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金色花

金色花

时间:2023-02-13 09:14:42 我要投稿

金色花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 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色花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色花

金色花 1

  在《金色花》的备课中,我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与主问题设计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对于教学的整个环节设计成三个板块:读一读,读懂内容,读出情味;品一品,品析形象;写一写,传情达意。第一环节以主问题:母子间的对话引出对文章内容和两个角色的情感的把握,以朗读贯穿始终,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渗透其中。第二环节中加入了资料链接,因为泰戈尔的独特身份以及其写诗的目的性,还有当时的遭遇,必须加入宗教的介绍,但又不能深入,所以要以资料的形式来补充。第三环节主要立足文本,并从文章中走出来,指导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人文性有所质疑,认为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其实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学也不能只是培养一群积累知识的机器,而应该是活生生的、有情有义、有才有识的生命个体。在教授《金色花》的时候,除了一般的教学任务如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外,我还特别安排了一个朗读的环节,就是文章中唯一一句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因为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于亲人的爱表现的很漠然,甚至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孩子和母亲的个性和情感,尤其是要感受妈妈的多样的情感,感受母子间纯粹的、唯美的爱意。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写一写传情达意”有的孩子不那么冷淡,但又不会表达,不知如何感激父母的付出,我让学生借鉴泰戈尔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学生借泰戈尔的笔法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有的学生切实的想到母亲的手,想变成一支护手霜,让母亲的手得到滋润不再受冻开裂。我想这就达到关注父母的目的。

  在课堂的生成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如对语言的揣摩和品析还不够细腻,对母亲性格的把握还不够到位。

金色花 2

  今天第二节我在初一4班上课一节公开课《金色花》。《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想象奇特,语言优美,是一首非常适合训练朗读的佳作。其内容看似浅显易懂,实际上要多读、读懂才能真正感受作者写这篇诗歌的绵长意蕴。据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是以“读”贯穿整个课堂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品味诗歌精美语言,感受人间至爱亲情。

  整堂课有几处比较成功的地方:

  1、老师亲自示范朗读,然后学生在语气音调和感情把握上有个准则。

  2、在赏析完人物形象后,设计了情景朗读。

  3、整个课堂还算流畅,思路较清晰,引导和点评比较及时。

  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的代入感不够强,如果在课前,或者让学生写几句想对妈妈说的话时,请同学播放小时候的照片,分享自己与妈妈的故事,便更能唤起孩子们对妈妈小时候的回忆,更能引导他们对妈妈的依恋;

  2、在品读句子把握人物形象的环节可以给学生参考表述的句式,培养规范,学生便会更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3、如果最后多一点时间请学生分享对母亲说的.话,这堂课会显得更加完整。

  最后,衷心感谢周级长、杨晓仪老师陪我一起磨课,给我许多修改意见,我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陪伴与帮助!感谢陈主任张主任还有各位老师莅临指导,课后给了我许多宝贵建议!初三老师因为要改卷子没能过来,这是我的一大损失。当然也得感谢我们初一4班的孩子们,他们太棒棒哒了!

金色花 3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阅读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为此,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一是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感悟家庭之爱。通过一系列关于家庭之爱的图片及漫画切入本诗。

  二是通过美读感悟诗中情感。

  三是通过品读分析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散文诗。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是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金色花 4

  我在决定录制泰格尔的经典散文诗《金色花》,是在同事热情的帮助和鼓励中下定决心的。如果说本节课有那么一点点可取之处,那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现在反思,这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较为成功的有两点:

  第一,重视了朗读。教学时,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有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人物特点,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收到了课堂实效。

  第二,落实了基础训练。我的教学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设计,扎实落实基础,使学生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笔、动脑能力。

  这节课也有很多亟待改变或提高的地方:

  1、探究的问题没有引出来之时,教师过于着急,有时把答案呈现出来了。教师应该多些耐心,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小组合作交流,只注重优生的展示,最好让各个阶段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独立发言,小组成员集体补充,这样才能调动起整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金色花 5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金色花 6

  《金色花》一课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是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给予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构思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实施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于从三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为了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阅读理解课文精美的内容与形式,我主要通过反复多变的朗读(听读、赛读、品读、范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和谐有序的课堂。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手段。原因有三:其一,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像《金色花》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诗,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品味,能引起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其二,“新课标”明确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品味、积累、熏陶,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与知识传授;其三,“读”是一种最普通最可行的教学手段,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品读和点评中,品味语言、感悟主题。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改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返朴归真,还语文课堂以“读”的本色。尤其让六年级学生学习理解经典名著,更应充分发挥这古老的传统方法的优势与作用。

  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和效果看,采取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为主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全面细致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人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中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很高,读得也非常认真,有腔有调。虽然还有一些学生读得不是很好。但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也能大胆地用稚嫩的童声来读,重音、语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刘云舒、孟润琪等同学的精彩朗读,赢得老师及同学们的掌声。

  其次,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安排简化头绪,为学生赢得更多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1)因为是第一次录课,经验不足,画面切换太快。(2)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学习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环节都想表现,因此,用时稍多。

