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时间:2024-08-13 02:58:46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我要投稿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通用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通用15篇)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

  【教学内容】

  《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

  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

  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

  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反思:认识尺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的观察和阅读完成,少了一些老师教的痕迹,多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除了cm两个字母学生不认识,其余内容一气呵成。]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图)小明是怎样知道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我安排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较准确的。]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反思:通过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对厘米这一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米尺的由来”这一小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反思:这首儿歌既让学生巩固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测量方法理解。同时还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让学生放松身心,活跃气氛。]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再学儿歌促理解,最后让学生动手测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认识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学生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在这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总结的机会,教给他们及时梳理所学内容的方法。]

  四、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师:下面福娃宝宝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谁反应最快?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是什么?

  生:奥运会!

  师:今天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如果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

  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高兴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非常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反思:这位学生听完这道题目的第一反应想到买一把新尺子,虽然他没有回答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答案,但却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这种方法,而是让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生:可以从2开始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情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始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高兴的对我们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画面)刚才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反思:学生只有个别的想到了以“2”为起点的测量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小棒长度,这说明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这种测量方法及其中的道理,如果此时能及时地用数大格的方法进行验证,会更有说服力。]

  2、夺银牌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可爱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 )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始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该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才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祝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行了判断对错,对意见

  一致的没有再强调说明理由,感到有一种不明朗的感觉。如果把题目要求改为“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为什么?”更合适一些。]

  3、夺铜牌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拃是( )厘米。

  生:18厘米。

  师:继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 )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才估计的很接近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秘密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才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这道题通过了解估计手掌的长度,引出学生熟悉的一些身体上的长度,它们就像一把把小尺子,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学生估计测量周围的物体的长度。]

  五、课外研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尺子,其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比如:卷尺、软尺,课下就请你调查: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尺子?每种尺子有什么用途?

  [反思: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2

  本节课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在上课时我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着、组织者和合作者。对于厘米这两个字,大部分同学都有所耳闻,所以在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再加以规范指导即可。

  在认识厘米之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并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这里我用了1厘米的小棒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感受,进而了解几厘米的具体长。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量和画,在这两部分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好奇心极强的低年级学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探究的.兴趣,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实践应用也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牵着孩子走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反而适当放手可以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但是,在这节课里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规范性和严谨性,尺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达时应加上刻度二字,作为数学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多加注意;另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仍需多加强。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3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来说,稍难了一些。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这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宽度、大门牙、眼睛、田字格、开关按钮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一基础,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数。通过对比,让孩子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速。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4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这节课,让我至今难忘,是它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了自己。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原因有:

  1、时间太仓促,准备不充分,包括课件和教具。

  2、对数学的新课标理解不透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在自己。其实仔细想想,一年级已经是第二年教了,教材不应该是问题了,可恰恰是由于对教材的重难点掌握不准确,抓不住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致使课堂毫无出彩之处。 回想自己的课堂,每次集体听课,都会出现讲不完的现象。这与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凡事不能深入的去理解,只弄个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备教材、备学生,真正操作起来,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从而造成课堂的不可操作性。且对知识点理解不深入,只是停留在学会的层面上,在学以致用方面有待提高。以后,要为自己创造磨课的机会,群策群力,寻求进步。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5

  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在认识厘米之前,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纸条,问学生:你知道这张纸条有多长?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这张纸条有两个黑板擦那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这张纸条的长度,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认为有老师的`教鞭那么长.....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纸条,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班学生年龄偏小,平时没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一节课中如果涉及到操作的环节,学生们喜欢把学具当玩具玩。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操作,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6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来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知道,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7

  本节课是对厘米的认识,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是新的东西,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但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厘米,而且学习的非常投入,并自主延伸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下面就此谈谈这节课的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认识尺子的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寻找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在认识 厘米时,不是真接告诉学生“1厘米是多长”,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再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并通过1厘米的小棒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并让学生用心体会,再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认识“几厘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意义、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成功之处: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

  (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

  (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

  (3)从刻度3到刻度 13,纸条长度10厘米;

  (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

  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 一带而过。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9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1

  上课前,我的心里并没有底,尽管这一课已是磨课数遍,但是心中仍有顾忌。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数学课,心想:自己的引导是否会到位;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我也深知孩子们的应答我根本是无法预料的,但我又特期待与孩子们的表现。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所以本课的教学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关注了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认知冲突:裁缝师傅用手给阿福量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身长三拃,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却太小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进而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拃做出来的衣服大小不同,让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揭示1厘米——认识1厘米——制作并认识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量一量(量课前“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及“数学书的宽约几厘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学会测量。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长,并通过比较,再次体会建立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教学“制作刻度尺”这一操作活动时,学生们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力求完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数学要来源于生活和现实,应用于生活和现实。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研究的内容是现实的,采用了探究研讨法,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没能很好地引导其他同学及时准确的评价,特别是来自于同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效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无论怎样精心设计的课,都会有问题的存在:

  (1)学生观察的能力较弱。

  低年级学生观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锻炼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估”的能力要加强。

  估一估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比较接近实际长度,但估计较长的物体时,误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个范围。这应该和平时的生活实际有点关系,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比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准呢?所以数学一定要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数学中经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3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许多: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4

  一人同课多轮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之后,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反思如下:

  一、 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尽量做到细致,使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让学生感知1 厘米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肚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尺子上比量完后,当学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变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对1 厘米的`感知。当听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我选择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把小正方体捏在手中,感觉1 厘米。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容易借助这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很好地感知1 厘米。

  二、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基本方法。我在第一轮授课时,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从0 刻度量起,怎么读出物体的长度;从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样读出物体的长度,这样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但在第二轮授课时,尽管教师对这一知识重点进行小结了,但不是在孩子们的认识水到渠成之时,所以孩子们的认同度不高。所以在第三轮授课时,就让孩子们从教师的板书中充分地去观察,但因为教师总结的不够通俗易懂,这又让一小部分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从任意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两个刻度之差,()应该换种说法:不是从0 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大刻度减掉小刻度。

  总之,教学设计得合不合理,我认为需要教师更好地去关注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讨论分析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磨练。火车开啦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活动课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绘画游戏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5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7-03

《认识厘米》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3-04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6-09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9-07

《认识厘米、米》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2-20

数学《认识厘米》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3-26

《厘米的认识》数学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3-12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1-22

《厘米的认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5篇)04-08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4-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