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 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复习课 ,欢迎大家分享。
复习课 1
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每一位数学老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以往的复习课中我们老师往往会陷入“做试卷---讲试卷---再做试卷”的题海怪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认为数学复习课应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课要先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再从易到难的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平时易错的题来进行讲解与练习,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在复习课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就这一节课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数学复习课的必要条件。有句话说的好“教材钻的有多透有多深,教学方法就有多新有多活”。今天的这节课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共同研究的结晶,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了教材,吃透教材,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课堂上带领学生有效、合理的进行了复习。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调控好课堂活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和新授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复习的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 工作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脉络是比较清晰的,教师能先与学生一起来归纳整理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建立了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又放手让学生去提问:自己在平时的计算中出现过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一下。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但是老师也忽视了数学的复习课别于其他的复习课,它的知识脉络的呈现应是由易到难的,尤其是在计算课上。()这一点的失误也拖延的整堂课的教学时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调控好,指导学生从易到难来汇报。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3、另外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准确的数学语言,教师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这一方面的指导训练,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也要加强。
总之,通过一节复习课,可以看出自己与她人存在的差距。每次的教学研讨课我都能收获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发现一些东西,发现的同时也学会去改正,从失败中汲取力量,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教育的路还很漫长,我还要在这条路上继续的摸索下去,我想在我的努力下,在她人的指导与帮助下,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的。
复习课 2
《频数及其分布》一章内容难度不大,但操作比较繁琐,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发现,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组距的确定。
学生知道做频数分布表的步骤:算极差,定组距,算组数,分组别,记频数。其中,组距自己定,组数={极差/组距} +1。当给定组距时,学生容易根据公式算得组数,反之,若给定组数,定组距时,学生往往受该方法的影响去算组距。
例。某校为了解学生在校午餐所需的时间,抽查了20名同学在校午餐所花的时间,获得如下数据:(单位:分)
10 12 15 10 16 18 19 18 20 38 22 25 20 18 18 20 15 16 21 16
请你以6为组数,列出一张“某校20名同学在校午餐所花时间的频数分布表”
学生错解:极差=38-10=28,所以组距5或4.7。
实际上,组距的确定应该归结为一个字“试”,通过公式计算组数去检验自己定的组距是否符合要求。如上题我们可定组距若为4,则算得组数为8,若定组距为4.7,则算得组数6,若定组距为5,则算得组数为6,若定组距为5.6,则组距也为6。可见当组数一定时,组距不唯一。但为了组别边界值计算得方便与合理,我们可以组距可以取整数或小数位数不多于数据的小数。
2、边界值的确定。
在分组时,为了避免数据分组出现重复与遗漏的'情况,我们每一组别的边界值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边界值比数据多取一位小数。
如数据:3.8 3.4 3.4 3.5 2.8 3.3 4.0 4.5 3.6 3.5 3.7 3.7 4.7 2.9 3.2 3.5 3.6 4.8 4.3 3.6
我们以0.4为组距将数据分组,若分5组为:2.8~3.2,3.2~3.6,3.6~4.0,4.0~4.4,4.4~4.8,则数据2.3将被重复放置于第1组和第2组,因此我们可以分6组为2.75~3.15,3.15~3.55,3.55~3.95,3.95~4.35,4.35~4.75,4.75~5.15。
第二,边界值采取半开半闭的形式。如将以上数据分6组:2.8~3.2,3.2~3.6,3.6~4.0,4.0~4.4,4.4~4.8,4.8~5.2,规定每一组包括前一边界值,不包括后一边界值。这样3.2将落在第2组,避免了重复。
第三,若确定的分组不出现数据重复分组的情况,则无需采取以上两种方法分组,即边界值即不用比数据多一取小数,也无需规定是否包括边界值。
3、组中值与边界值的关系。
为了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等,我们往往要计算各组的组中值。但是,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组的组中值的差=组距,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组中值写出各组的边界,有了此处的理解,学生更容易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去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复习课 3
经过二个多月的初二物理教学,期中考试也已经结束,学生成绩已经揭晓,我拿到试卷看过后感觉整体情况不是很难,学生应该能做,但考下来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为此对我在物理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地反思为今后能更好进行教学。
