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 21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 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 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 ,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 1
本月,学校重点抓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是行政听各位老师的"推门课"。虽然让我们任课教师着实紧张了一把,但是这样也是让我们老师教学进步最快的方法。
3月28日,贺书记听了我五年级《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内容比较简单,重点在于学生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对正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一节课中,重难点把握比较好,学生表现还不错,但是学生还不够活泼,主要是我准备不是很充分,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到位,习题的.设计缺少层次感,对学生能力锻炼还不够,没有能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课后,听了贺书记的一番点评,我顿时觉得头脑很清晰,对以后怎么教学立体图形这样的内容有了一个清楚的轮廓。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实际情况,提出各种想法,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学生也会因此对学习感兴趣,整个课堂上就不会枯燥乏味。
然后要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挖掘思考潜力,学生的活动是自由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再次,学习数学一定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本身,学习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在练习中,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会觉得很熟悉,并且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再一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老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练,才能不断进步。
五年级数学 2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提问: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五年级数学 3
今天讲的是《小数除以整数》。复习旧知以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王鹏同学也很注意锻炼身体。他计划4周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学生很快列出式子:22.44.在上周的教研中,有经验的老教师说,这是一节新课的开始,学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应该直接教给他们方法。我觉得这个式子不太难,就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试做。我提问了几个程度不太好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全都做对了。我一看连潜能生都会做了,我再啰嗦一遍有什么意思呢?我就问学生:对于这道题,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班上的王国豪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余下来的24没有点小数点?我一听,这个问题正好问到点子上了,就把问题抛给学生: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家祺说:老师,可以把22.4当成整数来算,所以不用点小数点。
还有其他意见吗?我问。
我觉得24指的是24个十分之一,所以不用点小数点。班长高梦甜说。
我们作为成年人,有时太低估孩子们的能力了。听听,他们的回答多精彩!
接下来,我彻底抛开课件,独自发挥了:同学们,你们真棒,今天的内容,老师不讲你们都会了。能再帮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学生一听能帮老师解决难题,顿时来劲了:能!接着我例2口述出来:
王鹏爷爷计划16天跑28千米。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解答出来了。
全课讲完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简单的`检测。整体效果不错。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也超额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不在于老师表演的多么出色,学生的出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才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五年级数学 4
教学实录:
师:对于统计,你知道哪些?
生:我知道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生:我知道条形统计图还可分为单式的和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师:是呀,在统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统计表和统计图,那么统计图与统计表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呢?
生:统计图看起来比较生动。
生:统计图很形象。
生:统计图很好看,折线统计图还能很清楚地看出某一数量在一个时期里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正因为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直观形象,能够反映出数学的多少和变化情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都采用统计图的形式来进行统计和分析,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
:
统计这一教学内容常常使老师觉得难教,因为看起来内容不多,也并不难,但教起来觉得无从下手,往往教师觉得教得不错,自己很满意,但事实上学生在做题时问题却一大堆。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本课教学时,我没有按照备课的思路组织教学,临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先询问学生对统计这一知识了解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知识网络图,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顺势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新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的地位有了认识后,再学习新内容,就能让学生凌驾于知识之上,不做知识的奴隶,觉得自己是知识的主人,从而能够以更好的心态进行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以及作为人的自豪感。
五年级数学 5
在《正负数》这节课中我能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下面三组数据。要求记录时做到准确、简捷、快速”这样开放性的活动,以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了四种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存折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整节课中我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最后才有了课的结尾学生感悟到的:“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样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我们老师研究问题时要比较深、透,视角开阔,不要局限于教材设定的一个局部空间内,而是要广集资源,充分研发,为我所用。
五年级数学 6
《密铺》一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密铺的含义,了解了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认识图形密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欣赏密铺图案的构成后,通过做一做,先让学生自己将一张白纸对折3次,在对折后的折纸上任意画一个平等四边形,并把这个平等四边形剪下来。这样就得到了8个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密铺平面。接下来讨论让学生三角形和梯形能否密铺平面,小组讨论交流后很容易达成共识,即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或者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所以三角形和梯形也可以密铺平面。
在学生直观上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都可以密铺平面以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可以密铺平面的图形的特点,即同一个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的角的和为360度。学生在归纳这一点时稍有困难,表明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在明确了密铺的条件后,学生便会自主地设计密铺的图案,并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一些平面图形能否密铺平面的判定,比如说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根据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圆的特征,先断定这几种图形不能密铺平面,对一些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从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
