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 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铁罐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罐和铁罐 1
本课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形象跃然纸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并通过练习读、指名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走文本,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添加提示语这一环节,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文章的人物对话描写非常精彩,特别是在提示语中加入神态和动作描写后,让读者一下子感知了陶罐和铁罐和形象,这时学生了解对话特点、学习提示语的好机会,为此我学习完本课后,我增加了一个环节,体会写法,也就是抓住最突出的提示语。让孩子通过比较四次对话,发现提示语加入神态、动作描写后,人物形象更鲜活,更生动。发现人物对话独立成段使文章结构更清晰,这样逐渐把一些人物的对话方法渗透给孩子,相信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会在写作中逐步运用这种写法。
备课、磨课的过程是痛苦,但是经历蜕变后的喜悦是旁人无法体会的,通过这次讲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陶罐和铁罐 2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语文课例评析
靳家彦老师曾在全国名师新课堂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堂示范课《铁罐与陶罐》,当时靳老师凭着独特的构思、精湛的教学技能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全场千余名与会者为之折服与敬佩。本文将从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这一角度对靳家彦老师的课例作简单的评析,并以此为例,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进行有效教学。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这类知识与我国流行的“技能”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基本一致。[1]比如语文课程中关于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规则,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当种种程序性知识转化成个体熟练的动作经验之后,个体就掌握了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可以改变死板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授之以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靳老师的教学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但在其讲课过程中确处处有体现。
(一)关于“写”的知识
1、如何写字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书写“陶罐”和“铁罐”这两个词,不但要写对,而且要写好。(指两名学生板书陶罐”和“铁罐”)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写得对不对,好不好。生:(齐)对。生1:“陶罐”的“罐”字左边的部分写得有点小了。生2:“铁”字写得左边高,右边低。师:请注意你们学习这两个词的过程,先是判断写得对不对,然后再看写得好不好。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注意字的结构、笔画及比例。现在看老师写(板书并讲解笔顺、笔画),大家来练写这两个词(学生练写,之后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学生写的字)……
《铁罐和陶罐》这一课出现在小学的课本中,识字写字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能力。“陶罐”和“铁罐”这两个词在小学生看来算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若只是死记硬背,遗忘的速度也会很快。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能对事物进行分辨。靳老师让两名学生来写这两个字,并让其他同学判断写得对不对,好不好,则是一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需要掌握其名称、定义、属性、例子。当然如果靳老师能够讲解这两个词的来源、字体构造等,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亦可采取这一方法,但由于这两个词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跳过这一阶段也无妨。规则学习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现学习;二是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是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接受学习。[1]靳老师首先从学生的例子出发,总结出“学习这两个词的过程,先是判断写得对不对,然后再看写得好不好。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注意字的结构、笔画及比例。”接着再从规则到例子,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写这两个词,也掌握了写好字的基本方法。
2、如何改写寓言
现在,我们共同来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与陶罐》……我们再另选两样东西来写,要求这两样东西既不相同,又有关联。以这两样东西之间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编一则寓言,讲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认知阶段,学生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其进行编码。第二:联系阶段,原先指导行为的知识将发生两种转变:一是最初对技能所作的表征将慢慢转变为特殊领域里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构成这一程序的各个部分的产生式间的联结将得到增强。第三:自动化阶段,即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
改写寓言,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寓言、怎样写寓言、怎样改写这些概念、规则等知识。靳老师在教学中只提到了“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文章就叫寓言”。但是没有说明怎么写寓言。虽然改写寓言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而详细地讲解如何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我觉得,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或者写作方法等知识,或者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因为教学对象毕竟只是小学生,即使已经学过如何写寓言,但也许会有遗忘。而适当的重复还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靳老师提出了改写寓言的要求: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以及优缺点,因此对其改写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是认知阶段的过程。
靳老师在学生学会改写寓言的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自选两样东西编一则寓言。这实际上是对改写寓言的另一个练习。练习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次练习均给两个有关联的产生式在工作记忆中同时激活的机会,因而也给了他们合成的'机会。这样才能转换成学生自己的“技能”。
反馈同练习一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在改写练习中靳老师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练习的反馈。如:很精彩!我再给你一点提示,你继续编下去。“过了几天,老奶奶决定把其中一只猫送给别人……”……结尾真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啊!……故事不错,不过结尾不太好。我建议你用这首诗结尾,你看好不好?……不难看出靳老师同样注重反馈的用语,不仅给学生鼓励,更能委婉地提出意见。
(二)关于“读”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中有一条是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当人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时,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还未把握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时,要成功地并顺利地执行整个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1]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能够确定子技能的层级,并指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这些子技能。
