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 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 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蜜蜂》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蜜蜂》 1
《蜜蜂引路》一课讲的是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可是往常派去的人没有在,他通过蜜蜂找到了养蜂的人。本单元内容以让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动脑编排的一组课文,本课主要描写列宁边走边观察,通过发现蜜蜂、仔细观察等蜜蜂行为的判断,找到了养蜂人。列宁遇到问题、认真思考的品质值得每一个孩子学习。
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低年级孩子主要以兴趣为主,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猜谜语:“同学们,有一种动物每天采花蜜,花粉,知道它是谁吗?”此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读课题质疑,学生提到:蜜蜂给谁引路?为什么引路?又是怎么引路的.?自己提的问题,自己有目的地到文中去解决,更加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重点,分散识字
识字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有很多字学起来比较困难,本课的生字基本上都在一、二自然段,为了降低学生认字的难度,我采取了分散识字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一二自然段时,我把背投上的字用红色表示,之后又单独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在认读的过程中,用“附近”说话,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告诉学生:“同学们,市一中在我们附近。我们学校附近还有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们学校附近有农科所。我们学校附近有子路小区。之后,我问:“你家附近有什么地方?”这无疑是对学校附近有什么的扩展,就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学得扎实而有效。
“采”字是象形字,为了让学生对此字的印象深刻,我则是让学生看采字的7演变规律,刚开始让学生看最初的字,让学生观察采字上面是一个手,下面是果树,用手摘果子就是采。再来观察现在的字,上面爪子头就相当于手,下面是个木,这就是采字。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乐于学习,而且记忆深刻。
紧扣字词,展开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列宁观察的经过,从发现蜜蜂到仔细观察又发现旁边有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在寻找的过程中,让学生揣摩列宁的心里很有必要,我设置了“列宁发现有蜜蜂,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蜜蜂飞进园子里,又会想些什么呢?”让孩子明白列宁之所以能够找到养蜂的人,是与他的仔细观察、做出判断分不开的。
抓住提示,指导朗读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养蜂人看到列宁惊讶地问,词句有一个“惊讶”一词,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学生说:“没有人带领,学生能够来到这里。所以感到惊讶。”“就请你带着惊讶地语气读一读养蜂人的话吧。”列宁笑着又该如何读呢?就这样,我引导学生抓住惊讶和笑着两个提示语指导朗读,学生读得非常到位。
但本课也有不足之处,一二自然段讲得太多,过于啰嗦,所以后面时间就紧了,理解不到位,一节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反而学不好。
《蜜蜂》 2
20xx年10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33团组织的联片教研活动,我上的是第十四课《蜜蜂》,经过这次的教研活动,使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上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8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首先,通过上这次的公开课,让我深深的知道了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前上课,我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把我的教学任务完成,让学生学会我要让他们学会的知识点,可是通过吴教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了,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更要充分预设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状况,不打无准备之仗。
其次,在上《蜜蜂》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也深深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过渡语准备的不够恰当,应当设计出一条主线,用合适的过渡语贯穿起来。在讲解“我为什么会这样推测?”的这一问题上,我总想把学生引导我设计的答案上来,感觉有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势教学明显,应当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时更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图片,在写话训练部分,设计的不够妥当,我设计的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写一段通顺的话。同过吴教授评课,我明白了,这应当设计在第一课时更为合适,第二课时应当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写话训练。
再次,让我搞明白了三年级的识字教学该如何去教授,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放手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方法后,就可以减少类似于开火车这样的检测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的时间。
通过这次的联片教研活动,老教师的那种敬业的品质让我深深的折服,我明白了,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我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蜜蜂》 3
本节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蜜蜂之家的情境,让幼儿在欣赏蜜蜂之家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借助幼儿已经的生活经验分辨六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幼儿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次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幼儿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幼儿的动脑、动口、观察等能力。
二、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本环节我通过介绍介绍造房材料,引导幼儿观察“砖头”外形特征。想办法来帮助小蜜蜂盖房子来展开这个环节很创新但是对中班幼儿来说菱形和梯形最好要课前就渗透这两个图形的特征,为本环节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教师操作部分过渡句衔接的不够自然,在教学中语言应该做到简洁明了,用最简单的语句讲明操作过程,这是我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
三幼儿操作环节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幼儿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幼儿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
的活动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边拼边说活动,使幼儿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幼儿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幼儿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实践活动。幼儿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幼儿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幼儿去探索,这样就为幼儿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幼儿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幼儿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幼儿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我在及时总结,纠正孩子的错误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
《蜜蜂》 4
小学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入手,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有机融汇在一齐。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潜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提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根据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决定: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决定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本节课里做得较好的就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地去应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地体会。因而我在教授《蜜蜂引路》一课时,对“果然”一词的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列宁是怎样观察的读一读。
生:(读“他仔细------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样想呢
生:他会想:那里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他会想:这可能是养蜂人的家吧。
生:列宁看到园子的小房子会这样想:这房子必须是养蜂人大家。
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因为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那里是蜜蜂的家。养蜂人必须住在附近,所以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必须是养蜂人的家。
师: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
生:这所房子是养蜂人的家。
师:书上是怎样说的呢
生: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圣:对了。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的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事实和列宁想的完全一样。那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果然。
这样去引导学生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潜力。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 5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在单元中就明确学生要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而第一课时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因此,在这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从课堂的细节入手,希望通过老师的严谨充分体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检查朗读时,对于学生在“听说”、“总是”等语言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在语气下有所强调。这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展开:1.利用导学案回家预习再通过课堂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及朗读的问题。明确文章结构,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实验过程。这是传统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的.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目的不是很明确。例:在我讨论推测的含义时,没有及时的把推测和猜测分析透彻,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混用这两个词语。2.课堂时间的分配不足。在检查预习效果中,花费的时间过多,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检查,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结果时间却无法及时控制。导致后面学生自主讨论试验过程时,很多的学习小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我在上课时预计不够,因此在学生展示时,无法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让课堂更加的明确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与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向高效课堂迈进!
