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时间:2023-02-19 13:52:39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察物体》 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 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物体》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察物体》
集锦15篇

《观察物体》 1

  教完这堂课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六人小组观察验证的时候要轮流,在本节课的三个层次学习中中,第二、三层次,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验证,填写,得出结论,这样既能避免环节的重复,更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探用,在本节课中我更加注重看、想、动三方面相结合。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再一次地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用手中的正方体,摆出各种图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其他同学摆的图形,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图形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大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中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这个问题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学生观察不全面,只说出正面看到的正方体的个数。细思原因,就是学生思考问题不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培养这种能力。

  2.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会没有很容易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观察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2

  在《观察物体》的学习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透过实际的观察、比较活动,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且透过活动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决定观察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用心情感。要想到达这样的教学目的,仅仅让学生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的,把他们明白的这样一个结论作为评价这次学习的唯一标准,也显然是不够的,而务必考察他们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活动、自己与同学的合作探究讨论过程,只有这样,这个评价才能是客观的、全面的。

《观察物体》 3

  《观察物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五大特色: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课中又通过播放一些南昌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休息,一边欣赏……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 课间欣赏图片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一个课间休息,让学生在音乐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一组南昌风光的图片。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欣赏中巩固了所学新知。

  4.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欣赏南昌风光、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5.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玩具狗作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还通过学具袋的反馈牌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 4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观察物体》 5

  《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

  1、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2、教学中的课堂组织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个别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3、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4、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一节课下来,总会让自己有些收获,我相信一份收获就是一份成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

《观察物体》 6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

  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

  ②从上面观察形状不变;

  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 7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一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

  (一)主体性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参与- 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年庇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生活场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年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欢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

  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观察物体》 8

  1。这节课,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活动空间,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做数学”的快乐,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发展。可以说学具的'运用对本节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就是空间观念建立的过程。

  2。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我认为想象与操作同样重要。想象在空间观念的培养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这节课上,我多次用到了“想象”。比如在观察前,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小男孩、小女孩、工人叔叔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拼摆,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验证。在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时,教师提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也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象,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后,动手摆放验证。再如练习题的第3题的解决等,都多次运用了想象。这样多次地想象确实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观察物体》 9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对称物体,知道怎么样才是对称,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生活中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图形,理解对称现象。

  教学准备:

  多种对称的图案、剪刀、白纸若干张。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课前,现在咱们来做一个游戏。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快,最准确。游戏是这样的,我说出一个词,然后由学生说出跟它相反的词。(如:正-反

  上 –下前 –后 左-右 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左边-右边等)。

  二、新课教学。

  教学对称的知识

  (一)教学对称图形

  1、咱们的游戏还没做完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片我只画了一半,你能猜出我画的是什么吗?(出示一半蝴蝶、蜻蜓、汽车、小猫、向日葵、沙发等物体的图片学生猜)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回答)

  3、咱们把它拼完整好吗?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好。(事先把图片放在小袋中发给学生)

  4、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指导:让学生在小组中先说一说是怎么找的,为什么不用其他几个类似的图片。

  5、你能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的作品吗?给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学生上台演示,讲述)

  同学们猜得都对,拼得真好,你们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自由观察。然后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1:我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学生2:我发现蜻蜓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

  6、(再次显示有对称的图形)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咱们生活中对称图形处处都有,想一想,你能找到哪些,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给全班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对称图形,好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给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称轴

  1、刚才大家都说到一些有对称的物体都是从中间分开,而且两边完全一样,那么咱们就假设中间有一条线,把物体分成了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用一张纸条贴到物体上表示对称轴)数学家给这条线起了个名字,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老师也找到很多具有对称的物体,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课件出示24个物体,学生上台指对称轴)

  (利用幻灯片出示物体形象生动并使课堂环节紧凑,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剪一剪。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对称图形,那么制作对称图形一点也不难,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我们一起来看看衣服是怎么样剪出来的,同学们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讨论好了,请同学们动手剪剪,看看对称的图形是怎么样剪出来的。(学生小组动手剪,并在小组内交流剪法。然后让个别剪得好的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剪法。)

