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15篇(优选)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 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 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 1
本节课教材上约略讲了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的不断完善与应用,并提到了宋元两位科学家的成就。总体而言内容比较简单明了,如果让学生单纯学习知识的话,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可以采用我们的老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并结合练习题很轻松的就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由于四大发明是我们古代引以为荣的东西,所以就想给学生多讲点,因此细究的话,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宽泛,包含了很多非历史知识的运用,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涉及四大发明必然需要同学们有比较广泛的历史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此又是另一重难度。
由于本课容量激增,又因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显得仓促甚至是省略。给学生补充了以下的历史资料:中国古代著名的四项科技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见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为了衔接各教学环节,本课选取了一些历史场景进行了导入、过渡。总体较顺利,却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拓宽了本课历史维度,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会跟不上。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讲完这三大发明之后,基本上只剩2-3分钟的时间了。故为本课小结,及总结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巨大影响时显得不够深入具体,同学们可能还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视四大发明的原因。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调整内容,使课堂结构更加合理,使知识的传达更加富有层次性,可能效果会好些。
七年级历史 2
教后记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 3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得不够扎实,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张骞通西域这一部分的教学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我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搞活起来,比如把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让学生来描述;或者以张骞为记者进行追踪报道,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教学,如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丝绸之路,我应该用多媒体展示出地图,让几个学生按照地图来重新走一下丝绸之路。
3、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讲讲关于东突事件等。
4、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5、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做一名与时俱进、知识渊博的教师。
七年级历史 4
今天的复习课上,在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时,让我很是意外,当我让一名学生回答秦始皇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时,关于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学生答乱了,这明明在课堂上已让学生作了解答,我也已作了重点解说,为什么在复习时却出现了偏差。我感到很失落,课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学生学了,可是会了吗?
一、落实不够。对于问题的掌握情况如何,并不是对所有学生落实到位,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整合性强、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目,小组成员交流、商讨后进行展示,并落实好本组成员是否掌握,老师也可抽样检查落实情况。
二、给学生出示明确、完整的答案。有些问题即便有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老师还是应该把完整的答案投放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把标尺。
学了,是我们的要求,会了,是我们的目的,会学了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七年级历史 5
上复习课,教师不能只就题讲题,而应该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找出各部分的联系。历史内容庞杂,因此,复习时尤其注意环环相扣,形成复习链。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是整个复习链的起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不应只局限于识记,而应引导学生寻找联系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清知识,连点成线。
历史线索则是复习链中的关键点。历史线索对学生识记知识有极大的帮助。更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线索。
复习时,应该注意各部分的前后联系。复习前面的知识时,及时进行必要的铺垫,为后面的'复习埋下伏笔。而后面的复习,则要不断照应,反复深化,使复习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年级历史 6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比较法,能认识历史的共同特征,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比较常见的历史比较法有:
⑴从时间观念出发,就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阶段)的历史现象作比,或就某一历史事件的各个发展层次作比,也叫纵比。诸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和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欧美的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⑵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也叫横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特点。
⑶纵横交错的综合比较法即纵向穿线,横向织网,纵横交织,构成一个立体的比较体系和结构。如:在比较中西方差异时,可以从社会阶级组成、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对外关系、军事实力、民族关系等各方面进行纵横、交错的多方位的综合比较。
⑷一些概念的比较。如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可以和《共同纲领》从地位上与内容上作比较,从中认识两者的区别于内在的一致性。
运用上述比较法时,可根据所需要的内容从宏观或微观,现象或本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但一定要做到线索明确,深入简出,使学生真正理解,而不是为比较而比较,仅仅留于形式。
七年级历史 7
根据学校的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这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对于复习我自己认为这几种方法很好:
1.整理题列举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
3、制作大事年表的方法,也适合于各个学习阶段。
4、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 8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充分认识到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到唐朝在当时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工作,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提问一系列问题: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哪一些真实的?哪一些是虚构的?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
2利用比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坚强、坚忍不拔、是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本课通过比较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讲学、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从而向他们学习为达到一个目标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因为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中学到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说,历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把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2、提问时学生都乱回答影响课堂教学,有时包办。
