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

时间:2022-12-23 17:15:34 我要投稿

《木兰从军》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 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 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木兰从军》 ,欢迎大家分享。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 1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这时我更多的注重的是多读,通过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为故事比较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和敬佩。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同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木兰从军》 2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在讲解“从军”这个词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 “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木兰从军》 3

  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还布置学生完成我的预习作业。观看完影片,孩子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女英雄,也认真地按我的预习单进行了预习。现在就来谈谈我这堂课中预习作业的得与失吧!

  预习作业之一: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段话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朗读,读出木兰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经验,以及影片中画面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像出黄河波浪滔天,滚滚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木兰坐的小船在风浪里颠簸,一不小心,小船就会被波浪吞没。巍峨的.燕山高耸入云,山高路陡,木兰的身边就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木兰就会从山上滚落下来,摔得粉身碎骨。通过这样的想像,木兰在学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预习作业之二: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们主要是表演点评。在表演中,学生能找到课文中的语句: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把这句话作为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说作为考试的话,答案是正确的,但作为课堂上的表演,感觉明显缺少真情实感。课后我想,因为预习的时候,学生不能进入到情境中,只能从文中找出正确答案。正是有了课前预习时的正确答案,课上,学生就不愿意再展开想像了,效果倒没有那么好了。

  我想,预习作业设计是很有学问的,设计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像我今天这样,把一个需要情境创设的问题,放在课前预习,那就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木兰从军》 4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

  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木兰从军》 5

  《木兰从军》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出示:1、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2、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提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这两个句子中同一字组成的不同的词语吗?

  学生:“紧急”和“焦急”。

  师问:他们一样吗?

  生1:不一样,紧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须马上去办。

  生2:紧急就是说一刻钟都不能拖延了,必须马上去办。

  生3:课文中就是说,征兵很紧急,说明战争前线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师微笑着: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着急的意思,焦急万分就是非常非常的着急,已经着急得不行了;

  师继续:那课文中谁在着急,她到底着急什么呢?

  生1:是木兰着急,她着急爸爸年老多病,如果让爸爸上战场的话,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爸爸会被敌人杀掉,丢了老命回家;

  生3:我要补充,她还着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参军;

  生4:我还要补充,木兰还为自己着急,爸爸不能去,弟弟不能去,而自己又是个女的,而女的规定是不能参军的',所以她很着急;

  师:对啊,木兰还真是着急啊,为爸爸着急,为弟弟着急,为自己着急,但虽然如此,她还是很想——出示卡片:为国为家分忧

  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生:非常爱国;

  生:也爱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她爱家人,也爱祖国,

  师:于是她最后终于说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学生连读两遍。

  她会怎样去说服呢?同桌互相练说。

  片刻之后,学生交流,着实很精彩。

《木兰从军》 6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改写而成的。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然后进行自主识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字谜;编顺口溜……然后进行书写,最后同桌互相听写生字。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唱一唱”,(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课前五分钟展示);“讲一讲”,(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讲花木兰的故事,让学生人人都参与讲故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通过自己的.讲述走进了记忆里,从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说一说”(说一说木兰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发言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优良品质此时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了。)这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最后进行拓展阅读,进入博客圈阅读《木兰诗》,并在论坛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此时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语文课堂上的习惯。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还时间于学生,还诵读于课堂。

《木兰从军》 7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故事先介绍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原因;接着写她在多年的征战中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写她胜利回乡后,将士们才惊讶地发现花将军原来是个文静俊美的姑娘。阅读短文后,让人感觉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设计第一课时,我确定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读——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读通顺、读流利、读得有感情。二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总体感觉这节课能够基本实现教学目标,总的说来,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初读阶段,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读,学生一遍遍下来感觉读得准确—通顺—流利了,这也是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第二段孩子读,说,演都还不错,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由于开始预设的问题不够精细,引导孩子读得不充分,收尾显得急了些。时间上也没有把握好。还是在设计时一些问题考虑得不够细。

  上完早上这第一节课,得到评委的许可,我又听了3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三位老师设计的思路跟我有些相似,但她在第3段指导充分,入情入境,挖得很细,师生配合默契,我很有启发。

