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 (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 中,那么写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 ,欢迎阅读与收藏。
《搭石》 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 2
《搭石》这一课,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搭石 。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整堂课自己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够,因此,便有了整堂课都希望学生顺应自己的思维方式,害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自己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学从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中体会家乡的一道风景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按顺序交流,不想让学生跳出我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有了课堂上,自己在浏览孩子们读书勾画的情况时,特意寻找按顺序勾画的孩子来首先来发言交流,这样就让孩子们的思维顺应了我的思维方式。
《搭石》 3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搭石》所在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培养孩子们从小要有谦让,友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2、重视朗读。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指导读、师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力求让朗读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3、以“欣赏美”理解文本。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背负过溪。”的敬老之美时,我通过和学生模拟情境对话,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深刻感受家乡人的心灵美和淳朴的乡风、民风。
4、以“发现美”延伸课文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赞颂了家乡人的淳朴,无私奉献、敬老爱幼的美好情感。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通过充分的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幸福。
在这堂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语言还可更清晰,更标准;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可渗透些,如“人影绰绰”中“绰绰”的理解;在学习每一段时,也还给学生更多一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搭石》 4
拿到《搭石》这篇短文清新质朴,充满生活气息,透漏着美好人性,它是作家刘章回忆家乡生活的一篇文章。细读教材,我想:搭石本是无情物,是乡亲们的所作所为,那种谦让、敬老、心中有他人,相亲相爱,让它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纯真的情感。搭石搭起的是什么?搭起的是人间真情。作者难忘家乡,不仅仅是难忘搭石,难忘的是在“城市钢筋水泥构成的马路”所缺失的父老乡亲那种淳朴互助的乡情啊。可是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这浓浓的家情之美、人性之美呢?
看了( )原文地址的一、二稿,总基调我觉得是恰当的,目标也很合理,两稿无异样。只是在选择内容和策略上略有不同。我觉得第二稿的改动还是比较科学的。
首先,两稿都抓住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句。但在展开的第一个引导的提问就有了点微妙的变化。设计一:让我们一起在课文这寻找这道风景的美丽所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美。设计二:那么搭石构成的这道美丽的风景是怎样的呢?看似小小的改动,但设计二指向更明确,把学生的注意力很清晰地引向寻找搭石之美上。
其次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第二稿设计不只抓住了“协调”一词意思上的理解,还递进式的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读句想象画面形成意象入手;找近义词理解字面意思;从句子中找出说明动作协调的地方;除了过搭石的动作协调,还从哪看出协调,引导学生从声音、节奏、人影相映成趣等地方感受协调之美。到此,一幅美妙的图画已深深印刻在学生脑海。朗读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协调”成为一条串线,把搭石上人的动作、节奏、倒影等串联起来,一气呵成。更高明的地方是,“协调”不只在这小处发挥了大作用,设计第二稿还巧妙地借助它串联了一个个美妙的情景“一个一个有序走搭石”、“面对面过搭石”、“心系他人摆搭石”等,每副画面都是那么“协调”,这一画龙点睛的总结,还文本一个整体。“协调”一词在文中发挥了最大最多的效用。
再次,在对面而行的这部分理解中,第一稿设计设疑、解疑后还设计了会说哪些家常话的说话练习,期望通过此步骤让学生感受亲近之感。第二稿设计删除了此环节,我个人觉得妥当。在这里对“话家常”的细节不必过多深究。并非每个小小的细节深入挖掘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应努力使我们的课堂阅读有效,而且高效。
《搭石》 5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经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课,我采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到达会读、会写,能理解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另外,经过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到达熟读、会总结主要资料的目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
2、加强识字、理解本事的培养。生字教学,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识字采用随文识字方法,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学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学时,我先对所学生词进行听写,到达检查、巩固的目的。对“伏”“协调有序”等词语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想象画面等方法
3、能把朗读、理解、感悟、运用相结合起来。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采用创设情景、联系语境等方法,自然灵活地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经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完美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欢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4、说话做到在深入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去说、去交流,到达语言和情感的共振和发展。如发挥想象,说说心中的“假如”,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说话和习作训练。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研究周全,可是真正教学时未必到达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先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设计的资料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没有体会“谴责”是什么意思。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 6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是教学策略单元,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第一课时中,主要是提供方法,训练速度。