1。朗读
在这个案例中,靳老师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朗读的要求,但从他的教学中可以总结出来,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要求也就是学会朗读的三个子技能。
首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查字典;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生难字词加以讲解和引导,如“教师指导学生‘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
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说话语气。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理解句子的语气。例如:师:请两位同学来读(指定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师:评论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怎样读会更好。生1:我觉得铁罐的语气太温和了,应该傲慢一些。师:请你和对面的同学一起读。……师:读得比刚才好对了。你理解了,就读对了,傲慢不见得声音很大、很凶。……
2。读寓言
可以说,整个课堂的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读懂寓言、会读寓言。要读懂寓言就得需要各个方面能力的综合。比如,能识字、懂意、分析等。这些是读懂寓言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
这堂课靳老师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陶罐和铁罐的形象,并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课文所寄托的道理。当然,每一过程都存在无数的子技能,但靳老师能将众多的子技能水融于两课时里,并清晰明了地讲授给学生,不得不令人敬佩。
(三)关于“背”的知识
也就是如何背诵课文。死记硬背虽然也是种方法,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靳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其逻辑关系。如:
现在大家试着来背诵。(生齐背)怎么就背下来了?生:因为我们理解了它的意思。师:说得好!因为你们掌握了这段话里的逻辑关系。什么关系呀?看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你会想到什么?生:我会想,是那两个罐子呢?……
学会这种背诵方法的前提则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掌握故事的逻辑关系,这也亦是前提技能。这种背诵课文的方法在分析课文中,已经被学生无意识地学会了,而老师的点拨和提醒能使之更加深刻,并且也能应用在其他课文的背诵中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程序性教学知识并不是单独呈现的,必须与陈述性教学知识综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陶罐和铁罐 3
陶罐与铁罐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文本生动有趣,情节充满变化。据说国王御用厨房里的铁锅很硬,很鄙视陶器。许多年后,陶器作为文物出土,但铁罐已不复存在。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骄傲的铁锅、鄙视的陶锅和经常嘲笑的陶锅,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多年后,人们发现了陶壶,但铁壶早已不见了。作者告诉《人物》“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这个寓言的语言很简单,但充满了童趣。当我第一次读教科书时,我觉得对话应该是重点。对话贯穿全文,呈现给学生一个傲慢的铁锅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读了几遍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童话故事的目的不是给我们看两个罐子,而是用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黄金是红色”的真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和事。发现了人文价值,将以何种形式贯穿全文?经过深入思考和课堂实验后,我发现了一种通过阅读与对话的“提示”来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方法。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见解和想法。
洞察1:放手是有益的。
每次我拿课文的时候,我都会急于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重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畅所欲言,并热爱与学生们的兴趣相随。我没想到它会有效。学生们的表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和我的预设一模一样。仔细想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知道什么?会给我带来很多惊喜。
insight 2:输入文本,输入学生,达到师生对话和文本的效果。
我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汉语是学生、老师和课文之间的对话。就像春春溪在课堂上流淌。因此,我们班的最终目标是关注学生的课文,关注学生。在开始上课时,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和课文,所以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当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陶器和铁罐的特性和价值时,我的学生和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我们的心灵相互沟通,这让我真正体验到了真实的课堂。
洞察3:把设计放在一边,关注学生。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准备教学计划,甚至仔细思考评估语言。但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学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发言。它处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储备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
陶罐和铁罐 4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中,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
一、抓住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讲解“轻蔑”一词,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理解,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二、关注提示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第三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个性化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领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和睦相处。因此,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虽然这堂课自我感觉讲的不错,我和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但对学生的关注度、评价、引导等方面,还要加强锤炼,增强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铁罐 5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同时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 2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陶罐、铁罐拟人化,围绕铁罐奚落陶罐以及时间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铁罐却腐蚀消失这两个事件来写,并通过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要正确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据学习目标,我特将此课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词语