  一次比赛,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却是经验和知识,今后我还是要苦练基本功,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木兰从军》 8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都是教完课文后,简单介绍一下《木兰诗》,由于考虑到诗比较长,难度较大,所以很少让学生接触原诗。但是翟老师的这节课,却巧妙地将原诗中的部分诗句节选出来,与文本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处理教材,个性鲜明、令人眼前一亮。

  一、有机整合,凸显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更决定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视野与深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充分挖掘原诗中能够凸显文本主题的元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探究、感悟。在片段一中,教者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一句话“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与原诗中一、二两句进行比较阅读,抓住“叹息”一词,细细感悟,从而体会到“叹息”背后的一颗为国为家的忠诚之心,凸显了文本的主题。片段二的.教学中,教者把木兰放在战争结束、凯旋而归这一背景之下,让学生揣度此时此刻木兰的所思所想,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再次引用了《木兰诗》中的两句,通过读、议,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赤子之心。课文与原诗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对文本意义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

  二、亲近原著,诵读经典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引导学生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以为,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断挖掘与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会获益无穷。

《木兰从军》 9

  花木兰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 而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诵不衰。本文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在上课之初我要求“尽情地读,大胆地说”。“看谁得到的花最多?”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木兰)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 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木兰从军》 10

  一个尴尬的局面至今让我感到愧疚。不过这种尴尬也促我去思考,使我有所得。

  全校举办的一轮听课开始了,今天该听我的课了,此时的我心里一直在想:一定要上好这节课,作为课改一年半的我要在老师和领导面前好好表现。这节课我讲的是《木兰从军》,开始上课了,我向同学们提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等问题,孩子们答得非常好,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开始学习课文了,我按照我预先设计好自以为新颖的思路,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段,然后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怎样用一幅画展示给同学们。”他们读了一会之后,我开始提问,让他们做造型,第一自然段还能有学生摆出拉弓射箭的样子,而第二自然段就出现了尴尬局面,无论我怎样启发,他们就是没人来做,学生就是不配合,一反平时讲课的局面,我虽然反复的启发,可学生就是做不出来,这时我的头有点发大,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勉强按自然段做了几个姿势,这一节课就在无助中过去了。课下我带着羞愧陷入了沉思,回想着课上的情形,在心里多次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种局面呢?在“快乐语文”网站上我看了《让我们千百次追问:什么是好课?》这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我静下心来回想以前教过的较为成功的课与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学生不配合不参与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呢?教师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他们不能做到。我在讲课前只考虑了文章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较远,要让学生理解,必须要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然而我却忽视了这些7岁孩子的特点。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不适合于这些学生,脱离了现实,这种做法也就好比让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说话走路一样。《什么是好课》中崔教授说的“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我觉得每节课有每节课的特点和标准,学生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自己的个性及学生的特点去备课。激发学生兴趣并不一定是把课堂氛围搞得热热闹闹,而应讲究程序和策略,尊重学生,追求学生语言的活、思维的活、学习的活。教师确定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当然目标不能太高或太低,提提脚能够到,凭真功夫去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学有所获就可以了。

  我带着自己的'感受又重讲了《木兰从军》。这一次我采用了想象、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从中选出喜欢的部分或是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表演给同学们。这一次他们如鱼得水,热情极高,个个积极参与活动,争先恐后去表演、朗读,同时我用那另人陶醉的语调引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真可谓有一种“暂忘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备课得法,课上能迅速进入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要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成绩。

《木兰从军》 11

  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豫剧《花木兰》在河南家喻户晓,孩子们有很多也知道这个故事,上课伊始,我让喜欢豫剧的魏樱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片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学习“急”时,引导学生记住“急在心里”,急是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三、发挥想象,促进理解。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比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四、补充背景,以读促悟。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花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意思,我补充了背景资料,听了补充的介绍,孩子们对赫赫战功一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花木兰的壮举,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细细品味花木兰的爱国爱家之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木兰从军》 12

