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 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 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的认识》 ,欢迎大家分享。
《数的认识》 1
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整理如识点,学生在我的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数的认识中有很多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本节课中,就涉及整数、分数、小数方面的一系知识,比如:数的分类、整数的分类、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以及这些知识之间一系列的联系与区别等,如:整教、小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改写等,学生非常容易混淆。
在处理知识梳理方面,我先在前一天让学生自己回家复习本部分知识,并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整理图。在本节课上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整理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汇报梳理知识点,进而老师加以补充、板书,很好地处理“补”与“梳”的关系。使学生对于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一目了然,这一做法同时也起到摸清学生底子的作用。
这是本次复习课比较成功的'一方面,但在配套练习中仍存在不足,没有很好地将练习题与整理复习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理”与“练”没有达到双丰收的效果。
在以后的复习教学当中,我会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具体有哪些,还要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整的过程中也是复习回顾知识的过程。练习时,要有基础的练习和提高的练习。课堂上首先是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后马上进行独立自主的练习,最后,对多数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再进行重点复习。同时,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制,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的认识》 2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好处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感知会有必须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并明白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人认为在本节课中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能够:
一、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苹果”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2个苹果、1个苹果,到两个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的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此刻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重要性,不仅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透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透过折一折、找一找、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的桥梁;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能够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加强实践,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用心的促进作用。发奋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用心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长方形折1/2、1/4的实践活动中,透过对不一样折法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好处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一、在教学中本人在如何激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言语平淡、缺乏热情;第二、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方面缺乏有效性,虽然能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当学生对认知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给予正确匡正、引导还是感觉力不从心。
期望各位同仁能够给予传经送宝,本人在这边先谢谢了!让我能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数的认识》 3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班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木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
(1)1根1根地摆;
(2)2根2根地摆;
(3)5根5根地摆;
(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
(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
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数的认识》 4
备这节课,只要求学生会读、写,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 :小数的初步认识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我把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小数的含义上,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分数和小数的含义。
本节课让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
一、课件选材科学、合理、形象。
二、从生活入手,学生学的顺其自然。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初次学习小数并不感觉陌生,将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解化。
三、在用形象支撑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过程后,预防思维定势的产生。教材遵循着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为支撑的原则,设计了先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位,又通过长度单位间的化聚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最后再结合自己的'身高说明怎样用小数的三个环节。
课上好后感觉如果我在设计时,增设两张表格,让孩子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表格设计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
《数的认识》 5
1、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太重复,教材为什么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认识和计算的形象支撑,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2、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要求?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把握教学要求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例1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何进行教学?
例1是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虽然教材设计了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创设卡通动物(身高1分米)和积木块(厚1厘米)比高矮的场景,并用米尺进行测量。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支撑,避免了仅从抽象的关系去思考。除了教材上所涉及的“分米和米”“厘米和米”这两种关系之外,教师还可以增加“3厘米=0.3分米”这种类型;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0.1米等于多少分米”“0.01米等于多少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数的认识》 6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76页、77页和78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有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本节课,我采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路上,猪八戒去化缘,看到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这时问学生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复习分数的意义)紧接着,孙悟空分桃子,6个桃子分成两份,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12个桃子,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100个桃子呢?一筐桃子呢?学生总结:一些桃子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各自在图上分一分、涂一涂,再重点讨论操作时的.思考过程,突出: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是学生认识到:不管一盘桃有几个,只要是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盘桃子二分之一。
