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 通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 中, 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轴对称图形》 ,欢迎阅读与收藏。
《轴对称图形》 1
第一课时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以后,接下来就是今天的第二课时,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动手能力差空间思维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比如说简单的一件事,作业本中垫格纸的使用,教师已经要求了孩子们在作业本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书写的格式,以及作业本中的上、中、下部分的留白,可走上一大圈,你仍然会发现,原来孩子们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知如何来操作,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垫格纸,他们是很难把这项要求做到位的,于是一节课中,我逐一的教孩子们怎样使用垫格纸,也许正是由于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孩子们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忽视了孩子们的动手对于智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才让孩子们面对如此小的问题,竟然不知所措,在教他们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孩子也做了,但做的或是相反,或是不知如何下手,在我的内心深处,真的是有一种既焦急,同时,又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的感觉。
接着说这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课堂。我先是提出了研究的问题“仔细观察画在方格中的轴对称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接下来让他们与小组同学交流,由小组长负责梳理报告,与全班同学交流,接下来的时光,孩子们能够展示出了对称点距离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更清楚地知道在轴对称图形中,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自己画另一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画法,一种是找距离,一种是找对称点的方法,最后,让同学们使用找对称点的方法,孩子们在大屏幕前的操作,让同学们又一次得到了正确方法的启示。
整个活动是紧凑的,但其中另外的`惊喜才是更可贵的,一是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现,找图形中角的顶点的对称点是非常关键的,二是在方格图中,斜线与横线竖线的距离是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三是在交流的时候要与大家一起交流,不要顾左右而言它,要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而非是一种想说自己的意见的情况,四是要敢于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说出来,不要人云亦云。
正是在不断地锤炼中,我们的课堂才会越来越成熟,也正是在不断地打磨中,你才能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在细微之处做的更好,一是坚持去做,一是不断地用慧眼去发现,在做与思中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孩子们的发展!
《轴对称图形》 2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 3
(一)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
师:请拿出按照课本P145剪下的8个平面图形,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再想办法验证。
(学生先猜测,然后动手折图验证,最后举手回答。)
生: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动手演示)
师:如果是等边三角形呢?也有一条对称轴吗?
生:它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生:第2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齐答)是。
生:猛地站起一名学生,激动地说:“我认为刚才大家说得不对。有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说看。
生:(边说边演示)用刚折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两条对称轴。
师摸着这个孩子的头,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数学大王’?”
(二)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不可以进行一些创造发明呢?
生:可以!
师:下面就请大家发明聪明才智,动手创造吧。
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沿折线在纸上画半个树叶,用剪刀剪下,再打开,就变成了这片美丽的树叶。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一条)
生:我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中心画一个扇叶,将扇叶剪下来打开,再打开,就成了这个风扇了。它有2条对称轴。
生: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沿线画上老师的'半张笑脸,剪下来打开,就变成了老师的整个笑脸。祝老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师: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祝福,也接受这份十分珍贵的礼物。
反思:
一、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对于“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也包括教师。我认为,片断一中的那个孩子表现堪称“壮举”,因为他面对的是被证明了的事实。“眼见为实”,岂容怀疑?
二、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片断二所展示的画面,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强烈意识以及他们在应用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创造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展。因此,教师只有以学习者的角色去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片断二中,学生能向老师赠送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
《轴对称图形》 4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习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习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轴对称图形》 5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课的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新授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
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轴对称图形》 6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三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上网速度慢、文字输入慢)再加上学习内容比较多,因此,尽管博客网站图文并茂,完全照课本内容顺序安排,有难度的地方还有提示,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回复,这样会浪费时间。第三,我觉得专题博客网站更适应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不可能象学生做操“齐步走”一样学习,再说网站上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拓展性的内容,如:进入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入超级链接,可以到其它有关网站上进行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以补充。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结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数学学习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专题BLOG网站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有价值。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轴对称图形》 7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常见的生活例子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练习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很快进入课堂节奏。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转化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我设置了几个有铺垫作用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引导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学生能说出例题1和课前的引导有相同之处,也说明学生对本堂课的认真程度比较高。课堂中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懂得了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定能得到异想不到的结果,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特别是作图完成比较好。但对为什么这样作图就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轴对称图形》 8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今后应在课堂驾驭方面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矗
本课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围绕以下三点我做如下反思:
一、活动贯穿始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设计上,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首先从民间工艺——剪纸中感知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再从生活中举一些对称的例子。在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后,由实物抽象为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围绕特征进行“小判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在情境“图形王国”中的练习,学生脱离了动手操作,只用眼睛观察来进行
判断,部分学生在这里就出现了错误,有的没有注意到图案的不对称,有的过于定向思维,只考虑到左右或者上下折时是否对称,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及时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加深了。
二、注重“导”与“学”
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换,效果在于是否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主体活动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者的善导与否。实践证明,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始终都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学知识、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这些平面图形有些什么特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图形王国”时,由于有三组类似的题目,根据题目的内容,结合图形王国的主题,分别加上了“生活区”、“交通区”、“外交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区。所有的练习都很自然地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使得课堂结构紧凑,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紧接的“创作天地”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的学习困难在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制作的网页或课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片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图形王国”的练习活动中,知识的反馈工作由电脑代劳,学生在选择好后能在第一时间里给出反馈,学生再根据反馈及时订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这就解决了由教师一一校对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并且能够向学生清晰明了地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总之,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能有更完美的整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相信在不断地尝试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轴对称图形》 9
