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二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时间:2023-06-14 09:10:02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 【热】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 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 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
【热】

二年级数学 1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意义,会运用1—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这部分知识为学生学习8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教材处理“8的乘法口诀”的口诀引入,不是抽象地直接搬出口诀,而是先通过小狗在数轴上跳,一次跳8,二次跳几,三次、四次……这样形象的例子,进而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学情分析

  该班有学生40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萎缩情绪。我应逐步引导他们开拓思维的空间,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 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计算。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要求记忆的口诀随着所学知识逐步增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师:今天,有一位客人来到我们班,谁呢?(电脑演示“蓝猫”) 蓝猫得知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想考一考我们。

  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3×4,5×6,4×5,3×2,7×4,5×7,7×5,7×6,

  2.师:蓝猫看到我们那么厉害,可不服气了,它又出了几道题目。看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闯过难关,做的又快又准确。(电脑演示)

  说说出现口诀的前一句和后一句

  (二)探索新知

  1. 由蓝猫跳数轴引出一个8至8个8的连加。

  师:再来看看蓝猫又干什么?(电脑演示)

  师: “这是蓝猫,它可爱运动了,是我们数学王国的运动健将哩,你看,它又在那里跳了。”(展示数轴)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蓝猫是怎么跳的?蓝猫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

  师: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那么蓝猫第二次会跳到几呢?

  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蓝猫这一次跳得与第一次、第二次的长度都相同。

  师:那么蓝猫第四次、第五次……第八次分别能跳到哪里呢?说说为什么。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出示课题8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 自编8的乘法口诀

  带蓝猫参观鼓号队。要求同学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电脑演示)

  师:每个小朋友可以根据蓝猫今天跳数轴的表现来求1排到8排各有多少人(给学生3分钟的练习时间,并且反馈于书本上

  个别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再根据算式编8的乘法口诀。

  师:对于他们编的8的乘法口诀,你还有什么意见或者补充吗?

  学生讨论再反馈在黑板上。

  3.记口诀

  师:编的那么好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吧。

  师生齐读口诀。

  师:蓝猫又说话了:“你们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里面有8个朋友。你们能一下子就把每个朋友都记住吗?还是让我蓝猫来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吧。你们可以先观察每一个乘法口诀朋友的特点,再比较比较。这样就好记多了。”

  学生比较并反馈:①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总比下一句的第一个数多一;

  ②每一句的第二个数都是8;

  ③每一句口诀的得数十位上依次增加,个位依次减少;

  ④积一个比一个依次多8。

  师: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口诀朋友比较好记。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蓝猫直挠头,忘了六八多少怎么办?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几位朋友。(两分钟)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桌互背、开火车背口诀

  (三)练习

  1.出示8的乘法口诀卡片

  师:波波给我们带来了8的乘法口诀的相片。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几位好朋友?

  8×4 8 ×7 3×8 8 ×8

  8×2 8×5 1×8 6×8

  2、智慧星

  一八得( ) ( )十六 ( )八三十二 ( )二十四

  ( )八五十六 五八( ) ( )八六十四 六八( )

  (四)实践运用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

  ①螃蟹:一只螃蟹一条腿,三只螃蟹呢?

  ②教室里横着数有7排,每排8人,还多2人(竖着数有8列,每列7人,还多2人)可算出全班多少人?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跟着在数学王国里逛了一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 2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一系列活动。如:设计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

  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

二年级数学 3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灵活认读时间,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课件往往能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所以,教学开始,我利用关于闹钟的谜语引出学生熟悉的钟表,并出示钟面,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内容,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回顾旧知的这一环节,内容过多,导致本节课有点拖堂。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考虑到学生对于“几时过”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几时多一些”的知识让学生去理解,但是这一部分中,由于本身自己没有钻研教材,语言上比较随便,把这一部分讲的有点含糊。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回答问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比如:我组织了拨钟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拨动钟面。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但是,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教师应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这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引导要清楚明了,但这点我做得不够好,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引导的不够细,使得时间的有效性没有把握住,导致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

  总之,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

二年级数学 4

  本次公开课《退位减》上完以后,通过几位老师的点评,我也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正:

  一、加强对孩子数学语言的培养。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我明显感觉到孩子语言不够精炼,表达意思不完整。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要给与正确的导向,尤其注意完整地叙述,这样可以让后来回答的孩子有个明确的方向。

  二、增强教育机智。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本次课上孩子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导向。还有,自己出现的教学遗漏没有选择好恰当的时间补充。

