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父亲的菜园

父亲的菜园

时间:2023-04-17 12:15:49 我要投稿

父亲的菜园 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 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 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亲的菜园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亲的菜园
 15篇

父亲的菜园 1

  《父亲的菜园》是根据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对于从教20多年的我来说,却还是一篇从未尝试过的新教材。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

  1、失去菜园。

  2、决定开垦新菜园。

  3、开垦荒地。

  4、垒上石墙。

  5、种上豌豆。

  6、用豌豆肥田。

  7、拾粪肥田。

  8、菜园获得丰收。

  作品通过对父亲的言行的具体描写,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勤劳、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 ──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

  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父亲的菜园 2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篇课文的重点在学生自读自悟。但讲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改的课堂艺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你对新课改理念的综合体现,具体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创设情境。这节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蔬菜的一些图片,接着引出菜地,到最后点名课题。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逐步走入课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出示词语,检查预习情况,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引导学生抓住字形来理解词语,也体现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教学技艺。

  3、自读感悟。课堂上我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同样的文本,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让他们做批注,不但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4、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要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来畅谈读后的感受。

  5、及时评价。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有效。多元化的评价也会博得学生的致高兴趣。所以,我觉得自身的应变能力及简洁明快的课堂语言很重要,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面面俱到,也不在于热热闹闹,哪怕只有一点,只要它闪光,我们的收获就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父亲的菜园 3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借助字词典把课文内容读准确、读通顺。

  然后让学生用简略的语言概括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目的。

  其三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这一个环节按照“画出相关句子—写出感悟—同桌交流—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

  其四: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父亲的菜园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这位辛勤而又执着的父亲,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课后反思: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感悟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引导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对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任何教学过程都不是完美的。不足之处是课堂内容量大,以致某些细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课文比较长,对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生交流时,还不能完全放开,指导较多;教学时间长,用了两课时,在今后的略读课文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简洁明快。

父亲的菜园 4

  《父亲的菜园》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因为上一个学期单元测试时曾出现过这一篇文章,孩子们基本能解读文章蕴含的道理。于是我想,在这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重点引导孩子关注文中父亲的一些言行表现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吧。

  课开始了,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孩子们随意地开始畅谈自己的学习所得,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勤快的人;还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很爱家的人;有的则说,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去年的单元测试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重点研究了课文的第一段,课文中说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断奶时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紧跟其上,说:对,我也这样想,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这一个四季翠绿的菜园就如同是婴儿每天要喝的奶一样,非常重要。

  生3说:我是从下一段中联想到的,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这一块菜地,意味着我们一家人再也难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们的启迪下,我突然发现了一条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设想,引领孩子们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师:没有了菜地,可以再开辟一片呀,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你能读懂这一句话吗?

  生4:我读懂了,终于有一天,说明父亲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的。

  师:为什么要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呢?父亲做事是不是有点不够果断哪?

  生5:不,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6:虽然很困难,但父亲说这一句话的神情是非常坚毅的。

  生7:我是从我们的神情当中了解到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

  师:那么开辟这样一块菜园究竟将面临那些困难,父亲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大家细细研读课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师(结课):经历了这样一番曲折和艰辛,当我们一家面对这一片四季翠绿的菜园时,我们是怎样的快乐与自豪啊!让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就在我几乎决定在《父亲的菜园》前匆匆走过的时候,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

父亲的菜园 5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加强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

  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父亲的菜园 6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过理解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成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阅读“连接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初读感知后,我出示练习,让学生填一填,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品读句子,感受品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本,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这位父亲真勤劳、真坚强!”“我太感动了!”“开辟这一块菜地真不容易!”最后的小练笔,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在父亲的菜园里收获了勤劳、自信、坚强;课文中父亲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我敬佩他;今后的学习,也应当要勤劳、认真……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不完美,不和谐的瑕疵。诚如几位评课老师说的:1、在新旧菜园的对比环节上,可让学生简单的谈谈感受。2、在朗读写父亲勤劳的句子上,“勤劳味”读得不浓,不够到位。3、把写父亲开辟后的菜园的内容,改成诗歌的形式有所牵强,有脱“文本之嫌”。4、板书上应及时写上学生感悟到的“热爱土地”这一父亲品质。

  《父亲的菜园》

  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课文,自读自悟,多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讲“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的菜园 7

  在开课时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时,就提到“为什么这篇课文课题是《父亲的菜园》不是“别人的菜园”或“我们家的菜园”呢?这时就有一些孩子说这篇课文重点是写父亲,父亲是课文的主人公。既然学生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我就顺势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在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表现出的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在教学的最后,孩子们都能理解作者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原因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

父亲的菜园 8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教完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课堂容量需适宜。

  这节课的设计我还是考虑到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课的容量反复修改了几遍。课上完后,自己还是感觉因为内容量大,导致某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读的时间也无法充分的保证。对于篇目比较长的文章,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比较麻利的处理完,我觉得还是有些困难。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宁缺毋滥,简洁明快。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

  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我很不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问题设计比较拘谨,低估了学生能力。

  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在文章的2——7自然段,目的让学生通过品读父亲开菜园时的做法以及和儿子的对话来体悟品质明白道理。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本想让学生通过默读圈划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作批注谈体会来完成。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对问题进行了细化,分为“找出父亲开菜园时的具体做法”和“画出父亲的话语”两个问题,再领着学生一一体会感悟。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我课后反思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过于牵制学生,没敢大幅度放手,充当了学生的拐杖。新的教学模式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引路人”而非“领路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二、学生的准备不足,语言有待规范

