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长城》

《长城》

时间:2023-07-08 07:04:55 我要投稿

(优选)《长城》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 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 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城》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长城》

《长城》 1

  学生对于长城都比较熟悉,有的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还亲自爬上了长城。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感悟长城的气势和伟大。学生对课文的一二段,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我在讲授第三段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修筑长城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同学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由于学生预习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预习效果不好。例如“垛子”,我采取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生自己感悟词语的意思。在课堂上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静心的思考,能够自如的表达,就更好了。教师关注面不够广泛,忽视了一些学困生,以后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长城》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1、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长城》 2

  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总体表现令我满意。

  成功之处:

  1.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强烈。

  2.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别是平常课堂不是很专注的学生今天的表现可谓是“好得不得了”!

  3.学生根据“快乐do mi sol评价卡”进行创编,表演时能围绕着“演唱形式、器乐伴奏、加入律动、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艺术形式”去创编,在评价中他们自己发现三个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表演时缺乏律动和情感”。

  4.学生为它组精心地准备了十道题,有的是围绕着预习四步骤提出的,例如说出歌曲中的.一些音乐记号的名称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让别组接唱下句歌词,通过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们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处:

  出题中学生为了考倒别人而出题,有的题目有些偏离,例如他们提出的“《长城放鸽》一曲的词曲作者是谁?”“《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是什么调?”。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课堂中即时给予了学生一些指导。

  总的来说,这一单元除了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外,其余的从“学歌到创作到表现”这些环节几乎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只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本单元的这种“年代秀”教学方式的尝试还可以在下一单元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长城》 3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长城》 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课《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又属于说明文,更确切地说它应该属于导游词。至于这篇课文要教到什么程度,众说纷纭。有参考资料明确指出:挖掘起内在的思想涵义:古长城的战争防御作用与现代凭吊作用——旅游观光作用;有的资料则干脆规定了长城是赞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的文章;还有的资料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说法都对。而本人认为:应从:“……巨大的条石”和“那时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想开去。

  试想:“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2000多年前,不可能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可见当时的劳动条件是多么低劣?再从万里长城是建筑在崇山峻岭之上,把那么多、那么重的条石运送到陡峭的山岭上靠的是无数的肩膀和无数双手,文中在一句话中连用两个“无数”字眼,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有是何等的艰难?

  假如一个人能扛或能抬50千克上陡峭的山岭,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换算成千克就是1000千克或1500千克,这样看来,要抬一块条石上山差不多需要20到30人才能办到的事。修筑长城所需要的巨大条石数量是百万、千万……千万个亿,所需人力和时间那是多么大银河数字啊!只有通过数据演算,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所付出的汗水与智慧。因此,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才会在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

  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文章内在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应该说离开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那才叫失败的教育教学。

《长城》 5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 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 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长城》 6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 7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 (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长城》 8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讲解时就能水到渠成了,大部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长城》 9

  本节课突出三个统一:

  1、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2、分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统一。

  3、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我认为本课不但在思想上注重采取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且把信息时代的气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喜爱的科技产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学生开启了一扇解决问题的新大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

  1、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师生互动效果良好。

  2、学生对设计如何打赢战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多联系现实,关注学生兴趣。

  3、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引导较好地解决难点。

  4、课堂组织中,各组介绍部分的形式应该改进,避免重复。

《长城》 10

  今天给四年级的孩子上了“长城”的第二课时,感触较深。

  近来上课,我以没有备课的习惯,喜欢拿着教材就走上讲台。当然,这个内容是我在前面教学中已经上过两遍的内容。不过是没有明显记忆的,现在上就是凭感觉来的。

  上这节课,我首先让孩子通读全篇课文,然后后让孩子找出,“那一段写明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和赞美的?”很明显,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

  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我就抓住“伟大的奇迹”这个关键词解读全篇课文,让学生到前面去找,有那些地方能体现“长城”的“伟大和奇迹”。这个答案在前面写“长城”的“长、构造、建造”三个方面体现。

  问题提出后,第一个学生找的是“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找到后再以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情感。顺带着把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比较)也提一提。这一句正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后面的教学我就抓住这一突破口,解读全文。

  “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到底有多长啊?”下一环节就顺利的引到了长城的长。

  “伟大的奇迹还提现在哪儿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城墙的宽、高大坚固等。

  最后还让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作者是由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的,找关键词就发现是由远及近的顺序。这样一归纳整理,整堂课就结束了。

《长城》 11

  课堂注重了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如找动词、句型转换等;但朗读训练还不够,读得太少,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等句,在课上我只是让学生找关键词体会,但没有展开练读;另外,整个课堂,学生说得太少,我说得太多,比如课外资料的拓展,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展示,老师补充,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长城》 12

  在学这一课之前,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唱长城,颂祖国的资料。

  在导课时我利用课件把颂祖国、唱长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想学歌曲,然后我播放歌曲,学生学习高涨,兴趣浓厚。学生能体会歌曲情绪轻声唱歌。

  在学这首歌曲时,嗡嗡嗡嗡是要求学生吐字、咬字清楚。并且对十六分音符要唱准,然后对副歌地方学生要放开情绪歌颂 歌曲。这个地方让学生体会爱祖国、爱人民、爱祖国美好河山,以及为祖国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的爱国热情。