《蜜蜂》 6
在我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本课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会辨认方向?我一听,立马感觉到学生有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我布置学生各自回去收集资料。上课这天,学生准备了很多资料。上课时,我预留了时间给学生上台展示、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了几个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收集的资料,并解答组员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并没有真正让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尽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也适时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思路或者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的收获是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
《蜜蜂》 7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蜜蜂》 。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蜜蜂》 》。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蜜蜂》 8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
一、交流资料,辅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主识字,培养能力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蜜蜂》 9
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讲评,从老师那里学习了很多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次音乐活动进行反思。
一、活动设计理念
《机智的小蜜蜂》这一音乐中内容生动形象,音乐的乐曲变化很有意思,因此深受大班孩子们的喜欢,而且整首歌曲由两部分组成,节奏清晰,便于幼儿掌握理解音乐曲式,因此创设了以光头强和小蜜蜂为情景的欣赏活动,在游戏环节,通过创设“小蜜蜂蛰光头强”的情景,让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感知乐曲的节奏变化,让幼儿感受游戏的趣味性,最后通过形象的表演,掌握全曲曲式。
本次活动我将活动的目标确定为:
1、理解音乐内容,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情景,感受乐曲AB段不同风格。
2、能大胆创编动作,体验音乐中扮演角色的乐趣。
二、活动的成功之处
1、活动目标有效达成。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情感的维度提出,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最终完成了活动目标。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通过身体律动来感受音乐节奏,并学会表演,能够用动作表演出全曲的曲式,体验活动中的快乐。
2、教学具运用恰当。通过图片和故事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光头强砍树的情景,让幼儿能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游戏中。设计了生动形象的课件,当教师出示光头强图片时,孩子们很开心,说出了很多光头强的事情,并且能根据已有经验猜想音乐内容。
3、师幼有效积极的互动。教师结合音乐的特点和利用幼儿爱玩游戏的天性引导幼儿用肢体各个部位感知音乐节奏,在情景游戏中学。教师与幼儿互动贯穿于整个音乐活动中,我注意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励幼儿大胆的表现。
4、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植根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创设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活动的中心目标。活动开始,老师提问:“光头强在森林里干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音乐的重音,这一环节的创设,孩子初步感知音乐元素得到充分的凸现。孩子们用身体各个部位动作来表现心情,“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听到砍树声的心情?”的提问,又引发了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巩固练习此节奏。接下来在第二段分析这一环节,问题“小蜜蜂怎样保护森林?”是老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的提升和梳理。幼儿能看图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动作表示。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老师提出问题“听一听那里是光头强砍树,哪里是小蜜蜂蜇?”为支架,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发现游戏规则。由此可见,这是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问题,是“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在孩子“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最佳问题情境。
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手摇铃音效声音不明显,很难直接感知音乐元素里的特殊音效的'节奏,可以换为铃鼓。
2、在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环节太过于复杂,没有积极主动的调动幼儿积极性。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次感知A段的音乐节奏,第二次感知B段的节奏,第三次感知全曲的节奏。其实孩子们对于这首歌曲的语词节奏掌握的很快,教师讲解的话语太多导致孩子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3、教师在游戏的设计上停留于表面,没有层层递进,游戏性不强,音乐元素体现不够。设计“小蜜蜂蛰光头强”游戏,幼儿坐着表现时间长,两次游戏没有任何的难度提升,也缺乏游戏性,因此孩子的参与性不高。
4、教师在游戏规则讲解分析时,幼儿的理解没有结合音乐元素,导致规则掌握不好。
四、改进措施
1、在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不断的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自己对活动的掌控力,在教学时每个环节要清楚,教学时要多与幼儿交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语言,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2、针对不同的音乐活动类型,要认真学习,掌握规律和重难点。要不断地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和反思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3、将游戏形式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要利用适合这首歌曲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充分的感知歌曲内容和节奏,游戏的设计要层层递进,游戏的规则讲解要明确,对音乐的把控要准确。针对这节课,在感知节奏这一环结就可以利用“拍身体”的游戏,让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拍身体,调动各感官感知歌曲节奏,并能通过角色游戏,情景游戏让幼儿巩固,掌握歌曲节奏。
《蜜蜂》 10