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复习本课重点、易错生字新词,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再由全班齐读一遍加以巩固。第二,是从文中找出“骄傲、傲慢、懦弱、轻蔑、谦虚、奚落”等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旨在让学生从中理解词语意思,与之同时考虑到三年级阅读中也经常出现“根据文意填空”此类型的题目故特意设置这一部分。而在课堂里面,学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现较为积极活跃,避免了直接展示词语和解释的枯燥。
二、文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意。朗读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话的语气,为之后的分角色朗读环节做准备。在指名生回答后,我特意让其他同学分别对概括的同学进行点评,让他们学着自己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让同学们着重找出对陶罐、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分为“议铁罐”和“议陶罐”。并总结出铁罐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蛮横无理和自以为是;陶罐的性格特点友善、谦虚而不软弱、宽容和善良。这一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找得准,并且说得很贴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顺势讲解了提示语在中间,对话在前和后的情况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最初设计时,是打算把标点符号空出来让学生补充来引起注意。但又考虑到出示老师总结的体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后是全班齐读PPT,这时如果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令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后只是把那些标点标红,再直接提问”为什么老师要标红?”而实际上,学生在刚刚接受完铁罐性格的朗读后,一时半会没能跟上节奏。因此这样的提问显得太过突兀,让学生来不及反应过来。过后思考发现,把对话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放在朗读前提示会更自然一点。
四、故事
这一部分是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可以自由选取两个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和同桌合作进行有感情朗诵。开始之前,有三个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叹号用法。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号,因此重点提出来让学生感叹号的使用情况以及引起学生注意有感情朗读时语气的把握。第二,提示铁罐语气“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谦和宽容、心平气和”。第三,提示可以适当配上动作。
在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胆子放得很开,声情并茂的。大概因为是故事性较强的原因,很多平常较沉默学生也主动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读当中,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
五、道理
此环节从本单元前两课《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的写作特点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启发写下,为这个童话故事加上阐明道理的结尾。
最后,出示两句与本文想表达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积累总结。
陶罐和铁罐 6
这一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呈现,经过了屡次修改。在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苦恼、纠结、煎熬,不断推翻自己,最终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少收获。
这次执教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满想象与梦想,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动有趣,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以对话推动情节,通过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品质这两个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语言训练点。考虑既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文体意识,又要表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也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表现铁罐傲慢无礼和陶罐谦虚的个性品质的手法;初步了解童话,对童话所阐释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故事浅显易懂,情节曲折离奇,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因此,我认为学习童话故事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课堂上,在孩子们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神态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将每一处对话的提示语剔出来,放在这一处对话的前面起一个提示神态表情的作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尽情地去展示表演。《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正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表演者〞“卖力〞地表演,“观众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课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缺乏之处。其中最遗憾的一点是:我与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的表情、动作、语气还不够到位,还不够夸张。朗读童话除了要求准确、流利以外,关键是“化装〞好角色。朗读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装〞以加强表现力,朗读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变化。为了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进行模仿、夸张等。课堂上我没有做好这一点,对于角色的表现力上就差了些!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
陶罐和铁罐 7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第五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充分体现出教学主体性,优化课堂结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明白: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形象展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的生字、新词,并初步理解了寓言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则寓言。(板书:27、陶罐和铁罐)齐读。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认识陶罐和铁罐这两个朋友呢?出示课件。
2、本则寓言是用了拟人的写法,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铁罐奚落的?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听录音朗读课文,让学生画出陶罐和铁罐对话。
2、出示幻灯,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内容。
3、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它们对话原语气和神态变化。)
4、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语气和神态变化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傲慢谦虚
5、师生分角色对话。
6、铁罐为什么敢问陶罐说:“你敢碰我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易碎坚硬
7、分角色表演:同学们,虽然我们接触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表演才华,那谁愿意上来表现一下呢?
8、师生评议。
9、过渡:同学们,随着时间在流逝,骄傲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会发生什么变化?
