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 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 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 1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字串5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字串9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字串1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字串3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初中语文 2
前天听了马牧池中学张卫国老师的一节课,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一些感悟及反思写一写,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
一,张老师对我们说,课上四十五分钟的分配方式应该这样,十分钟老师讲授指导,三十五分钟要交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自己是主人翁的思想认识上,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老师只是在课堂中起必要的引导作用。
二,必须注重课前预习,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中很好地掌握。老师可以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上,提前安排好学生在上这节课前应该预习的内容,乃至提前掌握这部分内容。课前预习可以以同步探究为依托,提前完成了里面的基础性题目不但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节约以后处理练习题的时间。对于课前预习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我们也进行了探讨,他们学校的方法是,晚自习实行换班制,七八九三个年级值班老师打乱,值班老师只是负责维持纪律,不能也没法上课,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自由学习时间。我觉得此办法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初中语文 3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反思
学科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因其教材内容的特点,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是老师不重视德育教育,只是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而对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没有及时领悟,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发挥。老师对德育渗透的点、程度都把握不够,德育渗透的时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读文本及相关资料,将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文章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够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
二、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肩负着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的一大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内涵的感悟,对学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朗读,而在初中教学中,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范读外,学生朗读文本的机会很少。一个是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不爱读,一个是教师忽视了朗读的作用。熟读、精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必备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则缺乏应有的重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中的朗读,读中悟道,读中品味。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重视了朗读就是重视了阅读教学。因此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
三、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反思
习作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而且中考试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当高,不容我们不重视习作的教学。但是习作教学却又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觉得难写,老师觉得难教,是语文教学的大难题。教师要具有发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拓宽写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对于写作形式都没有了明确的规定,写作形式越来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思路要拓宽,教学的理念要更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善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动和小发现。
初中语文 4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合理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课堂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来有效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一些思考和反思。
1、要选好组长,发挥组长的积极性。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合作。因此,选拔一个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起到组织和督促的作用。
2、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针对性,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①学习新知识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语文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信息交流量大,渠道多,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师生之间互启互发,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思维练习,发展智力的目标。
②课堂表演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需要学生展示时,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表演,培养了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做人品质的培养。
3、要关注全体学生。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巧妙的安排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的不同阶段都有所参与,从而体会参与乐趣,分享成功。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不同的任务,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合作学习之前,先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对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此时教师可以有意与“学困生”说些“静静话”,了解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情况,启发他们进行思考,以免在合作学习时茫然无措。有了独立的思维过程,合作学习中学习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指向性,才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辩、共鸣。这一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不能让这一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一言堂”。此时,可以由组长安排,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先说出较为简单的观点,再由成绩好的学生予以肯定,加以补充。这样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从而激起思维的碰撞,实现共同发展。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要肯定全组学员尤其是“学困生”的成绩,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成功的渴望会激发他进一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其沉睡的潜能。
4、教师要适当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爱好和欲望。同时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我们组织教学时,讨论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交流,那么在别人回答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答案,不管别人回答的如何。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去尊重他人。
第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讨论要在本组内进行,不要影响到其他组,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再表明观点。
第三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敢向“权威”说不。在肯定别人观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疑。假如有疑问,立即追问为什么,不要因害羞而默不作声;有不同见解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要勇于补充,与他人共享。