在备课方面,在备每节课时,总是先对整个一章,以及它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和中考中的地位作通盘考虑,然后在具体到每一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学生已有前知识和程度,注意在教学中分散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标,应该说在教学、备课中作了较详细和充分的准备。
在上课方面,平时在教学中,认认真真,注意知识的导入,上课的衔接,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经历探究的过程和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作业布置不多,课后也认真作了批改,要求学生把做错的作业要求订正,在上课这方面应该说是没有大问题。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初二(15)班:共67人,平均分59.58分,优秀率14.93﹪,及格率46.27﹪;初二(16)班:共59人,平均分57.58分,优秀率10.17﹪,及格率37.29﹪;初二(17)班:共63人,平均分62.10分, 优秀率15.87﹪,及格率55.56﹪;初二(18)班:共63人,平均分59.32分, 优秀率6.38﹪,及格率52.38﹪。与年级平均分65.15分,优秀率19.50﹪,及格率57.70﹪,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们对学习和学习成绩没有要求,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差,具体可从学生作业的态度上反应出来,字迹潦草,连自己的名字多写得连自己都不认识,所做的作业就像是草稿,为了作业的字迹问题,也单独找过学生进行了解和谈心,学生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仍然在作业上一如既往没有改观,课后找他们了解原因,回答是我想大家都明白。一句话就是懒怕苦。
二、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作业完成情况看尽管作业不多,但这几个班都有部分学生是抄袭,个别学生甚至不做,造成所学内容没有巩固,课堂上听懂了,但不巩固,知识掌握情况就不好,所以在下阶段的教学中任务艰巨,怎样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阶段准备的做法:
1、继续保持以前好的做法,课后在作业问题上下功夫,从学生字迹上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上和杜绝抄作业上入手,课堂上多做一些与基础知识相关的练习,加强默写和抽查,以期来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对于一些程度相对来说较好的学生和想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能力的训练,以期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能让他们在以后的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3、课后加强辅导来帮助一些理解上不是较好的而又想学的学生,使他们的成绩有所突破。
复习课 4
上完《光现象》复习课后,回顾本节课的得与失,有一点感受:这节复习课我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的效果。自己满意的.方面:
1、 教学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点,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这些以后复习应该注意和改进。
复习课 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内容较为抽象,概念多,知识点零散,教学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进行, 而在复习课中要达到温故知新、使知识得到升华则是复习课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往的复习课,都是我在强调重点,区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些知识,对于优生来说,无需强调,这样的课对他们来说,作用不大,激不起他们的一点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对他们的知识是一种促进,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对学困生来说,收获也不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今天又要上复习课,真有些发愁。
在这节课开始,我按以往的习惯,首先对基本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忽然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其余的任务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解决。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我让学生写出20以内的自然数,提问:“看着这些数,请你说说它们中的哪些数与其它数与众不同呢?”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张慧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1与众不同,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最小的奇数。”“说得很好,哪位同学还能像张慧一样,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经我这么表扬,许多零碎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被拾起:“我给张慧补充,1还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2是偶数,又是最小的质数,它是所有质数中唯一的一个偶数”;“4是最小的合数”;“9既是奇数,又是合数”;“15也一样”……,这不正是教师所要强调的吗?它不再由我全盘托出,而是由孩子们自己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再次的积累与总结,心中暗暗庆幸自己及时调整了教案。我及时进行小结,“看来,同学们已了解了这些数的与众不同了,那你能出几道有关这方面的题,考考大家吗?如果感觉自己有一些困难,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讨论”。又一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经过研究讨论,许多问题都被提出来了:“我们组出一个判断题,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一个数的倍数大于或等于它的因数,对吗?”“正方形的边长是质数,它的面积是什么数呢?” ……真正实现了由知识的回顾、整理,再到应用的目的。当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时,下课钤响了,我们结束了这节课。
课后想想,这节课孩子们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教师创设的这种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孩子们能不喜欢上吗?看来,复习课也能上出味道来啊!