10、全班齐读11-17小节。
A、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显示:陶罐挖掘出来的样子的铁罐被氧化的过程。
B、从刚才的屏幕上看,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发表见解板书:耐保存易氧化
三、交流体会,明白道理。
1、老师启发:读完这篇课文,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及最后的不同下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3、小结。板书: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全面看问题。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今后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五、结束语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全面看问题,同时,老师也希望,让骄傲永远消失在我们身边,让谦虚永远陪伴着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陶罐和铁罐 8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是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铁罐 9
《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虽然这堂课比起以往,是有了一点点进步,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课下,通过各位领导及老师的点评,我也反思了很多、这节课,有亮点的部分,但是也有不少的瑕疵,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教学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从课题看——《陶罐和铁罐》,很明显,课文中是有两个主人公,可是我在朗读,讲解、以及分析的时候总是偏向铁罐,而忽略了陶罐,难道这节课的另一亮点不是突显陶罐谦让的、大度的品质吗?显而易见,这一点,我并没有做到。细细地回顾这堂课,就像冉书记所说的那样,其实有好几次,同学们都已经抓住陶罐的这种思想品质了,可是我却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合理的引导,这不能说我不够细致,或者是太粗心,这只能证明自己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不够透彻,对于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在教学中,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通过和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探讨、学习,我也收获颇多。现在总结下来,用于自省和改正。
1、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铁罐的相关语句,却忽略了xx中的另一个主角——陶罐
2、整堂课的时间掌控不合理,用于朗读的时间过长,而收尾太仓促,因此遗漏了个别的知识点,如没有指导学生明白,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让学生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3、课堂中,我总是害怕学生记不住,总是刻意地去重复学生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所以,整堂课感觉很罗嗦。
4、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读,并没有去引导学生思考和体味课文中的人物。
5、学生的养成性习惯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坐姿和写姿都不够规范。
其实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收获,感觉自己在一点点地进步着,孩子们的点滴成长就是我的动力之源,我知道,努力是没有终点的,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进步的地方,相信在和静一小这个温暖又充满关爱的大家庭里,我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进步。
陶罐和铁罐 10
在这次工作室研讨教学活动中,我所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第27课《陶罐和铁罐》。它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荡然无存。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在课文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以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特点,《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故我设计了让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示神态、语气的词语。再让学生用上句中提示的语气和神态再读这些部分,初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再抽生分角色朗读2——4自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奚落”、“懦弱”等词语,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配以表情和动作,接着通过师生合作读这一形式进一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即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陶罐的谦让、友善、宽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新课标》要求: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有两方面:理解和积累。要在此学段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教学本课时,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了课文中的词语:看不起、奚落、恼怒、和睦相处、懦弱。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懦弱”这一环节时,我这样处理的:师:铁罐奚落陶罐是“懦弱的东西!”,“懦弱”是什么意思?可以找找它的近义词。一学生说是“虚弱”,另一学生说是“弱小”。我引导学生:说一个人虚弱、弱小,我们不会看不起他,而说他懦弱,我们就会瞧不起他。“懦”字有个竖心旁,就说明这个人胆小。那“懦弱”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胆小怕事、软弱无能、不坚强。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还刻意利用各种语境,送给了学生许多好词佳句,如:支离破碎、坚如磐石、耐人寻味、明知故问、趾高气昂、心平气和、忍气吞声、灰飞烟灭。学生也能将平时积累的一些词语正确地运用到课文的语境中,如:火冒三丈、气急败坏、怒气冲冲、怒火中烧、大发雷霆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我相信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这堂课教学中,自我感觉不够理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朗读的形式还不够多样,在学生中抽读的面还不够广。引导学生积累的好词还可以写在黑板一侧,让学生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将理解积累落到实处。
我想:在教学中,边走边思,边思边走,作教学的有心人,精品就是在有心中慢慢磨出来的。
【陶罐和铁罐 】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 03-11
陶罐和铁罐 07-03
《陶罐和铁罐》 06-17
陶罐和铁罐 02-18
语文《陶罐和铁罐》 11-15
陶罐和铁罐 15篇10-12
《陶罐和铁罐》 (15篇)02-02
《陶罐和铁罐》 15篇07-02
《陶罐和铁罐》 15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