第四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学生有时不善于表达,他们的发言总是片言只语;有的说话不够简洁,偏离主题;有的学生语言罗嗦,表达不明;有的学生比较胆怯,声音不够洪亮。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启发点拨,多作正面评价并且鼓励学生用手势、体态结合语言来表达。
同一组成员中,个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大胆质疑、尊重他人、悦纳自我的品质,使每位学生都能体现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为学习取得成功提供保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锻炼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从不同的思想交流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初中语文 5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初中语文 6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 7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完作文就交给教师,然后教师用上好长时间对每篇作文精批细改。费很大劲批阅出来,但到讲评时,由于时间隔得长,学生早已淡忘,甚至不记得题目,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认真讲评,学生根本不买帐,收不到什么效果。更大的问题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讲评,把教师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大大限制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在作文批改中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马上进入互相批改,认真评估环节。以队为单位循环调换作文,以小组批阅。
小组由语文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组长,四位同学共同完成四篇作文的批阅。首先每两个同学共同默读一篇作文,边读边作好旁批。精彩之处打上圈,并作赏析;有问题的地方画横线,批注上原因与修改建议。这样旁批完一篇作文,组内互换,以同样的方式阅读另一篇并补充旁批。四个同学都读完这两篇作文,这时在组长的带领下,同学各抒己见,作出总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有时会因为一个字的写法去认真地查字典;有时因为对某一句话的'看法不一而争论激烈;有时因为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去与作者交流,了解写作背景与目的……整个教室是一个沸腾学习的场面,思维灵动的场面,学生那种认真批阅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让我感动。我也穿梭于同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拔指导。这样的作文批阅课上,学生是活跃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获的。
因为不同的作文表现出不同的选材角度,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人生感悟,同学们在热情地批阅中,形式上是完成了批改任务,实质上却是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在批阅同学的作文中,欣赏同学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对有问题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准确地评价同学作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习,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写好作文的标准,提高了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更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
初中语文 8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 ”≠“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 ,其实这只是 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初中语文 9
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观、社会发展观为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实验稿)和与之相应的实验教材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都做了重要的调整,其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与设置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但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这切实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近三年来组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一点浅谈与反思。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但对其内涵未作确切界定,以下三种观点较有代表性。 观点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韦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
观点之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
观点之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说法,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以语文学科为基点,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第一是学际性。即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沟通。例如《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的设计,以文学为基础,融入了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的学科知识,以复数的知识开展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是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间采风去”等活动的开展,能沟通学生同大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获得成功感,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此次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中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可以说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搜集、整理、分析,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会表明观点,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做到会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初级中学现状
我国幅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差异较大。云南是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教育相当薄弱。首先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性,而我们农村中学在这一方面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例如我们临沧市临翔区共有人口27万多,其中农村人口约占70%。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到500元,生活比较贫困。辖区内共有中学24所,其中农村中学18所,占75%;有10所地处高寒山区,18所农村中学中没有一所有图书室、阅览室,只有简易的图书保管室,生均占有图书不到10册,图书陈旧,多是余留的旧课本、旧教辅、旧期刊;有17所没有多媒体电教室;有16所中学没有计算机室。由于诸多原因,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每学期生均投入不到20元,广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城乡差别严重,教育不公平现象非常突出。
其次是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普九”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语文能力整体下滑,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令人堪忧,许多初中学生的作文错别字特多,部分同学写不出一段像样的话,有的同学甚至读一段文章都磕磕碰碰,让他们讨论问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难开展,或者说只能在较低层次上开展。
再次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提出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要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实现这些目标,无疑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对语文知识要能较全面地把握,要有丰富的情感,对教材的剖析要做到游刃有余,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可在现实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教师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教师语文功底差,知识面狭窄,上课缺少激情,有的教师甚至范读课文也或结结巴巴,或读错字音,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也会出现错误,语文教师的素质确实需要提高。
在众多困难下,我们许多教师发出疑问,实验课该怎样上?特别是语文综合实践课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做到对传统的东西合理扬弃?课堂上教师的讲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个“度”应如何把握?等等,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实践