  三、丰富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应注意灵活运用评价。我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把攀英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突出重点。平时每次上课都会发现例题教学花费太多时间,造成时间安排不均衡。

  五、注意板书设计。一节课上完,发现自己的板书乱七八糟,平时也没有注意板书设计,写字得也很随意,自己真的需要注意了。

  自己虽然是一名初职教师,在教学能力各方面也尤显年轻,但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给自己找借口。我一定要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每一次改正一小点,最终会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正。使自己的课堂变成真正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年级数学 5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解决问题,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教学本身来看,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引起学生去思考,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或求证性的问题情境,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本,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读统计图表”一课时,可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将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同学们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由于是全员参与,数据又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真实数据,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的参与度极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常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过河”(混合运算三)时,可让学生根据知道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如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需要几条船?女生需要几条船?男、女生至少需要几条船?在这些问题中,前面的三个问题都是已学的一步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确定“男、女生至少需要几条船?”为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明确了学习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重视变式练习

  练习在培养解答应用题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练习要合理地组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特别是适当安排一些变式练习,对于克服简单的机械重复,提高解题效率,培养灵活的解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变式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排除应用题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正确地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求得正确的答案。应用题的变式练习从低年级起就要做一些安排。例如,乘法应用题,第一个已知条件不仅有需做被乘数的,还要有需做乘数的。复合应用题,有些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可以进行计算的,也要有些不可以进行计算的,使学生能在真正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选配已知数进行计算。

  五、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主动去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根据日常购物、学校的操场、花同、教室等相关信息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样的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教师在进行巩固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教师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创设了“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只有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并结合问题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做到多实践、多联系实际、多形式转化、多灵活运用、多层次要求,才能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才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年级数学 6

  《排列与组合》

  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是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借助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同学逐步建构新的知识。引导同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同学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过程。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不只能融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关注、鼓励每一个同学,让同学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了解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并能和时发现同学的闪光点,适时评价鼓励,充沛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控功能,培养了同学的自信心。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同学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老师带领同学去看森林王国看一场动物赛跑,同时一起研究竞赛活动中有关的几个数学问题。设计了如何分派冠亚军这个情景。以儿童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实践标明,同学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2、借助直观操作解决问题,顺利实现从形象思维到笼统思维的过渡。

  教学时,我让同学通过摆一摆、练一练、算一算等方法,引导同学被动的从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转变。在握手问题上让同学用喜欢的方法画或写,用数字、字母或符号表示,让同学主动完成形象思维到笼统思维的过渡。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同学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自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处置教材时,没有直接出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考虑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同学只有依照一定的顺序将事情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才干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怎样才干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是同学必需面临的问题。同学的考虑过程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尤为有效的是,在同学经历了足够的感性认识后,让同学根据自身喜欢的方法给它们取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例如在给运动员编号码时,用1、2、3三个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两位数,最后引导优化出两种方法:“有序定位法”、“配对交换法”,然后让同学用其中自身最喜欢的方法再摆一次,效果非常不错。

  4、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考虑。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一起探究、提炼加深的学习模式,让同学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给同学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同学自身动脑考虑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同学获得表示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同学在探究中发现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年级数学 7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1、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学生自己动手完课本第95页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同时又安排了活动和实践作业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的?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一下子发现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么分类呢?”,接着课件出示“中国象棋”和“积木”帮助他们开动脑筋,他们的想法会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我如果这样设计或许会更好些: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当学生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看统计表算是26只)。这时,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运用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最后,把分类统计的方法告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充分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再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两个统计表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上分析得不够透彻。

二年级数学 8

  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次课上,我在教学设计上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两两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是不是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提下呢?

  2、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特别是有些过渡处理的较为生硬。

  3、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通过低段组教师的交流与讨论后,由我来执教这一节课,我觉得也是给我一次煅练的机会。经过两次的教学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这个内容的教学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老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而新教材则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感悟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在设计方案时,我思考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对乘法产生亲切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呢?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前后呼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特别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习的处理上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试教时,练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

二年级数学 9

  本节课教学还算顺利,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了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和四基核心,我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但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情境创设的手段,先让学生通过对比图形大小理解面积概念,然后循序渐进的学习面积单位。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做一反思:

  一 、成功之处

  1、亲历实践,感知“面积”

  面积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使理解和建立面积这一概念效果很好。课的一开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摸、比、找、看和指身边物体的面,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中直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从而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紧接着又通过观察比较黑板上所画的长方形、圆形、“⌒”及大屏幕中菱形、正边形、五角形等引出什么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面积的含义。这样分层教学,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不仅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什么是面积,又充分展现了面积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中的物体。