复习课 6
二三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万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简谱的概念。为日后学生识谱能力的垫下基础。
二、利用创编节奏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三、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以《健康歌》为例。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唱的唱、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不足之处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和课堂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本节课当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像歌表演环节,每一小组衔接没有给与正确及时的指导,课堂氛围过于机械化。没有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见解,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复习课 7
即将期末考试,各学科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多数情况下教师讲学生练,学生练教师讲的情景又浮现在我们眼前,教师讲解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练习时随心所欲等收效不大的结果令教师焦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教学呢?我们认为通过多层“互动”来缓解学生长时间(半学期)形成的麻痹状态,以新的复习课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复习课的教学探讨。
一、教学情景
设计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教学时,我们制定出学习方案[学案](包括基础知识、技能训练、探究问题)并提供给学生们,便于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进行学习活动。具体设计出两种教学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与学生谈话式复习,改变过去学生练教师订正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训练提高的复习方式,第二种方式为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学案的内容。上课前笔者问同学们愿意哪种方式上课,“分小组学!”绝大多数同学不给而同回答!于是这节课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差不多都是先合作完成基础知识(相互补充、查阅资料、好帮差等情景热烈),然后完成基本技能训练(独立练习、相互订正),再完成探究性问题的研讨(相互讨论、辩析、创新),教师在这期间始终与各小组同学们一起进行不同交流并指导。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积极发表各组基础知识的回答情况、汇报基本技能训练结果、交流探究问题方案)。连平时不太愿意学习的同学都被这种情绪感染,自觉不自觉与其它同学融入到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来了!统计发现80%左右的基础知识全部当堂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有80%左右过关,探究问题也由同学们共同研讨出多种方案(时间关系没有全部当堂展示),应该说还算是一节比较有效率的课。
二、教学感受
学生选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正是学生对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需求。在学生互动活动中,同学多边都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主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课堂内全方位的'有效的生生“互动”气氛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即获得知识,又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促使课堂教学有效果。
教师分组指导、组织集体交流评价阶段,通过“师生互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情感,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因此老师在平时就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在上课时容许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发言,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插嘴”参与发言。当学生不由自主的插话时,正是他积极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时候。
要让课堂充满“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作为主体,要立足一个“导”字,而学生作为主体,则体现于一个“动”字。这样一来,全方位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实现,互动面越广,互动层次越深,课堂教学就越有效,课堂教学就越有生命力。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不能一,要依*平时课堂内造就一个活泼向上的适宜参与的气氛。教师要尽可能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练习和质疑,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平时还要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过关,实现“天天清”的目标,平时加强过程与方法培养,提高学生能力,平时加强情感的熏陶,建立和谐关系,复习课时就会达到高效的目标。
复习课 8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很多粗心的老师都把复习课上成单调的练习课,一节课下来从头到尾只注重练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整理及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每节课如此反复地进行,学生练得多觉得累,老师评讲多了也累,到头来师生双方都弄得疲惫不堪,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
复习课既要让优生“吃得饱”,也要让中下生“吃得消”。每个班都有优生和差生,我常常听到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抱怨:“老师,上复习课真的很无聊,上课讲的'内容我们都学过了,都会了。”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却不一样,虽然都是学过的知识,但他们却有很多知识都没掌握好,甚至有些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复习的时候,部分中下生还是“一头雾水”,一个问题反复习问了好几个同学还是回答不出来。这样一来,成绩好的同学就觉得不耐烦了,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既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中下生“吃得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呢?怎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复习的过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按课型的特点不同,我们可以把数学课分成计算、概念、几何图形和统计、应用题等几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复习课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复习课 9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科学复习课,作为“小学毕业研讨会”的一个课堂案例供大家探讨。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很是焦急,因为科学复习课的教案例子在网上或是教育网站是都没有。幸运之至,我无意间进了一个网页——浙江小学科学论坛,中间有两张帖子是小学科学复习课课堂模式研讨,帖子上介绍了一些教师对科学复习的见解以及科学复习的经验。从帖子中,我学习到了一个理念:复习课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于是,我的科学复习课也就在我心中开始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了。
上完课后,很多老师给予了我肯定的评价,这无疑是对我这样的新老师的一种鼓励。自我反思整堂课,我觉得我做得最好的一方面就是将我在论坛上学到的那一套理念付诸了实践,而且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因为我一直都不太信任我的学生有这样的能力。课后,我才知道,我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知识整理的能力。从整体上看,虽然有的学生在整理中可能零星地扔掉了一部分知识,但即使较差的学生也能整理出一个框架。作为教师在理解学生自己内部的差异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的前提下,要实施一种“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的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课上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网络式、画气泡图、画知识树、表格式……)分组整理知识内容,学生在讲台前汇报交流时,既能有理有据地讲解,又充满了交流的热情。特别是今天陈玉在台前的说明讲解,不仅让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赞叹不已,更是让我大吃一惊。所以,我明白了,只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交流自己学的较好的知识。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加上我的补充纠正,在彼此的交流中也能基本得以解决。这就是集体智慧发挥的过程吧!不仅老师避免了索然无味地说教,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充分地发展,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还收获到了学习的方法。
