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能够倒背如流。如何让孩子在诵读中去体会李白望月思乡的感情就成了本课人文主义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只身在外,望月思乡的情感之前,我便用了很多的语言去铺垫。如月亮常被人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八月十五团圆夜,全家一齐团圆赏月。在这些基础上,我再让孩子去体会如果一个人身在异地,不能和家人团聚,吃不到父母亲手做的菜,听不到父母的声音讲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境。而此时的李白就身处于这样的.情境下,你觉得他的情绪会是怎样的?伴随着音乐,再加上我绘声绘色地渲染,我看到大部分孩子此时的表情都是复杂的。此时,仿佛大家都沉浸在李白思乡,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伤情感中,想让每个孩子都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感情。
课后,我一向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就应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就应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静夜思》 12
1、在教写生字时我一般是让学生说说写该生字的笔画顺序,以及要注意的地方,这也是我平时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是希望孩子能自己用眼睛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让孩子描红,而后在田字格中写,而我就在孩子写时再巡视指导,最后将错误较多的地方指出来,提醒孩子。改进办法:最好能在孩子说完后再演示生字的'书写过程,教师要一边写一边说笔画顺序,再请孩子书空,然后才让孩子写,最后是展示学生写的情况,纠正错误。
2、在教认读的生字时,我主要用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说该生字在读音方面要注意什么,比如平翘舌、前后鼻音等。再说要用什么方法记住该生字,比如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等。改进办法:教给孩子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认读生字上,可以让孩子通过读音来归类,比如翘舌的归一类,或者是后鼻音的归一类。让孩子用归类的方法记住一类的字。而到了下学期则可以提高为按字的结构归类。
《静夜思》 13
早自习发现校领导及老师们到六年级各班检查背古诗情况,我检查了几名同学,有的背得相当流利,有的却总是忘字、词……之前曾听过几名班主任说过××同学总也不背,怎么说也不管用……回来后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如果把这些古诗词都谱成曲子,学生背古诗的积极性会不会提高呢?一举两得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正赶上第三节课是六(3)班的`音乐课,我布置了这项作业,同学们的积极性显得十分高涨,都有兴趣地互相商量着……
第二天有位同学把自己谱的曲子交给了我,他这样写道:
1=F4/4
6·1253---5·653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216---2·161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尽管这首曲不是很完美,甚至不完全是他本人的作品,但是,在课上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同全班学生演唱了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表示很喜欢,用赞叹、羡慕的目光看着他,我也向他颁发了“创意奖”。
未来的人才要顺应时代的需要,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完善的人格,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音乐课上应多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训练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充分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大胆地创造音乐、表现音乐,让他们更加体验成功的喜悦!
《静夜思》 14
1、大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最主要时期,自我评价能力已经的到了发展。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这些表明大班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还几个个别的幼儿会对其它幼儿做出评价,并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外部表现,能大胆的表现自己,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班上好多小朋友是我从小班就一直带上来的,所以对班上幼儿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都比较掌握,之所以才能把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给与小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友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有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很清楚的理解时,我都会亲自到幼儿的身边去,抚摸着幼儿的小脑袋对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如果有个别不能带到教学要求,就要对他降低对其的要求。班上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老师的指令配合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每次都很顺利的进行。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细致的考虑到各个环节,在古诗意境中和卡农表演上多下工夫,认真钻研,让幼儿更多的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
《静夜思》 15
《静夜思》清新朴素,明白如画,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首先考虑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古诗教学的必要目标。并且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我本堂课的重点。在初读完诗句后我们就进入了识字。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再让孩子来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提醒大家怎样读好这个字,引导同学组词。在学生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写生对字型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汉字。在引导孩子认识“举”时,出示了奥运会举重的图标,孩子们一看图就记住了它,在记忆“望”时,编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在认识“夜”时,通过拆字,分部件的方法记住了它。孩子还在课堂上编了一个谜语让同学猜“一个大妈妈,她很爱漂亮,出门就要戴上两朵花”,孩子们马上就猜出了是“头”字。
然后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实现去拼音读生字的目的。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止。
在写字教学中,教学生写了本课中出现的“头”字。幻灯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出示了“头”的笔顺,孩子直观地看见了汉字的'书写,了解了生字的笔顺。
但是在本堂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识字教学时节奏太慢,影响了整节课的目标的完成。如果在小老师教生字、组词的环节压缩点时间,更有效地调控课堂,就有更多的时间落实诵读古诗、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堂学习中,学生大面积的集体活动不够。本节课,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场景较多,虽然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和锻炼,但不利于老师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及时的了解。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等能让大部分学生共同活动的互动方式,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处入课堂,学习习惯较差,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尤其关键。不仅要把孩子组织起来,还要进一步让孩子能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班的孩子聪明、活泼,上课很活跃,就显得听的习惯、说的习惯不够好。
【《静夜思》 】相关文章:
静夜思的 10-10
《静夜思》 05-17
《静夜思》 05-18
静夜思的 11-17
《静夜思》03-15
古诗《静夜思》 10-11
语文静夜思 03-01
《静夜思》 15篇01-07
《静夜思》 (15篇)11-15
静夜思 14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