在拓展性的学习中,多数学生还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平日的观察为原形,设计出了以一种或者几种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显示出一定的审美观念。
五年级数学 7
今天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这一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实践后的反思。
新课开始,我在屏幕上先出示了一些批平面图形,又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进而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题。可以说这一导入是在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面、棱、顶点知识作的铺垫,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培养,也是带给他们深层次数学思考的过程。
但是课堂教学中没达到预设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导入环节,还应多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体,以此激发学生认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兴趣。
知识的产生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来,这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好关注。
在探索特征的教学中,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学生在探究面的特征时用时太多,老师没能恰当的引导。总之在探究面时我说得较多,没说到点上。对棱与顶点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这里的棱与顶点有别于平面图形中的线与点,体会棱、顶点的概念是深化认识特征的基础。我先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进而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在实际教学中因处理不当没达到预设的效果。
我还设计了一部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遗憾的是前面把时间浪费了这部分题目没能出示。
综观本节课,本来的设想没有实现,本该处理的习题没能够完成,这节课可以说,“草草收兵,虎头蛇尾”,而学生肯定也只学了个“囫囵吞枣”而已!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1、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一开始的导课,应该开门见山,根据学生的情况没有必要再去复习原来的平面图形。再比如对于面、棱的探索研究,太过于细化,导致学生的头脑有点乱。
2、没有抓住重难点,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长方体的特征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最后看来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
3、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学生是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4、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讲得多,引导多,限制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5、对于教材的解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教材的解读中去,导致均匀用力,也造成了西瓜芝麻都要抓的局面。
五年级数学 8
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一课时的内容,特别是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内容时,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两个班进行了教学,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课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因此,教学时,可以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如我将例题中没有明显特征的分数换为分子相同的六个分数,然后设问:分子相同的分数,有的能转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这跟什么有关系呢?处与学生最近发展的设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调整思维角度,观察分母,讨论后将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而发现规律已是必然。教材数据的改变,为学生的思维铺设了阶梯,架起了桥梁,避免了探究断层,做到既不是一味地循循善诱,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本课有两个教学目标:理解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认识能否转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做到两者兼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数化小数的一般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教学时,花了较少的.力气,全部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点到为止。而认识能否转化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完全没有知识经验的抽象概念,无论是探究还是掌握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侧重与它,而且板书设计的重点也在于此。
五年级数学 9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使我认识到,只要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要紧扣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本节课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难点是找出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而学校的数学骨干陈再锋老师更精准的定位不得不让我折服,他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的找;难点是找的过程中能有序思考,避免重复和遗漏。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真该好好炼就这样一双火眼金睛,责无旁贷!
2.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找因数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课题,单纯的让学生用乘法或者除法算式找出某些数的因数会让人提不起精神。对此,许承妙教导主任建议,可以用“学生排队”、“学生植树”等为例,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该怎么样排,在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算式,教师只需稍加说明就能找出某个数的全部因数,从而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地重复再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此后,我将时时牢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3.要从关注自我表现转变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情绪、情感态度等。我想这应该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一个较高境界,需要每位老师不断地学习探究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真正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五年级数学 10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这是面积知识的提升和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合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每个图形均可分为相应的几个部分。学生在解答中也将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体验成功的.愉悦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顺应生成,张扬个性。在备课时,只考虑到“割”和“补”,没想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用了“移补”的方法(是预料之外的)虽然是因为数据的偶然性,但这种想法很奇特,方法用起来比较简便,予以鼓励。
五年级数学 11
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包含小数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以及植树问题。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标准(20xx)》规定的内容领域和教学顺序,把分散的学习内容适当归并,整体呈现,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整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数乘除法的复习中,既要把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进行比较,又要把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进行比较,从而沟通新旧之间的联系,既有横向之间的'联系,也有纵向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另外还要连带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特别是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复习中要予以重视。