当然,这堂课也是有不足之处的。我自己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的一点是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到位。复习内容结束后,同学做完了练习,但是没有时间讲解了,对内容没有做到“堂堂清”。另外,课上还犯了一个老师不应该犯的错误:“机械”的“械”少写了一撇。虽然过两分钟后反应了过来,把一撇添了上去,但是仍觉着实属不该。
第三节课,谭阳云老师组织了评课。评课时,有两位老师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曾鹏祥老师:
课堂别开生面,给人震撼。三个方面展示较好:
1、知识目标:①、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结构、重点展示出来。②、课堂组织、课堂结构安排巧妙。③、展示知识方面,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了知识;
2、过程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知识,老师放得开,学生有交流、讨论、研究、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值得商榷之处:
1、成果展示后,知识练习方面要加强。
2、复习的内容要与文本有关,课的开始部分要多激趣。
3、自主学习的时候,可多给学生几张空的活动记录单,当学生有空余时间的时候,一些潜能生可能还会采用其他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整理,给潜能生发展的空间。
谭阳云老师:
1、教法新颖,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3、复习过程中要适当进行练习。复习一方面的知识就进行一方面的练习。
两位老师热情地给了我指导,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特别是说到对潜能生给予发展空间和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这两方面在课堂上确实做得不到位。如果给学生多发几张记录单,也许确实能解决学生的整理方式大多为网络式和画气泡图的问题。另外,教案的设计应该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整理完《热能变变变》的知识点后,马上进行相应的练习,整理完《电表转啊转》后,马上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地会更牢固。
复习课 10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这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并没有直接选用教材上的内容,而是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复习旧知识,力图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感悟统计活动的目的 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有必要去进行统计,很自然的进入了调查统计的环节,从而引入课题。因为这是一个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能吸引学生,将学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进行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课有生活的气息。
二、注重过程,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克前我让学生找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统计,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选择一个内容。由数学组长负责,整理好数据,反馈给每一个人,这样上课时,学生可以根据本组所统计的内容制作统计图。为了考察学生对于如何根据数据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我在所给的数轴上对读数值选择两幅不同的来给学生选择,这样一来,学生在绘制统计图时还要根据数值来选择数轴,加大了难度,以此来考察学生对单位长度的掌握情况。在绘制每个小组所统计的内容前,我先让学生以书上的习题来复习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好的绘制统计图。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五种需要,最高层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目标不同,但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从搜集统计内容,到认识统计图的作用,再到制用统计图,评价优劣等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参与,在相互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获,在切磋中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学习,打开了学习的视野,既有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又不乏个性智慧的闪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各个学习环节上各有所长又得到相互弥补。
三、师生关系,重在交流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本堂课中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统计、交流, 课堂上流露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朋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敢说敢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形成了对该类知识点的教学模式:统计数据的收集——自主探索制作过程——制作统计图——分析统计图——解决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除了现场统计的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分散的数据,让学生通过挑选同一类型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在学生统计的过程以及作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应过高估计每一位学生的水平,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左图中的问题。
(4)过渡性的语言设计不好因此在学生作图思考的过程中,怕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插话较多。这也放映除日常教学中所存在不好的习惯,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5)在各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显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
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了新意,有些环节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应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当前的表现,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复习课 11
进入期中阶段,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在复习课上,学生感觉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让学生轻松而愉快的上好每一节课,又做好知识的回顾与归纳?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针对不同课的内容,充分利用活动课、小组互动课、自学课等,在每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与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一次考察也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重要的是,使他们更加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教育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实践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与道理方面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在一种极其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中经历了这堂复习课的教与学。
这堂课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但仔细思考后觉得也有一些不足,有些学生的观察能力尚不够强,他们不善于抓住一些要害和细节,不少环节只是在同学们说出来之后,一些模糊的印象来支持。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失为一次观察能力的训练。
我想,如果老师对一堂课的设计能令老师自己都兴奋起来,又何尝担心学生不兴奋、不兴趣呢?那样的课学生又怎会感到“厌”呢?真希望老师能不厌教,设法优化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乐意学、愿意学。
复习课 12
高三语文学习是个苦海,高三语文教学是个苦差。但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六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近年来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感悟:
20xx年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曾展现过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
兴趣,最好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 “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如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与幸福者》(话题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复习课 13
今天听了申老师的《如何上好期末复习课》,收获很多。