实践一:立足当地,充分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语文综合性学习由于组织难度大,学习资源短缺,因而我认为应该多从学生身边能感触到的人和事出发,本着让学习感兴趣的原则来开展教学。如八年级下册设置了“到民间采风去”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命题大、范围广,如果泛泛让学生去做可能效果不佳。我根据本乡傣、汉杂居的特点,把本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探究傣族的民情风俗”,并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调查访问傣族的信仰、禁忌、婚嫁、节日、民歌、传说。经过近一周的走访,结果显示,学生对傣族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泼水节上,而且对傣族的文化、风俗有了较深入广泛的了解。班里一位傣族同学这样对我说:“老师,这次活动使我真正了解我们傣族,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又如另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涉及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写好游记,能介绍家乡,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天天生活在大山中的学生,对于山他们并没有什么鲜新感,加之本地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确存在很多困难。那么怎样开展才能实现活动目的?要让我们农村学生做到行万里路,畅游天下是不现实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同学到灵山寺(这是我们当地人认为的名胜地了),让同学学会用“眼”用“心”去观察,并现场作文。那些过去在同学眼里不值一写的风景,今天全在他们笔下生辉,那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磐石、碧水、楼亭,全充满了灵性。作文写得格外的细致而真实。
实践二:融会各学科、拓展教材,培养综合能力。 发达城市初中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大量资料和信息,但农村学生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我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好学生手中的教材,以及我力所能及找到的报刊、资料等来整合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例如开展“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先让学生翻阅了历史、地理教科书,结合学生实际与同学一起设计活动方案:(一)黄河概况,(二)列举黄河流域的文明化遗址和历史故事,(三)黄河为什么断流了?(四)歌颂黄河的诗文和音乐。这些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能找到的。这样开展学习,既促进了学科的相互联系,又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查阅无处下手,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我一直收集学校订的《云南日报》、《临沧报》、《澜沧江晚报》,还请朋友收集《云南法制报》等报刊杂志,每周抽一节课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能了解到本地区, 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读后让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并在班上交流。交流形式有时口头交流,有时书面交流(写成日记)。用这种形式开展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文学习,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同时使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培养。
实践三:启迪心灵,体验真情。
在农村,家长更多的时间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关爱城镇家庭相比要少一些,以至农村学生情感贫乏,写亲情的作文像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所以我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特别注意挖掘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时,我不仅把口头作文训练(自我介绍)作为活动的一部分,还让学生展现他们的特长、兴趣爱好,思考怎样与同学和谐共处,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体悟生命的价值。让他们明白我们要珍爱生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又如组织“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选“老照片的故事”展开学习。一位女生给大家讲述她8岁时与父亲的一张合影,这是她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许多同学边听边流下了眼泪。就是因为她讲了自己的真实故事,是自己所熟悉的,动了真情实感才如此感人。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了只要我们细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处不在的,懂得了理解父母、体验关爱。在后来组织的“母亲的颂歌”一次活动中,学生交流的作文比过去生动了许多,事例更丰富了,情感更真实了。
四、几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新的实验教材每学期设计了三大三小六次综合性学习,可我们农村中学很难达到课标和教材的学习要求,但也并非如有的人所讲“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那么,农村学校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还得看教师。
首先教师要全新的课程意识,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有利的学习资源。虽然我们地处经济文化落后的偏远山区,但农村也有农村的特点和优势。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等等,都是有益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不能把学习资源等同于各种资料,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去挖掘素材,组织活动,别总盯着那本教材。教材虽是一座通向彼岸的桥梁,但我们要创造性的去用它、丰富它,别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死搬硬套。
第二,先进的教学手段虽能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没有它我们仍要开展教学。没有精美的图片我们可让学生自己画;没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力所能及地提供和让学生把各自的资料集中起来,相互传阅,达到资源共享。
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的重要途径。听说读写、口语交际能力是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如果把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只是定位在提高写作能力上,这是不全面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
第四,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农村学校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不要贪大。俗话说贪多嚼不烂。重要的是选准切入点,定好学习方案。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评价以激励为主,方法手段要多样。
第五,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好导师,教师对活动要收放有度,学生能自己去探究的决不要包办,但如果一味放手活动也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六,教学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单是一个执行者,更要是一个决策者,教师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营造平等、和谐、安全、愉快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高“综合学习”的效果。
第七,语文教师要结合本班实际,设计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课,力求体现一种艺术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第八,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的发展,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多种智能和管理能力结构,指导学生在包罗万象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信息。要学习并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技巧灵活而巧妙,教学手段现代化而优化,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科学整合的能力,从而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第九,人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做到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并和其他教师交流,肯定成绩、克服不足、共同提高。
第十,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达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不断流动的小溪”。
总而言之,农村中学由于学生水平低,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硬件奇缺等原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发达城市相比,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我们要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探索出一个适应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的语文结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当然,我们更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资料:
① 韦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
② 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语文建设.20xx,4.
③ 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课程 "教材 "教法. 20xx,3.