2.突出重点、难点和弱点,查缺补漏。在总复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容易出错的问题、理解混淆的问题。如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要着重复习小数乘小数中积的小数不足需要补0的问题、小数除法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复习简易方程时主要复杂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注重计算公式的理解记忆,特别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紧,课时不足,导致复习不全面,出现变式问题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决。
再教设计:
针对每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每单元考试所占用的时间放到周末,让学生在家完成,节约出时间以备弥补期末复习时间的不足,复习仓促,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
五年级数学 12
《分数乘法(一)》是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进而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伊始,我直接出示“1个苹果图占整张纸的1/5,3个这样的图形就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会通过具体图形语言来数一数;有的学生会直接用算式来计算。在黑板上,呈现所有学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之间的'联系。紧接着,让学生回忆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乘法意义,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计算结果。接着,学生在结合问题、图形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节计算课,看似很简单。可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理想。学生的计算过程虽能正确地写出来,但是在结果上会出现没约分化简。这可能跟自己,在帮助学生理解那两种约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在对比两种约分方法,我是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两种约分方法的不同之处,学生也能说出来。我也做了一个小结:一种是在结果上约分;另一种是在过程上约分。但是,我却忘了让学生体会在过程上约分的优越性与简便性。所以,从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结果上约分,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没约到最简、或没约分。仔细地想,自己常常鼓励学生方法多样性,却忽视优化方法。
五年级数学 13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五年级数学 14
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解方程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类方程的解答方法,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 15
这是开学的第一课,一来就学习负数,很担心孩子们会接受不了。因此我认真地看了教师用书,学习了钱教导是怎么上这课的。之前听过钱教导两个版本的《认识负数》,受益匪浅。
个人觉得教材上出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不符,温度计都是只有摄氏度,而没有其他的东西在上面,而且作为教材上首次出现这类知识,个人觉得教材内容上对学生学习新知干扰太大,这些知识太专业了,不利于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
刚刚学生把课堂作业送来了,大概看了一下,学生对正、负数的书写都没有问题,对数进行分类都能完成的很好。有三个学生把“+、-”号写成正、负这样的语文表达方式而没有用数学符号。课堂上首次出现“+、-”号的时候,只是让学生互相读了一下,没有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以为书写的时候都能注意到,不过还是有几个学生出现问题了。
不过回顾整节课,学生表现还是比较积极,除了刚上课的那几分钟里,学生有点不太适应以外,随着我不断的鼓励、调动,在其它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课堂倒也不显得沉闷。
困惑:
1、教材是直接从“几个城市的不同气温中”让学生知道负数的应用,并认识负数的。这样做,学生对为什么要产生负数的源由不太清楚,至少认识不深刻。我从“要表示出比0还要低的温度”引入是不是更好?
2、教材在编写负数的例子时单一地用负整数,这样做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个错觉,认为负数就是一些与非0自然数相反的数,即负整数。虽然有练习中出现了一个"—88.3",但这显然不够。
五年级数学 16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 17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
“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
“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
“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五年级数学 18
《人民币兑换》一课是通过人民币和其他货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或根本用不到外币兑换,缺乏生活经验,所以理解人民币的兑换问题会有一定困难,那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外币兑换时,什么时候用乘法,什么时候用除法。首先让帮助学生理解“兑换”的意思,看懂须要兑换的货币间的.关系。因此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进行货币兑换的计算。以下就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开始,我用具体的教学情境,美国小朋友寄来的画册引入,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展示货币兑换表时,让学生充分体验一美元等于8.28元人民币是什么意思,这样可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货币间的兑换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兑换货币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币换人民币,用乘法,另一个是人民币换外币,用的是除法,在教学时,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最后总结各种题型的解决方法。当学生体会到外币换人民币用乘法,人民币换外币用除法时,学生错误率大大减少。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而反思整节课,我还是没有很好地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总结,我讲带得较多,担心学生不知道,今后应多加注意。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这包括课堂中良好的听课习惯、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评价他人意见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也为学生终身学习起到奠基的作用。
五年级数学 19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课新授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计算,运用体积知识导入的。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教师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练习的.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本课的教学,为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 2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在实际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平的平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直接用我们的粉笔列道具,来称粉笔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过比较和断定,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三、在观察天平平衡列式过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点,更要理解方程的意义。
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五年级数学 21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和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3的倍数特征。
但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进行,一个学生在我没有预想的.前提下说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我准备让四人小组去合作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也没有进行。只是让学生两人去再说一说刚才那个学生的发现,加以理解,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备课不充分。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好好的去备学生,没有做好多方面的预设;
2、在观察百数表到后面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都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老师不要着急,学生能说出的尽量让学生说,多放手,相信学生。
【五年级数学 】相关文章:
数学 02-10
数学的 10-19
《数学》 11-06
数学 05-23
数学的 04-10
数学 06-12
五年级数学《数学广角》 11-06
五年级数学 10-25
五年级下数学 08-19
五年级数学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