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 中, 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 1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科学 2
在最近教学的word软件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简单的功能介绍与操作因为趣味性不强,学生不是很愿意学。于是我设计了一些综合运用练习,这就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生字卡片》一课是一年级美术课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课给了我启示,于是我自已编写了这课教案,设计了这堂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学会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处理文字。
2.学生给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颜色。
3.学会给文字添加汉语拼音。
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出示了测试认字的游戏,在第一关我给学生很简单的汉字,他们轻而易举地过关,正在他们得意之时我又出示一些难辨认的汉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读错,此时我及时在灯片上出示汉语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单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学习运用,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大高涨。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层次不一,有些接触计算机较少学生没有学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没有及时反复给练习,以至于课后还是有少数学生没有掌握添加拼音这一操作。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复操作,顾及学困生,并在学生操作练习时多关注这些学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项新授的内容时我都是把自主权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提示学生找到“插入”菜单,插入一个文本框;在“格式”菜单中找到“拼音指南”;给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颜色等等,由于学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几个新授内容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有些部分学生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菜单和选项,以至于下课时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完成练习。不过,我想我会坚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在慢提升他们的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科学 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水》《有趣的浮和沉》两课基础上设计的,可是所教学生这两节课都没有学,对水的认识只限于感性的表面层次上的认识,不了解水的特性,对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更是认识较少,生活经常太少,因此教学时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教学仪器也不认识,对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也不太了解。我设计教案时也没有细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以后的教学都起到启示作用)。两节课学生的兴致一直很高。开始对于我设计的鸡蛋在水中能上浮和下沉很感兴趣,提出问题也很有价值,这正是上课所需要的,说明了这里的.孩子不笨。他们动手做实验时,做的也很好,虽然不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但我认为已经很好了。(我想学生的能力是老师培养出来的,你不给他们机会,他们怎么去利用聪明呢?
这里的实验课一次也不上,学生怎么能会做怎么会提出问题?)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动手,但是他们不会合作,头脑中不存在合作意识,也不注意别人在说什么,根本就不再注意老师要求的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也许是平时养成的习惯,(或者说是由于第一次上实验课,情绪过于激动有关。)或者说是老师的引导不够。但是总的来说,学生都想出了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浮和沉。学生做完实验后我没有及时让学生整理仪器,是教学中的失误,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对待用过的仪器,在以后的教中,要尽量完善课堂环节。
还有,学生不知道怎么填写实验报告单,我进行了个别辅导,但是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我却没有利用好这些数据。在实验教学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筛选,以利用就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学生的拓展与创新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太少,所以没有互动起来。所以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各种生活经验。
科学 4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每一个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种角色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
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 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 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
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总之,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不能仅仅把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学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科学 5
从钻研教材到进行教学设计到最后的上课,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减少老师的活动时间,预设弹性设计,提高课堂实效:许多老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都很具完整性,可课一上下来,常常有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状况,我们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又为了不破坏课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课。而我这堂课由于知识性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课堂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意外”发生,一节课下来,反而觉得时间很充裕,后面的总结显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课,学生没兴趣再听下去,也影响了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不好。剩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的40分钟,也不行。
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
(2)预设弹性设计。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在游戏活动结束,我没有注重学生的总结,匆忙结束了课程,使游戏的最总目的没有达到。
实验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实验是为了寻求真相,但有些实验,特别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经常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有所出入。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及时分析是什么原因,还可以借机生成二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科学 6
很早听说过有这样一节课:“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样一个生动的课例,正好有幸走进胡醒老师的课堂,有机会聆听这个关于大班科学的探索活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安排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预设的,都给人一种严谨的教研风格,评价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中的语言的规范和机智。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孩子,要求明确到位,评价具体亲切并且准确,恰到好处的促进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回顾下来,受益匪浅。