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 10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非重点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
一、夯实基础。
(一)
初中语文
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初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来。
二、广泛拓展
(一)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三)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四)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
(二)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课堂时间写限时作文,提初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
(四)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们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
老师兢兢业业,认真塌实,任劳任怨。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篇四:体会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差生,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并没放弃。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初中语文 11
在这精心奋战的一年里,我既有收获,也有教训,在这里,我把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一下:
经验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系统地制定计划。
初三复习阶段,我们除了要教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必须先做到“心中有数”。在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带领下,我们经常集体备课,一起讨论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细致到要列出周计划,详细安排作业的布置等。
纵观近几年中考题型,一般由基础知识、古诗文积累、阅读与写作四大块组成,而语基又包括字词检测、修改病句、压缩信息等题型,阅读也可以分议论文、科技文、现代文几大板块等等。于是,在复习时,我们瞄准这些板块,以专题复习为主线,分门别类,拟好复习要点,分工出好复习备考资料,作好系统的布局,按部就班,这样,也让学生知道要复习什么,在复习当中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经验二: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利用各个小时间段来对学生形成习惯性检测模式,不图速度,仅要质量,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这积累包括很多方面:
词语积累。立足平时,在新课教学时就应要求扎实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到了复习阶段,再安排时间系统地检测。比如课前两分钟,每天听写几个,一段时间下来,积累就有效了。
诗文积累。针对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和运用性默写三种常见题型,将必背诗文进行集中复习。前阶段逐篇过关,后阶段进行集中式的默写练习。这一部分,我们利用午读时间,以小测卷形势来检测。
阅读积累。阅读是重头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要依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除了在阅读专题复习阶段会利用堂上时间训练学生之外,有时还会挤出周二的辅导课时间来做限时阅读训练,一段时间下来,效果也比较明显。
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保证每星期有一次作文训练:分类型,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分专题,审题、立意、选材……每一次作文都有侧重点,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老师们都是争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打分、讲评,让学生在每一次期待中得到进步。另外,为了让学生们有话可写,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积累本,定期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把相关的素材积累起来。
教训一:不舍得“弃”。
在复习的过程当中,大量的资料和试题会迎面扑来,光指导书就已经三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料,网上下载的各区模拟题,让人眼花缭乱。这个时候,缺乏经验的我,就会无所适从。因为缺乏专业的判断眼光,不敢随意筛选取舍,总认为这个不能错过,那个不做就会吃亏,这样一来,给学生的作业负担就加重了。回头想想,其实做了一些重复的无用功,效果也不见得好,幸好还有集体备课这根指挥棒,没有走远。其实如果我能够大胆判断和取舍的话,后阶段的复习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做到把书读薄,压缩知识,简化头绪,抓住重中之重,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教训二:分层教学时忽视了后进生。
中考试卷的结构内容是按等级安排的,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前辈们的指引下,我在复习教学中把知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训练。对于后进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对于中考要求默写的50篇古诗文,要求优秀生全背全默,而后进生只要求背诵默写其中的重点句就行了。
对优等生我采用竞争性评价,会经常关注,对他们提出要求,要达到某个分数段等等,后阶段的几次模考,他们的积极性也不断显现出来,有几个学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对中等生我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其不足,又为其指明方向,找出竞争对手,这部分学生也比较自觉;但对后进生,我很想寻找、放大其闪光点,去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总觉得力不从心。比如小豪同学,我本想抓住他卷面整洁,作文条理清晰的优点去鼓励他,但由于缺乏长期的关注和足够的耐性,以致他最后还是没有得到质的突破,仍然徘徊在后进生行列。
建议:重视月考讲评,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
到了初三后期,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是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最好机会。这个时侯,讲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每一次改卷都喜欢做笔记,在该题的一旁记录下做错这题的学生学号,这样就能够清晰地知道学生的做题情况,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弥补。错得多的,反复强调也值得,若该题错的同学比较多,那就再加强该专题的针对性训练。在讲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总结自己犯错的原因,多给一些时间他们思考,胜过我们一味地灌输,同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重点题型的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这样,学生的印象深刻了,下次就不错了。关于解题技巧和方法,这个时候就可以努力渗透,让学生牢牢掌握。
回顾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我初步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训,但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熟悉,因此还谈不上有什么有价值的心得体会。然而教学无止境,对于我来说,不断地学习业务,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始终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愿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力做好教学的每一项工作。
初中语文 12
写作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技能。写作作为一个认识活动过程,其活动的终结是生成文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写文章之重要
从这几年中考成绩来看,尽管语文老师们花了大量心血,想了许多办法,但目前学生的作文还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立意不新颖,选材不典型,语言不通顺,甚至错别字较多等老毛病仍然普遍存在,作文失分还很严重。作文仍然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到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让良好的习惯奠定写作基础
从文本出发,逐步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古人学文,先养气,苏辙云: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如果养成了浩然之气,则“文不难而自至”了,养气就是生活实践。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勤记笔记,勤写日记的习惯。让他们把在生活中看到感受到的经典事例写在笔记本上,而且要求他们多看课外书,把课外书上学到的名言警句和优美文章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只要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都可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他们在写文章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因为记笔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写日记也同样非常重要,起初要求不要太高,有些学生不会写,有些学生不愿写,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日记上记些什么内容老师不要强求,可以是他们的所见所闻,也可以记他们的内心感受,哪怕他们只写上几句话都行,久了,写得多了,就会有进步,作文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写作活动有兴趣,就能促使他细心观察某些现象,提出问题,潜心思考,保持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提高创造思维的水平,从而写出饶有新意的文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让学生走出课堂,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有心人。老师命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要限制太多,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老师命题时一定要替学生着想,命题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特别是要贴近生活。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这样他们才会有感可发,有事可写。
