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 中, 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 1
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两个课时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全面,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小石潭记 2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 :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石潭记 3
1、《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语感。但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感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4、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5、学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但当堂没有写完,不能展示。这是因为本节的容量太大,没有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6、方法(原创)带动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红色字体”体现我的教学思路:“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勇敢地问——大胆地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是关键,要做到点拨有力,引导有方,教师自己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20xx年12月,在邯郸市组织的初中语文讲课比赛中,我尝试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 4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是柳宗元紧接《钴坶谭西小丘记》之后写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数日又和他的朋友吴武陵、龚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边百二十步的地方发现了小石潭,他就写了这篇游记。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在这篇山水游记里作者主要是记小石潭,他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富有诗意的散文,而且又写得极为精美,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ēn cī)披拂”,教师一点即好。之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学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课堂检测,第一节课结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学生的朗读还不过关,对课文一些字词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边农村孩子,不仅语文底子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在课堂上没有很深入的指导学生朗读,有些句子长的也只是稍微点了一下,读的还不够。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理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石潭之美,美在 。”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只是能读通课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课文,而这个问题不应出在初读课文之时,而应在理解课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对学生不是很难。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石潭记 5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你们说是吗?
小石潭记 6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近年来,教改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呼吁“把语文的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把语文的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智力联系起来。”的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是语文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我有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愿意坦诚地谈出来,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我认为,设置疑问和表情朗读的有机融合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的《小石潭记》的教学就是对这种教法的探索。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由于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注释一般可以看懂课文的大意,用不着逐字逐句串讲,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精妙传神的表情朗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明晰的“视觉形象”,从而唤起幽美深邃的审美情趣。基于这种考虑,我在备课时,深入钻研课文精髓,精心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授课时,设疑质问,并配之以表情朗读,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勇跃发言,时而是热烈讨论,时而是皱眉沉思,时而是会心叹服,时而是懊悔沮丧……思路畅通,思维活跃,拓展了思维空间,真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小石潭记》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对此,我提出如下问题: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②为什么要“伐竹取道”?这说明了什么?③小石潭的位置如何?作者的游览方向怎样?④这两句描写提示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显然,回答这些提问并不难,可是要准确深入地理解问题却又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种理解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才能完成,也正是在这种貌似简单的问答而实则颇费心机的思虑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真正得到训练,这种主动性强、思维活跃的求知方式当然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取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在解答此类疑难时,有些问题难于直接回答,需要学生互相讨论,这就更能诱发兴趣,拓展思维。例如,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如何确定?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哪个方向观察景物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可依靠课文的内容,辅之以下列图表。经过综合思考,不难发现,小石潭位于小丘以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察景物的。
北一百二十步北
西②东西①东
小石潭小丘
溪流南南
可是,稍不细心就会出错,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岸来观察景物,因为他思考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也有人可能会认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观察景物,因为他考虑到“潭西南而望”,与此相对,人就应站在东北方向。其实,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怎样确定,以小丘作为参照点,那当然是在小丘往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人的游踪方向就复杂一些。若以小丘作为参照点,可以认为人是站在西边,若以小石潭为参照点,则人应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这里,能否正确选择参照点就是能否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随着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解答,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以强化学生的视听感知印象。如问题④:这两句话揭示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特征?板书并表情朗读“水尤清洌,如鸣佩环”,创设一种水声清脆,潭水空灵的意境,使学生得到一种审美满足。再如,第一自然段第三四句话,概写石潭状貌,由此可见,小潭石有何特点?潭四周的环境怎样?设问之后,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并表情朗读:全石底,近岸,坻、屿,嵁,岩,千姿百态。板书重点,简洁醒目,强化视觉效应;表情朗读,渲染潭石洁净完整,多姿多态的特征,强化学生的听觉感知印象。这样,视听结合,声情毕备,充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第一自然段第四句话从侧面描写潭石,精微细致,令人惊叹,试问,这儿写了翠蔓的几种情态?板书并伴之以节奏分明的表情朗读,“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以唤起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从而促使他们体会到作者描绘景物是多么的细致准确。连这普普通通不大为人注意的翠蔓,作者也写尽了它的形情状态,真可谓写景细致入微,精妙过人。