  学生:我是先把纸对折,然后在对折的的纸上画出要剪的图形,最后照着画的线剪,剪好后把对折的纸找开来就形成了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也按照这个方法去剪一个对称的图形,好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

  师:刚才,同学们剪出的图形都是对称的,而中间对折的那条线就叫对称轴,请同学们用尺子画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对剪得好的作品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

  四)找一找。

《观察物体》 10

  最近中心校举行有效教学讲课比赛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执教五年级数学上《观察物体》一课。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感到很满意。课堂上我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课的一开始,我以游戏导入,从而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要全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同时我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参与进行动手操作中。课前我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用此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是不同的;我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组圆柱体与球,让学生学习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从不同面去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图形在说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然后采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发现这个互动参与式的游戏,学生都很喜欢。看似游戏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灵活的练习方式。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我们更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平淡的'教学放出智慧的光芒。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这教学中,我也深刻的发现了,其实活动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如平时都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却在课堂上主动在讲台上来观察老师带来的教具,并给同学讲他所看见的形状与同学所看见的有什么不同等。课堂上气氛热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情绪高涨。这也给我了启发,以后的教学要是能参与各种有效的活动,那还担心孩子上课不认真了吗?

《观察物体》 11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平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平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

  二、应用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天安门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天安门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路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习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习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习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习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 12

  在备课时,我透过研究教材,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要多角度的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潜力和推理决定潜力。根据教学资料,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观察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平时经常用的透过观察决定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并故意将不同的一面背对学生,学生很自然决定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这时我并没有将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是让一个学生到盒子背面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在其他学生都感到奇怪并急于观察时,我将两个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探究新知。

  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了观察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状况,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然后我又设计了观察玩具老虎的'活动,让透过学生变换自己观察的位置,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在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会,找出自己的观察方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3.练习体会。

  这一环节里,透过“想一想”和“连一连”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然后透过用学生喜欢的赛车及其图片,进行“猜一猜”的活动,把观察的位置扩展到六个方位,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观察物体》 13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出示课件情境图:两个小朋友在摆4块小正方形积木。摆好后提出要求:再添上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同学们跃跃欲试,争着来摆,一下子引起了同学们表现欲。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②从上面观察形状不变;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三.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如一会儿站在房子的前面看、一会儿站在房子的侧面看、一会儿站在天桥往下看,。还设计游戏进行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四.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 14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1、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削笔具小青蛙。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口的能力,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体验。

  3、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练习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议一议,走一走等活动中充分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设计了四个闯关练习,以课件形式送出奖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对某些教学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还不够,像针对“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应再设计一些活动或练习来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老师提问时还需更严谨,注意技巧,我在上完课后

  专门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我查找到有关资料,它们对课堂提问阐述了六大特性:也就是提问的指向性、提问的思考性、提问的灵活性、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巧妙性和提问的逻辑性。上课时我的提问开放性太强,指向性不够,目标欠明确,所以学生回答时比较混乱,我想,如何处理好提问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如何在提问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等等,对于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还需不断同老师们一起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只是。在本节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如果教师通过卡片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连线等活动的话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

  三、 在巩固练习的第二个闯关练习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出示茶壶这个具体实物让学生观察时,由于教师操作不到位,以至于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加强自己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不断积累教学实际操作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观察物体》 15

  观察物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基础,能够在给出几何体的前提下明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从而进行连线等题目类型。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给出不同角度的看到图形,通过拼摆调整还原几何体。

  例题1只给出正面的图形,学生通过拼摆自己准备的小正方体学具发现有很多可能,在活动之后,总结拼摆的方法,技巧,如果做到有顺序,不重不漏。有少数学生思路不够广,甚至会漏掉了个类型的摆法,通过例题1大家发现只给出正面的.图形,几何体的摆法不能确定,如果想要确定几何体需要更多的条件。

  练习一的第1题是给出几何体判断是从什么方向观察的,但是相比之前学习的几何体难度加大。第2题是练习例题1的类型。学生在动手拼摆的过程中得出答案。

  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准备学具时要求孩子们就地取材,不要特地去买造成浪费所以有少数孩子不能及时拼摆,只能和同学一组或者过后再拼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