本节课我们采用的是利用《学习单》的先学后教模式上课,先将《学习单》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学生比较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从预习情况来看优生基本可以完成简单的作图,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等。中等学生只能画出简单的一些图形,但是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存在一定难度,中下学生只能做更简单的一些填空题。如果我们提前一天提示学生如何做一个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还有对称点在对称轴上怎么画等等。学生在预习中的效果会更好,上课的效也会更加好,特别是中下生更有预习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它们的预习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发现总结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剪纸活动,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显神通,纷纷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很好的互动,教师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整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记忆。不足的是这节课的图片欣赏比较多,教师在这一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展示欣赏图片,以致后面操作的时间比较紧,而且由于学生操作的'环节比较多,所以纪律方面有点难控制。同时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对做轴对称图形的关键之点理解不够。
随笔:要多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表扬,正因为学生有这种成功的欲望,所以他们都想争取机会展现自己,如果能制造更多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会大大增加的。
《轴对称图形》 10
一节好的数学课,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结晶、是个性魅力、艺术魅力和创新魅力的展示。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感受颇深。
参加参加第23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后,模了刘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应该说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用了老师原版的'课件,老师课堂上设计意图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都落实到位了。会后,老师们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刘老师的课自然、朴实、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首先在题目上做文章。从倒过来的题目开始,教师就渗透轴对称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接下来老师有意画坏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对称、不一样。然后启迪思维怎样一次得到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有同学说用电脑,有同学想到折纸的方法。刘老师的课能让学生放松下来,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课上让学生边做动作、做喊“翻上去”、“打开”学北风“呼-呼”,看起来好似学生表面参与,其实在学生的一翻一开当中,建立了空间观念。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学生的学习进展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练习设计有趣且有较强的思考价值。有判断实物图古汉字、交通标志是否成轴对称图形,找红点的对应点等题目。多角度备课,以使教学资源更广泛,学生在辨析中学习。
总之,我感觉模的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地动了起来,并且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轴对称图形》 11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习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本课的教学是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的能力;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
从整个过程来看,《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完整的,我主要分成了:激趣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合作探究、练习、小结和欣赏对称图形这五个部分。也许这就是我进步的一点地方了。
在各位老师真诚的点评下,我对自己的这节课有了更好的认识:
1、最大的缺点,重点不突出。整节课有点像完成任务,很快就过去了。
2、剪对称图形环节,是不是可以直接让学生看书,再剪。
3、练习讲解中,应先讲解简单的,再讲复杂的;另外,应重视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
4、最后的欣赏环节是不是可以改为让学生自由发挥,再一次剪对称图形。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得到更多这样的点评,也能够在这样的点评中不断进步。
《轴对称图形》 12
站在并不陌生的讲台上,讲述着异界很陌生的课,心情很复杂,突然不知道怎么去说话,生搬硬套的啰嗦完。通过这次讲课,我主要从备课这个角度谈谈我的想法。
(1)必须跟老教师请教。
上述的学情该用什么方式去引导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孩儿的心理很奇妙,思维方式跟大人不同,好奇心很强,但怎么样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习知识呢?这很关键。用有趣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是快乐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心理研究很深奥,对于我这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很难掌控,所以必须跟老教师请教,间接经验是提升自己的一条捷径。
(2)找素材。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第一,方便学生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所感知但生活经验不是特别丰富,学习当中如果出现一些罕见的教具,他们就会观察这个教具是什么用的,为什么长这个样?教师如果在此时再去解释这个问题,尽管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但是会偏离用它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所以,找的素材最好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罕见的可以放在课外拓展里面,延伸一下知识。
第二,教师准备起来也比较容易寻找。我觉得最牛的教师就使用最简单的方式教给学生解决困难的方法,常见的物品容易找到,这也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
(3)根据老教师传授的教法,制作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也通过课件展示来进行,课件做得精彩有趣,就会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可是这里面存在技巧性,不光要有趣,还要做到不能抢了“教学”这一主要目的,要防止孩子光在那里看热闹而忘记思考。
《轴对称图形》 13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趣。在课的导入时,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新授时,教师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教师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教师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教师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此文转自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好的.地方:
1、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通过折纸发现每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的条数);
2、让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由画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找对称轴的条数类推出正多边形的称轴的条数,最后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有待改进之处:
1、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都是让学生折、画,花费时间太多,导致时间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各个环节平均用力,时间安排不合理。
《轴对称图形》 14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轴对称图形》 15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处理教材。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从原有认知水平经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认知水平。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坚持“以学定教”,合理处理教材,选准教学的切入点,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立足点。本节教材的设计是利用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引入对对称现象的认识,再把天安门、飞机、奖杯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感兴趣而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应是教师课前思考最多也最重要的问题。本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什么叫完全重合?什么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等等。这些问题,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并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间,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交流,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教学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探究、建立模型——应用拓展,走进生活”这一思路展开教学,用学生感兴趣且富有探究空间与探究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方向,用科学而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用独立猜想、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与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使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使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若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兴趣将更高,教学效果将更好。
【《轴对称图形》 】相关文章:
《轴对称图形》 10-17
轴对称图形 11-08
《轴对称图形》的 10-25
《轴对称图形》 05-21
轴对称图形 11-26
数学《轴对称图形》 11-07
《轴对称图形》数学 02-27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 06-30
画轴对称图形 01-22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