金色花 7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三年级国学启蒙中的《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的小诗。我认为在课堂的处理上过重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有些硬性“填鸭”。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赏析,通过短短的诗句,让读者有“穿越”的感觉,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见、所闻和所感。这首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钱塘湖的春天。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设置“读诗—说诗—改诗—背诗”等系列环节,其中重点突出“说诗”和“改诗”等主体部分,环节设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本堂课采用自由读和默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将学生引进诗歌的殿堂,进入诗歌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说”与“改”是本堂课的教学亮点。尤其是“改诗”这一环节,既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代诗歌的教学,最高的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再创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改中品”这一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比较、推敲、锤炼让学生体味诗境、诗趣。

  “背诗”这一环节能够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在 的过程中我认为: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够。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才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更准确地看到诗词的精妙所在。

  反思这堂课,有两点明显的不足:

  1.人文性体现得不足。整堂课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学习,但人文性也多是体现在文本之外的教师言语、行动和表情中,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导致文本语言的`学习缺少文本情感的关怀。

  2.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这便是我这次教学中的最大败笔,也是我这次教学后的最大收获!

金色花 8

  本文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重点是品读课文,把握文中深挚的母子之情。在教学中,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一样,但是过程是不一样的。

  54班的'投影坏了,因此上课只用了学案,按照学案按部就班,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虽然也有合作,也有探讨和展示,但是总觉得比较死板,气氛比较沉闷。刚好两节语文课是一、三节,第二节课的时候重新思考了一下方案。

  我把课文中的一些字词换掉了,结尾的对话也掉转了语序,然后再课件上展示出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改的好,还是原文好,请说明理由。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把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在课堂上也很愉快,因此,我觉得在55班的课是比较成功的。

  由此想到:对于一篇课文,我们需要不断的琢磨,不断的钻研,以求找到最好的切入点,采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不着痕迹的渗透在教学环节当中。换字法的设想来源于韩军博士的一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此法可用于诗歌或散文诗当中,收效不错。

金色花 9

  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也由多媒体教学逐步走向网络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借助网站这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搜集资料,探究各种问题,交流心得,学习变的更加得心应手,网络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在新的课堂环境里,进一步的转变观念,主要职能为引导点拨,组织交流等,不再单纯的传授知识,可以真正的起到“导师”的作用。

  这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语文课,对于我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难得的是在电脑非常普及的今天,学生们对于在微机教室上课并不陌生,而且他们具备一些基本的使用电脑的技能,这些给我们的课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他们通过巴东三峡专题网站里的学习,浏览三峡的景观,查阅资料,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远比过去单纯的使用课本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堂整合课程来说,网络制作人员与语文教师的配合是否默契对整堂课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次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参与网络制作的人员和课程指导老师和作课教师积极配合,互相帮助,交换意见,顺利完成了这次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网络制作和教学录像任务。

  不足:由于课程整合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教学设计还是畏首畏尾,没有太放开,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还有待研究提高。

  这种课程刚刚接触,教师对网络教学比较陌生,使用多媒体广播教学操作起来显得不流畅。

  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参与一些这样的活动。

金色花 10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把朗读设计为本课的`重点是合理的,朗读过程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感情。课堂问题的设置,也能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母爱的无私,以及对于母爱的回报。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指导朗读过程忽略了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读,而教师在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流于应付,情感平淡,该如何处理,还有待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而且录音机的效果也欠佳。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很好的把握,作到收放自如,这是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金色花 11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两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情感美。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所以本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朗读多有提高,真正做到了以读代析。

  但是还是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还是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把课前在参考书上抄来的答案念一遍,根本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今后一定要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

金色花 12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中的第一篇,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我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后获得些许的赞扬。反思本节课一个个真实的情景,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建构活力课堂颇有感悟。

  1、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课堂

  程少堂老师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富有学科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审美快感。

  在《金色花》一课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第一次教师在优美的钢琴伴奏下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先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教师的示范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热情。之后学生自读得非常认真,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有不少的同学大胆地用稚嫩的童声来读,重音、语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在分析文章时用“从( ),你看到一个( )的妈妈/孩子。”时,让同学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用朗读来读出妈妈的慈祥、对孩子的担心,孩子的调皮、可爱。最后在音乐的陪衬下全班齐读课文,读得就非常有感情了。

  2、关注生命体验,体会人间真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他还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节课的情感教育就是感恩母亲,可是对母爱的认识学生们还不深刻,所以我在课堂设计时准备了几张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的不易。课前准备了很多学生和母亲的合影,在教师动情的旁白和韩红深情演唱的《天之大》的音乐伴奏下,孩子们看到了妈妈,想到了妈妈的辛苦付出,接着出现一张成年的鸟儿给给妈妈喂食的`图片,让孩子们思考“动物都知道感恩母亲,那我们人类呢?”自然产生感恩母亲的情感。