  2、创设矛盾,强化体验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建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我巧妙地设计了比较红、黄、蓝三张彩纸的大小,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从而理解了:要正确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所选择的用于拼摆的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拼摆后会出现空隙的图形不适合;真正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鼓励动手操作,重视表象形成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在每一环节的设计中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摸一摸中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在摆一摆中理解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在说一说、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巩固运用中,尽享数学乐趣

  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一画、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巩固运用中,尽享数学乐趣

  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例如:我设计的为小马哈“修改数学小日记”这一活动,贴近生活,学生在争着抢着去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为小马哈的马虎而捧腹大笑,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不学好数学就会弄出大笑话。“在同桌合作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量一量中”,使学生不仅学会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从中掌握测量的技巧,更是体会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还有美妙生活化的填空题”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着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让课堂上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课堂才富有灵动的气息。

  二、失败之处

  1、这节课概念性知识点比较多,需要给学生大量的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感觉给学生的体验还不够,导致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扎实。

  2、本课内容安排十分多,让学生感知面积用时太长,特别是封闭图形那部分:感知封闭图形的概念(怎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怎样的图形不是封闭图形)——探究封闭图形的大小——不是封闭图形大小不能确定——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归纳面积的含义,导致课堂上习题训练不多,显得前松后紧。

  3、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不够多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依照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执行课堂,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让孩子们能够充分体验、感受,把知识点落实得扎扎实实。

  2、把握好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现时空。

  3、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和谐、健康的发展,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四、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面积和面积单位》分成《面积》和《面积单位》两节来上,这样既可以使这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多得到分散,又可以让孩子们在足够的时间里进行实践探索、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年级数学 10

  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结束,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

  例如:教《平均分》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把24朵红花,蓝花,绿花,紫花分别放在四个盒子里,然后分别请3个、4个、6个、8个同学上台,说:"我把把x花送给你们,们自己拿走,但你们拿的x花朵数要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样拿才合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到概念这认知规律,通过找找、看看、摸摸、折折、做做、比比、想想、说说,画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

  从而进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二年级数学 11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觉得教学的效果最终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 12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习千以内数的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在复习准备中,先布置了三道百以内笔算减法,以复习百以内笔算减法法则,然后布置了四道口答,以复习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最后是口算练习。

  在学习新课中,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图意,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由此让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再让学生分别说说如何用计数器计算得数的,还有如何用竖式计算的。在比较中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用计数器计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用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完要进行验算。说一说可以怎么验算。对于学生没有说出来方法的提醒了他们可以用加法验算。然后让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计算的得数。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我做计算题的注意点。

二年级数学 13

  《星星合唱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对计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把计算的数的范围扩展到100。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里只是把数目变大了。3个数的连加、连减笔算方法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但它们的算法是相通的,只是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强,计算过程要更加细心。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二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境,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我在学生的表演中间,适时穿插引导:“现在车上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大家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领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

  了困难而恢复。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易教”,学生“乐学”,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喜欢学的东西,他就会认真去学。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年级数学 14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这个学期以来,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我们二年级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前几单元的资料时,总觉得对学生不太放心,于是节奏放得很慢,当然慢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说第二单元的列竖式,全部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说: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这三条基本的运算法则同学们都能熟记于心,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由于不认真导致错误,针对这种状况,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必须要仔细,同时做好检查。

  在本月的第二个星期,我们还有差不多两个单元的资料没有学,虽然这两个单元:认识时间和数学广角的搭配,资料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试中还是占有必须的比例。于是我们就改变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种边学新课边处理习题然后考试的策略进行,而是按照先学新课,在处理习题的方式进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个周的`的周五结课。

  本周是我们最忙的一周,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们先是制定复习计划,做好分工,然后就开始一单元一单元的复习,为了到达更好的效果,我们找副科老师借课,占用自习课,每个单元都是先复习知识点,然后考试,占用休息的时间批改试卷,最后再进行讲解,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过关,之所以这样做,只是想让复习的效果更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能多得几分,拿到满意的成绩回家过年。

  虽然这样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实,累并快乐着!

二年级数学 15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二年级数学 】相关文章:

数学 02-10

数学的 10-19

《数学》 11-06

数学 05-23

数学的 04-10

数学 06-12

《数学广角》二年级数学 02-12

《数学广角》二年级数学 05-24

《用数学》数学 11-17

二年级数学 02-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