  由于本节我以讲读课文为主 ,但是第一课时的解决生字新词、熟读课文做的不到位,只是用早自习时间领读了几遍课文,导致学生独立朗读不够流畅。另外,从本学期开学到现在,对于阅读课发言的规范用语没有加强训练,所以学生的发言内容虽言之有物,可还是有些虎头蛇尾,有待在以后的阅读课上进一步加强指导形成习惯。

  总之,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或许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吧,有了问题才有答案,有了思考才有收获,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不再同一问题上留下遗憾。

父亲的菜园 9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自读自悟。但讲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改的课堂艺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你对新课改理念的综合体现,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创设情境。这节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逐步走入课文,这样便于体会人物精神风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以读代讲。读书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充分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实施有效指导的过程,以读代讲在尊重学生对课文个体化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从而挖掘它的人文思想,并能指导学生的行动。提高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教育他们学会敬重父母。

  3.自读感悟。课堂上我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同样的文本,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让他们做批注,不但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4.及时评价。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有效。多元化的.评价也会博得学生的致高兴趣。所以,我觉得自身的应变能力及简洁明快的课堂语言很重要,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面面俱到,也不在于热热闹闹,哪怕只有一点,只要它闪光,我们的收获就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父亲的菜园 10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

  教案中,我设计了: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从对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炼,引申出其中蕴涵的可贵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很被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总结提高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

父亲的菜园 11

  父亲的菜园这一课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教案中,我设计了: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从对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炼,引申出其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使学生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重点”还比较容易把握,而“难点”就不是那么容易突破了,刚上课时我有点没底,但是上完后,我却像文中的父亲“望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一样,笑了。

  教学时,通过重点解读和感悟三个句子“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的说:“当然会!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的。”“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块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大黄瓜了。这一季豌豆是专用来肥土的。”

  将一个个场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劳作在黎明前的父亲;站在豌豆前的父亲。通过品读词句将一个勤劳、坚毅、有远见的父亲形象树立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这一翻,翻掉了这么多天的劳动心血,翻掉了我吃豌豆的美梦,却为我们家翻出了以后的美好生活和希望”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

父亲的菜园 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

  (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

  (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

  (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

  (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父亲的菜园 13

  《父亲的菜园》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讲“我”家因新修的公路失去菜园,父亲却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一个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教学中,我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先充分地读了课文,自读自悟;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讨论了一下,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基本上能从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更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

  在讨论的时候,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在这一点上,虽然能体会出父亲的美德,但是在结合实际的时候,学生却不能拓展开来,尤其是不能把这中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拓展开来,大家的思维只是限制在了这一篇课文中,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同学都生活在江南水乡鱼米之乡,无法想象那荒凉的山地开发的艰苦!所以,在课堂中我要学生们把父亲遇到的恶劣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同生活中的困难联系起来,比如对于我们平凡的生活来说,困难、挫折、逆境等等,就是父亲经营菜园时遇到的困难,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父亲的'什么精神可以激励你呢?这样一来,学生若有所思,然后就有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也就谈得比较好了。

  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读文章是为了明理,更是为了导行。如果学生读了一篇文章,能心有所动,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学到的道理运用起来,那就是真正读懂了书,读了有用的书,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了。希望父亲的精神能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能助一臂之力。

父亲的菜园 14

  这是四年级下学期课本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教案中,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三组词:从词体会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父亲在开垦中遇了何种困难?怎样解决的?结果怎样?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第三部分:针对父亲为家里做的贡献,来为父亲写一段颁奖词,根据所学的父亲的精神来赞扬父亲,同时达到小练笔的效果!在上课中,我发现了自己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下是我教学本课后一些感受:

  一、课堂放手给学生。

  这节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在说,看见孩子们不发言,还有那盲目的`神情,我自己就茫然了,害怕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就独自把一些知识点给点明直接说出来了,这就让孩子们的自己思考的地方变少了,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更强的目的性,考虑孩子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

  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从讲台走下来,我觉得需要总结的东西很多,一方面是针对于这节课的,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很多纰漏,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我想这比单纯的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要有意义的多。

父亲的菜园 15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自读自悟。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决定开一块新菜地。课文重点叙述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的过程,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让学生画一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语句,来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课堂上我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同样的文本,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让他们做批注,不但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以后,我出示练习,让学生填一填,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品读句子,感受品质”这个环节时,让学生通过读文本,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这位父亲真勤劳、真坚强!”“我太感动了!”“开辟这一块菜地真不容易!”最后总结课文,升华主题。学生懂得了:在父亲的菜园里收获了勤劳、自信、坚强;课文中父亲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今后的学习,也应当要勤劳、认真……

  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盲点。比如在读书过程中,以读代讲在尊重学生对课文个体化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方面做得还不是太到位;另外多元化的评价也会博得学生的致高兴趣。所以,我觉得自身的应变能力及简洁明快的课堂语言很重要,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父亲的菜园 】相关文章:

父亲的菜园 05-03

《父亲的菜园》 10-01

《父亲的菜园》 02-12

父亲的菜园 15篇03-15

《父亲的菜园》 (15篇)03-09

《父亲的菜园》 15篇10-01

《开心菜园》 05-03

菜园里 11-28

《父亲和鸟》 12-02

《父亲、树林和鸟》 04-0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