3、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差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今后努力方向
今后改进措施如下:
1、认真备课。
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问题。
3、作好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包办。
七年级历史 9
本周在上《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然后通过课件把知识作了系统的整合与归纳,并注重了新旧知识的链接,同类问题的“串联”。学生在展示基础知识时我适时的添加追问,当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我曾问道“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谁?”学到元朝灭亡南宋时我曾问道“和南宋并立过的政权有哪几个?”“在中国古代史上元朝是第几次完成统一?”“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学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几个?”学到元朝运河时我把隋朝、元朝的运河图同时投放出来,并追问道“两朝运河有何异同?”当学到元朝的行省制度时我又问道“省级制度始于元朝,那县制始于哪个朝代?”当这些问题适时抛出时,同学们有时面面相觑思考着什么,有时议论纷纷商议着什么,此时我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互助有实效、学生的讨论有意义。我深深感到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适时的追问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下课了,一位学生喊道“这节课怎么快呀?”我暗喜、我暗道“你投入了”。
七年级历史 10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七年级历史 11
有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说:我在小学时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七年级历史 12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己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育才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也的确碰到了许多的问题,现在针对具体的教学以及教学后的效果谈谈反思;
一、 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体形象地展示出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它对提高学生兴趣起到促进作用。
如七年级历史《秦末农民起义》主要介绍秦始皇的过失,引起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以及建立西汉,我考虑到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较久远,通过分析课文,能知道,但记忆困难,为了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准备了北京长城的图片,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对世界名胜古迹有了兴趣。接下来放映《孟江女哭长城》学生们看到劳动人民,用小推车、肩膀扛、绳子拉,一步一步向上拉。有的累昏、有的死。再接下来放映陈胜、吴广起义。这样学生进行对比,然后分组总结秦始皇的功、过,学生的兴趣从不知不觉中调动起来。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学生乘机扰乱课堂,哗众取宠的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不能达到言之有物,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 对学生的能力的重视;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长的带
领下一起讨论,做练习册,并教给小组长一些方法,引导他们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成员学会如何给别人分析、讲解问题。小组出现不会的问题,向教师提出,再由教师给小组讲解。自习课上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先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背题,然后小组长同时抽三个组员,这样即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记忆的质量。同时在课堂和自习上,我也在尝试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我觉得这个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认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还应该注意
1 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 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
4 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
5 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 13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课后的小测有利于在学生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几节课都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通过大运河、和武则天的视频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预习题纲导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一:
1、在第一课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有点多,时间不够用,而且
有些影响重点的突出。
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有些浪费时间。
3、上了两节课了都感到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4、学生在发言方面,7.7班较好,其他班级学生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通过课前默写检测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对第一课知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
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4、对学生发言好的及时加分鼓励,激励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七年级历史 14
《开元盛世》这一课是第一单元的重点,它主要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论证唐朝的繁盛。经济史学生积累知识较少,也不好理解,为此我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感觉乐于接受。如学习开元之治时,利用书简上开元年间“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时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唐太宗与唐玄宗的统治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思考回答,既巩固了上节课贞观之治的内容,学习了开元之治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习盛世经济繁荣这一重点子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开元年间,出现了盛世经济的繁荣景象,除了板书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你还从哪感受到当时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上,我还设计了学生归纳知识点,分组讲解等活动,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并利用教材单元彩页和教科书上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梳理知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历史 15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
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自身的习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历史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弃接受学习。
由于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学习,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学习。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摒弃接受学习,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习中的“机械学习”的模式。
【七年级历史 】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 04-04
七年级历史 12-02
历史 04-03
历史 10-09
七年级上册历史 04-14
七年级历史 (荐)07-09
七年级上册历史 01-26
七年级历史 15篇03-14
七年级历史 14篇03-27
七年级历史 (15篇)03-23