  学生对升记号长的'不准。我弹琴让学生多唱多练,经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利用几多分钟的练习唱的较好,能体会音乐情绪唱准“飞吧-----”,学生对八分休止符唱的也不准,我利用动作让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让学生利用握拳,吸气等方法练习。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能唱好八分休止符,从而处理了难点。

  在歌曲基本学会,我让学生加上拍手,表演等方式练习唱歌。然后我让学生分组练习,利用比赛的形式学生唱歌的情绪高涨效果比较好结束课程。

《长城》 13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这就成了大多数老师困惑的一件事。

  1“我知道长城”

  早上第一节校领导要听语文课。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优质课《长城》,课堂上所需的字卡、图片让我昨天忙到了半夜。我对这堂课没有多少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的和唱反调的。伴随着上课铃,我提起精神小心谨慎地走进了课堂。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全班哇啦哇啦地读书声,看来课前准备的还挺充分,我心中一阵暗喜。再看看学生,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已经意识到这堂课绝不能胡来,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开课不到5分钟,在引出课题时,我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见到过长城吗?那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势头让我感觉有些不妙。

  果然,在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不肯“罢手”,我知道,这必然会打乱我的教学安排。为了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述一段段关于长城的故事。

  班长肖来福同学说:“长城是我国的奇迹,它是有名的旅游景点,我爸爸还去过长城呢!”牟琴同学说:“长城在我国的北方,它是一道城墙,用来防御敌人的袭击!”“小能人”黄文同学说:“长城不只是一个朝代所建,它历经了四五个王朝,自秦朝的时候就有了长城。”故事大王潘志明说:“我还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呢!”看这情景,我心中焦急万分,再不刹车就没救了。我借评价学生之机把话头一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长城的具体构造和它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吧。”

  2“我有新发现”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长城的特点”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气势让我们一看,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牟晓曼发言了:“长城那么长,并且修在山尖上,它哪儿来的材料呀?这些材料是怎样弄上去的呀?我们家盖房子还要用到一些劳动工具呢!”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罗星星同学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正因为附近没有石头,人们才会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这不更充分的说明建长城时的`不易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她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他又说“过去我们的国家战争不断,人们为了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远处运来石头,修筑城墙,把敌人堵在外面,这不更说明我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吗?”

  我们再看看长城的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峰火台,书上给我们说是屯兵和传递信息用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爱琢磨的周永吉同学立即举了手,说:“我看到一个密秘:过去我们的国家很落后,传递信息用的是烟火、战鼓、飞鸽传书,而现在我们的人们用上了电话、传真、手机、计算机。当今世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水平也蒸蒸日上。过去我们国家老是遭受别国的欺负,可现在他们要来求我们做事了,这说明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现在的长城虽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它的雄姿还在,也为世界人所瞩目,它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来长城参观的人也骆驿不绝。

  ……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最担心的七嘴八舌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着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阻止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让学生自由动起来。有发现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里也这样写道:

  “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我认为,语文课堂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长城》 14

  :admin 这次联教课,我们组选了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长城》。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将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

《长城》 15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收集了有关长城的资料,通过交流资料,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课前准备工作对本课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上课一开始我先给学生用幻灯片播放了有关长城的几幅图片,让他们在了解长城的基础上再次充分感受长城的悠久历史、气势磅礴、壮丽多姿,激发那种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及民族自豪感。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设计的最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会读”,自读自悟,在读中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倾注在对联里的感情。

  首先我给学生们播放了课文的朗读范音,先解决字词读音及语句停顿问题,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扫除文字障碍,并进行了指名朗读和集体朗读的训练。接下来就是精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这对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因为本课是一副对联,内容不算很难理解,加上课前已经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所以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思考,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再充分发挥合作共同体的作用,在小组内讨论上下两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时间的付出没有浪费,学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现在想想,这正应了那句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时间的付出,也照顾到了预习不够充分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充分感知的时间。如果课堂上不留充足的读的时间,虽然在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将本课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完,但是对那些后面的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都是他听来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来的。

  最后在听取了学生的自主发言后,我只是点拨了几个难理解的语句,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归纳总结。既然同学们都能读懂课文内容而且理解的还很到位,那么老师就没有必要一遍遍的重复讲解,这样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还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这也是新课标及学校要求老师做到的精讲、细讲。

  由于本课是一副对联,学生以前对这种体裁接触得并不多,所以我给学生适当的进行了拓展延伸,在内容讲解完成后又给他们补充了一些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并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对联的音韵和谐,意境优美。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幅比较有名的对联供学生欣赏学习,喜欢的同学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写作。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全文。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里,我把课堂再次交给学生,在消化本课学习重点的同时,要大声朗读课文,最好是做到熟能成诵。由于在自读环节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所以一大部分的学生能差不多完成背诵任务,当堂背不过的课下抽时间背熟,下节课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巩固。

  总体来说,我这节课算是比较成功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会读——读懂——诵读”,一次次走进文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长城》 】相关文章:

《长城》 04-01

长城 11-02

《长城》的 10-26

长城的 04-25

长城 02-26

《长城》 05-15

《长城》 06-16

《长城与运河》 12-17

《长城赞》 04-24

[热门]《长城》 07-0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