教学例2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认识二分之一的学习经验,主动开展思考和讨论。可以先要求学生在教材提供的实物图上各自分一分、填一填,再通过交流,引导他们把三分之一的含义表述清楚。最后,还可组织适当的比较:例2和例1都是分6个桃。使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就不同。
《数的认识》 7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大数的读、写和近似数。
在研究教材之前我觉得这里可能会很难,但在我翻了翻教材和教参之后觉得非常简单,觉得这个单元的学习除了近似数有些学生可能开始认知时有难度外,大数的读写只要分级正确了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在和学生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如下问题:
1、不分级现象。很多学生可能觉得分级较容易,在读数写数时不分级,上去就写,导致练习出错较多;我要求孩子们分级时用虚线分级,以免有个别孩子书写不认真把分级杠误当成数字1。
2、分级错误。如:1234567,有的孩子由于粗心或是对数位的级认知的不清楚将其分成了1234!567,这样的现象还不止一个同学。
3、写数时不能正确全部写对。如:一百二十四万,写成了1百二十四万;二亿三千四百五十万三千零九写成二亿三千四百五十()三千零九,漏写了万级的单位,导致出错。
4、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了解不深刻。比如30000008,有的学生就在个级读了两个零。
5、求近似数时一般学生对求省略万位后面的位数和亿位后面的'位数这两大类一般都比较容易掌握,但比如千万位后的位数、百万位后的位数这种就开始犯迷糊。
突破方法:
1、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还是以分级读写数为重点突破方法,但首先一定要和学生清楚的认识各个数级的数位分别有哪些;然后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做题时分级,熟能生巧,现在刚学的时候勤分多分,到高年级才能练就用眼分的技巧,为了使卷面书面整洁,我建议孩子们用笔轻轻的分,除了用虚线还可以用逗号、顿号等比较小型的标点符号来区分。
2、求近似数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要求学生读清要省略的是哪个数位后面的尾数,然后重点看要省略的数位后面的数位,再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进行求近似数。
本单元单元测试题较简单,但还是有8位同学没有得A,我认真翻看了这些孩子的试卷,发现他们书写不认真、做题不分级、写数读数时比较懒惰,图快不检查,已督促他们认真订正。
《数的认识》 8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课始,利用复习引入,来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使学生能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为学生自主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编排,分为亿以上数的读法、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三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每个知识点我都设计了3个基本环节,即:
①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探索;
②交流方法;
③练习活动。
在每个环节,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并通过合作交流寻找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这3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巩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与伙伴的交流讨论,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在探索新知识的各项数学活动中,学生充满了自信,而一次次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了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令人遗憾的是,在学生探索完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没有将它与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对比,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以致少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方法混淆不清,不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在学习完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题目要求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少数学生也糊里糊涂地运用了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而单位写的却是“万”,在练习课时,应重点强调这个问题。
《数的认识》 9
通过课堂交流,我发现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不知道该向全班同学汇报什么,再一点就是他们汇报时声音太低,整节课没有争议和争辩,汇报的小组讲什么下面的同学就听什么,没有闪烁的火花,没有惊人的环节,一个个学生“呆若木鸡”,课堂效率也比较低。这就是我的第一堂生本教育课。
课后,我仔细分析了这节课,结果发现课前小研究是上课后才发给学生,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学生自己还没有研究完,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是这节课失败的原因所在。
在另一班,我改变上一节课的`组织形式,重新上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充足空间,结果比较成功。
这节课,我是:让学生经过万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教材的编排上为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留下了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主要体现在: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结论,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得到。包括后面教学中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亿以上数的读写等。学生迎刃而解。
《数的认识》 10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
从生活中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展示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想像大桥的长度,激起对祖国的勤劳人民的热爱,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大数,体会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作用,从而体验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本节课多处创设了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品尝了求知的愉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在引出“万”的概念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用课件动态展示:从一个小正方体到十个小正方体,再到一百个小正方体,最后到一个大立方体,让学生逐渐理解感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然后有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学具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过程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再添加万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体会十进制计数的原理,在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数感。然后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体会数的转换,直至感知一万的大小,我又设计了一个感受一万有多大,让他们想像比划一万张纸有多厚,一万米有多长等。不但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在接下去的数的读写教学中,不仅出示方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数出一共有几个方块,然后在计数器上试着画出来,再尝试读写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图形、数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形成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组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如:看一看,数一数,拨一拨,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形成数的表象。
《数的认识》 11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二年级各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到我们级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我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于他们的生活,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在哪见过或听过?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近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堂课通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家用电器等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接近”等一些词可以看出。
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独立的看一看,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
【《数的认识》 】相关文章:
我们认识的数 02-22
万以内数的认识 04-07
认识100以内的数 07-05
亿以内数的认识 10-20
《100以内数的认识》 02-20
《认识亿以内的数》 06-17
《万以内数的认识》 06-22
《1000以内数的认识》 09-06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 09-06
亿以上数的认识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