在活动开始,胡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杂技小人”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孩子的自由猜想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发现奥秘、汇总经验,丰富的材料给予孩子各种学习尝试的机会,橡皮泥、夹子、螺丝、磁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日常的兴趣活动。对于表格的记录,更是有效的帮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结果,共同汇总规律,获得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在活动中,当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提出疑惑,在幼儿的.再次实践里解决问题,使活动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的常规,在一般的操作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明确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动的过渡语都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的环节,老师提出挂着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钢丝上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带着问题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给他们更多挑战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科学活动带给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个科学活动不在于内容是哪个方面,关键是老师如何的深挖和钻研,怎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快乐的、提升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样的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样的引导是适时的科学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个活动的建构在无限的思索和实践中会越来越完美,就像胡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欣赏和提高,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启迪。
科学 7
细节描述:
细节一:孩子们,我们都有一双眼睛,那谁来告诉我,我们的眼睛能干什么?(能看见很多东西,能看见爸爸妈妈;能看见漂亮的花;能看动画片)。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能看见烟花)如果是全黑的地方呢?(能看到外面有灯的房子,很漂亮的)那如果都没有灯还能看到吗?(能看到汽车在灯在亮)那如果什么灯都没有,全部是黑色的,你能看到东西吗?(能看见星星和月亮)
细节二:有种动物的眼睛在越黑的'情况下,就越能看见东西,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人)我说的是动物哦,谁再来猜一猜(小猫)对了,那谁来说说为什么小猫的眼睛在黑暗的地方能看得很清楚呢?(因为小猫要捉老鼠)那老鼠都是什么时候出来偷东西吃的(晚上)那谁再来完整的说一说为什么小猫的眼睛地黑暗的地方能看得清楚呢?(因为它晚上要出来去捉老鼠)。那像猫这样的小动物还有谁呢?(猫头鹰)对呀,猫头鹰也要在晚上出来捕食物吃。
评价分析:
在细节一中我们在“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们还看见东西吗?”这个问题上停留了很长一顿时间,其实我想请幼儿说出到了晚上黑暗的地方我们都看不见东西,这时再提出小猫的厉害。但是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由于在灯光的影响下,一直都说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即使我强调,在没有灯的情况下还能不能看见,他们还是能说出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如果我换种问法“在晚上、黑暗的地方我们还能不能看见很小很小的东西”,或许这样孩子们的回答就不会这样了。
所思所悟:
本次科学活动《动物的眼睛》是想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并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有关系。本次活动我们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小猫开始,慢慢过渡蜻蜓、老鹰等其他的动物,并让幼儿知道动物的眼睛和我们的不一样,有长很多眼睛的动物、有看得很远的小动物、还有转方向的小动物等等。
科学 8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感觉》一课,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因为本课理论性强,光凭空洞的说教,学生肯定会觉得无味,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图片并截取了教材上的一些图片,精心制作了上课用的课件。教材中的活动并不多,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实了许多实验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需要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一些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如在教学触觉时,我结合“摸奖”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当学生确定蒙着眼睛摸物品时,我又让学生选择摸什么物品,最后由学生选择摸几种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形成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本节课中我用课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用一些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看多出的手指”活动来教学错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探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科学 9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杠杆的三个点;一是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生活中,学生其实对杠杆这种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或没思考过它的工作原理。因此,我在教学时,认识杠杆采用了讲述的方法,学生也很快明白了它的三个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研究杠杆的秘密时,采用杠杆尺作为研究工具,让学生大胆猜测,实验,不拘泥某个特定的结论。
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但在数据的整理分析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结论显得有些仓促。这应当是我们新手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收放自如。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我多加注意。
科学 10
创设情境,诱导猜想。小学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周围事物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诱使学生进行猜想。
自主质疑,推进猜想。在信息加工理论中,人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积极理解跟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要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引导其注意力并促进其思维活力。而教师的事先设计好的提问程序是无法达到同等的刺激强度和效果的。因此,学生的自主提问所取得的效果就强于教师提问。
多元体验,验证猜想。俗话说“不下水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也就是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动手参与程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耳、手、口。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授《磁铁》这一单元时,教师应该多准备几个磁铁,发动学生们猜想两块异极磁铁会不会吸到一起,之后让学生们亲自上讲台验证结果,证实磁铁的磁性、磁铁的两极,并亲眼见证磁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相互作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持久猜想,让其亲身体验,这比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做示范,而学生们只在下面看一看、想一想的效果要好很多。
拓展习题,深入猜想。科学作业本中许多练习题都是开放性的,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也为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教学生进行猜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那么,如何用好练习题,并在练习中促使学生实现有效猜想呢?