《小石潭记》第二自然段直接描写动静状态的游鱼,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写鱼,精微细致,颇见波澜。讲授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百许头”、“空游无所依”说明了潭水的什么特征?②游鱼的动静游态,作者描绘得清晰可见,这又说明了什么?③为什么游鱼,先是“佁然不动”,继而“俶尔远逝”,复而“往来翕忽”?①、②两个问题,学生能马上回答:潭水清澈见底,空灵透明。游鱼的概数,游动之所托,动静之态,作者看得清清楚楚,潭水的清洌当然明显可见。问题③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可让学生讨论:“佁然不动”说明游鱼静处饱享阳光的恩赐,并没觉察人的到来;“俶尔远逝”表明游鱼的灵敏迅捷,一旦发现岸上有人就迅速跑开;“往来翕忽”则又说明游鱼的善解人意,隔会儿后,鱼儿发现人并无害己之意,于是乎往来穿梭,结伴游行。游鱼的忽静忽动的变化,分明暗示出一种自然景观的“乐趣”,作者用静观的方法来发现物的“自得”之态,所以,游鱼的.“往来翕忽”在他看来是“似与游者相乐”。鱼人逗乐则又表明作者沉乎其内,静观默察,忘怀世俗而怡然自得。通过这种分析讨论,综合归纳,学生不仅理解了文中生动有趣的景物描写,也进一步体察到作者渴望摆脱世俗纷争的思想情趣。领悟到了这一点,也就不能理解下文的“凄神寒骨”的含义了。显然,这种研读、讨论、分析、推论、判断、综合的思维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又诱发了他们丰富奇特的思维想象,使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刻、准确、丰富的程度。
当然,对于这类语言凝炼优美的文章,单纯的设问质疑,是难以让学生品味到其中的艺术精华的,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之中应贯穿着教师精当的板书设计和传神的表情朗读。针对第二自然段,不妨作如下板书设计:
概数:百许头,空游无依
游鱼静态:月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相乐
动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不难看出,板书设计思路清晰,醒目耀眼,易于记诵。与此同时,配之以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着意创设一个鲜活灵动、富于意趣的潭境,这就更能触发学生的激情,牵动他们驰骋想象的风筝线,使他们获得身临其境、静观潭鱼之感。可见,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微妙紧张的纵横思考,简洁醒目的板书设计和创设情境的表情朗读的有机融合,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他们的智能思维活动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小石潭记》第三自然段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第四自然段写潭境的“凄神寒骨”。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主旨,我作了如下设问:①作者为什么用“斗折蛇行”来比喻潭源溪流?②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同游者三五成群,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安排学生讨论,深入思考,教师适时点拨。问题①:斗折,言溪水之亮(阳光之下)之曲;蛇行,摹溪流之动之曲。一句之内,突发异想,动静配置,一再比喻,作者描物状景,精工细微,于此可见。问题②不直截了当地提问潭境给人的感觉如何,而是巧设矛盾,制造悬念,诱发好奇,引发深思,这种奇巧之问比平白无余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智能思维。潭境的清幽冷僻,凄神寒骨,渲染出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境。这一层,学生只要略知时代背景,并不难于理解,可是,问题②的提出,却能促发他们对作者心境作更深入的理解。同游随从,三五成群,在作者看来,却是“寥寂无人”;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来却是“凄神寒骨”。思而索之,作者的抑郁悲伤该是何等的深沉厚重。
同样道理,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穿插着教师或同学抑郁悲凉的表情朗读,更能强化学生的视听感知,唤起他们的审美联想,使他们能够身同感受地理解作者,如此思读、记诵课文也就化难为易了。
总之,《小石潭记》的教学一反传统模式,通过奇特巧妙的设疑质问、生动有趣的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艺术精华的思索,通过简洁醒目的板书设计来强化学生的视觉感知,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情朗读来加深学生的听觉效应,通过逐层深入的点拨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思维。课堂效果表明,教师点了,学生想了;教师讲了,学生知了;教师松了,学生紧了。无疑,这种旨在训练学生智能思维的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改呼声都强调,中语教学应着力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设疑质问和表情朗读的有机融合就是对这个现实问题的探索。作为一种粗浅的尝试,这种教法也有或此或彼的漏洞,不过,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智能思维的宗旨,我愿与各位同行一道携手共进;我也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大有收获。
小石潭记 7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学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全文,最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本文景物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上,难点则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我认为所设计的整个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用画面引出作者简介;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熟悉生字;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后,引导学生体会概括小石潭的石、水、鱼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体会此时作者的欢乐愉悦的心情;再后,教师酝酿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的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展示了柳宗元创作此文前的背景资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的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难点顺势突破。最后,我设计的模拟导游给了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
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力求有所突破,,但失误也再所难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设计过于本色,太拘泥于文本的结构与形式,不敢对文章大胆变形,以寻找更佳的切入点,使学生更乐于接受。 第二:在阅读教学上,指导学生趣味欣赏、精微阅读方面尚有一定缺陷。第三:时间安排不合理,完成教学任务有点超时。第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总之,教学这节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教学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明白了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一定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想象,真正做到读古文见古人,读古文察其情的目的。
小石潭记 8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9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小石潭记 10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学生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学生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学生朗读课文,布置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学生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及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生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学生)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潭记 11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关于文言文字、词、句意的教学。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文言文书下注释对重、难点句子均作了翻译,这些都为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和预习卷提供的译文,尝试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对有疑难的字句做上记号,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如果仍有疑难则举手向老师质疑,由老师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学生都不能译讲则由老师讲授。接着老师指名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