在讲复习课的时候,老师们通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以知识的讲解为主,练习为辅,深化拓展不足,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知识,通常会让学生感到复习课很乏味,缺乏上课的兴趣。面对学习乏力的学生,老师也会感到非常的疲惫,有种把力气打在棉花上,使不出力的感觉。
今天听了申老师关于上好复习课的建议后,让我对上好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上好期末复习课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期末复习时间,精心的安排每一周、每一天的复习任务,规划好今天复习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其次,要认真准备每一节课,虽然对于老师来说,复习的内容是已经讲过的,比较熟悉,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知识的简单在现,而是要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复习课。最后,要提高复习的的'趣味性,设置一些知识竞赛类的内容,告别枯燥无味的讲解。
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复习课上都学有所得。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经常提问他们,询问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收获,根据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复习课对于每一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查漏补缺的好机会,我们也要牢牢的把握这样的机会,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复习课。
复习课 14
试题知识含量增加,这种增加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举例说一下。
第13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由过去的4分增加到6分。这是一道纯知识题,考查内容为《贾谊·过秦论》、《孔雀东南飞》、《李贺·李凭箜篌引》、《姜夔·扬州慢》,涉及到古文、诗词,两汉、唐宋,范围更宽,难度增加。从实际情况看,失分也应比较多;当然我们可以预期,题目的区分度也会比较好。知识因素含量高的题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一般来说,区分度都会比较好。这也反映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导向性,权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第13题要求默写的八句,基本都不属于一流名句,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学生即使在备考前强化成诵,也难以成为持久记忆,除了专业人士,大概谁也不会凝定为持久记忆。背诵默写,是需要理解,需要兴趣的,是需要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有机结合的。名句在流传过程中能成为一流,不是谁册封的,正因为这些名句易于理解,富含兴趣,相当程度地活跃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中。不错,第13题的确在语文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范围之内。可是,如果能够把《考试说明》划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在单纯为了默写分数,完全脱离理解、兴趣和鲜活的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语文老师往往会圈定一些重点,一流名句会被囊括在圈定的重点范围之内。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圈定重点呢?一是考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实际,二是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以此充实、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这第三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实践。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应用,娴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论证的力量。但他们的默写成绩并不乐观。
固然,语文老师的目的是分数,但学生也会在分数的驱策下不自觉地丰富语文积淀。现在试题突破“一流名句”的范围,突破了老师圈定的重点线。在这种导向下,一部分同学要占用大量时间完成《考试说明》的要求,而并无多大语言积淀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逮,索性放弃。毕竟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已沦落为弱势科目。现实中,高考几乎是高中学习的唯一动力——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但这是现实,我们不能不充分顾及的现实。
二、《合欢树》阅读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05年北京高考阅读题《合欢树》在文学鉴赏的要求上可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大步迈得考生们极不适应,本来已经让学生最为头痛的大阅读,这次更应是答得惨不忍睹。
1、首先,看阅读文本的选择。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阅读文本,更体现出理性色彩,说理的意味比抒情浓,作者的情感没有那么含蓄和深沉。这次在文本选择上完全不同,选了一篇意蕴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点是没有生字生词障碍,没有背景知识障碍,不会因文外因素干扰阅读。较少情感体验障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作品主旨大致明了,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却不易。作品的情感线索并不明显,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语句影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这显示了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本将是考查的重点。
而我们平时训练缺乏。
2、学生的阅读问题
复习课 15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组内探讨研究后认为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理解前后知识,并加深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题能力和归纳概况的能力。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本节反思如下:
1、基础知识的归纳,积累
对于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积累。这一步体现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经过本节课堂复习,我认为这一步应该放到课前完成,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但作为小科目的历史学科来说,有一定难度,难以形成惯例。
2、重难点突破
在基础知识积累了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小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解记忆“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 “改革”这一专题的理解认识,突破难点的认知门槛,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深化学生对改革专题的理解。
3、能力拓展,学以致用
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后再利用戊戌变法、俄国废除农奴制等检测学生对改革的掌握情况,并从中获得学生的反馈。对于基础的历史史实,学生是要死记硬背,但是,现在中考的题目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考查,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及时做题是最快最好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通过做题,拓展、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夯实基础,补救学生在知识上掌握不足的地方,落实学法指导。但在这一方面,我准备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也没有提供充足的史料,直接抛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的答案,以至于显得呆板生硬,学生也难以接受。
4、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对本课的知识体系用列表对比法、联系法、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归纳出一些学法和历史规律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5、合理安排,堂堂清
本单元课容量大,理应把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放到课下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安排当堂练习,争取做到复习完整,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6、复习课如何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张小龙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复习课出新意。一新,思维模式、过程可以新奇,比如逆向思维;二新,例题新意,讲解可以多种方法;三新,知识新,如归纳概括一些规律,学习方法等等。用新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快乐与成就。
【复习课 】相关文章:
复习课 04-03
英语复习课的 04-29
语文复习课 05-01
生物复习课 06-06
英语复习课 12-16
《除法的复习课》 05-13
数学复习课 10-17
统计复习课 02-20
《统计》复习课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