  3、情感深化,以读促写

  在学生产生感恩母亲的情感后,我设计了一个“爱要勇敢大声说出来”的写作环节,让学生设想“假如你也可以变成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事物,来报答你的妈妈,你会为她做什么呢?”动笔写出来。学生现在早已经沉浸在刚才动情的情景中,心中满是对妈妈的感激,自然一气呵成,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写话练习。我以及听课的老师都被同学们的真情深深打动了。在这种氛围中,许多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都纷纷发言表达对母亲的爱。此时下课铃声响起,我说出了此番结束语:同学们,沐浴着母爱成长的你们要懂得加倍地回报,去爱你们的母亲,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和谐的氛围中,与本文对话、与自我对话,敞开心灵,思绪飞扬,从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构起新的思想链条,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金色花 13

  “认识垂直“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第七册的学习内容,,《认识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材以生活场景为素材,抽象出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互相垂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体验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通过自主操作与合作交流,学会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一、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一开始给学生呈现生活化的校园照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通过画面欣赏、分类辨析、勾画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身边的垂线,生活中的垂线,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在学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做中学数学

  “做中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思考、做中质疑、做中学习、做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垂线,让学生在摆垂线、折垂线、画垂线时经历创造垂线的过程,同时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垂线的特点,加深对垂线的认识,使亲身体验创造过程,在做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三、在交流探索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学数学,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答案,在引导学生画垂线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画法,而是先让他们自学课本,然后在探索与交流中掌握垂线的画法,在交流于探索中体会垂线的'意义、掌握画垂线应注意的问题等,从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有时不是很主动,农村的孩子胆小,口语表达不清晰,致使很多学生习惯于全班答,但我坚信,只要我有这种意识,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主动,更积极。

  同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在时间的分配上做得不够好,在教学认识垂线的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在“画垂线”的部分时间很紧,练习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有在一些环节的讲解上也有所欠缺。

金色花 14

  1、朗读中注意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设计的自由朗读和默读,都是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来解读课文,虽然会有层次的差异,但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学生的主动反思,才会有进步。而实际上,学生大多都能理解诗歌的主题,对关键句子的把握也比较准确。

  2、合作朗读,相互点评环节中,从第四段开始,读的学生特别多;最后两个自然段,大概有三十多个学生站起来读。“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可是刚才读第一、二小节的时候太平淡,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另外还有同学从节奏和重音方面来点评。从这样的.点评看来,在听的过程中,“合作朗读”让我知道了同学们大多喜欢诗歌最后几段,因此,对诗歌的解读就以第8段的母子对话为突破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朗读指导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探索文字背后蕴涵的

  诗人感情的过程。以学生最喜欢的诗句为突破口,顺应了“民意”;反复的朗读和相互点评,有利于深入理解关键句,也同时活学活用了朗读技巧,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中国有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教学《金色花》却只让孩子爱自己的母亲,那是遗憾的。爱自己的母亲,爱别人的母亲到爱那些和母亲一样圣洁、正直和善良的人,这才是泰戈尔思想中的“大爱”。利用“金色花”的宗教色彩,让学生理解诗中赞颂的是包括母爱在内的“大爱”,拓展学生对“爱”的理。

金色花 15

  泰戈尔的《金色花》是一篇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美文,研究他的教法与学法的文章有很多,且各有各的侧重点,本课的设计尝试将课文的教学与名著阅读的指导教学结合起来,从在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加以拓展,进而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金色花》属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诗歌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母子情深画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突出体现了本单元“至爱亲情”的主题。诗歌短小精美,活泼欢快,适合朗诵,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意境,感悟亲情。

  《金色花》是印度诗圣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一首,泰戈尔是亚洲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他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抒写“爱、欢乐、光明”,诗歌自由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灵动的想象、神秘的宗教气息,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曾引起了轰动,影响了郭沫若、冰心、徐志摩等一代文学先驱。

  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学生们自然会有一种仰慕,渴望更多地了解他,而泰戈尔的散文诗至纯至真,丰富灵动的想象又很贴近青春萌动学生对爱与美的理想追求,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因此我又从拓展初中学生阅读视野的'角度增设了“品读泰戈尔的精美诗句导入”“走近诗圣——泰戈尔”,“拓展阅读深赏析《新月集》中的《告别》《同情》《花的学校》《玩具》等贴近学生实际的精美诗作”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泰戈尔及其主要诗作有进一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经典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整堂课既有诵读品味,亲情感悟,也有经典阅读指导,课堂容量大,覆盖面广。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想象画面,描述场景,对比阅读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较好。

  但因泰戈尔的诗思想内涵丰富深邃,要深入去领悟思想的精髓需要做较为深入的研究,一堂课时间较紧,一些作品只能是做一些浅层次的分析,如何使课堂效果更佳,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金色花 】相关文章:

金色花 11-24

《金色花》 03-19

金色花 15篇01-05

金色花 15篇02-20

《金色花》 15篇06-25

金色花 (15篇)06-25

《金色花》说课稿05-17

《金色花》说课稿08-03

语文《金色花》说课稿11-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