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时间:2023-04-07 11:25:41 我要投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 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 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欢迎阅读与收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

  这一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过去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寻找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其中穿插讲一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课后上下来,感觉我的这堂课只停留于文章的.表面,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让学生寻找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而这些都是学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对于文章的精华部分——语言的把握,却基本没有提及;对于作者的忧患意识,学生只会说“要保护环境”这样的套话,却不能深入去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

  所以,在听了沈老师的建议以后,我又花了一节课再上这节课,让学生重点去体味作者的忧患意识。第二课时就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品读上,让学生通过读和品去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学生也受到了震撼,这比一些口号性的话语效果要好得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3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3、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2、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周围的环境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无数小“家”凝聚成我们可爱而又富强的大国家——中国。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它的过去郁郁葱葱,鸟语啾啾,而现在却迥然不同。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吴岗笔下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和作者)(约3分钟) 学生认真聆听,想像罗布泊的今昔面貌。 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熏陶学生,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的迁移作伏笔。

  (二)感知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大组读1~3和9~14自然段,第二大组读第4~8自然段,最末四段由全班齐读。同时思考: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注意:应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罗布泊今昔的句段,再概括。板书:“前”“后”“绿洲”“沙漠”。)(约12分钟)

  2、罗布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同桌讨论完成。(约7分钟,板书:?、人) 1、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力求尽快感悟本文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

  2、找出相关段落(11~13段),同桌讨论后归纳其变化原因。

  1、重视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读完课文后,应指导学生读出最后一段三个“救救”的语气。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在相应句段旁边作好笔记。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有类似的破坏环境的例子吗?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味。)(约8分钟)

  教师引导,如果学生素材少,教师可简介环保大使张正祥等的先进事迹,最后板书: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2、写广告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唤起大家保护环境,增强责任心的意识,请拟一句宣传标语。(约5分钟) 1、小组内合作,大胆畅谈。(学生谈到九曲河的水污染,谈到焦化厂的滚滚浓烟,谈到泸县花园干道上有的游人任意践踏草坪……)

  2、学生动手积极,标语有: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游客好,别踩我,我怕疼;社区是我家,呵护靠大家…… 通过合作,学生心中激起了不断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同时,也为了渗透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德育理念。

  (四)总结(约5分钟)

  让学生总结。若学生表现好,可叫全班齐读最末段;若还没下课,可让学生迅速浏览第15~24自然段,提出问题大家解决或听写生字词以检查学生的预习。

  教师总结:出示小黑板,宣读自己写得《无题》“诗”:护林防火,责任你我;绿水青山,国泰民安;珍爱环境,美我家园;呵护地球,壮我河山。(学生情不自禁地响起掌声)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尽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吧!让我们都来争做一名小小的环保卫士吧! 踊跃总结。 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好习惯,也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文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前————罗布泊————后

  ︱ ︱

  绿洲 ―――――?――――沙漠

  人

  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5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6

  1、媒体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说语文课要着力让学生品味语言,想象情景,但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形象体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配以图片,能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时将文字量较大的板书转换为媒体显示可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体现“双主”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整节课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更多的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课堂上要让学生踏着问题前进,教师的提问如果没有抓住关键点,问题太大太难,问题提得太直,学生思考起来就会事倍功半。课堂上教师能抓住关键点提问;能将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变直为曲,那么师生互动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效果较好,以任务为抓手,强化了“双基”。课堂学习任务明确,任务设计梯度明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能较好地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了较好落实。通过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工团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际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和面对问题的信心,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5、充分的自主思考,对于“学困生”来说有困难。内容探究环节,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如果都让学生自主思考有些困难,采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法,既能够对“学困生”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够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6、注重对学生评价。课堂上教学对学生给出了明确与全面的评价纬度,评价方式多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假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图片和未来的图片,让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平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8

  课堂中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在品味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时,充分给予学生赏读的时间,从真实性、形象性、政论性三方面做了较好的研读。以形象性为重点,从词句的情感色彩、准确性、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较多的探讨和品读,收到较好效果。

  其次,融入了较多的图片,比如今昔罗布泊各五幅图,不死的胡杨准备了五幅,还展示了塔里木河的水系图,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视觉冲击较强,心灵感受也比较强烈。

  本节课给学生以理性的认识:环保问题不再是口头上的呼喊,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不仅仅为自己这一辈,更是为了后代子孙。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