这一课落实的主要方法是“不回读”,学生在阅读得过程中做到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地方等,不能停下来,也不要回过头去重新读,而是继续往前走,可以跳过不懂的地方。同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不仅要提高速度,还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明确提出了不回读的要求,并且通过希沃给学生提供计时器,让他们读完后,在题目旁边记下所用的时间。
所有学生读完之后,进行检测。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读完后,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这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检测;二是“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这是针对课文中语句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阅读时对局部的关注。通过检测,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是了解的。这说明,快速阅读是有一定的质量的。
在方法指导这一环节,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没有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默读结束后应该找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大家的方法梳理总结提炼,这样同学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然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检测和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课文,通过“搭石”体会乡亲们美好的品质和情感
在第一课时,已经给课文划分好了部分,第二课时聚焦第二部分(2——4自然段),通过“摆搭石”、“走搭石”、“互相礼让和帮助”这三个画面的交流,体会乡亲们之间的情感和他们的美好品质。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最后展示汇报。汇报的两个小组,只注重交流人物品质和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而且一些同学并不能抓住关键语句来说自己的体会,只会读课文或者个号课文换一种说法。所以,在学生的表达、规范表达这方面还要常抓常练。
最后,我们理解了课文中的`两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得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样,孩子们的分享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因为一些孩子还是跟第二部分的学习一样,停留在在局部抓关键词表达看到的阶段,很片面,并没有全盘考虑、统考全文。这不能怪孩子们,是老师的设计、组织、提问除了问题。
应该在学习第二部分之前,就将这两句话就拎出来,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在最后的交流时,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联系全文。今后,联系全文,概括总结的能力也要加强训练。
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还是进步了的,这一点令人欣慰。
这节课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那就是大声斥责了一些孩子,他们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更可气的是不知道做笔记,我每节课都告诉他们,要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尤其是交流环节,自己没有找出的句子没有圈出的关键词,在其他人交流时或者老师补充时,自己也要在书上补充……可是,整篇课文学完了,一些孩子的书上一片空白,跟上课前没有什么两样,我气,不断克制,最后还是爆发,怒其不争。现在反思,终究还是自己不对,对于一些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老师该耐心引导,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改正,一味地斥责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他们可能更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亲其师则信其道”,严慈相济,微笑以待,真诚坦率,尊重孩子,将课上得风趣幽默有意思,把他们所有人的心牢牢抓住,何愁他们改不掉坏习惯呢!
《搭石》 7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通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
《搭石》 8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供给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能够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一样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教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经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必须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一样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能够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 9
今天学校新调入我校的李校长走进我的语文课堂,我很荣幸领导走进我的课堂。没上课之前我还是紧张了一下会儿呢。
但是,一上课我就没有了紧张的'情绪,立刻和孩子们一起进入学习状态。这节课我首先从课题入手,学生看到课题立刻提出“什么是搭石”?学生走进课文很快的找到,而且读的很好。接下出示画面,你从画面中看到什么?随机出示“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提问质疑,带着问题走进课文2---4自然段,默读课文动笔画出描写美的画面,写批注。我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情况提示学生,多数学生找到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写批注,今后需要训练指导。学生汇报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最后出示全文最后一段,读小组讨论。你读懂什么?学生体会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说出更深的感受,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才说出来,可是我没有找更多学生说,只是一个孩子一带而过,老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突出课文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这是李校长给我指出的不足,谢谢校长的指点。这种现象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改进。
下课后,李校长与我进行了交流,我明白自己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我会取长补短,争取更多进步。
《搭石》 10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搭石》 11
今天上午第一节,我上了《搭石》一课,完成了本学期上优质课的任务。这是任务,同时,也是机会。
上语文课,我是外行,一直以来,我对别人都这样说,但从骨子里我有上好语文课的思想准备和坚定的信念,我一定能行!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这样的画面,带给人们一种最朴质的、似乎就是身边的景儿。
上完课后,慢慢回忆,找出了许多不足:
1、在设计上不合理。
昨天,上了这课的.第一课时,扫除了课文里边的生字、词,同时,带着孩子们一起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原计划是导入之后,就让孩子们通读几遍课文的。但今天到校后,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想尝试让孩子们听了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录音后,就请孩子们找出文章中的美。这太“突然”,以至于显得生硬了。
孩子们没有充分读课文,怎么会发现美呢?发现了,也没有了解得更透彻。这一环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自主性,多么大的失误!