  这次我上的是小语第四册12课《木兰从军》,先谈谈对课的设计。本课脉络清晰,段落之间互相衔接,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在确定好目标之后,选取不同的点来抓住重点,进行双基教学。如第1小节抓住“英雄”一词进行说的训练,根据提问“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为什么?”导入新课,一来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二来帮助学生弄明白何谓英雄,在脑中形成一个概念。第2小节同样进行说的训练,但重点是先弄清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为国为家分忧”,而后再想象说话,以木兰的身份用自己的话说服自己的家人。第3小节侧重在读好四个描写木兰动作的词,“披、跨、渡、过”。利用声像媒体的视听效应,加之老师导语的激情作用,使生身临其境,反复朗读来体悟木兰英勇杀敌、英姿飒爽的威武风采。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最后再写好两个字。当然,光凭书上的`文字信息,学生对木兰的了解是过于浅显的,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各个环节之间,我增加几段相关的历史资料,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得饶有趣味。

  第一次试上后,同组老师觉之教学设计很合理,重点把握准确,难点也能一一突破,但是缺少印象深刻的亮点,整堂课没有一个整体感,不和谐。提出说话训练应出示句式,朗读不到位,设计平板,延伸部分可以联系实际。接着,修改教案,选择倒装因果句作为练说的句式,并且将前后进行对比,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次试上,觉得木兰说服家人的环节处,学生说得较散,没能依据课文合理想象,读的地方仍不够到位。

  一来二去,教案随着一次次提出的建议进行着多次修改。正式推出后,效果的确不同凡响。

《木兰从军》 13

  我教学《木兰从军》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如下: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课——解题——小组合作预习——全班交流,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部分生词的意思,指导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识字、写字。

  得:(共3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导入新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有序观察,知道观察人物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一方面利用图中人物的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识字时充分利用汉字表意功能强的特点,利用形声、会意等造字法来识字,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由此展开联想理解生词的意思,进行扩词练习。

  3、表扬与指正相结合,时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不断提醒学生说话要完整,字音要读准,注意倾听,读帖时要关注部件间的'关系等,老师有个婆婆嘴,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

  失:(共3点)

  1、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孤立地学字词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因此没有在第一课时解决让学生人人都能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的问题。

  2、没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如小组合作预习的环节,一位学生已经说出了预习目标,教师还要再强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其实,这个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课堂常规,不说学生都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男”字的教学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用追问的方式,就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沉着机智。

  3、识记生字字形时,还在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地放手。若让学生自己从生字中找形声字,并说明理由,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字形也会记得更牢。

  4、识记字形也要讲究从整体到部分。如学“利”字时,教师板画后就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再追问怎样猜着的,从中引出字的本义。

  晚上,听课的老师们在网络教研中就识字、写字展开了激励的探讨,使我对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我镇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将会更加扎实、高效。

《木兰从军》 14

  《木兰从军》是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古代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反思

  一、本课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习用查字典的方法来预习生字;

  2、指导归纳识记生字的方法,在预习中学习和掌握生字,通过查字典,进一步了解字的意思。

  二、本课时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识字10个,认识“病”字旁,会写“”将“病”2个生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没有上课之前,老师出个字谜,你猜一猜好吗?

  “天没有地有;你没有他有。”(也)

  1、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如果你要记住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自由发言)

  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复习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辅助学习和掌握本课生字。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直是个难点。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还是一片空白。如何充分把握这个“空白”的时机?我采取了指导学生逐步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方法,使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概括课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三)查字典预习生字,用方法识记生字。

  1、生字教学一直是低段的重点。但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预习指导,他们会用“读、画、标、练、思”的方法进行课前生字预习。为了提高自习效果,我在这节课上用查字典的方法预习生字,让学生通过动手看,动眼看,动脑想,学生兴趣浓,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2、寻找堂上交流点,分享预习成果。我把“小组里说说:你选了哪五个字?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同学分享。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作为堂上交流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通过交流,巩固识字方法,记字效果更好。

  四、不足之处:

  1、过高估计学生,时间分配不当。在检查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的环节时,因为发现学生读书添字或减字,所以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导朗读,导致在指导查字典时间不足。

  2、教学生字方法单一,识字效果不明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不饱满。在识字上还应该增设一些学生预习生字效果的检查。

《木兰从军》 15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时,请他们轻轻拿起语文书,摆上正确的读书姿势;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并努力提高。(子宁)

【《木兰从军》 】相关文章:

《木兰从军》 12-06

《木兰从军》 15篇01-12

《木兰从军》 15篇03-18

《从军行》 03-12

十五从军征 04-05

《木兰诗》 10-03

《花木兰》 12-21

《木兰诗》 15篇07-25

语言 12-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