二、关于文言文朗读的教学。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的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我们也可以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即先让学生试读,其余学生和老师随时指出读错的`字音和断错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学生读不准,则由老师范读指导。在不断试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今天课堂上请的这个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读得比较流畅,因为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读熟,甚至要求他们背诵课文,但课堂上还是有读错字,学生能够加以纠正。但我觉得本课在朗读指导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是公开课,我怕时间不够用,所以先放播音员的朗读,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朗读句读,其实这样做的确能节约时间,但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设想,假如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人先读一句,肯定能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己发现,再播放朗读录音,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我想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十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学生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小石潭记 12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的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习练习。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石潭记 13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让学生尝试逐句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由老师“串讲”单向灌输变成了学生自学。
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于是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写出作者的游踪,以“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诗意课堂性。
教学的不足之处:
课堂上时间没分配好,给学生时间太多了有一个知识点没有点拔到位,拓展延伸没有展开。读的方式不够灵活多样,没让学生读出美感,应以学生为主体,备课以学生为首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 14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优美,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们的青睐。《小石潭记》我已经多次教过,今年我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大胆尝试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散文教学方法,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师生总结出五遍读书法的点滴经验。
一、读知内容: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传情,所以欣赏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时,可以让学生们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树、潭鱼等景物,然后结合明写“石”和暗写“石”的句子,让学生明白文中描写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进而明确作者描写的重点景物是“石”。
二、读找特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地描绘和精心的刻画,这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记》上一环节的学习后,我及时要求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学生很快归纳出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潭石的特点是结构奇特,潭树的特点是秀丽茂盛,潭鱼的特点是活泼可爱,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气氛幽深冷寂等。
三、读学表达: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体味散文语言,可对散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记》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了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我布置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写景状物的技巧。学生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点:
1、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变换观察的方法(仰视、俯视、平视等)和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多样。
4、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5、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修饰语,以求一字传情等。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观察景物的能力。
四、读悟感情: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阅读抒情散文时,要从具体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点,令辉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将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经历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籁之音、自在的鱼儿带给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而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的浓浓的愁绪,才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喜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喜是暂时的,忧才是永恒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五、读骋想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石潭记》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读文作画。
2、争做小导游,设计导游词。
3、与作者对话“我与柳宗元有个约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悲凉心境。
4、运用本文学习的描写手法,进行小创作。
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中一项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通过尝试五遍读书法,学生们可以掌握分析这一类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维程序:
1、了解文章所写的景物对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对象的,了解景物的特点。
3、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通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以后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就会自己探索、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石潭记 15
教《小石潭记》,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学生已经基本能背诵和依照注释解释全文的基础上,我以“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小石潭的‘小’”这个问题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以此来拓宽教学的境界。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
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
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
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
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
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不太一样,这是沙漠的景象。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也挺忧伤的,还是春天的景象,因为境界阔大,所以产生的忧伤就不会是“幽邃悄怆”。
师:杨雅云的这个发现很有意思,这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了。她的体会很独特。景物的逼仄有时候会导致心理感受的逼仄,景物的特点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啊!就好像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记 】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 03-02
《小石潭记》语文 10-04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 11-07
《小稻秧脱险记》 12-19
小稻秧脱险记 05-17
《小稻秧脱险记》 03-03
小稻秧脱险记 11-29
《日月潭》的 10-17
《日月潭》 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