总之,猜想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新定理,能够激起小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实现有效猜想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实现有效猜想,才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引领科学课堂成功有效的开展。
科学 11
本节课主要以“玩”为主线贯穿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第一环节玩瓶子,往瓶子中打气让学生观察现象说现象,发现气喷出的方向与瓶子移动方向相反,初步让学生体会到反冲现象,感受到空气有力量;然后玩小车,先让学生自己想想怎么才能像刚才那样利用空气的力量让小车运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刚才的经验通过气球让小车运动起来,亲自体会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发现小车移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相反。通过对比两个实验,总结出物体运动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这一现象在科学上称为反冲,使学生明确反冲的概念。第二环节让学生玩注射器里面的空气,感受到往下按活塞的时候空气有种力量,一松手活塞反弹回来,明确压缩空气的概念及具有弹性的性质。然后通过两个同学玩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压缩空气弹性的'大小跟里面压缩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分别说一说应用了压缩空气的哪个性质。这节课所玩的玩具都是学生熟悉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生活入手,主要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做一名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科学学习亲密的伙伴,与学生平等的参与科学学习的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学生的“玩”还不够放松,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 12
学 的十个“着力点”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经验,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视野,使教学成为开始时承袭他人、后来重复自己的一种机械运动。如何走出这一怪圈? 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教师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而找准 的十个“着力点”,是 成败的关键。
1、反思成功预设
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练习、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为课中有效生成。反思成功预设就是将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如巧妙的新课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合理的时间分配、机智灵活的.回答、典型新颖的案例、默契的合作交流、精辟的归纳概括、完美的课堂小结等精彩片断回放、记录,以备后用、改进提高。
2、反思失败之处
课堂教学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教师也不是圣人,不可能保证每堂课不出一点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某问题时被卡住,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令人费解,举例不当等。而我们就要反思这样的失误,引以为戒。
3、反思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探究、体验、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不断探究、反思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4、反思教学机智
课前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思维活跃,不可能总被老师牵着走,冷不丁冒出一个你怎么都想不到的问题、突然间闹个恶作剧等,都需要教学机智。不回避又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教育影响往往更大。
5、反思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另外,学生的失误、偏差、疑问、困惑,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了构建知识过程的障碍。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6、反思教学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提出问题指向不明,“误导”学生;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教师“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啊、啊,嗯、嗯”等口头禅,频频看表,摸鼻尖、摸嘴唇等小动作,教师的“美丽”因此而打“折”……这是师生共同的遗憾。
7、反思媒体运用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运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的。
8、反思板书设计
运用书面语言、画图、记录表等形式将教材内容分类、编码、重组,提纲挈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理解、掌握。板书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缩写摘录,而需要对教材内容高度精炼和浓缩,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果关系,短小精悍地呈现出来。
9、反思习题设计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但大量机械、单一的常规练习,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高分低能。新课程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设计应有开放性,富有新意、真实生活气息的问题应更多进入课堂。
10、反思再教设想
经过上述全面回顾、反思,找到实际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归纳取舍,对原预设修改完善、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科学 13
情境描述:
在《谁先落地》的教学中,我出示降落伞,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降落伞吗?是怎么样的?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降落伞,(用手绢制作降落伞,幼儿可能不会自己打结,而且手绢降落伞效果不大好,因此,我改用轻而薄的塑料袋来制作降落伞。)幼儿在制作前我没有告诉幼儿挂的东西要多还是要少,而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自由结伴,进行“谁先落地”的游戏,通过比赛来探索。我发现有的幼儿站到小椅子上了,有的幼儿在比赛一次输了后,赶紧再挂一片积木,这时我上前去询问:你为什么要加一片积木呀?他的回答令我很高兴:加一片积木就重了,这样降落伞降落时就快。我想这样的结论是幼儿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我们教师灌输进去的。
评价分析:
1、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很浓,幼儿在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获得新经验、新知识。
2、过去我们注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教师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使幼儿误以为科学只是事实的积累与概括,将会使幼儿只会使用科学而不会创造科学。而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幼儿的参与,并保持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所思所悟: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好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热爱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参与和探索,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科学 14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等几个基本特征。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问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是“活的”。这是他们以往对有生命物体的认识积累。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探求学生对有生命的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到某一具体环境中去寻找他们认为有生命的物体,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寻找过程中,“有生命的物体”成为任务驱动,这种认知上“是与不是”的冲突会有利于后续正确概念的`形成。
在活动前,我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在校园里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填到教科书第12页的表格中。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够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杨树、竹子、悬铃木、兰花、茄子、辣椒、丝瓜、蚂蚁、蝴蝶、麻雀、鸽子、蜗牛……校园里的生命体被同学们一一发现。惊呼声、笑声、交流的悄悄话,此起彼伏,气氛甚是热烈。
带着寻找到的结果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这实际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东西。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中依据生物的本质特征、对于有生命的物体基本特征的表述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哪几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个活动与寻找活动是一体的,有了前面的“实地作战”,这里才不会“纸上谈兵”。
我最后安排学生对第13页列举的一些物体进行辨析: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这是前面活动的延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明确了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才能够说出它们有没有生命的理由。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相当不错。
当然也有遗憾与不足。个别同学记录本不带,别人找光知道跟着瞎跑,从不动手。我问为什么不参与?得到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我妈说了,不能把手弄脏。”另外,有些同学对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判别还不得要领。这一切都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解决。
科学 15
时间转辗来到腊月,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静下心来“磨刀”,为明年的教学开展梳通阻碍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教学的工作总结、反思更为重要。我总结以下几点:
(1)加强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用先进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现在的新课程,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处理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性、操作性的内容占教材绝大部分比例。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是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实头脑,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内涵;二是通过网络收看新课程解读、新课程讲座等专题影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三是提高网络研修、个人自省的方式,在网络上与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师商讨每课中的疑问和教学设计,利用读科学课杂志的机会,了解同行们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
本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
【科学 】相关文章:
《杠杆的科学》 10-10
科学记数的 11-25
杠杆的科学 02-17
杠杆的科学 04-13
小学科学 11-24
科学课 11-24
《轮轴的秘密》科学 11-13
初中科学 01-28
小学科学 05-16
初中科学的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