  今天,浦东新区教育学会安排我们到南汇一中进行听课交流,我们深入课堂听了一节语文常态课,是二7班钱老师上得一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南汇一中的领导、我们海南、西双版纳及宁波的老师集中在会议室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交流点评,既肯定了优点,也指出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钱老师让学生从题目中找的信息,抓住文的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呼吁环保突出主题。最后进行语言赏析及朗读。

  老师把课上完了,既抓住重点,又突出了主题。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听了这节课,我想:作为教师要把一节课上好,上得生动,这与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新课程,探索新教法-----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分不开的。我认为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师生观,要以学生为本,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这一点,绝不能含糊: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应以语感训练为重点,学习重在体验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课堂上必须有学生听、说、读、写、思、做的亲切经历,别人是替代不了的',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3

  今天我讲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讲的是吴岗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甚至上课时所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写了下来。课讲完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的地方:多媒体辅助教学,罗布泊前后图片的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震撼,同时辅以充满感性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忧患意识,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不足之处:1、由于上课时过于紧张,遗忘了一重要环节,致使上课时重点不是很突出。2、过多的考虑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忽略了语文的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特性。3、课前太刻意、太精心的准备竟成了我的一个绊脚石,一个环节出了错误,甚至下一环节该说什么都忘记了,以后应学会随机应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9

  新课标下,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要摆脱对课文的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我在这节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入手,从课文标题上获取信息,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长远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形式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又让学生画出文中介绍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浏览,获取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到黑板上,这样,教师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还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目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以点带面,以个别学生的'学习经验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最后,让同学自己上黑板去解决问题,更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极度的愤慨。我让学生涵泳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朴素的环保意识。我还注意到语文课堂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即使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过两遍,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做一个优美的课件: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

  1、对比手法;

  2、拟人手法;

  3、排比手法;

  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2

  在学习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我又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首先,在字词基础方面做得很不好,几乎被预习带过了,没有加以详细讲解,所以板上学生的字词积累方面有点差。其次,由于学生积淀不足,且老师没有充分考虑班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设计得有点深了,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知识内涵。但是,在拓展方面还是联系了许多世纪的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生存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因此对人类自身产生的危害。学生发言后,老师的点评不足。在课后拓展学习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整理出一篇可以做示范的公开信,因此,学生的这次作业情感方面是足了,但是表达方面还是有很大缺陷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让学生在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精彩、重点语句的品析。语文的现代文教学,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要带给我们的深层意义,进而达到教育、启迪、培养他们学会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含义,在品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品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我的及时指导不是很到位,没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如:学生何长磊列出的等式“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类的慢性自杀”其实,这是一个不等式,如改成“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类的慢性自杀”这样就对了,在这里,如果我能够把它进一步提升为“盲目破坏生态环境=人类的慢性自杀”这就把整篇课文的分析从水资源的浪费提升到整个环境的破坏了。

  3、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4

  亮点: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充满感情色彩,没有感情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身情感上。

  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当然是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应该认真地去看、去体会,只有教师的语言投入了感情,学生的感情才能被真正激发。这种想法在上课时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朗读到描写胡杨树这部分文字时,我用了三个“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来形容胡杨树,把它原本那种坚强、倔强的性格充分表现出来,并与文中的“20年”加以对比,强烈的反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畅所欲言。

  不足: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比学生高明,有时候点拨的也不够到位。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课前还要更加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要做出恰当的点拨和评价。

  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主要注重的是体会平实、精炼的语言和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首先我带领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让同学们思考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接下来是对文章的局部探究。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分析完文章内容,我带领同学们反观这篇课文。微观上,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拟人手法和排比手法,让感受形象性。文章还列举数据,使得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宏观上本文的体裁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本本则把这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本文的立意深刻,强调了地球和家是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在解读本文的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同学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一起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同学。可是,一回到课堂,同学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保守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同学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保守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依照预定的目的把同学的思路引导到自身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同学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只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新。

  我们不只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依照学科特点,鼓励同学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同学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想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同学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同学能论述的教师不讲解,同学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同学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同学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优秀教案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5

  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基本完成,但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未落实,这是不应该疏忽掉的一个环节。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对罗布泊今昔对比的探究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有关段落,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进行讨论明确。教师适当引导,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这一遗憾只能留待第二课时解决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相关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09-1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03-2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语文 10-04

语言 12-07

关于 的反思05-24

《学会反思》 09-10

教学的反思07-23

教学的反思05-17

经典 10-22

比的 08-2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