2、话到嘴边却没有强调。
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时,没有强调“像轻快的音乐”。话到嘴边,却没有说出来,好似做一道菜,没有在起锅时加少许味精一样,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儿味儿。
3、在小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
利用小黑板写了三个段落,在写了“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再在上面采上几个来回……”,我竟写成了“更在”,孩子们发现了,我没发现。孩子们高高举着小手时,我突然意识到一定是我出错了。孩子们给我指正,我没有将“更”字改成“再”就将小黑板取下来了(其实,正好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放下黑板那一瞬,我想将小黑板再挂上去改正过了,却没能。这又是一个失误。
严格地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
4、没有“点睛”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而被我给忘了(下午,我已经补上了)。这个失误与“虎头蛇尾”正好相接!
一堂课结束了,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语
本课中,处处是景,而最美的是“走搭石”。我参照王湘玲老师上的这一课,将这一段划分出意群,让孩子们细细地品读,尤其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孩子们边读边“过电影”想像着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儿。将孩子们分成两大组来一个在前边“走”一个在后面“跟”,让孩子们理解“协调有序”。
2、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讲到两人走搭石时的谦让时,让孩子们联系到实际生活,想想该怎么做;讲到“理所当然”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做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说出了很多了。结合学校这个星期重点抓环境卫生工作,告诉孩子们随手捡起一个包装袋也“理所当然”的。
这一课中,我认为,人文性更强!
一堂课结束了,自己的教学又走上一个新起点!
《搭石》 12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的现代作家刘章的作品。本文语言质朴纯真又简约韵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根据学校安排,我准备参加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应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供给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情景”,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经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经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经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终一段,并经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完美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活力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搭石》 13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来理解。
一、这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推荐: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
2、扎实落实字词教学。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词中认,放在句子中读,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3、注重激发兴趣。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学生模拟走搭石,“身临其境”的体会。
4、多媒体教学行之有效。城市学生对搭石并不熟悉,只能想象,所以,教师出示课件,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特别是有利于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高效课堂得以体现。
二、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本课教学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没有为学生写“实际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搭石》 14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
一、以“寻找美”贯穿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一开始,我就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体会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出其蕴涵的情感美。接着,出示问题——“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助人之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和谐之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之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之美 为了将学生的真实体会在朗读中一次次的提升,所以在学生每次交流感悟之后,齐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二、以“欣赏美”感知文本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男女生滚读后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的助人之美时,我让学生自己实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将诠释的一个层次。我在引导学生寻找美、欣赏美了之后,将这一深刻的感悟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希望通过学生的慧眼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美,欣赏这些不起眼的美,珍藏这些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美。但可惜的是时间捉弄人,学生亲历亲为后的真情感悟只能留待以后聆听了。
《搭石》 15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结合本学期我校的教学研究专题,这课书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发现美,感受美”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关键句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仿写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重视学生个性的朗读,读中感悟。《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搭石》写得很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我教学时设计了几步“读”。
1、初步的'朗读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我在导练稿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当学生对文本一定的理解时,我利用导练稿出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有了这样的了解,让学生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的句子。学生会有进一步的体会,再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刘章爷爷的心里。
【《搭石》 】相关文章:
《搭石》 02-18
搭石 01-13
《搭石》 07-01
《搭石》07-16
搭石 09-12
搭石的 11-11
课文《搭石》 10-26
语文搭石 10-29
《搭石》语文 11-13
小学语文《搭石》 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