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我们评价学生作文,总是喜欢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挑毛病,其结果是老师越看越伤心,学生越写也越灰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评改作文时,多表扬少批评,能给高分就尽量给高分,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让丰富的教学指导点燃写作激情
优秀的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某一个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论文又生出记叙,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写作前的指导很重要,指导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成败。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激发写作欲望,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如果作文前的指导讲得太多太细,学生就会按老师的固定模式去填词填句,照葫芦画瓢,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模式化,大同小异,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按我的经验,写作前的指导以五分钟左右为宜,主要是帮助学生反复推敲、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
同样,编写写作提纲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了写作提纲,文章就有了框架,写作时就容易做到层次井然,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充分表现中心。如果没有提纲,他们就想一句写一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结果是结构松散,条理不清。编提纲时,一般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写中心思想,再写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每个段落要用到哪些材料,最好注明一下,以便在写作时有的放矢。我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作提纲,有时要求他们把提纲写在作文本上,有时要他们就写在草稿纸上。按照提纲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就是要好一些。
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有了个性再关注就有了个体的自觉。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缓解。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更确实、细腻了。
三、让多样的批改提高再创作的能力
过去人们有一种看法,认为让学生批改作文就是老师偷懒,是老师极端不负责的表现,凡是作文都必须由老师亲自批改才好。其实并不尽然,由老师亲自批改尽管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学生拿到老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只是看看分数,然后就塞进抽屉里再也不理会了,等到下次作文时又是如此。长此以往,他们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则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每批改一次作文,都有较大的收获,都会取得一些进步。
这便是我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总结,在这里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近几年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许多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我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探索,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希望的。
情感使语言更真实,情趣使文体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刻。作文教学中捕捉学生心理世界的波动,关注学生的内心的微妙变化,让他们自觉参与到作文批改中,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课堂教学。教师此时,让学生主动深入同伴的作文中,带着批改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从阅读中感受身边人的不同情感,从批改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自己的写作弊端自然明朗了。
用理想审识现实,写作批改把美的做法植根心底,让学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学会思考,自觉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写。
总之,从身边的作文看起,再到自觉创作中去。源于他人,而高于他人是写作的规律。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形成竞争意识,写出语句流畅,感情真挚,令人动容的好文章。
初中语文 13
5月18号,县教研室来我校视导听课,能得到张校长指点,心中甚感荣幸。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猫》。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但文章篇幅较长,有34个自然段,四千多字,要想在45分钟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章深情,并且达到超越作品进行感悟的教学目的,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反复阅读课文之后,决定以“我”养了几只猫,分别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作为切入点,依据“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感悟”三大板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进而理解作品,品味感情,感悟人生。
一、整体感知。课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小猫的特点进行语言描述的?划出三只猫不同的特点。以及“我”对于这只小猫有什么样的感情?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二、重点研读。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文章的重点是写第三只猫,因为课文的第三部分才是本文的主旨。通过解答学生在自读时的疑问,和学案上提出的问题,加深了对第三部分的品味。
三、拓展感悟。通过“我”的教训,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以说话的'方式(对于————,我想说————。)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对于作品中的“我”,使学生感悟出:不管对人对事一定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妄下断语,并且知道要善待身边的小动物,要平等的对待它们,尊重他们,才会避免看到生命之悲等。对于作品中的猫,使学生感悟出:只有不断完善个性,才能避免不幸,以及弱小就要挨欺,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等。
一堂课下来,我认为自己还要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1、在语言的品析上,不仅要点到,而且要点透。
2、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并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
为此,以后还要多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足之处,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初中语文 14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光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立刻理解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光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我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状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超多的时光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到达什么目标。
初中语文 15
20xx年10月11日,我有幸去沂水听了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习惯的目的教学生学习方法,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语文的多样和精彩。
1、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同时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如讲课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一课,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铿锵有力,他的语言震撼了大家,使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3、教材处理独具匠心,设计巧妙
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老师都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关键词句、关键问题)来展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重点段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如《春》这堂课就抓住了这一点。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初中语文 】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 03-28
初中语文优秀 10-26
初中语文 02-10
初中语文 07-31
初中语文 范文03-23
初中语文阅读 10-29
初中语文课 12-16
初中语文教育 03-14
【推荐】初中语文 03-14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