语文教学要体现扎实、灵动,首先需要在教学的预设与操作上要做到扎实而灵动。本设计中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实与活的融合。《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从第四自然段入手,从最后一句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为切入点,引导大家质疑:向导指什么?蜜蜂不会说话,不会指示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孩子进一步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怎样进行观察?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本课应该突破的语言发展。提高是思维的关键,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样想象的,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的找到养蜂人。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实物摆放路线图。路边的花丛——花丛里有蜜蜂采蜜——蜜蜂采了蜜就飞进了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找到养蜂人。)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这样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这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 11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
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蜜蜂》 12
本课教学运用了音乐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八、九岁的孩子开始由幼儿期向儿童期过渡,根据这段时期的心理特征,我总是想一些办法来抓住他们的心。我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贯穿于整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参与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在创设的各种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歌曲带来的乐趣与学习音乐的快乐。
整堂课以小蜜蜂为主线,让学生多方位地感受歌曲“飞”的音乐形象,体验不同的音乐要素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通过模仿练习、简单律动和情境创设歌表演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本堂课的'三段歌词难点是一个劳动的完全过程,为了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读谱唱谱过程,我采用小蜜蜂采蜜的行动,把三段歌词分别藏在花里,让学生来采一采,帮助记忆歌词。并用飞的动作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解决一些连续的八分音符,这样既直观,学生学的也容易。
角色表演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去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同学们有的当小蜜蜂,还有的当花、树等角色,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扮演小蜜蜂,不管是担当什么角色,他们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因为动是人的本能,孩子们本身就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这次表演之后我简单的做了评价后开始进行第二次的表演,结果效果也不明显,反思了一下发现自己在第二次表演时提的要求应该比较第一次再高一点,律动的有效性、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编创,一直都是我在带领他们怎么去做,忽略了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尽量多让一些孩子上来表演一下,鼓励他们来当当小老师,在自己的建议下得到提高,可能效果比老师提出的意见要好。
课后我反思整天堂课存在的问题,有些内容不能及于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要多给他们自由学习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蜜蜂》 13
春暖花开的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蜜蜂做工》这首歌曲正是百花盛开、蜜蜂飞舞、忙碌劳动的展现,歌曲节奏欢快,旋律悦耳,歌词也寓意深刻。活动中我通过组织幼儿结合幼儿用书上的蜜蜂图片讨论,总结并范唱歌曲,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歌词。由于歌曲的曲调并不难掌握,引导幼儿边创编动作边记忆歌词。
在理解了歌词后,幼儿通过练习后掌握了基本的歌词和曲调,教师鼓励幼儿看幼儿用书图谱,分配不同的`乐句动作帮助幼儿在巩固歌曲的基础上积累一些韵律舞蹈的动作经验,在歌唱的同时又有肢体的表现,通过学唱歌曲,也激发了幼儿学习小蜜蜂爱劳动的好习惯,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得到了提高。
这首歌曲让幼儿感受了2/4拍节拍的特点及强弱变化规律,活动延伸部分,在幼儿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请幼儿尝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使活动更加有趣。但是我发现幼儿创编的动作较单一,今后要多帮助幼儿积累一些韵律舞蹈的动作经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蜜蜂》 14
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册语文教材《蜜蜂》时,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学习中,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批第二批
回到了家:2只+15只=17只剩3只未归。
(花费40分钟)(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了解了实验的结果,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可是学生却很不服气地质疑:为什么蜜蜂同时放飞,却分两批返回?同一蜂窝的蜜蜂飞相同的路程,为什么所用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为了挽留自己的颜面,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蜜蜂》 15
我在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之前,结合学生好奇探索的特性,使整节课时围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这一主线充分展开进行。问题探究法是在改革语文教学经过反复实验,一种较为适应学生教学的模式。它分独立探究存疑、互动探究释疑、回顾检测达标这样三个基本的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这一显著特征。经过实践,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这种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老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地取材,就文发挥编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讲究评价的技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答问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如: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你能提问真勇敢!给他们以信心。评价应当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如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敢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又如有些学生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应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一次我让学生用增添一词造句,一位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听后并没有马上肯定,而是又追问:有什么用呢?你有什么感想?
【《蜜蜂》 】相关文章:
《蜜蜂》 11-22
蜜蜂 03-05
《蜜蜂》 08-06
蜜蜂 11-05
《蜜蜂引路》 04-15
蜜蜂引路 04-15
蜜蜂引路 03-31
《蜜蜂引路》的 04-04
《蜜蜂引路》 02-24
蜜蜂引路的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